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兆偉(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廣西崇左532200)
體育教學與訓練的生理分析與生理負荷量探究
□黃兆偉(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廣西崇左532200)
在體育教學與訓練中應遵循的原則的生理學基礎,適宜的生理負荷量的確定,訓練方法的采用,體育教學訓練中人體功能的變化規(guī)律及其適應,常用的體育鍛煉項目對人體功能的影響,以及體育鍛煉中的年齡、性別等問題,從生理學和生理負荷量角度進一步分析,為應用運動生理學知識指導體育教學訓練實踐提供例證。
體育教學與訓練生理學分析生理負荷量
生物機體能對外界環(huán)境刺激產生適應的能力是可訓練性原則的生理學基礎??捎柧毿栽瓌t是指人體的形態(tài)結構、生理機能、身體素質等方面,可以通過體育鍛煉而獲得某些積極的適應性改變。體育教學與訓練課程任務之一在于促進學生的生長發(fā)育及全面增強學生各器官功能,為此,應該在教學訓練過程中給身體各器官系統(tǒng)以全面影響,使人體各器官系統(tǒng)均承受一定的負荷。不同的運動項目對身體的影響各有側重點,要求鍛煉的內容力求全面多樣,使人體各器官系統(tǒng)得到全面發(fā)展。不同項目的練習對身體生理生化變化的影響有不同的特點,全面身體練習,能使不同項目練習引起的機體不同生理生化變化起互補和促進作用,使各項身體素質獲得全面提高,通過不同訓練方式對身體素質提高效果的實驗觀察表明,全面身體訓練要比進行專項訓練對各項素質全面增強的效果更顯著。循序漸進原則是指在體育教學與訓練中應從易到難、由簡到繁、從小到大地進行。既不能急于求成,又不能停滯不前。循序漸進原則的生理學基礎是生物機體對刺激的適應規(guī)律及運動條件反射的建立和鞏固規(guī)律。超負荷原則是指運動訓練的負荷應該超過以往的常量負荷,超負荷原則的生理學基礎是能量代謝的超代償規(guī)律、神經生理學的刺激強度規(guī)律等。專門性原則是指訓練內容與運動項目的體能要求應保持一致性。訓練的專門性包括兩個因素:即學習專項技術和發(fā)展專項所需的代謝機制。專項動作技能的專門性包括活動部位肢體與運作結構的專門性,為使運動訓練和運動時能量代謝相吻合,特別需要對練習強度、持續(xù)時間、練習手段進行科學的選擇。
從運動生理學的角度看,運動量就是人體在運動練習中所達到的生理負荷量。由于參加體育活動者的年齡、性別、體質、健康狀況及訓練水平的差異,對于同一運動負荷將引起不同的機能反應。因此,不宜籠統(tǒng)以完成運動練習的數量、強度、時間等來衡量每個人的運動量,應把人體在運動負荷時所引起的功能反應,即生理負荷量,來作為評定運動量大小的客觀依據。在體育教學或一次業(yè)余訓練中,影響生理負荷大小的因素主要有運動訓練的強度、密度、運動的數量及運動持續(xù)時間等。
運動強度是指單位時間內所作的功。在教學訓練中又常用心率作為控制強度的方法,這樣,就能更客觀地反映機體對該運動的反應。在一些非周期性的訓練中,強度的衡量往往用負荷的重量或單位時間內完成的負荷來表示。如舉重,以單位時間內舉起的重量數來計算等。
運動密度是指單位時間內重復練習的次數或實際練習時間和全課總時間之比。即在相同的單位時間內,重復練習的次數越多,運動密度就越大。另外,運動持續(xù)時間是指一種練習或一節(jié)教學、訓練課的持續(xù)時間。在強度密度基本相同的情況下,運動持續(xù)時間越長,機體的生理負荷量必然越大。
運動練習的數量。指一次教學或練習中完成運動練習的總次數、總距離或總重量。在非周期性練習中,可用完成練習的總次數來表示;在周期性練習如跑、游泳等可用完成的總距離計算;而在舉重練習中則以完成舉起的總重量衡量。
強度、密度、時間和數量是組成運動量的主要因素,它們之間又相互關聯(lián)和影響,在其他因素基本相同的情況下,某一因素的變動均會影響該次練習所給予人體的生理負荷量。生理負荷量的衡量是一項復雜細致的工作,由于參加鍛煉的人年齡、性別、體質、健康狀況和訓練水平均不相同,因而在上述四因素相同的情況下,對甲可能屬中等生理負荷,而對乙則可能屬大生理負荷。因此不能僅以運動練習的數量、強度時間等來衡量。為此,要求體育教師或教練員掌握多方面的主客觀材料,通過多途徑、多指標,運用生理和醫(yī)學知識去分析評定,在體育教學與訓練中,為進一步提高鍛煉和訓練效果,需要在循序漸進的原則下逐步增加負荷量。
