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鵬
(長治學院 音樂舞蹈系,山西 長治 046011)
聲樂表演課是音樂表演的一個分支,屬于音樂藝術的學科體系范疇,是高等音樂教育本科專業(yè)的一門課程。它融合了聲樂演唱、臺詞、劇目排練、形體舞蹈等諸多內容,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實踐性課程,在歌唱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基礎上尤其注重開發(fā)學生的舞臺表演與表現(xiàn)能力,不僅要使學生提高藝術的理解與鑒賞,還要教會學生面對觀眾適應舞臺環(huán)境和克服舞臺心理障礙,其應用之廣泛,幾乎把聲樂門類中的所有因素都包含在里面了,為學生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訓練和實踐平臺。
多年來聲樂表演在專業(yè)院校中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為我國培養(yǎng)了一大批實踐于各大舞臺的優(yōu)秀歌唱演員。如青年演員薛浩銀、雷佳、張海慶、王麗達等都是從學校的表演課開始,從而走上舞臺成為真正的歌唱演員。相對而言,在普通高校的發(fā)展則相對的滯后,甚至成為空白。聲樂課在普通高校音樂專業(yè)中是一門基礎性的課程,尤其是師范性院校中,然而學生的聲樂表演表現(xiàn)能力的發(fā)展則大大落后于聲樂技能的發(fā)展,學生的聲樂活動空間長期限制在琴房和教室等教學場所,即便有限的舞臺實踐也往往效果有好,不能完全發(fā)揮所學,既沒有提高自我表演表現(xiàn)的廣闊空間,也不能繼續(xù)使之反饋于聲樂技術本身的專業(yè)深化探索。聲樂表演首先是一個技術課程,它調節(jié)了歌唱技巧,臺詞技能和舞臺表現(xiàn)手段;其次聲樂表演還深化了歌劇理論和作品分析理解,使學生開始全方位的去理解音樂作品及其表現(xiàn)的意義和方式;再者聲樂表演還是一個心理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從不適應到自如地把握歌唱表演心理,使一個學習者能夠真正的成長于舞臺之上。即使在師范院校中以培養(yǎng)中小學音樂教師的目標中,它也是不可缺失的。聲樂表演課程涉及內容較多,完整地開展起來對師資、教學條件等要求很高。在我國高等院校中,中國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中央戲劇學院等專業(yè)院校開展較早,相對成熟,大四、大五學生有完善的表演課程體系,畢業(yè)會有專場的戲劇演出作總結,同時一些地方藝術院校會有一些表演劇目排練和課程。多年來,普通院校局限于教學觀念、培養(yǎng)目標、教學條件、師資水平等一系列條件,對這門課一直不太重視,既不能適應不斷發(fā)展的音樂教育步伐,也不能滿足學生不斷成長的專業(yè)需求和文化審美活動,因此在普通高校的聲樂表演課的實踐探索才具有非常現(xiàn)實的意義和必要。
聲樂表演課在現(xiàn)階段并不完全成熟的情況下列入專業(yè)選修課及教學異動、排練課的范圍最好,也可以作為跨學科的一種藝術選修課。鑒于其課程特殊性(要有音樂基礎、聲樂演唱能力),課程的開設不宜在一、二年級,應在三年級開課,學習三至四個學期??紤]到學生在課堂上要做表演練習與講評學生作業(yè),故每班學生人數(shù)不超過15人為宜。一般來講,不僅有專業(yè)的聲樂老師,也要有表演的老師,形體老師,臺詞老師,鋼琴伴奏也要進入劇目排練,一般每周兩次,每次兩個課時。但實際在普通院校中因條件所限往往根據(jù)教師能力會集多種角色為一身,身兼臺詞、形體、表演等諸多內容,對師資的綜合具有極大的挑戰(zhàn)和發(fā)展空間。
1、形體訓練
形體訓練是聲樂表演中的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是言之不足,嗟嘆之不足,歌詠之不足時的輔助表現(xiàn)形式,是演唱者內在心理情感的外在造型,隨作品內容、情感變化而變化,包括三個內容,姿態(tài)、手勢和表情[1]。姿態(tài)可借鑒舞蹈、戲曲、戲劇中形體表現(xiàn)手段,因表現(xiàn)性質不同而調整,如音樂會,晚會、歌劇的差別;手勢的起落是表演的“點”與樂隊中指揮的作用相同,其運用必須通過精心設計獲得;表情的運用極為豐富,作品中的“喜、怒、哀、樂、怒、怨、恨”都要有專門的分類訓練,還得尋找眼睛的“焦點”和空間方位的變化,目的是把生活中較為隨意的狀態(tài)和歌唱中的僵硬轉化為精心構造的舞臺形象[2]178-181。
2、臺詞
臺詞(Part/dialog/Line)作為必備的表演功課之一,是戲劇表演的話語。分為對白、獨白和旁白及戲曲中的念白,是戲劇劇本的基石。臺詞要服從戲劇行動,推動劇情的進展;臺詞的性格化要求把握人物性格進展;臺詞具有詩的特質,感情充沛,富于感染力;形象鮮明、精煉、含蓄而簡潔,內容具有深遠的意境。臺詞課訓練內容:詩、詞、話劇片段、歌劇對白等、根據(jù)不同情感表達類型,選擇不同類型作品通過誦讀以準確掌握臺詞語言的表達能力。如李白的《將進酒》(詩)、老舍《茶館》(話劇)、曹禺《雷雨》(話?。?、陳蔚《再別康橋》(歌?。┑榷际桥_詞課的經典誦讀內容。目的為糾正錯誤的語言讀音;建立適合舞臺語言表達的語感;區(qū)分不同作品、不同類型、不同人物、不同情緒、情感的表達方式;塑造舞臺人物的語言性格。
