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文化記憶視角看俄羅斯文學中的哥薩克形象

      2015-03-20 01:41:16
      外國語文 2015年3期
      關鍵詞:哥薩克果戈理巴別

      馮 俊

      (四川外國語大學 俄語系,重慶 400031)

      1.引言

      哥薩克在俄羅斯歷史中具有獨特的地位。俄羅斯文學家,特別是普希金、果戈理、托爾斯泰、肖洛霍夫、巴別爾等文學大師塑造了一個個典型的哥薩克形象,引起研究者極大的興趣。人們或從認識哥薩克歷史角度分析作家塑造的哥薩克形象,如張達明和楊申的《“靜靜的頓河”與哥薩克》,或從人性的角度解讀作家筆下的哥薩克形象,如王蒙和王天兵的《關于巴別爾的“騎兵軍”》;或從道德價值角度梳理哥薩克形象,如米·庫圖佐夫的《俄羅斯文學藝術中的哥薩克形象》。然而,未見有人從文化記憶的視角對俄羅斯文學長廊中的哥薩克形象進行分析和研究,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因為從文化記憶的視角對普希金、果戈理、托爾斯泰、肖洛霍夫、巴別爾等人塑造的典型哥薩克形象進行梳理和解說,更能加深人們對俄羅斯文學厚重的歷史感的認識。

      2.俄羅斯人集體記憶中的哥薩克形象

      2.1 文化記憶的功能與文學文本

      文化記憶的功能是日益成為顯學的文化記憶研究特別關注的內(nèi)容。研究文化記憶的德國著名學者阿萊達·阿斯曼認為:“文化記憶不僅具有集體同一性構建功能,而且有‘評判和反思’的功能?!?馮亞琳,2013:6)

      文學作品作為文化文本是文化記憶的媒介,也同樣具有集體同一性的建構和評判反思功能。正如阿斯特莉特·埃爾所指出的:

      在文學的記憶形成領域可分兩個功能潛力:一個是對現(xiàn)存記憶文化中想象結構的肯定或是加強,另一個是對其的解構和修正。文學作品可以產(chǎn)生新的,但是與記憶文化中象征的意義世界有聯(lián)系的虛構的現(xiàn)實。在其中可以塑造自我形象,歷史想象或是以一種簡潔和形象的方式表達價值觀和標準以及被忘卻的事物,和記憶文化中不可表達的東西。它們也可以詢問、解構,或者明顯地改造已有的記憶敘述,并且修正歷史形象、價值結構或是有關自我和他者的想象。(馮亞琳,2012:242)

      2.2 俄羅斯人集體記憶中的哥薩克形象

      哥薩克是俄羅斯歷史上的一個獨特的社會群體。列夫·托爾斯泰就明確說過,哥薩克創(chuàng)造了俄羅斯。哥薩克曾為沙皇的開疆拓土充當先鋒,功勛卓著,又是俄羅斯農(nóng)民起義的主力軍,讓統(tǒng)治者心驚膽戰(zhàn),倍加提防。

      在俄羅斯人的集體記憶中,哥薩克的形象具有鮮明的二重性:極具特色的草莽英雄和令人恐怖的劊子手。作為草莽英雄,哥薩克桀驁不馴、崇尚自由、極具反抗精神,并且粗獷豪邁、尚武好斗、英勇善戰(zhàn)。在俄羅斯歷史上,哥薩克多次發(fā)動農(nóng)民起義,反抗沙皇政府,成為農(nóng)民起義的主力,成就民間文學中哥薩克綠林好漢的形象,也被統(tǒng)治者視為洪水猛獸,嚴加提防。

      作為劊子手,哥薩克冷酷兇殘,殺人不眨眼。實際上,由于執(zhí)政者的籠絡利用,18世紀后,哥薩克成了一個特殊的軍事階層。哥薩克軍隊逐漸以沙皇馴服工具的面孔出現(xiàn)在世人的面前,成為沙俄帝國鞏固國防、對外擴張、鎮(zhèn)壓民眾的重要軍事力量。哥薩克在屠猶活動中充當急先鋒,對猶太人毫不留情地殺戮,在鎮(zhèn)壓革命中充當沙皇幫兇,雙手沾滿普通民眾的鮮血。

