•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頑痹”之中醫(yī)治則掇要

      2015-03-18 03:38:19曠惠桃王莘智
      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15年9期
      關鍵詞:扶正肝腎通絡

      曠惠桃,王莘智,周 珂

      (湖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湖南 長沙410007)

      “風濕病”是指凡侵犯關節(jié)、肌肉、韌帶、滑囊等,以疼痛為主要表現(xiàn)的一類疾病。 主要分為彌漫性結(jié)締組織病、與脊柱相關的關節(jié)炎及骨關節(jié)炎等十大類包括一百余種具體疾病[1]。 因其與自身免疫有關,多數(shù)疾病纏綿難愈,有的患者需終身服藥治療,該類病中醫(yī)稱之為“痹病”。 而其中歷時較長,反復發(fā)作,頑固不愈者稱之“頑痹”[2]。 目前尚無根治此類疾病的藥物,西醫(yī)治療本病主要有非甾體類抗炎藥、免疫抑制劑及激素等,其長期用藥的副作用不應被忽視。 中醫(yī)中藥治療頑痹病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其治療方法甚多,抓住其治則要點對頑痹病的治療至關重要。

      1 扶正祛邪,分清主次先后,常需二者兼顧

      痹病的發(fā)病過程,實際上是正氣與邪氣相爭的過程,邪勝于正則病進,正勝于邪則病退。 扶正祛邪是改變邪正力量的對比,使之有利于疾病向痊愈轉(zhuǎn)化的方法。 《素問·遺篇·刺法論》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痹論》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靈樞·百病始生》又說“風雨寒熱,不得虛,不能獨傷人”。 風寒濕熱等邪氣侵入機體發(fā)病后,正氣多虛, 必須運用補益藥物或其他方法以扶助正氣,增強體質(zhì),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達到驅(qū)除病邪,恢復健康;同時還當運用宣散攻逐邪氣的藥物或其他方法(如針灸、推拿、藥熨)驅(qū)除病邪,以達邪去正安。 祛邪法適用于以邪盛為主的病證。 對于痹病患者,根據(jù)入侵邪氣性質(zhì)的不同,選用相應的方法。 如驅(qū)風法的防風湯、散寒法的烏頭湯、清熱法的白虎桂枝湯、祛濕法的薏苡仁湯、化濁滌痰法的化瘀湯、活血祛瘀法的桃仁紅花飲等。

      由于頑痹多病程纏綿,反復發(fā)作,且多經(jīng)過西醫(yī)治療,副作用顯現(xiàn),如非甾體類抗炎藥導致脾胃受損,免疫抑制劑導致肝腎受損,激素導致骨質(zhì)損害等,致使患者體質(zhì)日虧,正氣日虛,邪氣又極易入侵,形成正虛邪盛局面,往往久治難愈。 臨床上,常常扶正祛邪二法兼而用之。 但當根據(jù)邪正盛衰消長的情況,分清主次先后,分別采用以扶正為主兼顧祛邪,或以祛邪為主兼顧扶正,或扶正祛邪并重的方法。 一般而言,頑痹復發(fā)期以祛邪為主,緩解期以扶正為主;邪實較急較重者,祛邪為主兼以扶正;正虛較急較重者,以扶正為主兼以祛邪;若正虛邪實以正虛為主者,正氣過于虛弱不耐攻伐,祛邪反傷其正,則應先扶正后祛邪;若邪實而正不虛者,或雖邪實正虛,若兼以扶正反而助邪,則應先祛邪后扶正,總之,應以扶正不留邪,祛邪不傷正為原則。

      2 明辨標本,審察輕重緩急,多宜標本同治

      痹病臨床表現(xiàn)多端, 臨證時要注意辨明標本,分清輕重緩急,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標本”在中醫(yī)學里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可以說明多種矛盾間及矛盾雙方的關系。 但一般而言,“標”主要是指疾病所表現(xiàn)出來的臨床癥候;“本” 是指疾病發(fā)生的機制,即疾病的本質(zhì)。 痹病的治療,一般是按照“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進行。 病初邪盛標急時,當先治其“標”;病久勢緩不急時,當從“本”論治。 但如病之時日已久,氣血已虛,正氣不足,復感外邪而出現(xiàn)急性發(fā)作癥狀,可根據(jù)“急則治標”的原則,先以祛風散寒的祛邪之法逐其表邪,待發(fā)作癥狀緩解后,再予補氣養(yǎng)血等扶正法以治其本。 可見“急則治標”多為權(quán)宜之計,待標象解除,還應緩圖其本,以驅(qū)除病根。

