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啟宏
樂“此”不“彼”教語文,“此”,就是用課文“教語文”(教學內(nèi)容);“彼”,就是用課文“教課文”(課文內(nèi)容)。我想,這應該就是語文教學“美麗轉(zhuǎn)身”的方向。下面,我談談實際教學中,幾點樂“此”不“彼”的做法。
一、 運用教材,引領學生品味語言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就是要帶領學生走進文本去品味語言,進而規(guī)范、豐富、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請看著名特級教師孫雙金執(zhí)教的兒童詩(片段)。
孫老師課中帶領學生欣賞兒童詩《陽光》:“陽光在窗臺上爬著,陽光在花上笑著,陽光在溪上流著,陽光在媽媽的眼里亮著?!弊x著,讀著,孫老師突然說:“‘陽光在溪上流著我對這一句有意見,溪里是水流著,你能不能將‘流改一個字,我們開始做小詩人?!?/p>
生:“陽光在溪上映著。”
生:“陽光在溪上跑著?!?/p>
生:“陽光在溪上跳著。”
好一個換字練習,“映、跑、跳”等字,把陽光寫活了,又賦予了陽光全新的意義。
接著,孫老師又說:“詩人寫了四句,我們仿照著也說一句,陽光在(什么地方)(怎么著)?”
生:“陽光在樹上躺著?!?/p>
生:“陽光在教室里笑著?!?/p>
生:“陽光在草地上散步?!?/p>
生:“陽光在巖石上攀爬著?!?/p>
學生品味著,想象著,美麗的詩句在他們的口里流淌。孫老師就是這樣,引領著學生品味詩的語言,同時,也規(guī)范、豐富、發(fā)展著學生的語言。
二、 運用教材,引導學生習得方法
語文教學不僅要著眼于語言文字,還要帶領學生跳出文本,引導學生習得方法,要能對學生授之以漁。比如,說文章中的結構方式、敘述順序、描寫方法、語言風格、說明方法等。這些都是教師在教“語文”中應該滲透的,應該讓學生習得的方法。
例如,我課時教人教版五上《“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課時,師傅建議我根據(jù)課文的特點,把人物的語言和神態(tài)描寫,作為本節(jié)課的一個重點,向?qū)W生滲透,讓學生從中習得方法。課中,我重點突出了描寫人物語言的句子,讓學生注意比較提示語的不同位置;然后,標紅描寫神態(tài)的詞語,讓學生將兩者結合起來,體味它們的妙用;再來遷移運用,課上練寫片段:“爸爸拿到試卷以后……”從課后的反饋效果來看,學生在片段描寫中,注意了語言的豐富性以及提示語的變化,人物神態(tài)描寫的加入,更是讓“對話”增色不少。
可見,語文教學中,不僅應讓學生“得內(nèi)容”,還要讓學生“得方法”,讓學生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他們將終身受益。
三、 運用教材,培養(yǎng)學生語文能力
語文課程要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這是《語文課程標準》對教師提出的要求。而語言文字的運用,在閱讀教學中,就是聽說讀寫的活動。所以,教師就要更多地思考,如何運用教材來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比如,在教學中,可以有意識地設計一些講故事、復述課文、文章補白、仿寫等訓練,來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在教人教版六上《月光曲》一文時是這樣設計的:第一步,認識事物和聯(lián)想,讓學生能在讀文章時,分辨事物和聯(lián)想的作用;第二步,拓展延伸,實踐操作,讓學生修改短文《荷花》,加入聯(lián)想,使文章更加生動。于老師就是這樣用“課文”來教“語文”,就是這樣運用教材來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
(作者單位:安徽省馬鞍山市新市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