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司馬遷筆下管晏典范意義探微

      2015-03-19 05:23:19
      長治學(xué)院學(xué)報 2015年1期
      關(guān)鍵詞:晏嬰大義典范

      王 娟

      (呂梁學(xué)院 歷史文化系,山西 呂梁 033000)

      《史記》作為我國第一部紀(jì)傳體史書,紀(jì)傳部分是其核心。記載眾多王公貴族和普通人物形象的列傳部分,更是其精華所在,也一直是后人研究的重點。七十列傳的人物選擇以及編排順序,無不體現(xiàn)了司馬遷的良苦用心。

      伯夷叔齊自古被視為義的典范,司馬遷作《伯夷列傳第一》,說明他對義的肯定和提倡。伯夷叔齊之后,司馬遷為齊國的兩位宰相——管仲和晏嬰作傳。以傳統(tǒng)的義利觀來看,管仲、晏嬰不死君難,為見利忘義之人,應(yīng)該遭到批判。但司馬遷不僅為管仲、晏嬰作傳,還將其置于七十列傳第二篇的重要位置?!豆荜塘袀鳌返奈恢冒才偶皟?nèi)容取舍,是基于管晏在司馬遷心中的典范意義,從中可見司馬遷進(jìn)步的義利觀。

      一、管晏因國家大義而失個人小義,不應(yīng)受到批判

      《史記·太史公自序》載:“末世爭利,維彼奔義;讓國餓死,天下稱之。作伯夷列傳第一。”[1]3312商朝末年,社會黑暗,商紂王重刑辟,有炮烙之法;用奸臣,費仲、惡來用事;害忠良,殺比干、幽箕子;并且大肆搜刮民脂民膏,驕奢淫逸,導(dǎo)致民怨沸騰。當(dāng)此亂世,天下熙熙攘攘,皆追逐于功名利祿,權(quán)位之爭不斷。然而孤竹國的兩位公子伯夷、叔齊卻相互禮讓,推辭君位;商朝滅亡后,作為商臣又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伯夷叔齊的事跡歷來被人傳頌,并被視為“義”的典范。司馬遷正是出于肯定和提倡伯夷、叔齊的“義行”,所以《史記》七十列傳以伯夷叔齊開篇。

      然伯夷叔齊之后,賢人輩出,如叔孫豹、鄭子產(chǎn)、叔向、延陵季子等,皆是當(dāng)時赫赫有名之人,卻俱不得列;管晏不死君難、忘恩負(fù)義,與伯夷叔齊有天壤之別,卻緊隨其后,位列第二篇;可見司馬遷的別出心裁。

      細(xì)觀《伯夷列傳》,文章除稱贊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外,也充塞著司馬遷內(nèi)心的矛盾和困惑、對不公世界的控訴和無奈。[2]伯夷叔齊積仁行潔,卻最終餓死;盜跖割人肝、吃人肉、殺害無辜、胡作非為,卻長壽而終。因此,司馬遷雖稱贊伯夷叔齊之義,但也對這種“義”充滿疑問。

      列傳第二篇——《管晏列傳》中,司馬遷解答了自己的疑問,明確了自己對“義”的認(rèn)識。義有國家大義與個人小義之別,國家大義高于個人小義。

      伯夷叔齊忠誠于一個腐朽的王朝、一個昏庸的帝王,最終餓死,雖身死明顯,但成就的僅為個人之小義。管仲、晏嬰與夷齊截然相反。作為公子糾的輔臣,在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王位被殺后,管仲不僅沒有為其死節(jié),反而輔助“敵人”公子小白;晏嬰作為齊國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三朝的卿相,崔杼弒莊公,晏嬰不僅沒有為莊公死節(jié)或制裁逆賊,反而與崔杼同朝為官。管晏的行為似乎皆是見利忘義之舉,但此“義”亦為個人之小義。

      公子小白與公子糾同為齊國的公子,二人爭奪王位,為國家內(nèi)部之爭。公子糾爭權(quán)奪位失利被殺,管仲不為其死節(jié),是失個人之小義;公子小白繼承王位,為一國之君,管仲作為齊國的一個臣子,輔佐自己的君主、治國安邦,是遵國家之大義。君主若因社稷而亡,臣子理應(yīng)為其死難。若因不聽善言、貪圖個人享受而死,臣子則不需與其同死。齊莊公被弒,晏嬰伏其尸上痛哭之后離去,不誅賊不死難,是失個人之小義;但齊莊公不聽晏嬰勸告推行仁義美德,終因私通崔杼之妻被弒,晏嬰不死節(jié)而去輔佐新君齊景公、治理動亂后的國家,是遵國家之大義。

      司馬遷認(rèn)為管晏不死君難,僅失個人小義;輔佐新君、建立不朽功業(yè),是成國家大義。管晏因國家大義而失個人小義,此不義之舉,不應(yīng)受到批判。

      二、管晏謀求國富民強,為“利”的典范

      司馬遷摒棄了傳統(tǒng)儒家義利對立的觀點。司馬遷認(rèn)為“義”固然重要,但“利”也有其存在的必要,必須正確處理“利”與“義”的關(guān)系。管仲、晏嬰以國富民強為己任,當(dāng)被視為“利”的典范,值得肯定和贊揚。

