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宏恩
(陜西師范大學,陜西·西安 710062;渭南師范學院,陜西·渭南 714099)
根據文化多樣性觀點,每種文化都有利于世界文化的豐富性。正是由于文化種類的多種多樣,才使得不同文化之間可以相互交流,相互促進,最終形成了豐富多彩的世界文化,因此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獨特的價值。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的糅合體,對民族文化的尊重也意味著對民族的尊重,保護和發(fā)展民族文化不僅是文化多樣性的必然選擇,也是民族平等的重要表征。少數(shù)民族文化是在不同民族環(huán)境和不同地域中形成的文化,每種文化都是民族民眾智慧和經驗的結晶,為了促進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和發(fā)展,當前的民族教育采取了雙語教育、開設民族文化課程等多種民族文化教育舉措。[1]雖然民族文化教育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在民族地區(qū),民族文化被冷落的情況越來越明顯,越來越多的民族年輕人脫下民族服裝,不會說母語,不了解民族習俗,因此民族文化傳承發(fā)展保護的形勢總體上仍然十分嚴峻。學校教育是當前民族文化傳承發(fā)展的主要路徑,民族文化傳承發(fā)展的嚴峻從事實上說明了當前民族文化的學校教育還存在一定缺口,因此學校教育路徑中的民族文化教育需要整體審視,在根源上做出更多的努力。
在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和歷史過程中,每個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不同民族的文化各有不同,共存于中華文明這個整體觀念的范疇內,形成了中華一體格局內的多元文化共存發(fā)展的局面。民族文化需要從其他文化中汲取有益的成分來發(fā)展和完善,但是歸根到底,民族民眾需要在民族文化的基礎上跨文化學習和交流,民族文化意識是文化學習中的主導思想,不能喧賓奪主,用外來文化來取代民族文化在民族民眾中的主導位置。只有民族民眾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意識,對本民族的文化有所認知和了解,才有可能把本民族文化傳承發(fā)展下去。而從當前的社會環(huán)境來看,在經濟技術快速發(fā)展的前提下,民族民眾與外界的交流越來越頻繁,民眾的生產生活方式也在不停地發(fā)生變化,民族文化在外來文化意識的碰撞下,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建立在現(xiàn)代經濟文明基礎之上的文化形態(tài)被越來越多的民族民眾所接受。因此在外來文化的影響下,民族民眾的衣食住行也在悄然發(fā)生著變化,民族服飾被大眾化的衣服所取代,成為只有在慶典和節(jié)日期間才能展示的表演物品,部分民族建筑被地板磚和現(xiàn)代裝飾所取代,民眾對于傳統(tǒng)民族習俗的參與興趣越來越小。民族民眾在傳統(tǒng)文化基礎上的變化在年輕人身上表現(xiàn)得尤其明顯,越來越多的民族年輕人在有意無意中忽略了民族傳統(tǒng)文化。民族民眾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有意無意的冷落,實際上就是民眾民族文化意識淡薄的表現(xiàn)。民族民眾對于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與社會環(huán)境機制有關,在現(xiàn)行的社會環(huán)境下,民眾的審美取向也在發(fā)生轉變,民族民眾與外界的頻繁交流,潛移默化中也形成了審美上的轉變。另外,包括教育、衛(wèi)生、就業(yè)等方面的各種社會機制對民族文化的評價及實際上的操作行為也使得民族民眾無意識中逐漸遠離了民族文化。社會環(huán)境是一個整體問題,也是一種社會趨向,并不能從根本上得到轉變,但是民族民眾的文化意識并不是不可改變,因此在現(xiàn)有的教育機制中加強對民族民眾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是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任務。[2]
通過學校教育來加強民族學生民族文化的本位意識可以從多個方面來實現(xiàn),最重要的是,要使民族學生能夠建立起民族意識和民族自豪感。在此前提下,首先,需要在教育中建構民族學生的民族身份認知,使其對民族這一理解從抽象的概念認知到具體化的民族關注;其次,在教育中通過民族實踐及民族文化的分析來使民族學生對民族文化有所了解,了解本民族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的差異所在,最終使民族學生對民族文化在民族中的意義和作用有清晰的認知。在民族學生對民族身份及民族文化各方面有所認知的基礎上,民族文化意識的種子自然播撒于民族學生的心靈土壤中。民族學生對民族文化意識概念的建構和強化將為民族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打下良好的觀念基礎。
