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接受美學視角看《簡·愛》兩種中譯本譯者的主體性

      2015-03-20 22:58:01童敏君
      關鍵詞:簡·愛譯本譯者

      童敏君

      (黎明職業(yè)大學,福建泉州 362000)

      從接受美學視角看《簡·愛》兩種中譯本譯者的主體性

      童敏君

      (黎明職業(yè)大學,福建泉州 362000)

      接受美學理論認為,任何一部文學作品在被讀者閱讀和接受之前都只是一個半成品,譯者翻譯出來的文學作品不僅要忠實于原著,同時還要對譯本的讀者負責。由于所處的年代和環(huán)境不同,不同譯者的思維方式、審美觀點、翻譯策略有較大的差異,對譯者主體性的發(fā)揮程度也并不一致。從接受美學視角,通過對《簡·愛》兩個中譯本的對比研究,從翻譯策略、語言風格、文化詮釋三個方面探討兩位譯者在翻譯《簡·愛》的過程中發(fā)揮譯者主體性的差異。

      接受美學;譯者;主體性;《簡·愛》

      與傳統(tǒng)的翻譯理論不同,接受美學認為文學翻譯的過程其實就是對原著的接受過程。譯者作為特殊的讀者,在翻譯的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不同的譯者擁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審美觀點以及翻譯策略,因此,翻譯出來的譯本具有多樣性。在接受美學視角下,譯者的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的彰顯,而不再是傳統(tǒng)譯論中的“中間人”、“傳話筒”。接受美學理論的引進為翻譯研究開辟了一條新的路徑。

      所謂譯者的主體性就是指翻譯主體在翻譯活動中,忠于原著意思,并充分調動譯者的主觀意志性,在譯者固有的文化修為、邏輯審美等素質的支持下達到譯著在兩種文字間的完美切換的目的。翻譯的過程是作為讀者的譯者在充分理解原著作者或者作品的前提下,把得到的這些信息經(jīng)過自己的加工,再通過譯者自己的語言得以表述出來。譯著有兩個特性,準確性和藝術性。準確性要求作者能準確把握原著的內涵,是“機械轉換”的體現(xiàn);藝術性則是對譯者更高層次的要求,要求譯者需要較高的審美標準,然后再借用美學、闡釋學、邏輯學的理論論述翻譯的作品,最終決定譯著的美學質量。本文將從接受美學視角對《簡·愛》兩種中譯本譯者的主體性進行探討。

      李霽野先生是《簡·愛》文學翻譯的鼻祖,翻譯了第一個《簡·愛》全譯本。由于李霽野先生在1936年翻譯《簡·愛》的時候,接受美學理論還未被正式創(chuàng)立,因此,他的譯本譯者主體性的發(fā)揮上較為薄弱。其后,學者黃源深先生的譯本則全面體現(xiàn)了譯者主體性的充分發(fā)揮,因此目前,黃源深先生的譯本是國內眾多中譯本中最受歡迎的。

      下文將通過對兩個譯本的翻譯策略、語言特色以及文化詮釋的對比分析,來闡述接受美學視閥下,兩位學者在翻譯《簡·愛》的過程中發(fā)揮譯者主體性的差異。

      一、從翻譯策略看譯者的主體性

      接受美學理論認為,任何一部文學作品都存在著未知因素和想象空間,讀者的閱讀會賦予和實現(xiàn)它的價值和意義,也就是說文學藝術品在被讀者閱讀和接受之前都只是一個半成品而已,即使它已印刷出版。因此可以說作品意義的體現(xiàn)是作者和讀者共同創(chuàng)造的結果[1]。譯文讀者閱讀翻譯后的文本,會有更特殊的主體認知,這種主體認知來源于譯文讀者作為社會存在的個體,其自身的生活閱歷、文化修養(yǎng)、思維方式、價值觀能否理解或接受作品以及理解與接受的效果如何,也即接受美學中的“期待視野”[2]。因此,譯文讀者的“期待視野”,經(jīng)過了翻譯的過程,比原創(chuàng)文學讀者更為復雜。作品本身與讀者的期待視野相差的程度,決定了作品被閱讀、接受、認同的程度。譯者無法操縱讀者的期待視野,相反,順應趨勢,采用恰當?shù)姆g策略,才能與讀者達到高度的“視野一致”。

