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 煒,Michiel van der Wolf
(1.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 100191;2.荷蘭伊拉斯姆斯大學,荷蘭 鹿特丹 3062PA)
由精神疾病導致犯罪行為是一個長期存在的現(xiàn)象,世界各國都面臨著如何在這一領域平衡懲罰犯罪、保護人權以及保護社會公眾等制度價值。2012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下文簡稱《刑事訴訟法》),對實施侵害行為但因精神病不承擔刑事責任的人,正式在刑事司法體系內建立起強制醫(yī)療程序。同時,201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wèi)生法》(下文簡稱《精神衛(wèi)生法》)的出臺,進一步體系化對精神病人的處置措施和相關程序性規(guī)范。盡管程序法上有所改進,但如何與實體法上的精神病人刑事責任聯(lián)系起來,在保護社會與保障人權之間尋求一個平衡,仍然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當代各國刑事司法體系的一項基本原則是,若證明某人實施了某一侵害行為,并且在實施該行為時其具有相應的認知能力和控制能力,則在無正當化理由的情況下,可以對其實施懲罰。然而在某人患有精神疾病的情況下,對其認知能力和控制能力的認定存在諸多困難,而最終的刑罰又與該行為人的刑事責任能力緊密相關,因此在探討對實施了侵害行為的精神病人的合理處置時,不可避免地要以其刑事責任能力為起點。
對于如何對待實施加害行為的精神病人,我國法律制度可以向前追溯到西周的三赦制度,即幼弱、老耄及蠢愚之人犯罪的,可以對其赦免刑罰①。發(fā)展到唐朝時,對于精神病人犯罪的處置漸成體系,對精神疾病的嚴重程度和發(fā)病時間都有所區(qū)分②。例如,《唐律疏議》中提到“諸犯罪時雖未老、疾,而事發(fā)時老、疾者,依老、疾論”。之后歷朝歷代大都沿襲了《唐律》的相關規(guī)定③。這一時期的特征是刑事責任的概念尚未形成,不以精神疾病作罪與非罪的區(qū)分,同時直接將精神狀況與刑罰連接起來。
這一點在清末變法時有所改變,例如沈家本認為,精神病人實施的加害行為不應當被視為犯罪④,創(chuàng)造性地在精神狀態(tài)與刑罰之間引入“非罪”的概念。這一理念影響到之后中華民國時期的相關立法,例如“中華民國刑法”第十九條規(guī)定“心神喪失人之行為,不罰;精神耗弱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在這里可以看到“行為”一詞替代了“犯罪”。
然而這一改變并未直接被新中國早期立法繼承下來。例如,1950年出臺的《刑法大綱(草案)》第十二條規(guī)定,“犯罪人為精神病人,或系一時的心神喪失,或者因在病態(tài)中,于犯罪時不能認識或者控制自己的行為者,不處罰;但應施以監(jiān)護。犯罪人精神耗弱著,從輕處罰”。該條文中,同樣從這條規(guī)定,無論精神病的嚴重程度如何,實施犯罪行為的人統(tǒng)一被認定為“犯罪人”,而其行為則稱為“犯罪”,即該條文只減免刑罰而不減免罪責。
隨著立法技術不斷發(fā)展,立法再次朝著引入罪與非罪的方向發(fā)展。例如,1957年《刑法草案》第十四條規(guī)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的,不負刑事責任”。這是我國現(xiàn)代立法首次正式引入“刑事責任”概念,因為刑事責任的缺失,行為人不再稱“犯罪人”,其行為亦不再認定為“犯罪”,相應地不予施加刑罰,由此形成邏輯上的完整鏈條。但是由于未區(qū)分“無刑事責任”和“限制刑事責任”,對于“精神耗弱之人”犯罪以及對其從輕處罰的規(guī)定亦從立法中消失了。