      齊國本為一海濱小國,從姜太公封國,十三而傳至襄公。三百余年間,齊國內(nèi)亂不斷,且時常遭受諸夷騷擾。襄公即位后,窮兵黷武、連年征戰(zhàn),且為人荒淫無恥、沉湎酒色。襄公在位12年,幾乎無年不征。最終,齊國大臣連稱、管至父、公孫無知發(fā)動兵變,殺死襄公。經(jīng)歷動亂后的齊國可謂雪上加霜。在內(nèi)憂外患的形勢下,齊桓公即位?;腹谖黄陂g,齊國不僅逐漸扭轉(zhuǎn)了內(nèi)外交困的不利局面,而且竟成為春秋第一位霸主?!妒酚洝酚涊d,管仲“位在陪臣,富于列國之君”[3]3255,以一宰相之職,其財富竟超過諸侯國之國君,齊國之富裕強盛可見一斑。這與此前齊國積貧積弱的局面形成鮮明的對比。

      齊國能化險為夷,并稱霸中原,原因在于齊桓公重用管仲為相?!豆茏印芬粫涊d了許多管仲富國強兵的思想和措施,《史記》也有提及,如“贍貧窮,祿賢能”[4]1487、“貴輕重,慎權(quán)衡”[5]P2133,“通貨積財,富國強兵”[6]2132等等。因此,無管仲,則無齊桓公之強大。

      此外,管仲事業(yè)的影響、功德之大,不僅為齊國也為中國歷史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局面。春秋之時,王室衰微,內(nèi)有諸侯力政,外有夷狄侵伐。天下動亂,生民罹難,家園涂炭。當(dāng)此之時,齊桓公稱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中國最終擺脫內(nèi)外交困的局面?!洞呵锕騻鳌份d:“夷狄也,而亟病中國。南夷與北夷交,中國不絕如線,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7]213而在司馬遷看來,安定天下之功在齊桓公,更在管仲?!妒酚洝份d“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8]2131

      這種觀點并非司馬遷獨有,也非司馬遷首倡?!墩撜Z·憲問》記載“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⒐苤伲崞浔话l(fā)左衽矣”,[9]981可見孔子也因管仲為民造福的巨大功業(yè)而盛贊他。不僅如此,“罕言利與命與仁”[10]565的孔子甚至許管仲以“仁”——“如其仁,如其仁”[11]982?!叭省笔强鬃觽惱硭枷虢Y(jié)構(gòu)的核心,是最高的道德準(zhǔn)則。似管仲“忘恩負(fù)義”卻被孔子贊為“仁”。稍晚于司馬遷的王弼云:“于時戎狄交侵,亡邢滅衛(wèi),管仲攘夷狄而封之南服,楚師北伐山戎,而中國不移,故受其賜也。”[12]991王弼亦直接將功勞歸之于管仲。

      晏嬰繼承管仲的謀略并加以發(fā)揮。晏嬰節(jié)儉力行,禮賢下士。在朝直言進(jìn)諫,選賢任能;出使則能言善辯,不辱使命。景公時代,齊國之強盛雖不及桓公,卻也號稱小霸。

      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敘述了自己撰寫《史記》的原因,并對七十列傳的先后順序作了說明。其中提到“晏子儉矣,夷吾則奢;齊桓以霸,景公以治,作《管晏列傳》第二?!盵13]3312管仲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yè)、晏嬰輔佐齊景公成就治世,皆為齊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xiàn)。作為一海濱小國的齊國,因管晏而常強于諸侯;內(nèi)憂外患的中國,因齊國而長享太平。司馬遷從管仲、晏嬰造福于民的偉大功業(yè)肯定了二人的歷史地位。于國于民,管晏是有大利、大功之人,當(dāng)為“利”的典范。

      三、管晏義于名而利于實,為“義”與“利”相融合的典范

      司馬遷認(rèn)為“義”與“利”并非絕然對立,而是可以實現(xiàn)融合。管晏就是司馬遷心中“義”與“利”相融合的典范。

      作為列傳之首,《伯夷列傳》開宗明“義”,奠定了全篇的思想基調(diào):義利之間,義為本。但司馬遷認(rèn)為“義”的施行須有物質(zhì)基礎(chǔ)為保證?!盁o巖處奇士之行,而長貧賤,好語仁義,亦足羞也!”[14]3272司馬遷譏刺那些長期貧賤、脫離現(xiàn)實的物質(zhì)基礎(chǔ)卻空談仁義的人。司馬遷認(rèn)為求富是人的本性,治國者首先應(yīng)該順應(yīng)人的本性,實現(xiàn)國家物質(zhì)財富的極大富裕?!叭烁欢柿x附焉”[15]3255,人民生活富裕之后,“義”的實現(xiàn)自然水到渠成。司馬遷將追求物質(zhì)財富之“利”作為實現(xiàn)“義”的基礎(chǔ)和手段。

