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課程改革中的教師身份
蔡曉紅(甘肅省靜寧縣甘溝中心小學 743400)
包 ?。ǜ拭C省靜寧縣文萃中學 743400)
教師在教學中是教育者、引導者、觀察者。教師在教學中首先以教者的身份教學生做人、求知,教師運用自己的人生經歷、知識、情感打開學生的心智,以自己積極的心態(tài)感染影響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學生。傳統(tǒng)的教師以傳授知識為主,教師處于主體地位,學生處于客體地位。教師和學生之間是主動與被動的關系。而素質教育使教師在課程中的身份發(fā)生了變化。
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育人。重點從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行為與意志、情感態(tài)度等三個方面來評析、評價學生的表現(xiàn)。育人的過程是一個細致的教育過程,需要教師細心觀察,用心體會,教師要擯棄自己的傲慢與偏見,以長者的慈愛、沉穩(wěn)、耐心呵護教育學生,觀察他們成長的點點滴滴,幫助他們成長,見證他們成長。
在新課程改革下,課堂是學生探究、鉆研、合作的平臺。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注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教育和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走下講臺到學生中間和學生交流,給學生指導,與學生分享。教師也做學生的朋友,既教書育人又做學生的摯友,幫助他們解決成長過程中的困難,為他們的成人、成才做堅實的肩膀。
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會遇到許多迷茫的問題,教師要充當好引路人的角色。在學生迷茫時,教師要少給學生壓力,多給學生振作起來的動力。在課堂上、在校園里,教師“拍拍學生的肩膀”或一言半語都能讓學生感受到你對他的關心。分析學生遇到的人生問題時,教師要多分析學生的優(yōu)點,多分析學生取得進步的因素,讓學生感覺到只要自己努力就會取得更大的進步。
在課堂上,教師要有意營造有助于每個學生成長進步的氣氛。在這種氣氛中,每個學生會體會到課堂的意義,體會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教師對學生要充滿期待,讓學生感受到鼓勵、關心和被重視。在這種氛圍中,學生心理無障礙,無自卑,學生就會勤于思考,積極發(fā)言。在授課時,教師應鼓勵學生表達他們真實的想法、講出他們的思維過程。教師要認真傾聽,抓住學生觀點中獨特的方面,讓其他同學共同分享。
教師在課堂中要有意識地營造課堂氛圍,以有利于突出學生作為對話人的主體地位,而要淡化課程的預設性和統(tǒng)一性,注重生成性資源,注重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多元性,不以統(tǒng)一的結論限制學生的見解與思維。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預設的不應是學生的思維過程,而應該創(chuàng)設一種“情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教學情境中進行平等的心靈溝通,互相包容,共同參與,共同分享。
教師要盡可能地拓展自己的知識面,但難免在某一領域有其不足的方面。特別是在信息化社會中,知識、信息更新快、傳播快,教師要相信學生吸納知識的速度和能力,有時學生會比教師可能懂得更多,所以教師向學生學習是必要的。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也要不恥下問,與學生建立一種平等互學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感受到師生之間沒有隔閡。如果教師始終高高在上,學生感覺始終處于被動的地位,心理上有防備,這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在教學中,教師要盡量鼓勵學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教師再把這些問題再拋給其他學生,其他學生如果還不能解決,教師就可以啟發(fā)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共同解決。
教師必須學習《心理學》,這是教師教學的需要。人的心理是一個發(fā)展的過程,身心的發(fā)展是相互依賴的。教師教的過程就是一個與學生的心理對話、交流的過程。社會的發(fā)展使教育的背景——社會環(huán)境正日趨復雜,因此,教師應具備一定的心理學知識,提高工作的預見性,把握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的心理變化。
(一)第一心理印象——衣著和第一堂課
衣著外貌是教師給學生的第一印象。教師要樹立自己良好的形象與威信,應首先有意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這是一個教師與學生初次見面時的第一張名片,容易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良好的第一印象有助于學生對教師的初次接受,為教師以后教學的開展打下了印象基礎。一個穿戴大方得體的教師會給學生踏實、可信的感覺;相反,如果一個教師穿戴邋遢,學生就覺得不可信,甚至是看不起。其次,教師要認真上好第一堂課。教師的第一堂課要做到“開門紅”,讓學生感到精彩、有意思,以此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喚起學生對你教的這門學科的興趣,讓學生從此敞開胸懷,接納自己,對自己有好感。
(二)調節(jié)課堂氣氛,注意課堂心理變化
課堂氣氛就是一種課堂心理。教師在課堂上要隨時注意學生的反映,把握好課堂心理,靈活地組織課堂。一個成功的教師會采用多種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整個課堂形成學生主動求知、積極發(fā)言的心理氣氛。教師要采取多種反饋機制,全面了解學生對授課內容的掌握情況。一堂成功的課應該是讓每位學生覺得自己在課堂上有收獲,有進步,能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
教師在教學中難免會批評學生,批評學生時要注意學生的心理承受度,要根據(jù)不同學生的性格特點選擇不同的批評方式。對學生的表揚與批評要寬嚴有度,對學生的過失可用眼神暗示、可冷處理,如果一定要當眾批評,要選擇恰當?shù)呐u方式,批評時就事論事,不牽扯,不侮辱,既指出問題又真誠地勸誡,切忌出現(xiàn)師生對立、把課堂氣氛引入僵局的局面。
(三)教師對學生的心理效應。
教師對學生的心理效應是一種期待心理。期待心理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導向與心理暗示,對學生是一種正引導。教師的言行舉止表露出的對學生的期待發(fā)展直接關系到一個學生心理中被評價的心理定位。積極的心理期待讓學生覺得教師“看得起自己”,學生心理也會向這種期待方向要求自己,教師在這種期待下會關注這樣的學生,在師生雙向的期待心理下,教育的效果會事半功倍。
(責編 喬召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