1979年刑事司法體系開始重建,對于精神病行為人的刑事責任的兩分法基本上沿襲了過去的規(guī)定,即或者無刑事責任且不構成犯罪,或者有完全刑事責任。直到1997年《刑法》修訂時,有關精神病人的刑事責任的相關規(guī)定再次調整。除之前立法中規(guī)定的完全不負刑事責任的情形外,1997年《刑法》第十八條加入一款,“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從某種程度上講,該款之規(guī)定可以視為是對中國傳統(tǒng)立法模式的一種回歸,即對精神疾病的嚴重程度加以區(qū)分,唯一不同的就是在精神疾病與刑罰減免之間引入了“刑事責任”。但是單從法律語言的角度,似乎難以直接得出中國立法已經(jīng)承認限制刑事責任能力的結論。這是因為同條第四款對于醉酒之人同樣使用了“應當負刑事責任”這樣一種表述。依照原因自由行為的理論,其刑事責任不因其醉酒之后喪失行為辨認或控制能力而減免,因而也無所謂刑罰之減免。顯然,當前中國立法對于是否區(qū)分精神病犯罪人和醉酒之人的刑事責任,并對刑事責任能力劃分等級,其態(tài)度是模糊的。
有趣的是,如果仔細審視各級法院的相關判決,認定行為人具有限制責任能力的情形并不罕見。我們以三份判決為例。四川省崇州市人民法院2015年對楊志平故意傷害罪一案的判決就認定被告人在實施犯罪行為時具有“限制責任能力”,并依此對其減輕處罰⑤。2014年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在對卯怪能故意傷害案進行死刑復核時,認定被告人在行為時具有“限定刑事責任能力”,可依法從輕或減輕處罰,并裁定核準死刑緩期兩年執(zhí)行⑥。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在2014年的一份故意殺人罪二審判決書中,認定被上訴人宋金國為“尚未完全喪失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并依此將一審判決的無期徒刑改判為十五年有期徒刑⑦。
以上三份判決裁定書分別在不同訴訟階段對限制刑事責任能力加以認定,并將其與1997年《刑法》第十八條第三款對應,并依此作出減輕處罰的決定。同時,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在細化精神病強制醫(yī)療程序時,第五百三十一條也出現(xiàn)了“部分刑事責任能力”的表述。從這個角度來看,司法實務實際上已經(jīng)承認了刑事責任的三分法,即區(qū)分無刑事責任能力、限制刑事責任能力和完全刑事責任能力⑧。
在1954年的Durham v.United States 一案中,法官曾就處罰精神病人這一問題作出經(jīng)典論述:“對于那些依照自己的自由意志并懷有惡意而實施犯罪行為的人,西方世界的法律和道德傳統(tǒng)都要求他對其行為承擔刑事責任。然而當這種行為因精神疾病或缺陷而導致時,我們的傳統(tǒng)亦不對行為人進行道德譴責,并因此不要求其承擔刑事責任?!雹?/p>
這一論述所體現(xiàn)的是西方傳統(tǒng)的刑罰觀,認為刑法通過規(guī)定刑罰而對某種行為貼上不道德的標簽。在這個語境下,能否對精神病患者進行道德譴責就成為一個問題。猶太教經(jīng)典之一《巴比倫塔木德》(Babylonian Talmud)中曾提到,癡愚、瘋癲及年幼之人無法分辨善惡及對錯,不具有可苛責性,因而不能要求其承擔刑事責任⑩。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亦曾在其《法律篇》中認為,如果某人因為精神錯亂乃至瘋狂而引起行為失調,他只應對受害者進行賠償而無需承受其他處罰,但是殺人的情況除外?。作為西方法律制度基石的羅馬法曾規(guī)定,當行為人屬于“瘋癲”一類時(furiosi,mentecapti以及dementes),這種瘋癲的狀態(tài)本身就是對其的懲罰,因而額外處罰再無必要?。以11 世紀的英國為例,當時對于一些可能判處死刑的罪犯,如果教會認為其行為時不具有自愿性和意圖,則可對其免除刑罰?。然而在中世紀后期,由于精神病患者被視為魔鬼附身,有時他們甚至會受到比普通人更嚴重的刑罰?。
