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綿陽市科學城一中 劉 濤
本文所談的分層教學,是指在班級內部實行與各層次學生的學習能動性相適應的,著眼于學生分層提高的教學策略。具體地說就就是針對班內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教學目標,創(chuàng)設不同的教學情景,使各層次的學生都能經(jīng)過努力得到最大發(fā)展的教學策略。
分層教學,不是流行,更不是時尚,而是普通高中,面臨的實實在在的現(xiàn)實。如果在高中數(shù)學教學中仍采用“一刀切”,不顧學生水平和能力差異,采用統(tǒng)一要求,同一方法來授課,勢必造成“優(yōu)生吃不飽,差生吃不了”的現(xiàn)象。這樣,必然不能面向全體學生,不能充分照顧學生的個性差異,不利于學生的充分發(fā)展,甚至出現(xiàn)嚴重的兩極分化。
分層教學有三個前提:第一,要承認學生之間是有差異的。第二,每個學生都可以學好數(shù)學。只要提供給學生良好的數(shù)學學習環(huán)境,采取與學生的基礎和接受能力對等的教學策略,不同的學生都會有提高,都可以建構起與自己能力相稱的新的數(shù)學認知結構。第三,教師要創(chuàng)造適合不同學生發(fā)展的教學環(huán)境,體現(xiàn)以學生為本的教學觀。
通過分層教學的實踐探索和具體操作,要達到如下目標: 第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第二,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形成再學習能力。第三,關注人的發(fā)展、全面開發(fā)學生潛能,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
無論任何方案,免不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協(xié)調,而實施分層次教學,師生之間的關系是一個重要條件。有良好的師生關系,才能創(chuàng)造出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
在教學中,根據(jù)學生的數(shù)學基礎、學習能力、學習態(tài)度、學習成績的差異和提高學習效率的要求,結合教材和學生的學習可能性水平,再結合高中階段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及性格特征,要達到的基本目標、中層目標、發(fā)展目標這三個層次的教學要求,可將學生依下、中、上分為A、B、C三個層次:A層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即能在教師和同學的幫助下完成簡單習題;B層是成績中等的學生,即能獨立完成練習,在教師的啟發(fā)下完成習題;C層是拔尖的優(yōu)等生,即能獨立完成習題,完成教師布置的復習參考題及補充題,可主動幫助和解答B(yǎng)層、A層的難點。分層次教學的主體是班級教學為主,按層次教學為輔,層次分得好壞直接影響到“分層次教學”的成功與否。為此,對學生進行分層要堅持尊重學生,師生磋商,動態(tài)分層的原則。
1.教學目標層次化
分清學生層次后,要以“面向全體,兼顧兩頭”為原則,以教學大綱、考試說明為依據(jù),根據(jù)教材的知識結構和學生的認識能力,將知識、能力和思想方法融為一體,合理地制定各層次學生的教學目標,并將層次目標貫穿于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對于教學目標,可分五個層次:識記、領會、簡單應用、簡單綜合應用、較復雜綜合應用。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學目標要求是不一樣的。例如,在教授“異面直線的距離”時,應要求A層學生牢記“異面直線距離”的定義,記住求異面直線距離的“向量法”的步驟,能解決簡單的距離問題;要求B層學生理解“異面直線公垂線的唯一存在性”的證明過程,理解并能運用求異面直線距離的“向量法”和“幾何法”解決問題;要求C層學生熟練掌握異面直線距離的理論,并能通過理論靈活地解決各種求異面直線距離的方法。
2.課前預習層次化
針對高中生閱讀理解能力相對提高,學習的目的性、自覺性明顯增強的特點,明確提出各層次的預習目標,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看書預習方法,就會獲得滿意的預習效果。
3.課堂教學層次化
課堂教學是教與學的雙向交流,調動雙邊活動的積極性是完成分層次教學的關鍵所在,課堂教學中要努力完成教學目標,同時又要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保證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學有所得。在安排課時的時候,必須以B層學生為基準,同時兼顧A、C兩層,要注意調動他們參與教學活動的比率,不至于受冷落。一些深難的問題,課堂上可以不講,課后再給C層學生講。課堂教學要始終遵守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由簡到繁,逐步上升的規(guī)律,要求不宜過高,層次落差不宜太大。
同時,對新知識的理解、知識點的應用和題型的變換等,每個層次的設計都要照顧各層次學生的思維能力。
4.布置作業(yè)層次化
在教完一個概念、一節(jié)內容后,學生要通過做練習來鞏固和提高,因此課后布置多層次習題是分層次教學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課后作業(yè)一刀切,往往使A組學生吃不消,C組學生吃不飽。為此根據(jù)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能力,布置不同的課后作業(yè),一般可分為三個層次:A層是基礎性作業(yè),B層以基礎性為主,同時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題目,C層是基礎性作業(yè)和有一定靈活、綜合性的題目各半。分層次布置作業(yè)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能力,并由學生選擇適應自己的作業(yè)題組,克服了“大一統(tǒng)”的做法,使每個學生的思維都處于“跳一跳,夠得著”的境地,從而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5.單元考核層次化
每一單元學完后,均安排一次過關考核,它以課本習題為主,著重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根據(jù)A、B、C三層次學生的實際水平,同一份試卷擬定出不同層次的單元測試題,提出不同的要求,供三個層次學生按規(guī)定要求自由選擇完成,也可直接注明部分題只要求A層學生完成,部分題只要求C層學生完成(可用附加題形式)。就是在統(tǒng)考中,也可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精心設計考題,做到每份考題的難、中、易比例為2:5:3,并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目標,使基礎差的學生感到有奔頭,基礎好的學生不敢有絲毫放松。
6.課外輔導層次化
教師要做補缺、提高工作,充分利用課余時間,積極開展第二課堂,因材施教,給沒有過關的A層學生補課,給C層學生適當布置額外作業(yè)。同時,還可以推動學生組與組之間的輔導,這樣可進一步使A層學生“吃得了”,能奮發(fā)向上,C層學生“吃得飽”,能充分發(fā)展,形成一種你追我趕的學習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