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單位:430030武漢市同濟醫(yī)科大學附屬普愛醫(yī)院骨科病房
周蓓:女,本科,主管護師,護士長
三柱固定技術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的術后護理與康復指導
周蓓
摘要目的:探討應用三柱固定技術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的術后護理與康復指導方法。方法:選擇本院2011年3月~2013年12月復雜脛骨平臺骨折術后患者78 例,固定術后對其進行系統規(guī)范的護理及康復指導。結果:本組患者平均住院22 d,所有病例都復位滿意。經24~60周的隨訪,膝關節(jié)功能基本恢復,術后恢復優(yōu)良率達91%。結論:三柱固定是一種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的新固定概念,固定術后科學有效的護理及康復指導有利于膝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達到了最大限度快速康復的目的。
關鍵詞脛骨平臺骨折;三柱固定;術后護理;康復指導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8.083
收稿日期:(2014-07-12)
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是包括Schatzker的V、VI型的關節(jié)內骨折,多為高能量損傷,其導致的粉碎性骨折使得對骨折的分型比較困難,又容易引起膝關節(jié)的功能障礙,在臨床上其處理充滿了挑戰(zhàn)[1]。傳統多采用前外側和前內側手術入路,然而這種技術有時不適用于多平面關節(jié)的粉碎性骨折,尤其是累及后側柱的多平面骨折,因骨折部位難以暴露復位固定,導致臨床并發(fā)癥增加而影響療效。朱奕等[2]提出了“三柱”理論模型來定義脛骨平臺骨折,為手術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依據。我科2011年3月~2013年12月共收治脛骨平臺骨折患者213例,其中復雜脛骨平臺骨折78例,應用三柱固定技術治療,術后進行系統規(guī)范的護理及康復指導,并隨訪24~60周,效果良好,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本組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患者78例,男44例,女34例。年齡19~77歲,平均41.2歲。致傷原因:交通傷58例,高處墜落傷12例,重物砸傷7例,其他傷l例。閉合性骨折73例,開放性骨折5例?;诔R?guī)X線片和CT影像,所有骨折根據“三柱骨折”的概念分類,意味著在脛骨近端外側柱、內側柱和后側柱至少發(fā)現一片分離的骨塊(Schatzker分型V型和VI型)。合并傷:上肢骨折2例,股骨骨折5例,半月板損傷25例,交叉韌帶損傷12例,內側副韌帶損傷3例。傷后行急診手術5例,5例患者由于傷勢嚴重在住院2周后才接受手術治療,其余患者均在1周后接受手術治療。
1.2治療方法初步處理包括石膏固定、遠端骨的骨牽引或在術前外固定支架固定,根據X線片和CT結果除了按Schatzker分型外,所有骨折也使用一種“三柱”概念進行分型[3],從俯面觀上看,將脛骨平臺劃分為三個區(qū)域,定義為外側柱、內側柱和后側柱,根據三柱分型法制定治療計劃,進行三柱固定[4],所有患者均由相同手術小組在實施全身麻醉和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后,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若累及后柱損傷,即使用倒L型后側入路聯合前外側入路。患者手術中處于漂浮體位,首先患者取俯臥位,使用倒L型后側入路處理后柱骨折。當需要實行脛骨平臺的前外側入路手術時患者改為半側臥位,患肢小腿旋轉以利于手術部位的暴露。48例患者使用聯合入路,30例患者僅采用后側入路或前側入路。
2術后護理
2.1術后的觀察與護理
2.1.1生命體征的觀察監(jiān)測血壓、脈搏、呼吸,術后24 h持續(xù)床邊心電監(jiān)護和低流量吸氧,對各項體征細致觀察,真實記錄,如有異常應立即通知醫(yī)師,術后如有體溫升高,要警惕感染的可能,應查明原因對癥處理,確?;颊甙踩?/p>
2.1.2患肢的的觀察與護理患肢抬高15°~30°,以利于靜脈回流,但嚴禁肢體外旋;注意觀察切口敷料,因聯合入路在小腿上有兩個切口,后側入路的切口在小腿下側,敷料壓在腿下,容易被忽視,所以要特別注意,若滲液、滲血較多時,應立即更換敷料;嚴密觀察患肢遠端皮膚顏色、溫度、感覺、運動、腫脹程度等情況,并與健側比較,防止骨筋膜室綜合征和深靜脈血栓的形成[5]。
2.1.3引流管的觀察與護理若放置引流管者應保持引流管的通暢,特別是聯合切口有2個引流管時,應在引流管上貼上標簽,并注意妥善固定,避免扭曲和折疊。認真觀察引出液的顏色和量,并分別做好記錄,若術后4 h內引出液總量超過600 ml應立即報告醫(yī)師,給予處理。
2.1.4疼痛的觀察與護理觀察疼痛的性質,以判斷患者是切口疼痛還是腫脹引起的疼痛,復雜脛骨平臺因創(chuàng)傷程度重、手術復雜、切口大且有兩處,術后患者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疼痛,局部冰袋持續(xù)冰敷可以減輕腫脹引起的疼痛,對于腫脹后石膏過緊者還應將石膏切開松解,持續(xù)麻醉泵和睡前使用雙氯芬酸鈉塞肛可以減輕切口的疼痛。