然而“道德”這一概念本身具有不確定性,其內涵和外延因社會之變化而變化,因此以其作為免除精神病患者刑罰的正當性是由受到多方挑戰(zhàn)?。其中一種批判意見認為,這種法律傳統(tǒng)導致嚴重犯罪得不到懲罰,而必要的恢復性措施也難以實施,這也是美國一些州廢除精神病抗辯(insanity defense)的原因?。在保留與廢除之間,美國其他州通常采用相對折中的做法,即將“因精神疾病而無罪”(not guilty by reason of insanity)重新表述為“有罪但是患有精神疾病”(guilty but mentally ill)?。還有一種常見的對“道德可譴責性”的批判意見認為,許多精神紊亂的現(xiàn)象是自愿使用麻醉類物品的結果,例如醉酒或使用毒品等,而這種自愿導致的狀態(tài)不能成為免責的正當化基礎?。另外,Morse 曾在其研究中列舉了其他批判觀點,例如難以界定“自由意志”(free will),以及難以事后重構行為人在犯罪時的精神狀態(tài)等?。在各種批判觀點的影響下,瑞典統(tǒng)一不再對犯罪時行為人的精神狀況進行推測,而是對被鑒定為患有精神疾病的被告直接免除刑罰并交由精神病醫(yī)院治療。
無論各方如何辯論,問題的關鍵始終在于如何在行為人的精神狀況和刑事責任之間建立起聯(lián)系。英國通過判例法在1313年確立起“善惡標準”(good-and-evil test),將精神病人視為無法根據(jù)人類道德規(guī)范判斷善惡的兒童或非人類?。1724年Rex訴Arnold一案則將精神病人視為無法認知自己行為的野獸,從而衍生出“野獸標準”(wild beast test)。與“善惡標準”相比,“野獸標準”主要強調的是行為人對其行為的認知能力,道德評判要弱得多。在Daniel M’Naghten 案件中,法官采用的標準是“無法認知自己行為的本質,或者盡管有所認知,但不知自己行為是錯誤的”?,即認知能力缺陷標準(cognitive impairment)。在這一發(fā)展過程中,一系列殺人案件的被告人被宣判無罪,直到“殺人狂”(homicidal mania)不再被認為是精神疾病?。這一變化印證了??玛P于瘋癲人群的科學性和社會性的雙重定義?,也印證了以道德可譴責性作為精神病人刑事責任基礎的不穩(wěn)定性。
通過這些爭論,人們逐漸意識到刑事責任的兩分法和司法實踐存在距離,由此衍生出三分甚至多分的立法方式。例如,19世紀晚期荷蘭在制定刑事法典(1886年《刑事法典》)時,只要求精神疾病與侵害行為之間存在聯(lián)系即可,而聯(lián)系的具體形式和強度暫且不論。通過采用這樣一種較為隨意的判斷標準,刑事責任演變?yōu)橐粋€連續(xù)的譜系,可以在有無之間游走??;诖?,盡管成文法中沒有規(guī)定,荷蘭司法實踐中已經(jīng)發(fā)展出了多等級的刑事責任體系,現(xiàn)在的爭論焦點主要在于建立五等級還是三等級?。
中國古代立法對于實施了侵害行為的精神病人,其關注點主要在于刑罰層面,即刑罰之減免,對于刑罰之后的處置方式則鮮有涉及?。清朝末期之后,保安處分開始引入中國,交由家屬或相關機構予以看管的規(guī)定逐漸見于立法。直至新中國成立初期,立法用語仍多強調“管制”或“嚴加看管”。1954年《刑法指導原則》首次在管制之后加入“醫(yī)療”二字,這一模式為1979年《刑法》所沿襲,到1997年《刑法》時,第十八條第一款正式加入了“在必要時,由政府強制醫(yī)療”的規(guī)定。
從處罰到管制、私人醫(yī)療再到政府強制醫(yī)療,立法上的演變一方面體現(xiàn)了人文主義在刑事領域的不斷強化,另一方面更是基于精神病人人身危險性的考量?,F(xiàn)實中類似的案件促使國家再次探索對精神病加害人的管治問題。
1988年,全國公安機關第一次精神病管制工作會議召開并發(fā)布會議紀要,要求各省建立起精神病人管治機構,統(tǒng)一稱為“安康醫(yī)院”,并由當?shù)毓矙C關負責?。同時,該會議紀要授權醫(yī)院強制收治“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的精神病人”,治愈后方能出院。會議紀要第二條明確列出了安康醫(yī)院的收治對象,其中就包括實施了殺人、放火、強奸、爆炸行為,或者其他嚴重擾亂社會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的精神病人。在之后的幾年間,安康醫(yī)院成為收治精神病人并實施強制醫(yī)療的主要場所。1997年《刑法》修訂,正式從國家立法層面為該制度提供了法律基礎。與之相對應,1996年《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條也明確規(guī)定司法精神病鑒定由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醫(yī)院進行。