      3.俄羅斯文學中典型的哥薩克形象的文化記憶

      由于哥薩克在俄羅斯社會具有獨特的地位和歷史作用,在俄羅斯人的集體記憶中形象矛盾,自然成為俄羅斯文學關注的對象。關于哥薩克形象的作品最早可追溯到17世紀的《頓河哥薩克圍攻亞速城記》。第一個選擇哥薩克作為作品主人公并留下作者姓名的是著名的烏克蘭詩人伊·彼·科特利亞列夫斯基。但是描寫哥薩克形象最為著名的恐怕是普希金、果戈理、托爾斯泰、肖洛霍夫、巴別爾等人的作品,他們?yōu)槎砹_斯人文化記憶中的哥薩克形象添上了濃墨重彩的篇章,使得哥薩克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3.1 顛覆性重構——普希金筆下的普加喬夫

      在俄羅斯文壇上,第一次真正讓哥薩克形象引人注目的是普希金在《大尉的女兒》中塑造的普加喬夫。農(nóng)民起義領袖普加喬夫在普希金筆下不再是沙皇政府認定的妖魔鬼怪、兇殘暴徒,而是追求自由、英勇無畏、寧死不屈的英雄。普加喬夫被賦予許多美好品質(zhì)。一是知恩圖報、重情重義。普加喬夫因為接受小說主人公彼得贈送的皮襖和酒,不僅給予立場對立的彼得以自由,后來還親自陪同彼得去白山要塞營救彼得的未婚妻。二是勇敢。普加喬夫在攻打白山要塞時身先士卒,以身作則。三是深受民眾擁護和愛戴。普加喬夫攻下白山要塞,人們拿出面包和鹽歡迎他,向他致敬,稱他為父親、皇上。四是性格剛毅、寧折勿彎。普加喬夫借助卡爾梅克童話表達心聲,寧作痛痛快快喝足一頓鮮血的老鷹,也不作吃死尸活三百年的烏鴉。

      從文化記憶的角度看,普希金重構農(nóng)民起義領袖普加喬夫的形象,至少有兩方面值得關注。

      一方面,重構的顛覆性。按照文化記憶理論,“重構從當下出發(fā),同時又服務于當下的需求,因此其選擇具有政治性。它可以服務于主流記憶,證明當下社會的合法性,也可能質(zhì)疑甚至顛覆主流記憶,證明社會變革的必要性”(馮亞琳,2013:56)。顯然,普希金重構的普加喬夫形象與官方主流認定的強盜、暴徒形象迥然不同,可以說是對主流記憶的根本顛覆。普希金正是用這種顛覆性重構來強調(diào)官逼民反的俄羅斯社會急需改革,以避免普加喬夫式的危及整個俄羅斯帝國的大規(guī)模農(nóng)民起義。難怪別林斯基會把《大尉的女兒》稱為著眼過去、說明現(xiàn)在、預防未來的作品。

      另一方面,重構的價值取向。按照文化記憶理論,文學形象一旦成為記憶形象,就“凝聚了相關的歷史文化語境,它不僅顯現(xiàn)為一股群體的自身形象和‘家園’,更為重要的是,它也定義這個群體在歷史進程中逐漸形成——并不斷處于變化中——的本質(zhì)、特征、弱點以及價值取向”(馮亞琳,2013:171)。在普希金對普加喬夫的形象重構中,隱含著對自由的追求和對強大帝國的渴望。

      對強大帝國的渴望和自由的理想之間的矛盾是16世紀后俄羅斯文化中的貫穿性因素。費多托夫把這個貫穿性的文化哲學的非此即彼進退兩難的選擇叫作帝國和自由的對立。新時代的俄羅斯文化活動家中很少有人躲得開這個進退兩難的選擇,包括普希金這位俄羅斯經(jīng)典時代的奠基人。普希金的創(chuàng)作的主要力量集中的一個方向就是帝國和自由(Федотов,1992:142)。費多托夫認為普希金是帝國和自由的歌唱家,既謳歌個人自由,又憧憬偉大的帝國。這反映在普加喬夫形象的重構中,甚至貫穿整個《大尉的女兒》的主題。一方面,普希金在小說中同情人民的疾苦,正視官逼民反的俄羅斯社會現(xiàn)實,并通過塑造普加喬夫這一形象,肯定了人爭取自由的天性和權力;另一方面,普希金又把帝國看作一種秩序和制度,是用理性和意志因素不斷克服混亂的充滿崇高精神的強大力量,而普加喬夫式的暴動與帝國的理性和意志因素對立。因此普希金在《大尉的女兒》中更強調(diào)普加喬夫暴動動搖強大帝國的根基的危險。