3、歌唱表演訓練
歌唱表演訓練有別于聲樂技術技能的學習。獨唱聲樂訓練以開發(fā)“自我”內心感悟為主,不僅要找準基調與意境,還需輔捉情緒記憶,學會“精神化妝”;聲樂小品訓練是通過環(huán)境設想把作品情景與實物建立起聯(lián)系的尋找自我過程;重唱訓練是對唱,小組唱,二重以及多重唱等在共同演唱的基礎上通過“交流”取得對作品共同理解、融合統(tǒng)一的過程。
4、作品劇目排練
首先是作品劇目的選擇:內容上根據(jù)主題、性質來決定:一般普通高校劇目選擇從藝術歌曲、舞臺劇、話劇、歌劇等形式中抽取。如《教我如何不想她》等藝術歌曲;觀眾對象分析:面對觀眾是普通高校大學生,校園氣息濃厚,文藝性作品宜受歡迎,如歌劇《傷逝》等;根據(jù)自身特點分析:劇目難度的選擇對于普通院校的專業(yè)的學生來說一定要有針對性,適宜從歌劇中的獨唱選段入手從而對學生提出表演要求。如歌劇《原野》中的金子演唱的選段,“啊,我的虎子哥”、《小二黑結婚》中的小芹的選段“清粼粼的水來藍盈盈的天”等。然后是從具有重唱性質的二人或三人表演形式的歌唱片段,如《原野》中的金子和虎子的二重唱“你是我,我是你”?!秱拧分械匿干c子君的二重唱“紫藤花”等。還可以有一些帶有臺詞的完整歌劇篇章如《小二黑結婚》中的第一幕,出場人物有小芹、小二黑、金旺等。有獨唱、二重唱、三重唱、多重唱段和若干的臺詞對白和獨白。在逐漸成熟的基礎上,有選擇的嘗試歌劇作品,以小劇場歌劇為主的表演課教學歌劇,幾乎可以成為學生的教學實習歌劇,也較易把握;場所條件分析:限于普通高校的演出場所和舞臺燈光條件限制,應以小型的小劇場歌劇或戲劇片段為主,如《再別康橋》。
其次是劇目排練:作品視唱:往往由于學生音樂基礎素質的不足而影響作品的發(fā)揮,作品的視唱是排練的基本功;小組排練:在獨唱、重唱和臺詞之間找串聯(lián),一角多人共同訓練,也可以分成多個小組;合排:伴奏宜用鋼琴或小型樂器合奏形式,在舞臺的調度上盡量減少空間的挪動,以開發(fā)作品情緒與把握人物內心,塑造作品性格為主。原則上劇目排練先易后難,加深學生自身表演基本功的要求。以較容易把握的本土文化聲樂作品為主,兼顧學生能力與觀眾需求。
5、實踐演出
根據(jù)時間和演出條件的限制,可以有排練廳的不帶妝的內部實踐匯報;也可以有簡化布景的音樂廳或小劇場,面對大學生的校園文化展演;還可以有經過精心舞臺設計面向社會舞臺的實踐演出。
聲樂表演是聲樂實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精確而富有感染力的表演,可以生動表達作品的情感和增強人物的性格藝術效果。當然也綜合了諸多如形體、臺詞等藝術門類,無論是對學生還是老師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投入極大的熱情,和學習工作力度,需要群策群力,集合本專業(yè)教師的集體智慧。雖然根據(jù)以往高校聲樂發(fā)展現(xiàn)狀這門課的實踐探索是具有一定困難的,但近些未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教育投入的不斷增加,各專業(yè)院校受過專業(yè)表演訓練的畢業(yè)生不斷向各普通高校教師崗位進行充實,客觀上改善了教學條件,提高了聲樂表演的師資水平。通過藝考和大學教學水平的提高,學生的專業(yè)綜合素質也一直在不斷地提高。課程安排也更加的實用合理,作品資料獲取更加的豐富詳實和便捷。所以,解決困難和問題的手段、方法也在不斷地豐富和完善:加強音樂基礎訓練如視唱、和聲等改善學生能力不足問題;加強師資訓練,從聲樂教師中有選擇的挑選教師進修學習;分析作品與觀摩現(xiàn)場演出,加強藝術修養(yǎng),提高鑒賞能力;教材的規(guī)范和整理劇目排練作品,解決作品不足和教材缺乏問題;加強相關課題的科研和教研力度;加強藝術實踐交流,尤其與專業(yè)院校的交流。
聲樂表演課的探索和實踐是非常必要的,是對學生歌唱技能的有益補充和極大的促進,它可以增加學生的表演、表現(xiàn)的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拓寬學生的學術視野和專業(yè)深化研究。聲樂表演課的實踐探索在普通高校方興未艾,任重而道遠。隨著聲樂學科及聲樂學研究的不斷發(fā)展,聲樂表演課的課程建設會更加豐富和完善,也將促使聲樂學科不斷前進[3]。
[1]王瑩瑩.高校聲樂表演專業(yè)歌劇實踐與教學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1.
[2]肖黎聲.聲樂理論基礎[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1.
[3]郭慧珍.聲樂教學中表演能力培養(yǎng)的研究[D].長春:長春師范學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