      對頑痹而言, 標本同治則是臨床之時常用法則。 由于該病日久難愈,久病多虛,如久病或產(chǎn)后氣血虧虛而又感受外邪,見面色蒼白無華,唇色淡白,肌膚肢體酸楚疼痛,麻木不仁,或經(jīng)脈拘攣不舒,舌淡,脈細等虛實夾雜證,可用四物湯補血以治其本,又可用獨活、桑寄生、雞血藤、威靈仙等祛風活絡之品以治其標。 如獨活寄生湯、三痹湯、黃芪桂枝五物湯等就是標本兼治的最佳代表方[3]。 標本同治之法,有利于提高療效,縮短病程,故為臨床所常用。

      3 異法方宜,當因時因地因人區(qū)別對待

      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轉(zhuǎn)歸與自然環(huán)境和人體的體質(zhì)情況密切相關,與氣候密切相關的痹病更是如此。 因此,臨床治療痹病,尤其是頑痹,不能固守一法一方,而應根據(jù)不同季節(jié)、不同地區(qū)、不同個體的不同情況,具體分析,區(qū)別對待。

      因時制宜:臨床根據(jù)不同季節(jié)氣候的特點所采取的治療用藥原則。 如春夏季節(jié),氣候由溫漸熱,天地陽氣升發(fā),人體腠理疏松開泄,常易汗出,此時雖患風濕病,應用辛溫發(fā)散之藥,但藥量不宜過大,以免陽氣耗傷或過汗傷陰;秋冬季節(jié),氣候由涼轉(zhuǎn)寒,陰盛陽衰,人體腠理致密,陽氣斂藏于內(nèi),此時可根據(jù)病情,適當加大溫熱、宣通之品用量,以增強祛風散寒,溫通經(jīng)絡的作用。

      因地制宜:根據(jù)不同地區(qū)的地理環(huán)境特點所采用的治療用藥原則。 不同地區(qū),由于地勢高低、氣候條件及生活習慣等不同,人們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也有著較大差異,故治療用藥也有所變化。 如我國西北地區(qū),地勢高而氣候寒冷,人體腠理開少閉多,患風寒濕痹者多;南方地區(qū),地勢低而氣候溫熱潮濕,人體腠理開多閉少,患濕熱痹者較多。 治療時,前者當慎用寒涼藥,后者當慎用溫熱藥。 即使同是寒痹證須用溫熱之品時,北方用量宜重,南方用量宜輕。

      因人制宜:對于頑痹患者而言,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體質(zhì)的人,其生理機能及病理變化均不同,治療用藥當有所區(qū)別。 如小兒生機旺盛,氣血未充,臟腑嬌嫩,易寒易熱,易虛易實,病情變化快,治療時當忌用峻劑,少用補劑,而且用藥量宜輕,如馬錢子、烏頭、附子、蜈蚣等有毒峻烈性藥物,盡量不用;老年人氣血虧虛,生理機能減退,患病后多見虛證或虛實夾雜證,治療宜顧護正氣,即使攻邪用藥量亦宜較青壯年為輕,以免損傷正氣;婦女有經(jīng)帶胎產(chǎn)的特殊情況,治療用藥更要注意:適逢月經(jīng)期、妊娠期、產(chǎn)褥期,對于峻下、活血化瘀、辛熱攻伐、滑利走竄之品,應當慎用或禁用;而病人個體素質(zhì)有強弱不同或偏寒偏熱之異,一般說來,陽盛或陰虛之體,慎用溫熱之劑;陽虛或陰盛之體,慎用寒涼之劑,體質(zhì)不同的風濕病患者,治療用藥當有所區(qū)別。此外,患者的職業(yè)、工作條件以及性情和精神狀態(tài)等,對風濕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有一定的影響,診治時也應加以注意。

