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商河縣韓廟鎮(zhèn)明德小學 趙燕燕
新的教育觀念要求“面向每一個學生,特別是有差異的學生”,強調學生素質的形成不是在整齊劃一的批量加工中完成的。因此,新課程從課程目標到教材內容都體現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多樣性,允許學生發(fā)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評估標準,為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
我是一個小學語文教師,在幾年的教學工作中,我在每次接班都會發(fā)現學生的成績和智力的發(fā)展有很大關系。而新課程標準確定的基本要求,又是對全體學生的。怎樣才能使全班學生在不同基礎上都有所提高呢?我認為教師首先正確對待學生中客觀存在的差異,承認差異,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有上進的機會。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采用“單復互補,分層施教,分類指導”的方法,把全班學生按學習能力分成A(優(yōu)等生)、B(中等生)、C(差生),采用了不同的教學方法,并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首先教學中教師總是創(chuàng)設民主、平等、寬松、和諧、友愛、合作的課堂教學氛圍,全方位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內在潛力,引導和鼓勵學生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興致參與教學過程,參與知識獲得的過程。其次“面向全體,關注個別化的學習需求”,能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設定和及時調整教學目標,關注每個學生的發(fā)展,在充分尊重個性的基礎上實現因材施教,靈活組織課堂教學,因勢利導;合理利用和開展課程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拓寬語文學習的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以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需要”。使教學成為教師啟發(fā)和激勵學生充分發(fā)揮主體作用,積極主動掌握知識和發(fā)展智力及能力的活動過程。
“自主”指學生有學習的主動權和選擇權,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認知程度,按照自己的求知意愿去選擇學習的內容,這在一定程度上可體現學生分層、目標分層、施教分層的個性化教學操作策略。
“合作”是指學習的組織形式,在以班級授課制為主的教學組織形式下,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可以改善傳統(tǒng)的秧田式教學師生單向交流的方式,有助于構建全班教學、小組集體合作學習、學生個體學習的教學動態(tài)組織系統(tǒng),通過師生、生生的多向互動交流,既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發(fā)表自己的學習心得,獲得語言實踐和自我表現的機會,又讓每一個學生養(yǎng)成注意聽取別人的意見的良好習慣,促進學生之間的互相啟迪,互相幫助,以解決學習中的各種問題,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探究”指在實踐中進行探究性學習。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只有通過學生的主動探求、實踐參與才能完成?!墩Z文新課程標準》強調“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學習中,要借助課文的語言情景,創(chuàng)設主動、互動、生動的學習局面,在師生互動、生生合作的動態(tài)組合中,給各種類型的學生提供適合他們各自發(fā)展的聽說讀寫的實踐機會,讓學生在聽、說、讀、寫、議、演等各種活動中學習語言,積淀語感,陶冶情操,培養(yǎng)個性。師生在互教互學的過程中,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使語文課堂教學真正成為師生生命活動發(fā)展的天地。
在課外學習指導中,善于拓寬語文學習的空間,開發(fā)語文課程的資源,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形式多樣的語文學習活動,設計有階梯、有彈性的作業(yè),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意愿、特長,選擇練習的方式和合作的伙伴。一是制訂作業(yè)量的分層要求。例如,鞏固生字詞的抄寫作業(yè),對平時記憶生字較快的學生要求抄寫一到兩遍;對平時默寫錯誤較多的學生則適當多寫幾遍。二是做好作業(yè)難度的分層設計。例如,《桂林山水》一課的課后作業(yè),我布置了如下幾項作業(yè):朗讀課文,弄清桂林山水的特點;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并能背誦全文;能根據課文進行合理的想象并把想象的內容畫下來。三是提倡自主選擇作業(yè)。每個學生都有不同方面的學習優(yōu)勢,也有不盡相同的興趣指向。這樣,每個同學都很樂意地去完成作業(yè)。
在研究中評價的指標由單一轉向多元,評價的手段以質性評定取低和統(tǒng)整量化評定,評價的功能由注重甄別轉向注重發(fā)展,注重評價的真實性和情境性,在注重對結果進行評價的同時更注重對過程的評價。評價時采用分層評價形式。
一是教師評價。為高層學生指明方向,為中層學生提供進步的階梯,把更多的關注送給低層學生,對他們實行“三多三優(yōu)”原則。即多指導、多鼓勵、多練習;優(yōu)先發(fā)言、優(yōu)先板演、優(yōu)先面批。
二是學生自評。一是發(fā)揮小組互助功能。二是實施學生自我綜合評價。
由此可知,分層教學在沒有增加課業(yè)負擔的前提下能較大提高教學質量,更重要的是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明顯提高,這是非??少F的!但在實踐過程中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課前教師就應對教材對學生“深入研究”,對教材進行充分挖掘,對學生了如指掌,才可得心應手。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如果兒童不僅僅知道而且體會到教師和集體對他們的優(yōu)點既注意到了,又很贊賞的話,那么,他就會盡一切努力變得更好?!痹趯嵤┓謱咏虒W的過程中,我注意做到了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各得其所,都能獲得不同程度的發(fā)展;每一個學生都學得“痛快”(先痛苦后快樂),從而增強了學習的信心和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同時,分層的不固定,又增強了學生的自主性,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強烈的競爭意識;促進了教學的互動,這有利于建立民主的、平等的、融洽的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形成互幫互學、攜手共進的團體精神。同時,我還注意引導學生在自我評價的時候,做到既要看到進步的一面,又找到自己的不足,努力長善救失,揚長避短,使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情況能進行正確的評價,能增強學好語文的自信,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