      管仲治國先富民的思想,與司馬遷為“義”而逐利的思想不謀而合。[16]管仲認(rèn)為“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17]1百姓有飯吃、有衣穿,生活富足,才能懂得禮節(jié)和榮辱,在此基礎(chǔ)上教化百姓,才能實現(xiàn)禮義大治。如果置百姓于饑寒交迫之中,只會使百姓鋌而走險、犯上作亂,禮義只會成為空想。因此,管仲實行一系列經(jīng)濟改革、發(fā)展生產(chǎn),使百姓致富;在百姓富足的基礎(chǔ)上,教導(dǎo)百姓,使其遵禮節(jié)懂大義。管仲主張先富民后治民,先逐“利”,在民殷國富的基礎(chǔ)上教化百姓、實現(xiàn)“義”。

      以傳統(tǒng)的義利觀來看,管仲、晏嬰作為國之干臣卻不死君難,為見利忘義之人,應(yīng)該受到批判。但管仲、晏嬰重視物質(zhì)基礎(chǔ),造福百姓、強大國家的行為,成就了齊國的霸業(yè)以及中國的太平。他們放棄個人一時名節(jié),追逐國富民富之大“利”的同時,也成就了為國為民之大“義”。最終既實現(xiàn)了個人的最大價值、青史留名,也為天下蒼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xiàn),使百姓受惠。管晏正是司馬遷心中“利”與“義”相融合的理想境界。不僅值得肯定和贊揚,也是后人學(xué)習(xí)的典范。

      四、管晏典范意義的當(dāng)代價值

      我國整個封建社會,義與利的關(guān)系一直是思想家不斷爭論的話題。其中,尤以儒家重義輕利的思想影響最大,深入人心。從孔子的“罕言利”,孟子的舍生取義,到宋明理學(xué)家的“圣人以義為利,義安處便為利”①語出《河南程氏遺書卷第十六》。重義輕利的同時,對義的強調(diào)可謂到了過分的境地。管晏卻巧妙地處理“義”與“利”的關(guān)系,義于名而利于實,無疑具有一定的當(dāng)代價值。

      伯夷叔齊顧大節(jié)、不爭奪君位,大義凜然、不食周粟的精神固然可敬,但結(jié)果只能是餓死首陽山,成就個人小義。管仲與晏嬰作為國之干臣,卻不死君難、而是追逐于物質(zhì)財富的極大富裕,貌似是見利忘義,實則追求財富之“利”的背后卻是國計民生之大“義”,最終既實現(xiàn)了個人的最大價值、青史留名,也為天下蒼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xiàn),使百姓受惠,可謂名利雙收。

      司馬遷曰:“人固有一死,或輕如鴻毛,或重于泰山?!蔽覀儾环裾J(rèn)殺身成仁、為國捐軀的慷慨就義之重;但若身死君危,于國家社稷無益,而生,卻能造福黎民造福社稷,那么個人一時的名聲又何其輕。故我們稱贊大義凜然、英勇赴難,也應(yīng)敬佩忍辱負(fù)重、臥薪嘗膽。管晏即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生存方式,新的為官處世之道。

      司馬遷因管晏謀求國富民強之國家大利,而肯定利的合理性;因管晏失個人之小義、成國家之大義,而否定不義的絕對性;因管晏以實現(xiàn)物質(zhì)財富之利為手段、以追求文明教化之義為目的,而指明了義與利的相融性。司馬遷巧妙地處理“義”與“利”的關(guān)系,既體現(xiàn)了管仲、晏嬰在司馬遷心中的典范意義,也體現(xiàn)了司馬遷進(jìn)步的義利觀。

      [1][3][4][5][6][8][13][14][15](西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2]劉軍華.論司馬遷的義利觀[J].延安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1,33(06):102.

      [7](清)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

      [9][10][11][12]程樹德.論語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0.

      [16]池萬興.論管仲對司馬遷的影響[J].管子學(xué)刊,2009,(02):22.

      [17](清)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5冊)[M].上海:上海書店,1986.

      猜你喜歡
      晏嬰大義典范
      “能見大義”的楊明義
      基于《五行大義》探討木克土之芻議
      典范秦山 創(chuàng)新之源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5:58
      比肩接踵
      一般型三維簇的三典范映射
      尊老愛幼的好典范
      左宗棠棋前明“大義”
      左宗棠棋前明“大義”
      忠直不迂
      ——晏嬰(二)
      習(xí)仲勛:統(tǒng)戰(zhàn)工作的典范
      黨史文苑(2016年11期)2016-09-10 07:22:44
      崇仁县| 正蓝旗| 天气| 永春县| 云安县| 彩票| 龙胜| 双流县| 遵义县| 化隆| 本溪| 乌鲁木齐县| 上蔡县| 武定县| 洪雅县| 越西县| 贵港市| 崇阳县| 金湖县| 巴林右旗| 渭源县| 南郑县| 彭山县| 乐业县| 开江县| 高陵县| 香港 | 池州市| 岱山县| 镇沅| 西和县| 日照市| 乌鲁木齐县| 盘山县| 陕西省| 远安县| 册亨县| 南平市| 金溪县| 兰坪| 洛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