      4 宣散溫通,據(jù)“不通”之所在而通之,注重溫陽通絡

      宣散溫通,即宣散邪氣,溫陽通絡是頑痹病最常用的方法。 因“陽氣少,陰氣多”是痹病發(fā)生的內(nèi)因,風、寒、濕三邪的入侵是痹病發(fā)生和發(fā)展的外因。 其最基本的病機是 “氣血痹阻不通”,“不通則痛”。 通過宣散,使邪氣得以散除;而溫通之品,既能溫散寒濕之邪,又能溫助機體陽氣,溫通經(jīng)絡,通則不痛,風濕病方能逐漸痊愈。 如桂枝、附子是常用祛風除濕,溫陽通絡藥對。 臨證時,須根據(jù)“不通”的具體病因病機,選用不同的宣通之法。 如風痹者辛溫宣散,疏風活絡;寒痹者辛溫散寒,溫通經(jīng)絡;濕痹者溫寒化濕,通利經(jīng)絡;即使熱痹,在清熱行痹的同時,還須用溫通經(jīng)絡之品,如白虎桂枝湯中之桂枝即是;痰瘀兼夾者,則宜溫化痰濕,活血化瘀通絡;至于虛痹,根據(jù)氣、血、陰、陽虧虛之不同,分別采用益氣通絡,養(yǎng)血通絡,滋陰通絡,溫陽通絡之法。 在運用宣散溫通法時,還須結(jié)合病邪痹阻部位、深淺及病程的長短等情況。 如病初邪阻肌表經(jīng)絡,病位淺者,以宣散溫通為主;久病邪氣侵入筋骨,病位深者,疏風通絡為主。 總之,在辨證論治的同時,配以“引經(jīng)藥”、理氣活血藥、溫陽通絡藥,效果更佳。

      5 綜合治療,多因素、多層次、多屬性調(diào)治

      綜合治療是頑痹治療中的一個重要原則。 即根據(jù)疾病病種的不同,從整體上、全程上把握其變化,將相關的有效方法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 進行綜合治療。 《素問·異法方宜論》云:“圣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得病之情, 知治之大體也。 ” 明·張景岳《類經(jīng)·論治論》注曰:“雜合五方之治,而隨機應變,則各得其宜矣。 ”由于頑痹致病因素較多、病變部位深淺不一、病情屬性復雜的病證,臨床上用單一療法,很難取得滿意效果,而綜合治療則顯示出其內(nèi)外并治、邪正兼顧、局部與整體結(jié)合等優(yōu)越性。 《內(nèi)經(jīng)》中有針刺與藥熨結(jié)合治療的記載。 目前臨床上多使用內(nèi)服藥、外敷藥、針灸、蜂療、理療、按摩等方法結(jié)合治療痹病,不僅能大大提高臨床療效,還能縮短病程。

      6 典型案例

      蘭某,女,59 歲,2013年7月12日初診。 診療卡號:1000683926。

      主訴: 四肢關節(jié)疼痛腫脹反復發(fā)作6年余,手指關節(jié)畸形3年余。

      患者于2007年3月出現(xiàn)雙腕及雙手近端指間關節(jié)及雙肩、雙肘、雙膝等四肢關節(jié)疼痛,雙手手指關節(jié)僵硬,屈伸不利,雙臂上舉后伸嚴重受限,雙膝上下蹲艱難,且疼痛不已,夜間明顯,受涼后疼痛尤甚,后逐漸出現(xiàn)手足麻木,雙手晨僵,近3年雙手多個手指近端關節(jié)呈梭形腫脹。 在外院多次就診,經(jīng)查診斷為“類風濕關節(jié)炎”。曾服用:愛諾華20 mg,1 次/d; 雙氯芬酸鈉緩釋片75 mg/d; 甲氨蝶呤片10 mg,qw;葉酸10 mg,qw,3個月后,癥狀稍好轉(zhuǎn),自行停藥。 近日因天氣寒冷又多接觸冷水,導致上述諸癥復發(fā)且有加重之勢, 因擔心西藥副作用太大,故來我處中醫(yī)治療。

      患者仍訴周身酸脹,肩頸疼痛,四肢大小關節(jié)疼痛腫脹,受涼疼痛尤甚,腫痛處灼熱,且自覺腰膝酸軟,疲乏無力,小便頻,色淡黃,大便1 次/2 d,舌淡,苔白稍膩,脈細澀。門診復查: RF:286.70 IU/mL,CRP:28.00 mg/L,抗“O”:487 IU/mL,ESR:129 mm/h,雙手X 片提示“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改變”。

