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河南大學體育學院河南開封475001)
?
對當代武術教育的反思
□劉明(河南大學體育學院河南開封475001)
摘要:武術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對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以及促進青少年學生的身心健康具有積極作用,是中小學校體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武術被列為學校體育必修課已近百年,但看今日武術在學校的發(fā)展卻不容樂觀,本文通過分析武術發(fā)展現(xiàn)狀,從而反思武術在學校教育中出現(xiàn)的問題,并提出一些建議,對武術在學校教育中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學校武術教育
1904年《奏定學堂章程》頒布實施,當年的“體操科”作為外來文化被引入中國,為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質,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中國的學校體育與體育課程盡管在發(fā)展和過程中經(jīng)歷了不少挫折,但從今天看來學校體育已成為學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武術作為我國民族民間體育中具有代表性的傳統(tǒng)體育項目,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中一顆絢麗多彩的明珠,具有獨特的運動方式、優(yōu)美的技術動作及豐富的文化內涵。早在1915年,一批武術界和教育界的有識之士就提出要將中國舊有的武技推入新興的近代學堂、學校,并成為學校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武術進學校已近百年,但是武術在學校的發(fā)展現(xiàn)狀卻不容樂觀,根據(jù)教育部制訂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普通高級中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規(guī)定,武術被設為中小學體育課的必修內容。黎桂華通過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武術在學校發(fā)展中不容樂觀,其原因為武術沒有從根本上在學校扎根,從而制約了武術的普及與發(fā)展。這與中宣部、教育部在《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實施綱要》中特別指出“體育課應適量增加中國武術內容”這一倡議相差甚遠。
1.1、武術如火如荼進學校
民國建立以后,我國有遠見的教育家積極學習西方教育觀念,廢除兵操,革新和豐富體育課內容,增設體育科系,開辦各種體育??茖W校。很多有識之士和民間團體為了讓武術列入體育課程都從不同的角度積極提出意見和方案。1914年,在徐一冰《整頓全國學校體育上教育部文》一文中,建議中小學和師范學校將武術列為的正課。全國教育聯(lián)合會第一次會議1915年4月在天津召開,北京議案認為,學校體育“皆襲他人形式,未克振己國之精神,故興學二十幾年,而國民之強健,未見有若向之進步也,故擬提倡中國舊有武術,以振起國民勇往直前之氣”。體育研究社委托北京教育會代為提出《擬請?zhí)岢袊f有武術列為學校必修課》議案。1913-1915年,全國各級學校運動會上相繼推出武術項目。1918年全國中學校長會議決議以《中華新武術》列為全國各中學校正式體操,教育部即通令各校實行。同年第四次全國教育聯(lián)合會也通過了以《中華新武術》為全國高等以上學校并各專門學校之正式體操”的建議。1919年,國會通過并令全國實行。北京體育研究社1924年6月對北京、河北、遼寧、吉林、山東、河南、山西、江蘇、江西、安徽、福建、浙江、湖北、陜西、四川、廣東等地的40所中等以上學校的調查,將武術列為正課的占52.5%;在課外開展武術活動的占22.5%。至30年代中期教育部公布的《中華體育課程標準》和《大學體育課程綱要》中,都規(guī)定了國術為必修課,而且拳種和器械套路不斷增多,武術教學趨于系統(tǒng)化。這一時期,培養(yǎng)體育師資的學校也有所發(fā)展將武術列為課程內容之首。由此可見武術在當時學校體育中不可逾越的地位。
1.2、學校武術遭遇發(fā)展瓶頸
武術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對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以及促進青少年學生的身心健康具有積極作用,是中小學校體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武術被列入學校體育必修課近百年的今天,學校武術卻沒有了當初時期一片欣欣向榮,光明日上的態(tài)勢,從民國初期武術被列為正式課占52.5%到近來的數(shù)據(jù)顯示的寥寥無幾,相數(shù)據(jù)巨大的反差怎能讓我們不為武術的發(fā)展擔憂。
“只被列入教學大綱,卻無人進行教學”、“學生喜歡武術,卻不愿意學習武術”、“學生愿意學習跆拳道、空手道等域外武技卻不愿意學習國粹武術”、“學習武術只是花拳繡腿”等等都是學校武術在今日所遭遇到的困境。
(1)對于教師來說。
