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杰 羅志芹 強萬敏
(天津醫(yī)科大學腫瘤醫(yī)院國家腫瘤臨床醫(yī)學研究中心,天津300060)
晚期癌癥患者在疾病發(fā)展中會出現(xiàn)由疾病及治療引起的多種同時存在的癥狀,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功能狀態(tài)[1],而且進一步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擾。Dodd等[2]首次提出“癥狀群”的概念,即3種或更多同時表現(xiàn)出的癥狀,這些癥狀之間相互關聯(lián),但不一定有共同的病因。國外大量學者對癌癥癥狀群進行了研究,但目前在國內(nèi)相關報道較少,且集中于單一癌癥某一特定時期癥狀群發(fā)生狀況的調(diào)查研究[3-5],缺乏對癌癥患者癥狀群的干預性研究。本研究在國內(nèi)外學者[6,7]研究的基礎上(即已一致認同晚期癌癥患者存在3個癥狀群,癥狀群1:疼痛-乏力-氣短-嗜睡;癥狀群2:惡心-胃口差-口干-嘔吐,癥狀群3:睡眠不安-苦惱-健忘-悲傷感),將穴位按摩應用于晚期癌癥患者癥狀群的處理中,旨在探討穴位按摩對晚期癌癥患者癥狀群的應用效果,以期為臨床提供依據(jù)。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2月-2014年7月入住天津市腫瘤醫(yī)院中西醫(yī)結合科接受治療的住院患者100例,按照隨機數(shù)字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納入標準:(1)腫瘤病理分期為Ⅲ期或Ⅳ期。(2)估計生存期>6個月。(3)KPS評分>50分。(4)年齡≥18歲。排除標準:(1)意識不清或無法配合者。(2)穴位按摩部位局部皮膚嚴重破損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根據(jù)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文化程度、個人素質、生活方式、對疾病的認知及具體的需求給予個體化處理,包括心理指導、飲食指導、休息及睡眠指導、對癥支持、運動指導等。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為期1個月的穴位按摩。選取的穴位為:內(nèi)關穴、合谷穴、足三里穴。
首先向患者講解穴位按摩的知識,同時發(fā)放穴位按摩示意圖資料,并將示意圖所表達的按摩方法、時間、注意事項等知識傳授給患者;進行實際操作示范,教會每位能操作的患者(不能操作的患者由家屬代替按摩)。選取穴位后用指腹以順時針方向輕輕按壓并旋轉,力度以患者感到酸、麻、脹、疼、熱感且能忍受為宜。指導患者每日按壓4~6次,每次3~5min,按壓時避免損傷皮膚。初次由護士示范,待教會患者及家屬后由患者及家屬按規(guī)定操作。
1.3 調(diào)查工具
1.3.1 一般資料問卷 由研究者自行設計,內(nèi)容包括年齡、性別、職業(yè)、疾病分期、病種、KPS評分、付費方式、家庭人均收入等。
1.3.2 中文版安德森癥狀評估量表(M.D.Anderson symptom inventory,MDASI) MDASI是由Cleeland等[8]于2000年在美國德克薩斯州大學安德森癌癥中心研制的多癥狀自評量表,廣泛適用于不同類型和治療的癌癥病人。它包括在各種癌癥病人中發(fā)現(xiàn)最頻繁或最嚴重的13個核心癥狀以及癥狀干擾日常生活的相關項目。中文版MDASI于 2004年由Wang等[9]翻譯而成,內(nèi)部一致性信度在0.82~0.94。該量表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包含13個核心癥狀條目:疼痛、疲勞、惡心、睡眠不安、苦惱、氣短、健忘、食欲減退、瞌睡、口干、悲傷、嘔吐、麻木感,評估過去24h這13項癌癥常見癥狀的嚴重程度,每項從0分到10分,0分表示“無癥狀”,10分表示“能想象的最嚴重的程度”;第二部分評估上述13項癥狀對一般活動、工作、情緒、行走、人際關系、生活樂趣這6項日常生活的干擾程度,0分表示“無干擾”,10分表示“完全干擾”。本研究只選用MDASI的第一部分。
1.4 資料收集方法 由研究者向研究對象說明研究的目的、方法,征得病人同意后進行問卷調(diào)查,分別在干預前(入院24h內(nèi))及干預1個月結束后對兩組患者進行癥狀評估。如干預結束后患者未在醫(yī)院,由研究者對患者進行電話回訪,評估其癥狀嚴重程度。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觀察組與對照組的一般資料(性別、年齡、疾病診斷、KPS評分、職業(yè)、付費方式、家庭人均收入、疾病分期)采用t檢驗或χ2檢驗進行比較,干預前后癥狀群得分采用成組t檢驗進行統(tǒng)計分析,比較干預效果。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一般資料及均衡性檢驗 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疾病診斷、KPS評分、職業(yè)、付費方式、家庭人均收入、疾病分期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兩組均衡性良好,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例
2.2 穴位按摩對晚期癌癥患者癥狀群的影響 見 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癥狀群得分比較 分
結果示:干預前兩組間癥狀群得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間癥狀群1(疼痛-乏力-氣短-嗜睡)和癥狀群2(惡心-胃口差-口干-嘔吐)得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得分較低;兩組間癥狀群3(睡眠不安-苦惱-健忘-悲傷感)得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表明:癌細胞的產(chǎn)生往往與腫瘤宿主微環(huán)境密切相關;用來調(diào)控癌細胞生長所必須的各種物質,如氨基酸、肽類、脂肪酸、小分子代謝物及細胞分裂產(chǎn)物等在組織液中的濃度遠遠大于細胞內(nèi)的濃度[10]。而中醫(yī)治療腫瘤的精髓正是通過調(diào)整病人的陰陽、表里、寒熱、虛實,來調(diào)整人的生理病理過程,使機體重新達到陰陽平衡的狀態(tài),從而改變了腫瘤的生長環(huán)境[11]。