體育訓練中加大運動負荷本身不是目的,這只是提高運動員訓練水平的一個手段,而不是越大越好,運動負荷大小是相對的?!皹O限負荷”不是固定指標,而是因人而變化的指標。教練員只有經過實踐和科學研究,掌握資料,才能準確確立運動員的極限負荷量,才能做到安排合理的運動量。
首先,掌握好負荷與恢復的關系。沒有負荷就沒有訓練水平的提高,同時沒有恢復,也就沒有可能安排新的負荷。只有在機體承擔一定的負荷后,得到適當的恢復,消除疲勞,才能使機體能力逐步得到提高。所以訓練中每次課的負荷安排應在運動員機體能力得到恢復與提高基礎上進行,訓練課負荷之間的間歇過長或過短都不利于機體能力的提高。運動員在訓練過程中,要有充足的休息調整時間,以消除負荷后的疲勞,達到運動能力逐步提高的目的。因此,要使每次課的安排都在能使運動員的機體和機能得到恢復和提高的基礎上進行。兩次訓練課之間的間歇時間不能過長,也不能過短。時間過長,運動員所獲得的機體適應性變化,以及所掌握的技術的良好狀態(tài)就會消失;時間過短,疲勞就會逐步積累,甚至會產生過度疲勞,影響運動成績的提高。相對于運動量,運動強度對機體影響更大,但是,只有量的積累,強度方可在允許范圍內逐漸增加。然而強度和量同時逐漸增加不但影響訓練效果,還會造成疲勞過度和外傷事故的發(fā)生。負荷量和負荷強度在一個訓練周期中應呈波浪狀態(tài)的發(fā)展趨勢。
其次,運動負荷的安排要考慮運動員的年齡特征、訓練任務和運動水平。根據運動員不同年齡階段的心理、生理特點,不同訓練階段的訓練任務和運動員的運動水平進行考慮。青少年心血管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發(fā)育尚不完善,因此掌握耐力、速度耐力訓練的強度至關重要。這就要考慮其發(fā)育不完善,不能像對待成年人那樣安排強度過大的運動量,同時又要給予一定的強度刺激以促進運動員的心血管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更快地發(fā)育和提高,從而使心肺具備適應大強度訓練的功能。
再次,運動員負荷的增加要逐步有節(jié)奏地進行。所謂逐步增加運動員負荷就是在訓練或比賽中,無論是運動訓練強度還是運動訓練量的增加總要遵循從小到大的原則,經歷加大一適應一再加大一再適應的過程。當負荷保持在一定的范圍內的條件下,機體的應激以及隨之產生的一系列變化,都會保持在一個適應的范圍內。負荷的量度越大,對機體的刺激越深,所引起的應激也越強烈,機體產生的相應變化也就越明顯,人體競技能力的提高也就越快,從而提高運動員對負荷的適應能力。
最后,適當的搭配負荷量和負荷強度。訓練過程中負荷的安排一般呈現(xiàn)一種波浪起伏的變化,如果進行大運動量單調的訓練,容易抑制大腦皮層活動,在過于疲勞的情況下還容易使尚未定型的動作變形,對訓練和提高技術是不利的。只有運動量適宜,在每組訓練后有足夠的時間來休養(yǎng),才有充足的體力和興奮性來完成下一組的訓練,才能保證動作的質量。要根據訓練的不同任務來安排運動負荷。在訓練中如果學習掌握新技術,則強度不宜過大。由于新技術的學習需要教練的活動在其中,在技術動作被逐步掌握還沒有自動化時,不免會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錯誤,錯誤的糾正練習影響了練習的密度,從而影響了練習負荷。如果主要任務是發(fā)展某一身體素質,則負荷的量和強度都應加大。如耐力素質的訓練,應在每組練習后機體還沒有完全恢復的時候就進行下一組訓練。在比賽前期的訓練,應模擬比賽負荷的要求突出進行專項強度訓練。
無論從有利生長發(fā)育還是從發(fā)展基礎運動能力、掌握多種技能以及促進身體素質發(fā)展看,均宜注意身體的全面發(fā)展。循序漸進原則的生理學基礎是生物機體對刺激的適應規(guī)律及運動條件反射建立和鞏固規(guī)律。生理負荷量的科學安排是影響效果的重要因素。強度、密度、時間和數量是組成生理負荷量的重要因素。它們間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在其他因素基本相同的情況下,改變其中一項因素將影響該次練習的生理負荷量。
[1]王達軍.淺談體育課的心理負荷[J].魅力中國,2013,20.
[2]劉子水.運動負荷、負荷量、負荷強度概念及內涵的討論與分析[J].陰山學刊(自然科學),2011,2.
[3]曹磊,顧鴻泉,楊頌.對運動負荷量與負荷強度的再認識[J].冰雪運動,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