武術繁、雜、難,是導致其不愿教授的最大原因。武術博大精深,套路繁雜,練習過程中,學生以教師為標桿,手眼身法步面面俱到,對教師自身素質要求高,且學校體育教學很少引入專職武術教師,普通體育教師為在學生面前樹立教師的威信,都有藏拙的思想意識,武術只是大綱要求,并沒有硬性規(guī)定,所以教師一般不愿教授武術這種對自身素質要求過高的體育項目。再者體育課堂要求學生達到一定的練習密度及活動量,武術套路教授過程學生的運動量達不到要求,教師整節(jié)課教授內容,增加自身負擔且“出力不討好”。
(2)對于學生來說。
受到武俠小說,電影中武術被神話、玄幻的影響,過高的估計武術的能力,對武術產(chǎn)生極高的興趣,并期許有一天能夠經(jīng)過高人指點“飛檐走壁”、“凌波微步”、練就“乾坤大挪移”、“葵花點穴手”等神功。但現(xiàn)實中武術的訓練卻需要經(jīng)過扎馬步、踢、打、拿、靠、摔等枯燥乏味的長期訓練,套路又繁、雜、難不容易記憶,到最后卻沒有達到練就神功的期許。所以也只能是保持在“喜歡”的程度。
(3)外來武技倍受歡迎。
“外來和尚好念經(jīng)”,韓國的跆拳道、日本的空手道一經(jīng)傳入中國則在短暫的時間里達到風靡之態(tài)。究其原因,拿跆拳道來說,一身潔白的道服,標志等級的不同顏色的道帶,寬敞潔凈的訓練場地,讓家長及習練者對其在心理上接受跆拳道這種新鮮物種。十級九段的系統(tǒng)考試晉級方法,以禮始以禮終,“禮義廉恥、忍耐克己、百折不撓、尊師重道”,將禮儀融入訓練中。再者跆拳道習練簡單,一共十種腿法,三段防御,較容易掌握,加之晉級需學的品勢,當學員一階段學習結束即可考試晉級更換道帶,達到一定等級即可進行實戰(zhàn),將所學運用到比賽中,如果表現(xiàn)優(yōu)異可以參加聯(lián)賽、錦標賽等增加了趣味性及學員的學習興趣。所以一些學校則選擇開設跆拳道、柔道等課程忽視武術在學校的發(fā)展。曾經(jīng)號稱有上億人練習的中國武術,卻在受到跆拳道、柔道這些域外武技項目的沖擊下顯得如此乏力,這不得不令人痛心。
學校武術發(fā)展到今天,現(xiàn)狀及前景不容樂觀,做為中華武術主要傳承的手段方式,學校武術不可忽視,通過對武術的發(fā)展現(xiàn)狀分析,應該找到武術在當代發(fā)展的方法,如何促進武術在學校的發(fā)展,為培養(yǎng)民族精神、傳承民族文化,做出應有的貢獻。
2.1、武術自身的改革
事物的發(fā)展是由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學校武術發(fā)展的衰落與武術自身的原因有直接的關系,要發(fā)展必須與時俱進,從武術自身開始改革。改變武術繁、雜、難,趨于簡化,但簡化卻不略化,使武術易于教授及學習,增加武術的趣味性。摒棄難度過高的套路,
讓學生不僅會練還要會用,注重動作的技擊應用與鍛煉的效果。中國武術段位制系列教程中對武術自身進行了改革,創(chuàng)編了適合各個階段學生練習的趣味性強的套路,易于接受,增加格斗、攻防對練,使武術不再枯燥乏味??梢酝ㄟ^考級得到自我價值在武術中的實現(xiàn)。
2.2、對教師的要求
提高學校武術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學校要支持武術的校園發(fā)展,定期派教師外出學習進行培訓,提高教師在武術方面的教學能力。教師的教學方法與手段的選擇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武術就要有科學、快速、靈活辯證的教學和練習方法,以滿足青少年“求快、求新、求奇”的心理需求,將武術教學中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與現(xiàn)代教學方法充分結合,根據(jù)本校、本地區(qū)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啟發(fā)學生自主學習;并采取一些實用、短期、速成的教學方法,適應現(xiàn)代的快節(jié)奏生活和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從而也間接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3、政府給予支持
一方面政策上給與支持,在政策上對武術課程改革武術師資培養(yǎng)等給與支持,規(guī)定學校適當增加武術課,保證武術課的開展。在民國初期政府給予支持要求學校開設武術課對武術在學校的普及發(fā)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需要政府資金支持,基礎教育需要國家資金支持,武術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一部分,需要國家宏觀調控,在資金上給予支持才能更好的得到推廣普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黎桂華.我國青少年武術教育現(xiàn)狀的調查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43(9).
[3]蔣敏.湖南國術館之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12.
[4]蘇華偉,王崗.制約學校武術發(fā)展的"教育現(xiàn)象學"思考[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3,39(12).
[5]張金杰.學校武術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強調應用[J].科技信息,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