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萍河北高陽職教中心
探究中職高效課堂教學的影響因素與對策
張文萍
河北高陽職教中心
中職學校新課程的實施,其宗旨就在于轉變學習方式,轉變人才培養(yǎng)模式,而這個目標的實現(xiàn)關鍵在教師和課堂。課程改革的主陣地在學校,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因此,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問題,就成為課程改革過程中人們關注的一個焦點問題。尤其是在課程內容和課標都發(fā)生較大變化的現(xiàn)實情況下,這個問題顯得尤為重要。實施新課程以來,我們普遍遇到的一個現(xiàn)象就是教師要求增加課時,強調教學內容講不完。我想,要解決這個矛盾的唯一辦法就是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課程改革如果最終不能影響到課堂的改變,這樣的改革就是令人懷疑的。課程改革轟轟烈烈,可是課堂上我們的教學方式、教學行為還和從前一樣,“舊瓶裝新酒”,那說明改革是失敗的。以上這些認識也正是我今天選擇這個話題和大家進行交流的原因。
教育的發(fā)展過程就是新舊教育理念在繼承與碰撞中不斷更新的過程,但在這個過程中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其實我國傳統(tǒng)教學中也不乏民主色彩,但是,由于傳統(tǒng)教學以授受式為主,就造成了以教師為中心、不注重學生個性體驗等一些明顯的弊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壟斷了大部分的課堂時間,教代替了學,老師怎么教學生就怎么學,學生的任務就是接受、存儲知識;以書本知識為中心,忽視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教師教學就等同于教書,學生的學習就等同于讀書,教師惟教材、惟教案至上,學生對書本知識絕對遵從。這些影響即使在課程改革的今天依舊普遍存在著。
對策:新課程理念內化成教師的教育思想不是短時期就能夠做到的,需要有一套科學的機制來推動教師主動學習新課程理論,研究新課程的實施,才能真正徹底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教師在操作層面上,對有效教學的內涵的理解上仍然存在著一些偏差。這種偏差最主要體現(xiàn)的就是以經濟學中“投入產出”的觀點簡單地類比教學活動。教學活動與經濟活動雖然都是人類的社會活動,但卻是不同領域的活動,彼此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經濟活動說到底體現(xiàn)的是人與自然、人與物之間的關系,所遵循的規(guī)律是經濟活動規(guī)律,最終體現(xiàn)的是物化的結果,而且這種結果往往是在短時間內所能見到的。而教學活動則不同,它的對象是人,它的效果往往是抽象的而且難以量化的,具有滯后性、隱性、生成性的特點,如果只看即時性的、顯性的、預設性的效果,就只能去看哪些形式化的量化的東西了。
對策:實施新課程,一個主要目的就在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所謂轉變的落腳點主要在三方面:一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即使學生“愛學”;二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即讓學生“會學”;三是發(fā)展學生學習的創(chuàng)造性,即讓學生“善學”。那么優(yōu)化課堂教學過程,科學制定課堂教學策略的著眼點也應在此三方面。
教師個人的因素是影響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因素。教師自身專業(yè)知識和理論學習的缺乏以及自身修養(yǎng)等的不足,尤其是教師專業(yè)能力的欠缺必然會導致教學的低效。比如教師個人的教育智慧,教師的職業(yè)倦怠等問題是值得重視的。教育智慧是教師整體素質的核心構成,它內在地決定著教師教學工作的狀態(tài)、質量,進而深刻地影響著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缺乏智慧的教師,不可能有高效的教學。在商品經濟高度發(fā)達的今天,來自社會上的各種誘惑也在影響著課堂教學,有些教師的職業(yè)倦怠感就來自內心的失衡,導致對教學工作缺乏熱情甚至厭煩,在這種心態(tài)下的教學就難以避免出現(xiàn)低效。這一點是最應引起我們管理者重視和加以解決的。
對策:教書育人者,德字為先。有才無德,難當育人重任,因為才華不往正地方用。德才兼?zhèn)?,才是?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在教師,教師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意識增強了,有效課堂才有可能成為現(xiàn)實。而提高教師有效教學意識的保障是制度和機制。我們目前有青年教師研修班培訓制度,青年教師匯報課制度,教學反思制度,集體備課制度,學生評價制度,同時正在對課堂教學評價標準進行修改。同時,我們還通過抓樣板課樹立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典型,通過這樣的機制激勵、促進教師樹立質量意識,努力學習鉆研,切實使自己的教學增強有效性。
學校管理文化對教師的專業(yè)化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好的制度建設以及精神氛圍為教師的成長提供了寬廣的舞臺,否則就制約著教師的發(fā)展。具體因素包括學校的評價制度、校本培訓制度、教師聘用、教師選拔、教師上崗、工作安排、晉升等諸多方面。學校現(xiàn)行的評價絕大多數(shù)注重可測量性與量化,忽視了質性評價;校本培訓模式的形式化降低了對課堂教學的有效指導。
對策:建立良好評價制度、校本培訓制度、教師聘用、教師選拔、教師上崗、工作安排、晉升等制度,為教師發(fā)展提供有利的環(huán)境,使教師能夠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從而提高教師對于課堂效果的重視。
良好的教學方法會使教育內容有形、有聲、有色,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感知、理解、鞏固、運用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這些符合中職生的認知心理特征與規(guī)律,必將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益,達到培養(yǎng)有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新世紀人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