      3.2 率真的英雄——果戈理筆下的塔拉斯·布爾巴

      緊隨普希金之后,果戈理又為俄羅斯文化記憶長廊增添了一位光彩奪目的哥薩克英雄形象。

      果戈理在其浪漫主義史詩性小說《塔拉斯·布爾巴》中塑造了哥薩克英雄塔拉斯·布爾巴。在果戈理筆下,塔拉斯是一個真正的民族英雄。他熱愛自由、珍惜榮譽、忠于祖國。對他而言,哥薩克的榮譽和祖國俄羅斯至高無上,神圣不可侵犯。為此,他義無反顧地獻出了一切。他不顧妻子反對,毫不遲疑地將兩個兒子送往兵營,以便把他們培養(yǎng)成保家衛(wèi)國的忠誠戰(zhàn)士。他毅然決然率領哥薩克聯(lián)隊,奔赴戰(zhàn)場,以反抗異族壓迫,捍衛(wèi)祖國自由。

      塔拉斯·布爾巴勇猛彪悍、英勇善戰(zhàn),他率領的哥薩克聯(lián)隊所向披靡,讓敵人聞風喪膽。他愛憎分明、嫉惡如仇。他的無情,甚至在哥薩克們看來也顯得過分。他對親人背叛祖國也決不饒恕。當次子安德烈經(jīng)不住美色誘惑投敵叛國,他毫不猶豫親手處決了這個不肖子。

      文化記憶理論認為,“記憶形象”承載著一個集體(比如民族)的記憶,從而具有身份認同意義。與此同時,“記憶形象”在集體記憶的時空與交往形式中產(chǎn)生出共生關系,這種關系在不同社會關聯(lián)不斷得到重構(馮亞琳,2013:171)。從承載民族集體記憶、身份認同意義的角度看,果戈理的《塔拉斯·布爾巴》是一個率真的民族英雄的真實寫照。果戈理用浪漫主義的手法,虛構歷史和人物,肯定舊時的哥薩克勇士精神。這種帶有率真的英雄主義與主流意識提倡的愛國主義血脈相連。正因為這一點,蘇聯(lián)時期塔拉斯·布爾巴被視為弘揚民族正氣、捍衛(wèi)民族尊嚴、維護民族獨立的英雄。果戈理這部小說入選中小學課本,成為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教材。在衛(wèi)國戰(zhàn)爭時期,塔拉斯·布爾巴更是成為激勵戰(zhàn)士們前赴后繼奮勇抵抗德國法西斯入侵者的經(jīng)典之作(Голубков,1954:235)。

      值得指出的是,果戈理對哥薩克嗜血的野性,常常表現(xiàn)出的殘忍兇暴的人性惡的一面,也不隱諱?!端埂げ紶柊汀分杏羞@樣的描寫:

      塔拉斯率領著自己的聯(lián)隊游逛了整個波蘭,燒毀了十八處小鎮(zhèn),將近四十座的加特力教堂,并且已經(jīng)達到克拉叩甫了。他殺了很多波蘭貴族,劫了許多城郭;哥薩克們把密藏在貴人倉庫里的多年的老蜜和陳酒打開灑到地上了,把從箱柜里搜出的值錢的綢緞、衣服和裝飾品都割裂了,燒了?!安灰獞z惜一切!”塔拉斯只是重復地說。哥薩克們也不尊重那些黑眉毛的波蘭女人,白胸脯的、嫩臉蛋的小姐。她們就是躲在圣殿里也不能被救,塔拉斯把她們和圣殿一起燒了。許多雪白的胳膊從火焰里伸向天空,發(fā)出悲慘的喊聲,這喊聲使那潮濕的大地也要顫抖了,連原野上的青草也要因為憐憫而低頭了。但殘酷的哥薩克們并不注意這些,而且用長槍從街上挑起小孩子們,把他們也照樣投進火焰里。(果戈理,1997:388)