      20世紀30年代正值我國翻譯發(fā)展史第三次翻譯高潮轉折期,受好友魯迅先生的影響,李霽野先生在翻譯中采用了“寧信而不順”的翻譯策略,同時較多的采用“歐化”語言。作為《簡·愛》在國內的第一個全譯本,李霽野先生不僅要正確翻譯出《簡·愛》的語言精髓,同時還承擔著對白話文介紹的重責,因此,在其譯本中基本承襲了原著的語言風格、詞匯以及語法結構,追求“字對字”的直譯。

      而20世紀90年代,中國正處于改革開放、經(jīng)濟蓬勃發(fā)展、文化百花齊放的年代,“接受美學”理論也已提出了20多年,理論相對成熟。黃源深先生的翻譯理念偏重于追求譯者和作者風格的統(tǒng)一,充分發(fā)揮譯者的主觀能動性,將源語的詞性以及句法結構都進行了靈活的轉換應用。同時,黃先生也是澳大利亞文學專家,有較高的文學造詣。因此,其譯本在整體上較為通順流暢而且語言優(yōu)美自然,是比較地道的“意譯”策略。對于文學作品的翻譯,讀者會更偏喜好文字優(yōu)美、自然地道的譯本,因此黃源深先生的翻譯策略更加符合現(xiàn)代讀者的接受視野。

      以下例子對兩者的譯文作出比較:

      1.“Ishould indeed like to go to school”was the audible conclusion ofmymusings[3].

      “我實在愿意進學校,”是可以聽到的我的默思的結論[4]。(李霽野)

      “我確實愿意去上學,”這是我熟思之后輕聲說出的結論[5]。(黃源深)

      在以上的翻譯例句中,李霽野先生的譯句充分保持了“audible”一詞的詞性,譯為“可以聽到的”,而且整個句子的翻譯幾乎是按照源語言的語序,是比較生硬的直譯。而黃源深先生的譯句則將“audible”詞性轉化為動詞“輕聲說出”,同時將“musings”譯為“熟思”,整個句子的翻譯更為地道。

      2.…till she dismissed me,I could not pursue my observations on Miss Scatcherd'smovement[3].

      一直到她不用我了為止,我不能夠繼續(xù)觀察斯卡查德女士的動作[4]。(李霽野)

      直到她將我打發(fā)走,我才能夠進一步觀察斯卡查德小姐的行動[5]。(黃源深)

      李霽野先生對以上這個句子的翻譯采用尊重原文的翻譯策略,逐字逐句完全按照原文的語序翻譯,將“till…not”譯為“一直到……不能夠”,這樣的翻譯雖忠實于原文意思,但是譯出來的句子在漢語中卻比較拗口,讀起來比較生硬。相較之,黃源深先生將“till…not”譯為“直到……才”顯得更地道,同時在漢語中也比較通順流暢。因此在文學作品翻譯中采用不同的翻譯策略,充分發(fā)揮譯者的主體性,可以使翻譯出來的作品更能為譯入語讀者所接受和喜愛。

      二、從語言風格看譯者的主體性

      《簡·愛》流傳到中國的時候,中國大地正經(jīng)歷著文學革命和“五四”運動,作為魯迅先生的學生、好友,同時也是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成長起來的翻譯家,李霽野先生的翻譯工作緊緊圍繞著服務現(xiàn)實斗爭、喚醒民眾意識、促進社會進步這一目的而進行。因此,譯文的選詞經(jīng)常選用比較激進的語言,甚至很多詞語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色彩,具有非常鮮明的時代特征。黃源深先生是于20世紀90年代完成《簡·愛》的翻譯,正是中國改革開放、蓬勃發(fā)展的好時期,政治環(huán)境和平穩(wěn)定,人民生活豐富多彩。在這樣的社會文化背景下,黃源深先生的譯本更多的著眼于表現(xiàn)優(yōu)秀外國文學作品的藝術風格,其選詞也比較溫和,符合當時的時代特征。

      以下例子對兩者的譯文作出比較:

      John had notmuch affection for his mother and sisters,and antipathy tome[3].