(2)祖國醫(yī)學認為:經(jīng)絡聯(lián)絡臟腑和肢體,使機體的內(nèi)外、上下保持著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構成一個有機整體?;楸砝锏慕?jīng)脈在生理上密切聯(lián)系,病變時相互影響,治療時相互為用[12]。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jīng)”的主要穴位之一,具有調(diào)理脾胃、和腸消滯、清熱化濕、降逆利氣、扶正培元的作用,可提高機體的免疫機制,增強抗癌功效;內(nèi)關穴是手厥陰心包經(jīng)的常用腧穴之一,始于胸中,出屬心包經(jīng),下行至橫膈膜,有寬胸利氣、利膈、止痛、止吐的作用;合谷穴別名虎口,是人體腧穴之一,屬于手陽明大腸經(jīng)之原穴,具有鎮(zhèn)靜止痛、痛經(jīng)活絡、解表泄熱的作用[13]。因此,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按摩足三里、內(nèi)關、合谷三穴位可改善晚期癌癥患者的癥狀群1(疼痛-乏力-氣短-嗜睡)和癥狀群2(惡心-胃口差-口干-嘔吐),這與國內(nèi)其他學者[14-15]的研究結果一致。
(3)本研究的對象為晚期癌癥患者,且絕大多數(shù)對自身病情知情,在經(jīng)歷與癌癥抗爭的治療后,其身心功能受到嚴重損害。再者,疾病及治療帶來的經(jīng)濟壓力及其對原有生活的影響,會讓患者產(chǎn)生強烈的苦惱、悲傷等情緒,對未來的生活悲觀失望。因此觀察組癥狀群3(睡眠不安-苦惱-健忘-悲傷感)的得分雖有所下降,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穴位按摩體現(xiàn)了在臨床護理實踐中中醫(yī)護理技術與現(xiàn)代護理技術相結合的特點,既經(jīng)濟、簡單,又方便操作,病人容易接受;在分散病人注意力的同時,也緩解了晚期癌癥病人的部分癥狀,增加其舒適度,進而提高其生活質量。因此,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加用穴位按摩,可作為緩解晚期癌癥患者各種癥狀的重要干預措施。
[1] Teunissen SC,de Graeff A,Haes HC,et al.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symptoms of hospitalized advanced cancer patients[J].Eur J Cancer,2006,42(15):2510-2516.
[2] Dodd MJ,Miaskowski C,Paul SM.Symptom Clusters and their effect on the functional status of Patients with Cancer[J].Oncol Nurs Forum,2001,28(3):465-470.
[3] 姜男,陳小岑,趙岳.肺癌患者同步放化療期間癥狀群的調(diào)查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2,15(11C):3866-3869.
[4] 黃娟.卵巢癌患者化療期間癥狀群、生活質量的縱向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3.
[5] 郝建玲.大腸癌造口患者癥狀群縱向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2.
[6] 霍丹,劉勇.晚期癌癥患者癥狀群的調(diào)查分析[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1,27(22):4153-4155.
[7] Grace Fan,Stephanie Hadi,Edward Chow.Symptom Clusters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Stage Cancer Referred for Palliative Radiation Therapy in an Outpatient Setting[J].Support Care,2010,18(2):265-275.
[8] Cleeland CS,Mendoza TR,Wang XS,et al.Assessing symptom distress in cancer:The MD Anderson symptom inventory[J].Cancer,2000,89(7):1634-1646.
[9] Wang XS,Wang Y,Guo H,et al.Chinese Version of the M.D.Anderson Symptom Inventory:Valid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Symptom Measurement in Cancer Patients[J].Cancer,2004,101(8):1890-1901.
[10] 馬延磊,秦環(huán)龍.代謝組學及其在腫瘤生物學研究中的應用進展[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8,16(34):3877-3883.
[11] 馬伊銳.癌癥患者化療前后中醫(yī)癥候[D].長春中醫(yī)藥大學,2013.
[12] 劉興才,宋小平,王昱,等.癌性疼痛的非藥物治療研究進展[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1,20(36):4720.
[13] 黃華勇,何姿.生姜嚼服聯(lián)合穴位按摩預防化療胃腸道反應[J].護理學雜志,2010,25(6):43-44.
[14] 居晨霞.內(nèi)關、足三里穴位按摩聯(lián)合鎮(zhèn)痛藥物緩解晚期腫瘤重度癌痛的臨床效果[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3,17(18):42-44.
[15] 宋麗良.穴位按摩聯(lián)合托烷司瓊治療化療性胃腸道反應的臨床觀察[J].湖北中醫(yī)雜志,2013,35(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