      顯然,果戈理對哥薩克的嗜血與野性欣賞多于評判,也許,作家把這種嗜血野性視為英雄率真的表現(xiàn),似乎對敵人越是冷酷無情,越是顯出英雄本色,這樣的英雄才血肉豐滿。而死氣沉沉的俄羅斯社會似乎更需要嗜血、野性的愛國英雄。這顯然大大超出人們對人性的認知。難怪在蘇聯(lián)解體后,在俄羅斯社會思想意識走向多元化的背景下,有人認為塔拉斯·布爾巴就是一個帶有悲劇色彩的愛國者,還有人干脆把他看作是種族歧視者、殘酷無情的恐怖分子。

      3.3 美的化身——托爾斯泰筆下的瑪麗雅娜

      在果戈理之后,列夫·托爾斯泰在杰作《哥薩克》中又為俄羅斯文學人物長廊增添了光輝的哥薩克女性形象瑪麗雅娜。在《哥薩克》中,瑪麗雅娜是自然中一切美的化身,蘊含著哥薩克原始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也凝聚了托爾斯泰對詩意人生的全部追求。在托爾斯泰筆下,瑪麗雅娜不僅具有外表美,更是高尚道德的象征。從外表看,瑪麗雅娜“美麗窈窕”、“結實勻稱”,一雙美麗的黑眼睛略帶稚氣與野性,步伐堅實、目光不馴。從內(nèi)在品格看,瑪麗雅娜更是哥薩克優(yōu)秀品德的化身。她質(zhì)樸自信,當她看到主人公貴族青年奧列寧時,神情表現(xiàn)出愉快,表現(xiàn)出她對美的一種領悟。她勤勞善良、潔身自好,對女友烏斯坦卡與公爵經(jīng)常在一起很是不齒,認為是“一樁罪惡”,使得在聚會作樂場所任意向其他姑娘調(diào)笑的輕浮軍官們對她敬而遠之。她追求人格的獨立和自由,當未婚夫魯卡沙嫉妒她與奧列寧的友誼時,她驕傲地說:“我高興愛誰就愛誰!”(托爾斯泰,1997:352)她高尚、正直、坦率,像大自然一樣質(zhì)樸。當奧列寧說魯卡沙壞話時,她“一雙烏黑的大眼睛對他射出嚴厲而敵意的光芒”,讓奧列寧自慚形穢,為自己的話感到羞愧。但魯卡沙在捕捉車臣山匪時中槍身亡,她為他“眼淚汪汪”,并且從此拒奧列寧于千里之外。

      從文化記憶角度看,托爾斯泰在《哥薩克》中重構的瑪麗雅娜這一光輝的哥薩克女性形象具有極強的觀照性。記憶理論中有一個基本觀點:“文學作品的演示不局限于個體記憶,而是往往也將個體記憶納入民族文化記憶的框架之中,對個中反映出的包括價值體系、人與世界之間的關系、同一性問題等進行反思和觀照?!?馮亞琳,2013:110)因此,可以說,在托爾斯泰看來,正是高加索充滿詩意的大自然用其灑脫無羈、淳樸渾厚、崇高寧靜保存著淳樸無偽的美,賦予哥薩克人質(zhì)樸、善良、正直,也成就了瑪麗雅娜的高尚與完美。

      3.4 公正自由的探索者——肖洛霍夫筆下的葛利高里

      俄羅斯文學記憶長廊中最為典型的哥薩克形象是肖洛霍夫的史詩性著作《靜靜的頓河》中的葛利高里?!鹅o靜的頓河》以葛利高里個人生活為中心,多側面、多角度、多層次地展示了頓河哥薩克的歷史和現(xiàn)狀,力圖表現(xiàn)俄羅斯人對社會公正、自由不倦的探索。在肖洛霍夫筆下,葛利高里作為哥薩克的代表,他個人及其家族的生活現(xiàn)狀和發(fā)展歷史反映了整個哥薩克的歷史命運及其特點。