民族文化體現(xiàn)在民族生活的各個方面,文學、工藝、風俗、體育、服飾等各個領域都有民族文化存在,抽象的民族文化在民族生活中是具象化的存在,因此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和發(fā)展并不是一個抽象概念的傳承發(fā)展和保護,而是對于各種文化形式的傳承學習和發(fā)展,要通過教育達成民族文化傳承保護的目標,就必須使民族學生具備一定的民族文化素養(yǎng),使民族學生認知理解和掌握各種物態(tài)化的民族文化形式,只有這樣,對于民族文化的保護和發(fā)展,才不會成為紙上談兵。在一定的民族文化素養(yǎng)基礎上,民族學生可以進入到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的語境中,理解其中的語言含義和目標指向。通過教育來提升民族學生的民族文化素養(yǎng)可以從多個方面著手,從內容上來講,主要是有關民族文化的民族文學、民族服飾、民族習俗、民族飲食、民族藝術等方面,可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使學生在教育過程中涉獵到民族文化相關的各個方面,從而使其建立起整體的民族文化概念,形成相應領域的文化素養(yǎng)。[3]
就學校教育的具體操作而言,可以按照民族文化的表征特點,從形式、內涵、實踐方式等方面來進行。首先是民族文化的形式方面,民族文化有多種表現(xiàn)形式,在對各種表現(xiàn)形式都有所了解的基礎上,可以使學生在意識思維中建構起基本的民族文化框架;其次是民族文化的內涵,相對于主流文化及其他西方文化,民族文化顯得有些弱勢,但是弱勢并不意味著民族文化的價值不必要肯定,不同的民族文化都是民族先民在各種歷史過程中總結的智慧結晶,民族文化之所以傳承千百年而不衰,最重要的是其中蘊含著人類最本真的思想意識,這種意識時至今日支撐著民族民眾歷經歲月坎坷,因此民族文化的厚重和純粹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4]在教育過程中對于民族學生的民族文化素養(yǎng)提升必須關注各種文化形式下的思想內涵,在教育過程中對少數(shù)民族各種思想文化的詮釋是培養(yǎng)民族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關鍵問題。最后是民族文化實踐方式方面,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多種多樣,各種民族文化形式的形成都是因民族民眾生活的需求而產生,實踐是民族文化產生的根源,因此要在教育過程中提升民族學生的民族文化素養(yǎng),就必須使教育回到民族實踐中去,通過教育和民族實踐相結合的方式使民族學生從根本上理解民族文化的來龍去脈,并感受到其中的文化魅力,現(xiàn)有民族教育中的民族體育、民族舞蹈等與民族實踐相關的課程便是教育對民族文化實踐方式的具體應用,只是這種文化實踐方式的實施在現(xiàn)有教育中的應用還存在一定局限性。要提升民族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就必須從廣度上擴大這種文化實踐方式的應用,使民族文化的各種具體形式都能在教育過程中得到關注,通過學校教育的路徑,使得民族文化更多地為民族學生所掌握和理解。
民族民眾對民族文化傳承保護的方式可以分為被動參與與自覺參與,被動參與是在外力作用下不得已而為之,借助外力來達成質變顯然是不符合事物的邏輯發(fā)展規(guī)律,因此這樣的被動參與行為缺乏持久性,且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與被動參與不同,自覺參與意識是民族民眾出于對民族文化的認可和關心的前提下所進行的自覺主動參與行為,意識支配行為,民眾對民族文化的自覺傳承和保護意識將使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形成一個長久的自覺調整機制,因此民族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歸根結底依賴于民族民眾的自覺參與。政府和相關社會機構的推動和引導只是民族文化傳承保護的外力,民族民眾的自覺參與才是民族文化發(fā)展保護的源動力?;谖幕杂X意識在民族文化傳承保護中的的源動力作用,民族文化的學校教育要把培養(yǎng)民族學生的民族文化自覺意識作為民族教育中民族文化教育的必然選擇。
對于教育過程中民族文化自覺意識的培養(yǎng),主要在于兩個方面:第一是民族文化教育系統(tǒng)機制的建立,民族文化涉及到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內容豐富多彩,要建立民族學生的民族文化自覺意識,不但要使民族學生認知民族文化,還必須對民族文化的各種內涵進行挖掘,使得民族文化以整體的面貌出現(xiàn),而不是局部的細節(jié)或零碎的片段。只有在對民族文化歷史淵源、文化內涵及文化的歷史影響等有關文化的來龍去脈進行系統(tǒng)梳理,使民族學生對民族文化的歷史作用有充分的認知,才能使其在心目中形成民族文化的自覺意識。