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敬宜
吳麗珠 女,1940年生,祖籍河北省秦皇島市昌黎縣。1964年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吳麗珠女士,是當代蜚聲海內外的杰出國畫家。有關她傳奇式的藝術人生,她在攀登藝術高峰過程中經歷的艱辛和磨難,以及她所達到的造詣和成就,已經有許多詳盡的評價,可謂“前人之述備矣”。最近,我從友人手中得到她即將出版的畫集書樣,拜談再三,在贊賞之余,不禁浮想聯翩。在當今國畫界普遍為甚囂塵上的浮躁之風深感憂慮的情況下,能夠看到具有這樣卓爾不群品格的藝術作品,不禁油然產生“空谷聞跫音則喜”的感覺,并且開始相信前人曾說過的一句話:延續(xù)千年的中國繪畫藝術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是決不會因為時勢的變遷而中斷的!
中國繪畫最看重的是一個“品”字。“品”,是中國獨有的美學概念,很難用其他文字所能解釋。從古代的畫論《畫品》,到齊白石老人強調的“所貴者品,所要者魂”,都說明“畫品”和“人品”同樣重要。我以為,“品”不是一個虛無縹緲、不可捉摸的概念,對國畫來說,它具體表現在作品的“意境”和“筆墨”兩個方面。意境,不是簡單的作畫對象(物體)的再現,而是作者對作畫對象的理解,他本身綜合文化修養(yǎng)形成的胸懷和視角;筆墨,也不是簡單的藝術技巧,而是作者在吸納各家精華和刻苦磨練中形成的藝術功底和風格。缺少這兩樣,就不足以論中國繪畫的藝術。
我們常??吹竭@樣一種現象:有的畫家構思不能說不新奇精巧,技法不可謂不純熟老到,但最大的不足是缺少意境和筆墨,品格不高,因而身價和畫價再高,也經不起品味和時間的考驗。而凡是能在歷史潮流中站得住腳的,都離不開上述的兩條。
最近談到一篇追敘近代書法大師沈尹默的故事:沈在青年時代已在書壇嶄露頭角,但是時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蔡元培先生看了他的作品后,卻直率地批評他的書法“其俗在骨”。 沈尹默聽了不但沒有沮喪,反而感謝老校長的批評切中要害——學養(yǎng)不夠,于是發(fā)憤讀書,努力提高文化修養(yǎng),最后形成了儒雅倜儻、超凡絕俗的書法風格。這個故事很值得現在一些書家深思。
吳麗珠女士的家世條件并不好,幸運的是她跨進中央美院的大門后,就受到一大批近代畫壇大師如李可染、宗其香、何海霞、李苦禪、郭味蕖、葉淺予、蔣兆和等人的親炙、熏陶,得其真?zhèn)?。但是,俗話說得好,“師傅領進門,修行在自身”。從她的作品中,你可以清晰地看到老師們的神韻風格,但又有她的“自家面目”。這與她后來的長期刻苦實踐和廣泛涉獵有關。我很欣賞她的《九寨溝印象》,那勢如瀑布、直瀉而又復雜多姿的山石皴法,是她獨創(chuàng)的;《綠柳勝似青紗帳》,可以明顯看到她老師的意境,而那占據整個畫面十分之九的柳絲,也是她獨創(chuàng)的;描寫黃土高原上的《克孜爾千佛洞》,其黃土巖崖的厚重拙樸,可以后到受古人石濤、今人石魯的影響,但是背襯的藍天白云,可能也是她的獨創(chuàng)。
中國山水畫如何講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結合的好,是半個多世紀以來畫壇不斷爭論和探討的命題,許多前輩和今人都在用自己的實踐作出回答。現在,最重要的是要拿出能夠被接受和認同的成果。不知“吳老太”大半生嘔心瀝血凝成的藝術結晶,是否可以為此提供一個有價值的“參照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