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鳳 廉永劍
(青島農業(yè)大學人文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9)
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來自于中國傳統(tǒng)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我國傳統(tǒng)的經濟模式以小農經濟為主體,小農經濟具有分散性、封閉性、自足性,即以家庭小個體為單位。由于生產資料有限,家庭男女分工不同,導致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是精耕細作、男耕女織;[1]由于古代商業(yè)發(fā)展水平較低,社會聯(lián)系水平不高,導致小農經濟生產以自給自足為目的,[2]從而形成了自給自足的小農自然經濟。
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十分注重合作的重要性,這是由小農經濟“自足性”與“分散性”的特點所決定的。在古代封建社會中,個人的力量在復雜社會環(huán)境中顯得十分弱小,農民個人利益的伸張與維護要靠血緣關系或宗族力量這種較大團體的合作來完成。封建宗法制主要以家族方式體現,典型的宗族通常具有宗祠、族譜、族規(guī)、族產及族長等基本組織表現和制度特征。[3]
我國家族文化的形成大致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經過數千年的錘煉、演變和凝聚,宗族觀念已深入人心。正是由于家族文化有深厚的根基,因此它在中國還會長期持續(xù)存在下去,必然會對現實社會產生影響,但是,宗族觀念對社會的影響有其消極的一面,其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4]
家長本位是封建宗法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宗法制的突出表現便是家長制。家長制在政治生活中的體現有兩點:第一,自上而下?lián)碛薪^對權力,即統(tǒng)治者對于被統(tǒng)治者擁有無上的權力。第二,自下而上要求絕對服從,即被統(tǒng)治者要對統(tǒng)治者保持絕對的服從。如“三綱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由此產生“自我權威思想”和“軟弱保守思想”。在歷史的發(fā)展進程中,這種思想逐漸成為保守派的主導思想,阻礙社會的進步。[5]尤其在提倡自由、平等、民主的現今社會,家長本為思想強調一味服從,宣揚強權,禁錮了部分人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進步意識。
“家國同構”的社會結構是我國在氏族社會和封建社會以宗法制度為核心的社會結構特征,指家庭、宗族與國家在組織機構和組織內容方面具有部分相似性?!凹摇迸c“國”的組織系統(tǒng)和權力分配方面都是利用家長制來嚴格施行,其中“家長”對其自身的組織擁有絕對的權力,可以對組織內所有生產力、生產方式和生產資料進行分配,甚至可以控制本組織的整個生產活動,對生產活動產生影響。
由于宗族觀念歷史沉淀太過厚重,因此宗教觀念對人們的思想影響很難在短時間內徹底消除,不僅嚴重制約了公平、公開、透明的政治文化建設目標的實現,而又深遠地影響著中國的社會轉型與體制改革。同時,這種濃重的家庭觀念又會通過社會傳統(tǒng)、風俗習慣等形式在我們的日常行為活動中發(fā)揮作用,形成強勁的民族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因此,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古為今用”的原則,去除傳統(tǒng)政治文化中不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部分,對其優(yōu)秀部分進行現代性轉化,發(fā)揮家族文化的積極作用,使之適應現代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宗族觀念在政治文化構建中的影響至關重要,一方面,盡量避免其一切以宗族利益為出發(fā)點的消極影響;另一方面,調動家族文化中具有形成民族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的積極因素,根植宗族觀念,培養(yǎng)和強化集體主義意識。宗族觀念,往大方面說其實就是縮小了的集體主義,而集體主義其實就是擴大化了的宗族觀念,只有做好宗族觀念的解放工作,才能讓人們認識中華民族的集體主義意識,逐漸擺脫宗族觀念的束縛,消除過去以宗族利益為出發(fā)點的錯誤思想,一切以集體利益為重,重新審視、反省自己的政治文化活動,積極參與文明和諧的政治文化建設。
根植宗族觀念,培養(yǎng)和強化集體主義意識,對政治文化建設來說至關重要。那么,如何根植宗族觀念,培養(yǎng)和強化集體主義意識?可從兩方面著手:
鼓勵某些特質的宗族觀念的存在與發(fā)展,尊重人民,尊重人民家庭宗族的發(fā)展歷史。特別是針對某些自然村落中多為同一姓氏有共同祖先的農村地區(qū),我們應鼓勵他們建立村級的歷史文化展覽館,通過文化展覽的形式讓他們了解自己家族的歷史演變,尊重他們的家族自豪感。
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如知識文化講座及能提高人民集體主義思想的一些文化娛樂休閑活動等,加大對集體主義思想的宣傳教育工作。近年來,我國對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空前提高,對公共文化設施、文化活動給予了足夠的關注與支持,但文化建設從內容上來看,比較側重于休閑娛樂文化;政治文化方面,主要集中于黨建、廉政,對集體主義的宣傳較少,應加強這方面的宣傳教育。
[1]王秀良,孫建社.論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的現代轉型[J].理論導刊,2008,(2):32.
[2]楊宗祥. 論我國小農經濟的改造與近現代化[J].中國經濟史,2001,(1):52.
[3]劉玉鳳. 關于宗族文化與農民非制度化政治參與行為的調查與分析—以山東省為例[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6):15.
[4]馮秀軍. 傳統(tǒng)禮法制度對古代中華民族的精神秩序整合[J]. 社會科學論壇,2005,(4):13-16.
[5]李寶臣. 禮法社會的政治鐵序——唐宋以來民族認同史反思[J].北京社會科學,1996,(1):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