      約翰對他母親和妹妹沒有什么愛,對我卻懷著仇恨[4]。(李霽野)

      約翰對母親和姐妹們有多少感情,而對我則很厭惡[5]。(黃源深)

      文中“antipathy”的意思是:反感、厭惡、憎惡。李霽野先生和黃源深先生在翻譯中選擇了不同程度的詞?!俺鸷蕖痹跐h語大詞典中解釋為:因厲害沖突而產(chǎn)生的強烈憎惡;“厭惡”在漢語大詞典中解釋為:(對人或事物)產(chǎn)生很大的反感。從兩個詞語的解釋上來看,受當時政治思潮的影響,李霽野先生選用了比較激進的詞語;而黃源深先生選用了比較溫和的詞語。翻譯中語言風格的不同,給予譯文讀者的感受也是不一樣的。

      在一段描寫簡愛掙脫牢籠重獲自由后的心情描寫中,李霽野先生和黃源深先生的翻譯采用了不同的語言風格而產(chǎn)生了不同的美學感受。

      The chamber looked such a bright little place to me as the sun shone in between the gay blue chintz window curtains,showing papered walls and a carpeted floor,so unlike the bare planks and stained plaster of Lowood,thatmy spirits rose at the view[3].

      太陽從鮮艷的藍色的窗幔之間照進來,顯出屋子里的紙糊的強和鋪著地毯的地板,這與羅沃德的光板和褪了色的粉紅色的墻不同,使得這房子在我看來是一個快樂的地方[4]。(李霽野)

      太陽從鮮艷的藍色印花窗簾的縫隙間照進來,照亮了糊著墻紙的四壁和鋪著地毯的地板,這跟勞渥德的光禿禿的木板和沾污的灰泥墻完全不同,這個房間看上去是個如此明亮的小地方,我一看見它就精神振奮起來[5]。(黃源深)

      對比李霽野先生和黃源深先生的譯文,李霽野先生的譯文保留了原句的句型,在翻譯中選擇了那個時代的詞匯和句法形式,和原文比較起來不夠優(yōu)美,讀起來也較為生硬,不能讓讀者體會到簡愛當時重獲自由的快樂心情。黃源深先生的譯文沒有拘泥于原文,并且對原文進行了小小的改動,選詞更加生動,譯文更為流程自如,簡愛脫離束縛獲得自由的那種輕松愉悅躍然體現(xiàn)在文字中,讀者能夠更好地體會到原作者對簡愛當時心情的描寫。

      由于李霽野先生和黃源深先生處于不同的時代,受環(huán)境及文化的影響,他們在語言風格方面有較大的差異。從接受美學的視角看,黃源深先生更充分發(fā)揮了譯者主體性,其譯本語言形象生動,更符合現(xiàn)代讀者的期待視野。

      三、從文化詮釋看譯者的主體性

      文學作品的翻譯不僅是簡單的文字符號的轉換,更是一種跨文化的傳遞。不同民族之間擁有不同的語言文化背景,這種文化差異正是文學作品翻譯中的一大障礙。譯者在文學翻譯過程中,不僅要在語句語義上忠實于原文,同時還要在充分理解和剖析原文相關文化背景的前提下進行正確翻譯。一般來說,原語言的讀者會擁有一些共同的文化常識,因此在涉及到這些常識的時候,原文并不需要進行特別贅述,但譯者在進行中譯的時候,必須充分考慮到中國的讀者并沒有相同的語言文化背景,不了解那些文化常識,就無法準確理解譯文。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譯者就必須在忠實原文文學性的同時選擇注釋的方法來幫助讀者理解。從接受美學的視閥來看,譯者在進行文化翻譯的過程中,必須首先忠實于原文所傳遞的文化內涵,以譯文讀者的期待視野為基點,充分發(fā)揮譯者主體性進行準確而又地道的翻譯。

      《簡·愛》是英國十九世紀的著名作品,由于中西文化差異的存在,作品中會出現(xiàn)一些中國讀者不能理解的專有名詞等常識,這時候就需要對這些專有名詞進行注釋才能消除文化差異。注釋專有名詞也是譯者的主體性的體現(xiàn)。

      比如在原著中有這么一句話:Ihad read Goldsmith's History of Rome,and had formed my opinion of Nero,Caligula,&c.Also Ihad drawn parallels in silence,which I never thought thus to have declared aloud[3].