在2012年《刑事訴訟法》出臺之前,1997年《刑法》第十八條和1996年《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條是精神病強制醫(yī)療制度在國家立法層面僅有的兩條法律依據(jù)。立法上的空白導致現(xiàn)實操作中的亂象,這里通過兩個在國內外引起高度關注的案件加以說明。
第一個案件是徐敏超案。2007年4月1日,云南省導游徐敏超持刀襲擊了15名游客和5名當?shù)厝罕?。云南省公安部門于5月提交一份精神病鑒定報告,聲稱徐敏超精神狀況正常。徐敏超的律師向法院申請重新鑒定,結論為間歇性精神病,具有限制刑事責任能力。法院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決徐敏超15年有期徒刑?。
第二個典型案例是吳遠洪案。2001年江西省村民吳遠洪將一名13 歲的兒童毆打致死。在被警察逮捕之后,吳遠洪被鑒定為不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2002年吳遠洪被釋放回家。為防止其再次侵害他人,吳遠洪的母親將其關在鐵籠內長達11年之久。直到2013年6月13日吳遠洪才被轉移到當?shù)蒯t(yī)院,接受為期45天的免費治療?。
以上兩個案例分別涉及無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與限制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的處置問題。兩者的共同點在于,在刑事判決之后,法院均未關注后續(xù)管治措施,從而導致社會保障與人權保障之間的失衡?,而這也催生了新《刑事訴訟法》相關改革的出臺。
西方國家就如何在無罪開釋之后處置侵害行為實施者同樣進行了長期的探索。與中國相類似,對于此類精神病人的管理義務最先由其家屬承擔。例如,柏拉圖曾說“這個國家不允許精神病人自由行動,病人的親屬要把他們平安地關在家里,無論用什么辦法都行,違者罰款”?。17 世紀時,瑞典的法律傳統(tǒng)也要求行為人親屬將精神病人(senseless man)鎖起來?。
隨著監(jiān)獄體系的發(fā)展,管治義務的承擔者逐漸發(fā)生了轉移。特別當行為人因為精神疾病而被判無罪時(Not Guilty by Reason of Insanity,下文簡稱NGRI),出于保護社會公眾的目的,監(jiān)獄成為主要的管治場所。一般認為,西方司法精神病鑒定始于法國醫(yī)生Philippe Pinel 在巴黎Bicêtre 地牢的不懈探索,之后隨著精神衛(wèi)生法律規(guī)范與具備專門資質的精神病醫(yī)療機構同步發(fā)展,后者逐漸成為西方社會管制NGRI 的主要場所。例如前文中提到的M’Naghten在被判決無罪之后,隨即被轉交給一家精神病院進行治療。
除了完全不負刑事責任的加害人,刑事責任體系的多分法也提出了如何處置限制刑事責任能力罪犯的問題。鑒于這類罪犯的人身危險性有時甚至比普通罪犯還要高,這一點需要在量刑時加以考量?。對于此類罪犯,歐洲一些國家將監(jiān)獄和醫(yī)療機構結合起來,例如荷蘭實行監(jiān)禁刑先行制度,監(jiān)獄中設置相關醫(yī)療機構,該機構屬于司法體系而非普通精神衛(wèi)生醫(yī)療體系的一部分?。
通過對比中西方在精神病人刑事責任及相應管治措施的歷史演變,可以發(fā)現(xiàn)盡管雙方存在制度差異,但在發(fā)展方向上殊途同歸。在刑事責任問題上,雙方均采用了多分法,在相應的強制醫(yī)療問題上,又都發(fā)展出了集管制與治療于一身的強制醫(yī)療體系。在此語境下,雙方亦同時面臨一個問題,即如何將多層次的刑事責任與相應的管治措施結合起來。我們根據(jù)刑事責任和管治措施的不同組合將精神病加害人劃分為三種類型:限制刑事責任能力且被判處自由刑的精神病人、無刑事責任能力但被強制醫(yī)療的精神病人以及無刑事責任能力且未被強制醫(yī)療的精神病人。以此為框架,我們對中國目前的立法模式進行分析和評價。