第二是民族文化教育的長期性,民族文化教育中的文化自覺意識培養(yǎng)非一朝一日之功,而是在于日積月累的重復,這一點從民族文化的代代傳承發(fā)展就可以看出,民族文化的發(fā)展本身就是由于民族民眾的需要而產生,民族文化的各種表現(xiàn)形式都是民族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民族文化意識也就融入民族民眾的血液之中,對于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自覺而天然,而在當代環(huán)境下,民族傳統(tǒng)文化和民族民眾生活的關系逐漸分離,民族文化不再是民族民眾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成為裝飾或者點綴,民族文化與民族生活形式上的分離,使得民族學生天然而來的民族文化自覺意識不復存在,因此民族文化的自覺傳承和發(fā)展自然也就無從談起,因此基于學校教育來推進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必然要建立民族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自覺意識,彌補當前民族教育的目標缺口。
文化是民族的根,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基于不同的思維和價值觀,因此文化實際上就是民族思想文化的精髓所在,有了共同的民族文化,才有共同的民眾思想基礎。在一致觀念認可的基礎上才有了族群和民族之分,因此對于民族文化的認同便是對民族的認同,建立在民族文化認同基礎上的民族認同才是真正的民族認同,沒有民族文化的認同,民族認同便無從談起,民族文化的傳承和保護也就失去了可行性前提。文化認同的問題主要是回答“我們是誰”的問題,民族文化認同所回答的是誰和自己具有共同的祖先、宗教、語言等,民族文化的認同實質上是對民族基本價值觀點認同,民族文化認同關乎著民族精神的延續(xù)。[5]民族文化認同的內涵在于民族民眾對于本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認可和堅守,這樣的內涵和民族文化教育的目標一脈相承,因此基于教育路徑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推進民族文化教育,就必須把增進民族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作為一項基本的民族文化教育任務來完成。
學校教育過程中對民族學生民族文化認同的構建,主要分為兩部分:首先是自身民族文化的客觀認知理解,由于不同民族的社會基礎、生產方式、自然環(huán)境及經濟發(fā)展各有不同,因此每個民族文化所發(fā)育的程度也不同,文化的核心在本質上有所區(qū)別,因此對民族文化教育而言,就必須在教育過程中把文化的客觀發(fā)展及文化的優(yōu)勢和特色及文化的歷史淵源進行強調,使學生對自身文化在多元文化中的處境和位置有清晰的認知,并對文化的意義有深刻理解,在此基礎上,才能生成真正的民族文化認同意識。其次是對民族文化與其他文化的交流融合的觀念的培養(yǎng),民族文化的發(fā)展過程也是對其他文化成分吸納的過程,每一種文化的發(fā)展都不是文化的自生自長,總是要或多或少地與其他文化進行溝通,才能使文化從其他文化中汲取養(yǎng)分,豐富和充實現(xiàn)有的文化狀態(tài)。民族文化的發(fā)展也不例外,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偏遠,大多有自然屏障,因此民族文化的發(fā)展相對而言更需要和其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才能形成新的生機,現(xiàn)實環(huán)境下民族文化傳承發(fā)展過程中的交流融合需求更加迫切,因此在教育過程中增加民族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意識必須使民族學生建構起正確的民族文化交流觀念。[6]民族文化的認同意識是民族民眾對民族文化認可最直接的情感反應,只有在民族文化認同意識基礎上的民族文化傳承發(fā)展的舉措才能得以堅持下去。
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已經達成共識,但是教育路徑下的民族文化教育在民族文化傳承保護和發(fā)展目標的達成方面還存在一定調整空間,民族學生的民族文化教育關系著民族文化未來,以民族學生為切入點,加強民族學生的民族文化意識,提升民族學生的民族文化素養(yǎng),推進民族學生的民族文化自覺,增加民族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將有效推進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和發(fā)展。
[1]董建穩(wěn).文化多樣性下的民族教育探索與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3,(5).
[2]董 艷.民族文化傳承與教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7.
[3]郭鳳鳴.迷失與抉擇——民族教育中的文化選擇[J].前沿,2010,(24).
[4]滕 星.族群、文化與教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5]卿 臻.民族文化認同理論及其本質探析[J].前沿.2010,(7).
[6]林 慶,李 旭.多元文化共存與和諧民族關系的構建[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