2.2心理護理患者積極的態(tài)度對其康復至關重要,手術回
病房后,管床護士應第一時間告知患者手術非常成功,以解除其顧慮,麻醉清醒后即可鼓勵患者主動參與到康復訓練中,護士還要細致觀察、耐心講解,并對其進行示范指導, 以增加患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當患者能配合時應及時給予表揚鼓勵,以增加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從而更好地促進患肢功能的康復。
2.3飲食護理術后6 h內禁食水,24 h內給予清淡、易消化的飲食,避免豆、奶及過甜類食品,防止脹氣,以后可根據患者的飲食習慣,指導其進優(yōu)質蛋白質、富含維生素、鈣、低鹽易消化食物,如乳類、蛋類、蔬菜、水果等,并囑其多喝水,可順時針方向按摩腹部,防止便秘,合并高血壓病患者每天鹽攝入量應不超過2 g,糖尿病患者應關注并控制其總攝入量。
2.4康復指導
2.4.1康復方案遵循盡早、安全、有效的原則盡早原則:術前進行康復指導,發(fā)放康復知識宣傳冊;術后盡早指導患者進行關節(jié)活動度及肌肉力量的訓練。安全原則:早期需要佩戴膝關節(jié)鉸鏈支具,循序漸進地增加關節(jié)活動度,在進行關節(jié)活動時注意嚴格控制腫脹,必要時使用冰敷。有效原則:術后應該有系統的康復評定以判斷康復訓練的有效性,關節(jié)活動度的獲取與維持、膝關節(jié)周圍肌肉力量的訓練,是康復過程中必須高度關注的要點。
2.4.2具體康復方案術后清醒即可指導患者進行足趾及踝泵運動,并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術后1周患肢石膏托固定、抬高,若切口愈合良好無滲血滲液,1周后佩戴膝關節(jié)鉸鏈支具固定,小腿下方墊枕抬高患肢;在院期間CPM每天行關節(jié)活動度訓練,0°~45°范圍內,術后每周增加10°,出院后繼續(xù)在膝關節(jié)鉸鏈支具的固定下行膝關節(jié)周圍肌肉力量訓練及關節(jié)活動度訓練,術后4周到達90度[6]。術后4~6周,繼續(xù)膝關節(jié)周圍肌肉力量訓練及關節(jié)活動訓練;復診時指導患者在助行器下站立,轉移,不負重。術后8~12周,拍片復查,如果骨折線周圍已形成較多骨痂,即可少許負重,但患者下地活動還是需借助助行器[7]。術后12~16周 ,逐步增加負重, 慢慢減少對助行器的依賴,特別要注意走路的步態(tài)盡量自然,尤其是站立相。
2.5出院指導(1)根據患者的情況制定出院康復訓練計劃并向患者及家屬詳細講解,告知其繼續(xù)康復訓練的重要性,但必須遵循早活動晚負重原則。(2)告知佩戴膝關節(jié)支具固定的時間和注意事項。(3)告知復查時間,并囑患者要根據復查情況決定是否能完全負重。
3結果
78例患者住院15~31 d,平均22 d。所有患者都復位滿意,3例患者術后切口滲液,經換藥等對癥處理后切口愈合。經24~60周的隨訪,術后12~16周骨折愈合,膝關節(jié)功能基本恢復。用Rasmussen評分法評定治療效果,優(yōu)38例,良33例,可7例。
4討論
恢復膝關節(jié)的靈活性和穩(wěn)定性是脛骨平臺復雜骨折患者康復的最終目標,我科采用三柱固定的技術對多平面復雜脛骨平臺骨折,尤其是那些涉及后側柱的骨折加強后側柱固定,結合一種新的手術體位(漂浮體位)的后側入路和前外側聯合入路以代替經典的雙側(內側和外側)入路來處理這種骨折可以給予骨折充分暴露,良好的復位、堅強的內固定是康復的基礎,但良好的手術效果更離不開科學有效地護理。護士在術后對患者進行密切的觀察,給予心理和飲食護理,并在正確的康復治療原則的指導下,針對每例患者進行個體化的訓練,為術后盡早的康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達到了最大限度快速康復的目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張貴林, 榮國威, 吳新寶. 脛骨平臺骨折手術復位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J].中華骨科雜志,2010,20(4):219-221.
[2]朱奕,羅從風,楊光,等.脛骨平臺骨折三柱分型的可信度評價[J].中華骨科雜志,2012,32(3):254-259.
[3]張巍,羅從風.脛骨平臺骨折手術治療新趨勢[J].國際骨科學雜志,2010,31(4):217-220.
[4]羅寶風,林麗芳.關節(jié)鏡輔助下微創(chuàng)治療脛骨平臺骨折32例圍術期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09,15(4):52-53.
[5]黃云英,金先躍,梁劍敏.關節(jié)鏡及C臂X線機雙向監(jiān)測內固定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護理[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0,16(34):4145-4147.
[6]孫科兒,王海燕.脛骨平臺骨折術后患者動靜平衡康復訓練的實施[J].護理學雜志,2014,29(2):81-82.
[7]許紅璐,陳燕,楊秀玉.脛骨平臺骨折術后早期康復訓練和護理對膝關節(jié)功能恢復的作用[J].中國臨床康復,2010,13(2):145-146.
(本文編輯崔蘭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