對于此類精神病人,2013年《精神衛(wèi)生法》第五十二條規(guī)定,“監(jiān)獄、強制隔離戒毒所等場所應當采取措施,保證患有精神障礙的服刑人員、強制隔離戒毒人員等獲得治療”。同時,2012年《監(jiān)獄法》第五十四條規(guī)定,“監(jiān)獄應當設立醫(yī)療機構和生活、衛(wèi)生設施,建立罪犯生活、衛(wèi)生制度。罪犯的醫(yī)療保健列入監(jiān)獄所在地區(qū)的衛(wèi)生、防疫計劃”。
據(jù)此,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兩個結論。首先,對于限制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的管治義務由監(jiān)獄承擔,而非其他專門設立的強制醫(yī)療機構。其次,醫(yī)療職能附屬于刑罰職能。一方面,對于精神病犯人的治療更類似于一種服務,因而醫(yī)療本身不具有強制性。另一方面,這種醫(yī)療不具有獨立的期限,刑罰結束則相關醫(yī)療服務也同步結束,不以是否繼續(xù)具有人身危險性為轉移。當然,在刑罰執(zhí)行完畢之后,被釋放的精神病人仍有可能因“已經(jīng)發(fā)生危害他人安全的行為,或者有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險”(2013年《精神衛(wèi)生法》第三十條第二款)而被實施住院治療。然而這就產(chǎn)生了兩者之間如何銜接的問題。
面對以上問題,國際上主要存在以下幾種做法。一些國家由監(jiān)獄負責羈押限制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犯人,相應地,醫(yī)療措施也在監(jiān)獄中實施。另一種做法是,相關機構隸屬于普通精神衛(wèi)生醫(yī)療體系,由同一部法律加以規(guī)制。荷蘭對于精神病罪犯的處置介于刑事司法與精神衛(wèi)生醫(yī)療之間,通過設立特殊精神病醫(yī)療機構以實現(xiàn)處罰和治療的雙重目的?。與之相類似的是德國的雙軌制,通過設立保安處分程序來處理無刑事責任能力之精神病人的案件。無論采用何種模式,應當遵循等效性原則(principle of equivalence),即在救治精神病患者時,確保監(jiān)獄與社會醫(yī)療機構達到相同的醫(yī)療效果。
如前所述,并非所有被認定為無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都會被強制醫(yī)療。這樣就產(chǎn)生了如何處置這類人員的問題,而其在本質上與刑罰執(zhí)行完畢的限制刑事責任能力人的情況相類似?。目前立法可以用于規(guī)范這種情形的是2013年《精神衛(wèi)生法》第三十條第二款以及相關條款。根據(jù)這些條款,已經(jīng)實施了危害他人安全行為或者有此危險的精神病人,可以由近親屬、所屬單位或當?shù)毓矙C關送往醫(yī)療機構進行診斷或鑒定,認定行為人有嚴重精神障礙的,應當住院醫(yī)療?;颊呋蚱浔O(jiān)護人對診斷或鑒定結論有異議可申請再次診斷或鑒定,再有異議的可以自行委托診斷或鑒定。也就是說,對于此類精神病人,異議并不能直接終止程序,只能引發(fā)新一輪診斷或鑒定。三輪之后,監(jiān)護人“應當同意對患者實施住院治療”,否則可能引發(fā)公安機關介入以對患者實施住院治療。此時的醫(yī)療就演變?yōu)閺娭漆t(yī)療,是否結束醫(yī)療不以患者或其監(jiān)護人的申請而啟動,而是全權由醫(yī)療機構進行判斷。