      診斷: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 中醫(yī)診斷“頑痹”。 辨證:肝腎不足,氣血虧虛,寒濕阻絡,痰瘀夾熱證。 施以自擬“養(yǎng)血治”加味:黃芪30 g,當歸10 g,川芎10 g,白芍15 g,獨活10 g,桑寄生10 g,牛膝10 g, 杜仲10 g, 秦艽10 g, 桂枝10 g, 威靈仙10 g,骨碎補10 g,巴戟天10 g,鱉甲10 g,知母10 g, 甘草5 g。7 劑,1 劑/d,水煎服,溫服。 并配合針灸治療。

      上方服用7 劑、 針灸7 天后四肢大小關節(jié)、肩頸疼痛、雙手晨僵、乏力腿軟、小便頻等癥狀明顯好轉(zhuǎn)。 之后患者反復自服上方1月余, 并堅持針灸1月,諸癥明顯好轉(zhuǎn)。

      2013年12月20日因外出淋雨受涼又見雙膝、雙足跟疼痛,行走時疼痛較甚,自覺關節(jié)內(nèi)作響,雙下肢酸軟無力,雙肩稍痛,手指麻木,納可,夜寐欠安,二便調(diào), 舌紅苔白, 脈細弦來就診。 門診檢查: RF:47.43 IU/mL,CRP:12.00 mg/L, 抗 “O”:364 IU/mL,ESR:51 mm/h。 因關節(jié)腫痛灼熱已退,故上方去鱉甲、知母,加天麻10 g,全蝎6 g,土鱉蟲10 g,14劑,1 劑/d,水煎服,溫服。1月復診,自訴周身關節(jié)已無明顯疼痛,活動自如,僅遇天涼稍感晨僵,未見明顯潮熱盜汗,關節(jié)僵直感亦明顯好轉(zhuǎn),已無明顯乏力感,囑其堅持服藥,因其疼痛減輕,上方加白芥子10 g,化痰通絡,消減關節(jié)畸形。 服藥、針灸9 周后,諸癥緩解,已無明顯晨僵,四肢關節(jié)腫痛消失,畸形明顯消減,生活已如常人。

      按: “痹者閉也”,風,寒,濕三邪的入侵是痹病發(fā)生和發(fā)展的外因,該病可致肢體,關節(jié),肌肉,經(jīng)絡等處發(fā)生疼痛,酸楚,重著,麻木等,其屬風寒濕痹。 而“頑痹”則為病情反復,病程較長,纏綿難愈者。 筆者吸取前賢經(jīng)驗并根據(jù)自己多年臨證體會,創(chuàng)制養(yǎng)血治尪湯,收效良佳。

      養(yǎng)血治尪湯是在《備急千金藥方·卷八》獨活寄生湯基礎上化裁而成,組成如下:黃芪30 g,當歸10 g, 川芎10 g, 白芍15 g, 獨活10 g, 桑寄生10 g,牛膝10 g,杜仲10 g,秦艽10 g,桂枝5 g,骨碎補10 g,巴戟天10 g,威靈仙10 g,甘草5 g。

      獨活寄生湯原方主治痹證日久,肝腎兩虛,氣血不足證:腰膝疼痛,痿軟,肢節(jié)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溫,心悸氣短,舌淡苔白,脈細或弱。 現(xiàn)多用于慢性關節(jié)炎,坐骨神經(jīng)痛等見肝腎兩虧,氣血不足,風寒濕邪外侵,腰膝冷痛,酸重無力,屈伸不利,或麻木偏枯,冷痹日久不愈者。 《成方便讀》謂:“此亦肝腎虛而三氣乘襲也。 故以熟地黃、牛膝、杜仲、寄生補肝益腎,壯骨強筋。 歸、芍、川芎和營養(yǎng)血,所謂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也。 參、苓、甘草益氣扶脾,又所謂祛邪先補正,正勝則邪自除也。 然病因肝腎先虛,其邪必乘虛深入,故以獨活、細辛之入腎經(jīng),能搜伏風,使之外出;桂心能入肝腎血分而祛痰,秦艽、防風為風藥卒徒,周行肌表,且又風能勝濕耳。 ”筆者考慮到頑痹患者多年老體弱,虛多實少,外邪較少,氣血多虛,《本草經(jīng)疏》有“諸病血虛痙急”不宜用防風;骨痹患者多為久病,且多經(jīng)西藥治療,損傷肝腎功能,細辛對腎臟有一定毒性,亦去之。 以補虛益氣之黃芪易參苓,四物去滋膩之熟地黃,加用骨碎補、巴戟天以加強補益肝腎,強筋壯骨作用;威靈仙則加強祛風除濕、通經(jīng)活絡之功效。 方中重用黃芪,因其補虛益氣之功見長,且配當歸,有當歸補血湯補氣生血之力, 所謂 “有形之血生于無形之氣”;再配桂枝、芍藥則有黃芪桂枝五物湯、當歸四逆湯養(yǎng)血通脈之效,所謂“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 全方共收益氣養(yǎng)血,補益肝腎,強筋壯骨,驅(qū)風除濕,通絡止痛之功。