      我讀過高斯密斯的《羅馬史》,對于尼羅,加力古拉等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意見了。我已經(jīng)默默做了比較,不過我絕沒有想過這樣高聲宣布出來[4]。(李霽野)

      我曾拜讀過哥爾斯密的《羅馬史》,并對尼祿、卡利古拉等人物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也悄悄作過比較,但從來沒想到會如此大聲地說出口來[5]。(黃源深)

      對于中國讀者來說,因為缺乏相應的文化背景,所以對于高斯密斯、尼羅、加利古拉這些人名是完全陌生的。李霽野先生和黃源深先生的譯本均在保留原文以保障原文流暢性的基礎上對這幾個人名附加注釋,如Nero,李霽野先生注釋為:尼羅(Nero,A.D.37-68),羅馬皇帝,在位時期為五四—六八年,性殘酷。黃源深先生注釋為:尼祿(三七-六八):古羅馬皇帝,以殘暴聞名。通過這樣的方式使譯文讀者既可以流暢的閱讀譯文,又能夠根據(jù)注釋正確理解譯文。但是,兩個譯本也有一定的區(qū)別,李霽野先生的譯本較為莊重正式,而黃源深先生的譯本則較為口語化,但是他們均在翻譯過程中從美學角度發(fā)揮了譯者的主體作用。

      四、結束語

      接受美學認為任何一部文學作品得以成功完成必然是譯者與讀者共同努力的結果。作品的價值和意義是在譯者的翻譯過程以及讀者的閱讀與接受過程中得以實現(xiàn)的。李霽野與黃源深先生都是優(yōu)秀的譯者,只是由于所處時代的不同,兩位譯者的文化理解、翻譯理念有所差異,對譯者主體性的發(fā)揮程度也有一定區(qū)別。本文從接受美學視角,對兩位譯者的《簡·愛》中譯本進行了對比,從翻譯策略、語言風格、文化詮釋等多方面闡述了兩者在發(fā)揮譯者主體性上的差異,探討了發(fā)揮譯者主體性,貼近讀者期待視野在翻譯過程中的作用。

      [1]楊柳.從接受美學視角看譯者的主體性——以傅東華翻譯的《飄》為例[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7).

      [2]昌宗鋒.接受美學視野中的譯文讀者主體性與翻譯[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

      [3]Charlotte Bronte.Jane Eyr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ege Education Press,2003.

      [4]夏洛蒂·勃郎特著.李霽野譯.簡·愛[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2.

      [5]夏洛蒂·勃郎特著.黃源深譯.簡·愛[M].南京:譯林出版社,1994.

      [編校:龔添妙]

      A Study on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Jane Ey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TONG Minjun
      (Liming Vocational University,Quanzhou Fujian 362000)

      In the view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that holds every literaturework can becomemeaningful only after being read and accepted.The translator translates literary works not only to be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but also responsible for the reader.Different translators have different thinking style,aesthetic standard and translation strateg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 Aesthetics,this papermakes a study of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Jane Eyre from translation strategy,language style and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Reception Aesthetics;translator;subjectivity;Jane Eyre

      I046

      A

      1671-9654(2015)04-078-04

      10.13829/j.cnki.issn.1671-9654.000148

      2015-09-08

      童敏君(1980-),女,福建連城人,講師,翻譯碩士,研究方向為英漢翻譯、英語語言學研究。

      猜你喜歡
      簡·愛譯本譯者
      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下譯者的適應與選擇
      論新聞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5:38
      《佛說四人出現(xiàn)世間經(jīng)》的西夏譯本
      西夏研究(2019年1期)2019-03-12 00:58:16
      翻譯中的“信”與“不信”——以《飄》的兩個中文譯本為例
      淺議《簡·愛》中羅切斯特的蛻變之路
      從《簡·愛》中的男主人公形象看女性意識隱現(xiàn)
      青春歲月(2016年20期)2016-12-21 08:08:39
      《簡·愛》中生態(tài)主義倫理觀視角解讀
      從《簡·愛》中的女權主義論對現(xiàn)代女性的影響
      元話語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研究
      外語學刊(2014年6期)2014-04-18 09:11:33
      從翻譯的不確定性看譯者主體性
      外語學刊(2010年2期)2010-01-22 03:31:09
      崇阳县| 化州市| 文水县| 信宜市| 武乡县| 华宁县| 浦城县| 泸定县| 巴塘县| 行唐县| 灵丘县| 栾川县| 石阡县| 黑龙江省| 论坛| 册亨县| 师宗县| 改则县| 峡江县| 普宁市| 改则县| 上虞市| 天水市| 张家口市| 汝城县| 星子县| 鸡泽县| 高密市| 乐东| 阳东县| 姚安县| 镶黄旗| 淅川县| 周至县| 阳江市| 丰顺县| 大姚县| 黎平县| 华亭县| 临高县| 淄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