      在肖洛霍夫筆下,葛利高里個性鮮明。他正直、善良,具有濃厚的農(nóng)民意識,充滿農(nóng)民本性對土地和家鄉(xiāng)強烈的眷念之情。在戰(zhàn)場上葛利高里還惦記著地里的農(nóng)活,即使當了叛軍的師長,還想著回家和牛打交道。他熱愛自由,敢愛敢恨,他與阿克西妮亞的愛情在世人的眼中是罪孽和亂倫,但葛利高里仍然大膽追求和堅持。葛利高里是個杰出的軍人,極具軍人的榮譽感。他把參軍履行軍人職責看得重于一切。當情人阿克西妮亞請求葛利高里帶她遠走高飛,葛利高里以要參軍為由加以拒絕。在戰(zhàn)場上,葛利高里是機智勇猛的典型,把哥薩克驍勇善戰(zhàn)的優(yōu)點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但在政治上,葛利高里搖擺不定,一會兒參加紅軍,一會兒投入白軍,三番兩次,反復無常。

      從文化記憶角度看,肖洛霍夫重構葛利高里這一典型的哥薩克形象,對其命運的描述至少包含以下幾方面的觀照和反思。

      第一,肖洛霍夫?qū)?zhàn)爭的反感和否定。在《靜靜的頓河》中,在描繪葛利高里的命運軌跡時,肖洛霍夫毫不掩飾自己對戰(zhàn)爭的反感,強調(diào)戰(zhàn)爭對和平生活的破壞,對生命的傷害,使人的人性滅絕,獸性泛濫。肖洛霍夫甚至用血淋淋的恐怖場面來強化對戰(zhàn)爭滅絕人性的譴責:

      活著挖出了他的眼睛,砍掉雙手,割下耳朵和鼻子,用馬刀在他的臉上砍十字。他們解開褲子,往他身上尿尿,污辱、糟蹋他那英俊、壯大的身軀。他們污辱夠了這血肉模糊的殘肢,一個押送兵用腳踏在還輕輕哆嗦著的胸膛上,踏在仰面躺著的殘軀上,斜著一刀,把腦袋砍了下來。(肖洛霍夫,2005:3-140)

      獨臂的阿廖什卡劈死三個被俘的紅軍傷兵后不無吹噓地說:“看,我把三個變成六個啦!”而其他哥薩克則“抽著煙,仔細察看那幾具尸體”(肖洛霍夫,2005:3-162)。

      第二,對現(xiàn)有價值的懷疑。肖洛霍夫精心刻畫了主人公葛利高里的思想發(fā)生變化的軌跡,變化中最主要的是日益增長的對現(xiàn)存的一切價值的懷疑。國家派他們?nèi)ニ?,可是國家把自己的公民分為上等人和下等人,這樣的國家值得忠誠嗎?“父親的意志”毀滅了愛,強加了一個不愛的女人給他,使他對哥薩克的習俗和古樸的生活方式也充滿了質(zhì)疑。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開始時葛利高里是普通士兵,結束時已是哥薩克的大尉、喬治勛章獲得者、英勇善戰(zhàn)的指揮官。他力圖弄清自己存在的實質(zhì),他常常為“為什么活著”、“我們?yōu)槭裁炊鵂奚裁础倍鄲?。他找不到答案。被他看作是哥薩克的優(yōu)點的英勇善戰(zhàn)在第一次戰(zhàn)斗后就被他否定了。當他站在被打死的一個奧地利人旁邊,他不能理解也不能給自己解釋為了什么樣的高尚目的和有什么權利去剝奪上帝賦予人的生命。他的許多戰(zhàn)友在前線無謂地犧牲,引起了激烈的反抗,最終導致葛利高里加入革命的哥薩克隊伍。但是很快他就發(fā)現(xiàn),紅軍的有些做法他也無法理解和認同。葛利高里不再企圖弄明白他周圍發(fā)生的事情,他只遵循自己對公正的理解。

      第三,敏感地察覺到哥薩克作為高度自治的軍事群體的生存危機,甚至可以說,預見了哥薩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作為軍事群體的歷史終結。

