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看待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講”
張瓊文 (江蘇省新沂市新店中學 221400)
語文教學十分注重聽、說、讀、寫。聽為傾聽,包括識記與思考;說為口語表達,體現(xiàn)短時間內的語言組織架構能力;讀為閱讀,考驗讀者對作品的感悟與品味水平;寫為書面表達,更多地表現(xiàn)作者對材料的選擇、詳略與先后的安排以及為作者情感、作品主旨服務的能力,它是聽、說、讀能力的綜合體現(xiàn)。其中的說,也即“講”,占據(jù)著重要的位置。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關注講,這又包括教師的講和學生講兩部分。
語文 教師講 學生講
語文教學中的說,也即為“講”。語文課堂中的“講”,不外乎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是教師的“講”,一個是學生的“講”。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講”是十分必要的,不可能不講。我認為,在語文課堂中,教師的“講”應努力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要抓住重難點“講”,“講”要少而精。與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比較而言,新課程改革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教師“講”的時間和“講”的內容都相對較少,要求把大部分的時間留給學生去自學、去理解、去運用。但是,教學的任務并沒有減少,教師要想像往常一樣完成教學任務,教師的“講”就必須抓住課堂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抓住課堂教學中出現(xiàn)的共性的、帶有普遍性的問題,而應放過那些枝節(jié)問題,讓學生自己去解決。
2.要抓住時機“講”,重在點撥,重在促進。教師的“講”沒有固定的時間,可以在學生活動前作提示,可以在活動后作總結,還可以在活動中進行指導。通常,所謂的“講”的時機不外乎三個時間點:學生對自學感到困惑時,學生對問題產生爭議時,知識新授時。此時,教師的“講”要擺正位置,是點撥,是引導,是幫助,而絕不是代勞。此外,教師也應明白,新課程改革下的“講”只是強調要少講,而不是不講。在這三個時間點時,教師的“講”就十分有必要,要大膽講,系統(tǒng)講,甚至要大講特講。因為此時的“講”,可以解開學生心里的謎團,可以澄清學生心中的認識,可以使學生接受性學習和自主性學習相結合,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3.要“授之以漁”,教給方法。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教師的“講”也同樣是為了“不講”。要想減少教師的“講”,甚至達到“不講”的目的,就必須教給學生正確的方法,提高其舉一反三的能力。少講多練,注重總結與推廣,提高“實戰(zhàn)”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授之以魚”永遠比不上“授之以漁”。
4.要準確、簡明、有條理。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真正可供教師“講”的時間其實并不多。但在有些內容、有些節(jié)次,甚至在教學過程中的許多特殊情況下,教師的“講”又必不可少。為了解決這個矛盾,對教師的“講”的要求就較為嚴格,甚至是很苛刻?!爸v”的內容要準確,要抓住重點、難點、疑點;“講”的語言要簡明,要抓住要點,要有條理,要通俗易懂。教師的“講”絕不能言之過繁,言之過深,拖泥帶水。
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實施對象,必然要參與到課堂教學的過程之中,不可能只是被動地接受,必然要和教師、同學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學生的“講”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學生的“講”其實是將自己所學到的知識、方法、技能等,進行內化、吸收、展示的一個互動過程。學生的“講”,在剛接觸這樣的課堂時的確有很大的難度,不少學生雖然已經(jīng)掌握了所學的知識,懂得了解題的方法與思路,但是不能有效地進行表達,和同學間的互動開展不起來。我認為,對于學生的“講”,教師應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1.注意引導,教給方法。單純的談“講”對于學生而言,絕對算不上是新事物,只是以前學生的“講”大多僅僅局限于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被動的成分要多一些,而現(xiàn)在的語文課堂中則要求學生的“講”更具主動性,需要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和一定的語言組織能力。在剛開始實施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引導,關鍵的時候、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要及時給予必要的幫助,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方法,如常用的句式,常用的表達方式,常用的邏輯推理,常用的觀察、研究方法等?!皩W講方式”是以學生個體主動積極的自學為學習形式,以師生間合作互動為主要上課學習組織方式,把“學生學進去”和“學生講出來”作為新的學習形式指南和學習目的的歸宿。這種方法是被教學實踐證明比較成功的一種方法。
2.注意鼓勵,使學生樹立自信。要想讓所有學生都敢于“講“出來,要想讓所有學生都能把“學進去”的東西或者是存在的問題大膽地“講出來”,離不開教師及時的鼓勵。尤其對于一部分平時就很少發(fā)言的學生,教師更要經(jīng)常進行表揚,更加注意去發(fā)現(xiàn)其閃光點,讓其逐漸樹立起自信,自覺參與到小組的討論交流中,引導他們主動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與看法。教師可以讓學生成為講臺的主人,這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教改舉措,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表現(xiàn)欲望,使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得到全方位、多層次的提高。
3.循序漸進,由易入難。學生的“講”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要讓學生由剛開始的講一句話到講一個小問題,由聽別人講到嘗試進行復述再到自己學著講,由羅列知識點到抓住要點,由雜亂無章的敘述到有條理地表達一個觀點,從而使學生逐漸學會將自己“學進去”的知識或存在的問題,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有效地表述,進而能在同學之間展開正常的探究與交流。
4.小組合作,互幫互助。無論是課前的自學,還是課中的討論,乃至課后的鞏固,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都很大。組員之間可以對“講出來”的東西進行補充、完善,小組之間還可以開展一些小型的競賽活動,力爭使“講出來”的內容能夠抓住重點,且表達簡明扼要、有條理。
語文課堂教學中,只有將教師的“講”和學生的“講”有效結合在一起,都達到言之精、言之鑿,逐漸構建一種常態(tài)化的課堂,語文課堂教學乃至課程改革才能夠取得成功。
[1]王若蘭.給學生一個自主的天空[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0(11).
[2]石險峰.讓學生做講臺的主人[J].語文教學通訊,1999(3).
(責編 張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