      中醫(yī)認為:“陽氣少,陰氣多”是風濕病發(fā)生的主要內(nèi)因,頑痹更是如此。 朱良春大師[4]治療頑痹首重益腎壯督,而益腎壯督首重溫陽,常謂“陽衰一分,則病進一分,陽復一分,則邪祛一分”。 故方中桂枝為必用之品,其功能溫經(jīng)散寒通絡,“舒筋脈,開痹澀,利關節(jié),去寒濕”。如關節(jié)冷痛甚者,還需加用附子溫陽散寒止痛,其“治寒濕痿痹,拘攣膝痛,不能行步”效佳。

      臨床基于本病是以肝腎虧虛或氣血不足為基礎,故組方施藥以滋補肝腎或補益氣血為主,常加用搜風剔瘀之蟲類藥物, 如全蝎走竄之力迅速,搜風開瘀通絡; 蜈蚣用于風濕痹痛有良好的止痛效果;土鱉蟲破血逐瘀,接骨續(xù)筋,療傷止痛;烏梢蛇善行而驅(qū)風,均為治療諸風頑痹之要藥,臨床常據(jù)癥選擇1~2 味加入方中。 一方具有標本兼治,邪正兼顧,溫經(jīng)通絡之功,加之針灸能溫經(jīng)散寒,通絡止痛,內(nèi)外兼治,針藥結(jié)合,故臨床常見奇效。

      [1]路志正,焦樹德.實用中醫(yī)風濕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6:6.

      [2]朱文峰.實用中醫(yī)詞典[M].西安:陜西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92:700.

      [3]周 珂,王莘智,廖亮英,等.曠惠桃教授對頑痹的施治策略[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4,23(9):2 269-2 270.

      [4]邱志濟,朱建平,馬璇卿.朱良春雜病廉驗特色發(fā)揮[M].北京:中醫(yī)古籍出版社,2004:393.

      猜你喜歡
      扶正肝腎通絡
      Effect of decoction of Fuzheng Jiedu Xiaoji formula (扶正解毒消積方) plus chemoembolization on primary liver cancer in patients
      Fuzheng Kang' ai decoction (扶正抗癌方) inhibits cell proliferation,migration and invasion by modulating mir-21-5p/human 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y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 in lung cancer cells
      停不下的酒局飯局最傷肝腎
      肝腎好的男人更健康更有魅力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of Huoxue Tongluo Recipe (活血通絡方) External Wash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治療腰痹通絡止痛是關鍵
      畫說中醫(yī)
      超聲引導下老年肝腎囊腫抽吸固化治療效果觀察
      滋肝補腎法治療肝腎虧虛型骨質(zhì)疏松癥40例
      扶正解毒湯聯(lián)合調(diào)強放療治療宮頸癌50例
      镇赉县| 新野县| 博野县| 方城县| 开化县| 张家界市| 牙克石市| 平安县| 印江| 佛坪县| 齐齐哈尔市| 砚山县| 即墨市| 湖北省| 西畴县| 阳原县| 盐城市| 凯里市| 黑山县| 民县| 岢岚县| 乐清市| 普陀区| 临夏县| 威宁| 万全县| 五常市| 社会| 衡水市| 阿图什市| 康定县| 民丰县| 福泉市| 久治县| 比如县| 邛崃市| 仙桃市| 鄂伦春自治旗| 额济纳旗| 融水| 本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