      在肖洛霍夫筆下,葛利高里在紅軍和白軍中搖擺不定。葛利高里有著哥薩克崇尚自由的天性,深受哥薩克自治思想的影響,反對外人染指哥薩克自由的土地和奴役哥薩克人。因此,他像候鳥一樣,一會兒參加紅軍,一會兒投向白軍,反復無常的行為萬變不離其宗,除了哥薩克追求自由的天性之外,就是不愿聽任他人任意染指哥薩克土地的初衷。然而,最后葛利高里站在白軍一邊阻止紅軍占領哥薩克土地的企圖破滅了。在諾羅羅斯克,大部分哥薩克部隊被打散,葛利高里和很多哥薩克不得不投向紅軍。但是紅軍不信任他,葛利高里又悄悄地離開了。小說結尾時葛利高里又回到了家鄉(xiāng),他又重新處在艱難而又不平凡的生活道路的起點。這似乎意味著自由的土地難逃被染指的命運,延續(xù)了幾百年軍民合一的哥薩克部落自治體已經(jīng)面臨生存危機。內(nèi)戰(zhàn)結束之后,蘇聯(lián)政府一方面對哥薩克實行自治政策,另一方面推行非哥薩克化,對哥薩克實行大分化、大移民,不允許哥薩克參加蘇聯(lián)任何兵種。在高壓下,20世紀二三十年代大量哥薩克逃亡國外。哥薩克作為軍事群體的歷史就此結束。這種社會現(xiàn)實不能不影響到肖洛霍夫?qū)Α鹅o靜的頓河》的構思和立意。

      3.5 對革命英雄主義的反諷——巴別爾筆下的哥薩克騎兵群像

      如果說,普希金、果戈理、托爾斯泰和肖洛霍夫這些文學大師為俄羅斯文學長廊塑造了一個個經(jīng)典的哥薩克藝術形象,那么伊薩克·巴別爾的《騎兵軍》則為世人記錄了哥薩克騎兵群體的鮮活生動的故事。

      《騎兵軍》是巴別爾在戰(zhàn)地日記基礎上創(chuàng)作的30多篇小說結集而成的。1920年巴別爾以戰(zhàn)地記者的身份跟隨布瓊尼統(tǒng)率的紅軍第一騎兵軍進攻波蘭,親身經(jīng)歷了空前慘烈的騎兵大會戰(zhàn)。蘇波戰(zhàn)爭結束后,巴別爾根據(jù)自己的戰(zhàn)地日記,陸續(xù)創(chuàng)作發(fā)表了30多篇短篇小說,長者三五千言,短者只有幾百字。既有軍旅故事,又有戰(zhàn)場速寫,后結集成《騎兵軍》。在《騎兵軍》中,巴別爾從一個猶太人的角度,真實地再現(xiàn)哥薩克騎兵鮮為人知的風貌,深刻地展示他們的內(nèi)心和靈魂。在巴別爾筆下,哥薩克騎兵既有革命激情,又有尚武精神,還有反猶太傾向,更有嗜血的野性。通過狂熱與冷酷、殘忍與悲憫、堅強與軟弱渾然一體的原生態(tài)描述,巴別爾對戰(zhàn)爭殘酷的感受,對人性善惡的思考躍然而出。

      從文化記憶理論的角度看,巴別爾對哥薩克騎兵形象的描述應該說有著特別的觀照和反思。

      從記憶重構的當下選擇性角度看,巴別爾描述的哥薩克形象對當時革命英雄主義有著意味深長的反諷。盡管巴別爾對哥薩克騎兵的一諾千金、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欽佩不已,也毫不掩飾地記錄下他們搶掠殺戮嗜血狂暴的獸性行為。在《小城別列斯捷科奇》中哥薩克士兵平靜殺死一個猶太老人,《家書》中父兄血腥相殘,《普里紹帕》中普里紹帕瘋狂報復,把仇人老婆一個個釘死。一個個兇殘恐怖的畫面讓人毛骨悚然,也將哥薩克的嗜血野性生動展現(xiàn)出來。這種原生態(tài)描寫與官方的革命英雄主義話語相距甚遠。難怪小說一出來,以騎兵第一軍軍長布瓊尼元帥為首的一些紅軍將領指責巴別爾誹謗污蔑紅軍騎兵,把他們描繪成真正的馬赫諾匪幫,巴別爾也因此遭受被逮捕秘密處死的厄運。

      從互文性角度看,巴別爾對哥薩克形象的描繪繼承了從普希金、果戈理、托爾斯泰等文學大師的傳統(tǒng),但更多了些人性思考和評判。

      首先,巴別爾是以一個向往革命的猶太青年知識分子的角度來觀察、描述哥薩克騎兵的。這種獨特的視角使巴別爾更能感受到哥薩克本質(zhì)的東西。在俄羅斯歷史上,哥薩克是猶太人的天敵,好幾次充當大規(guī)模屠猶活動的急先鋒。巴別爾親歷過猶太人遭受哥薩克驅(qū)逐與殺戮的情景,這在巴別爾的心中留下了永遠無法抹去的陰影(謝春艷,2009:63)。因此,盡管巴別爾受哥薩克原生態(tài)的生命激情所吸引,渴望融入揚刀立馬、快意恩仇的哥薩克世界,但是猶太情結讓巴別爾對哥薩克骨子里的仇猶情緒特別敏感,因而對哥薩克屠猶多了一些他者和異質(zhì)文化的觀察和思考。其次,巴別爾是用悲憫的眼光和情懷來描繪形形色色的哥薩克群像,力圖超越戰(zhàn)爭倫理,從人的角度來敘述革命、戰(zhàn)爭、人、民族之間的復雜關聯(lián)。

      著名作家王蒙(2005:27)認為,巴別爾能夠把生與死、血與痛、勇敢與蠻橫、仇恨與殘忍、信仰與迷狂、卑鄙與聰明、善良與軟弱審美化,把人性中最野蠻與最不可思議的東西寫得如此精煉和正當正常,如此令人目瞪口呆,讓人如此難以置信卻又難以不信,這是很不尋常的。

      更不尋常的是巴別爾用悲憫的眼光和情懷來看待哥薩克世界,描繪的是階級斗爭旗幟下的人性,他把人性惡展示得越殘忍越無情,越能喚起人們的悲憫之心。

      俄羅斯文學長廊中有許多以哥薩克為主題的作品,除了上述分析的作品外,普希金、果戈理、列·托爾斯泰、肖洛霍夫都還著有其他以哥薩克為主題的作品。另外19世紀上半葉的烏拉爾哥薩克И.熱烈茲諾夫?qū)懥藘刹筷P于烏拉爾哥薩克的中篇小說《巴什基爾人》和《瓦西里·蘇尼亞舍夫》。在19世紀末出現(xiàn)了許多哥薩克人自己描寫哥薩克題材的文學作品,其中庫班哥薩克詩人和作家В.С.莫瓦(發(fā)表作品時使用筆名利曼斯基、米古茨基等)最為著名,著有《哥薩克骨頭》等作品。20世紀的小說作品有:К.Ф.謝德赫的《道烏利亞》、《家鄉(xiāng)》、Д.И.彼得羅夫的《哥薩克的傳說》、Г.И.米羅什尼琴科的《亞述》、А.В.加里寧的《在南方》、М.А.尼庫林的《最高水位》、П.Н.克拉斯諾夫的《從雙頭鷹到紅旗》、В.М.舒克申的《我來給你們自由》,等等。在20世紀末最為著名的恐怕要數(shù)Н.沙姆索諾夫創(chuàng)作的史詩性三部曲《頓河荒原》、《哥薩克浪人》和《頓河的春天》。進入21世紀后,俄羅斯Вече出版社出版了系列叢書《哥薩克小說》,再版了許多俄羅斯作家創(chuàng)作的30多部哥薩克小說,如《阿塔曼·普拉托夫》、《庫班的黎明》等。

      此外還有不少描寫哥薩克的詩歌作品,如萊蒙托夫的《哥薩克搖籃曲》、《哥薩克》、А.圖羅維羅夫的《攜帶著行軍褡子的戰(zhàn)馬》、Н.Н.圖羅維羅夫的《詩集》、А.В.索夫羅諾夫的詩歌《熊的耳朵》、《馬鞍》、《哥薩克的榮譽》、《山岡那邊的哥薩克》等。

      4.結語

      哥薩克作為俄羅斯歷史上的一個獨特的社會群體,其形象在俄羅斯人的集體記憶中具有鮮明的二重性:極具特色的草莽英雄和令人恐怖的劊子手。作為草莽英雄,哥薩克桀驁不馴、崇尚自由、極具反抗精神,并且粗獷豪邁、尚武好斗、英勇善戰(zhàn)。作為劊子手,哥薩克冷酷兇殘,殺人不眨眼,成為沙俄帝國鞏固國防、對外擴張、鎮(zhèn)壓民眾的重要軍事力量。哥薩克在屠猶活動中充當急先鋒,對猶太人毫不留情地殺戮,在鎮(zhèn)壓革命中充當沙皇幫兇,雙手沾滿普通民眾的鮮血。

      俄羅斯文學長廊中不乏哥薩克形象,而普希金、果戈理、托爾斯泰、肖洛霍夫、巴別爾等文學大師塑造的典型哥薩克形象特別引人注目。其中普希金筆下的普加喬夫是對俄羅斯社會有關哥薩克的集體記憶的顛覆性重構;果戈理筆下的塔拉斯·布爾巴是率真的英雄;托爾斯泰筆下的瑪麗雅娜則是美的化身;肖洛霍夫筆下的葛利高里是公正自由的探索者;巴別爾筆下的哥薩克騎兵群像則是對革命英雄主義的反諷。從文化記憶的角度看,與俄羅斯人集體記憶中的哥薩克形象相比較,從普希金到托爾斯泰對哥薩克形象的重構是繼承大于批判,而肖洛霍夫、巴別爾等人的重構則是批判大于繼承。從文化記憶的視角梳理和解說普希金、果戈理、托爾斯泰、肖洛霍夫、巴別爾等人塑造的典型哥薩克形象,對于加深人們對俄羅斯文學厚重的歷史感的認識不無裨益。

      [1]Голубков В.В.Гоголь в школе[M].М.:Изд.Академии педогогических наук РСФСР,1954.

      [2]Федотов Г.П.Судьба и грехи России[M].Т.2 СПб.:“София”,1992.

      [3]馮亞琳,阿斯特莉特·埃爾.文化記憶理論讀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4]馮亞琳.德語文學中的文化記憶與民族價值觀[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5]果戈理.塔拉斯·布爾巴[M]//果戈理精選集.孟十還,譯.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7.

      [6]列夫·托爾斯泰.哥薩克[M]//中短篇小說(1857-1663).草嬰,譯.北京:外文出版社.1997.

      [7]普希金.大尉的女兒[M].鐘錫華,譯.廣州:花城出版社,1996.

      [8]王蒙、王天兵.關于巴別爾的《騎兵軍》[J].書屋,2005(3):27-31.

      [9]肖洛霍夫.靜靜的頓河[M].金人,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10]謝春艷.《騎兵軍》與巴別爾的雙重文化情結[J].俄羅斯文藝,2009(3):61-65.

      猜你喜歡
      哥薩克果戈理巴別
      哥薩克與1917年俄國革命
      西部學刊(2022年19期)2022-11-02 02:00:40
      “棋子”的無奈:哥薩克國覆亡記
      看世界(2022年9期)2022-05-23 23:51:37
      消失中的哥薩克:土匪還是游俠?
      看世界(2022年6期)2022-04-08 00:55:25
      麗江青年作家黃立康散文集《巴別塔的磚》研討會
      壹讀(2022年12期)2022-04-06 10:08:19
      一種特別的尋找現(xiàn)代人“存在”的詩意——評黃立康散文集《巴別塔的磚》
      壹讀(2022年12期)2022-03-24 06:47:18
      果戈理生死之謎
      譯林(2021年3期)2021-05-30 10:48:04
      天衣本非針線為巴別塔亦難通天
      中國自行車(2018年8期)2018-09-26 06:53:28
      堅持寫作,一絲不茍
      從《巴別塔》看“東方主義”的概念及改變
      認真的作家
      博罗县| 清流县| 诸城市| 繁峙县| 塘沽区| 颍上县| 息烽县| 宜兴市| 浦北县| 蓝田县| 灵武市| 新乡县| 万宁市| 武定县| 竹溪县| 马山县| 博白县| 什邡市| 辉南县| 长宁区| 蓬莱市| 神池县| 古蔺县| 任丘市| 嵊泗县| 屯留县| 革吉县| 民县| 满洲里市| 基隆市| 南郑县| 从化市| 大连市| 湖南省| 堆龙德庆县| 凤山县| 满城县| 河池市| 娄烦县| 监利县| 黄大仙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