這里有兩個問題需要探討。首先,人民法院認定無罪且不予強制醫(yī)療的判決,其本身是否可以用于抗辯《精神衛(wèi)生法》所規(guī)定的“有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險”,目前法律未有涉及。換言之,《刑事訴訟法》與《精神衛(wèi)生法》項下的人身危險性是否具有相同含義。從兩部立法的性質來看,似乎可以作如下理解,即《刑事訴訟法》中的“有繼續(xù)危害社會的可能”,其危險性應達到犯罪的程度,而《精神衛(wèi)生法》項下的“有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險”則以侵權為基礎。這也可以從兩部法律的用語上看出,《刑事訴訟法》強調的是危害社會,而《精神衛(wèi)生法》使用的是“危害他人”。從這個角度講,前者的人身危險性要求高于后者,由此可以認定人民法院根據(jù)《刑事訴訟法》作出的不予強制醫(yī)療的決定不足以抗辯《精神衛(wèi)生法》。再往深探究,這個問題進一步涉及依據(jù)《刑事訴訟法》作出的司法精神病鑒定和依據(jù)《精神衛(wèi)生法》作出的行政精神病鑒定能否相互借鑒的問題?。
第二問題是在治療強制程度類似或未有法律規(guī)定的區(qū)別的情況下,《精神衛(wèi)生法》未能給予當事人足夠的程序性保障?。從決定程序的設計和后續(xù)治療措施來看,《精神衛(wèi)生法》的相關規(guī)定靈活度更大,程序性保障更低,司法機關的介入更少。但是如果從治療的期限、手段、終止標準來看,《精神衛(wèi)生法》中醫(yī)療的強制性又不弱于《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的強制醫(yī)療,由此可能導致人身危險性與強制醫(yī)療手段之間比例失衡的問題。在對《刑事訴訟法》和《精神衛(wèi)生法》所規(guī)定的人身危險性加以區(qū)別的前提下,依據(jù)后者實施強制醫(yī)療時,仍應保留當事人及其親屬對強制醫(yī)療措施的否決權。
我國目前《刑事訴訟法》所設立的強制醫(yī)療程序主要針對的是此類精神病人?。根據(jù)《刑事訴訟法》之相關規(guī)定,精神病強制醫(yī)療需要同時滿足以下幾個條件:(1)實施暴力行為;(2)該暴力行為的對象是公共安全(危害)或公民人身安全(嚴重危害);(3)不負刑事責任;(4)有繼續(xù)危害社會的可能;(5)法院基于其自由裁量權認為可以實施強制醫(yī)療。強制醫(yī)療由人民檢察院申請或由法院自行決定,決定程序獨立于刑事案件審判程序。醫(yī)療機構有義務對患者進行定期評估,依據(jù)醫(yī)療機構之評估或當事人之申請,由法院決定是否解除強制醫(yī)療。
Slobogin 在其研究中曾提出保安處分的五項程序性要件。第一,基于合法性原則的相關要求,法院對于侵害行為的認定應當作為啟動強制醫(yī)療的前提要件。第二,強制醫(yī)療的方式和期限應當以再犯風險為依據(jù),并以減少該風險為目標,這一原則可以稱為風險比例原則。第三,強制手段應遵循替代性原則(principle of subsidiarity),即實現(xiàn)風險控制這一目標的手段應當選用對精神病人權利侵害最小的一種。第四,應當存在系統(tǒng)化的風險評價機制,綜合醫(yī)學和法律標準,對再犯風險進行評估。第五,強制醫(yī)療應當基于正當審判程序,即存在中立的檢察官、充分的庭審、有效的救濟、定期審查等?。以以上五項要件作為評價標準,則中國現(xiàn)有立法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法律對于刑事判決或裁定結果與強制醫(yī)療的關系未加明確規(guī)定,換言之,強制醫(yī)療是否以認定行為人實施了加害行為為前提。從《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八十四條之規(guī)定來看,后者是前者的前提。然而從人民檢察院之申請即可啟動強制醫(yī)療的決定程序,并且通過該程序認定符合強制醫(yī)療條件后,行為人將直接被移送至相關機構的角度來看,實施加害行為的認定又似乎無需達到排除合理懷疑的標準。
這就又引發(fā)了第二個問題,即在精神病強制醫(yī)療程序中,對于“實施暴力行為”的證明標準是什么??!吨袊ㄔ?015年度案例》中輯錄的第79 號案例涉及這個問題,法官在無法根據(jù)證據(jù)認定被告實施了加害行為的情況下,未準許強制醫(yī)療,但仍然作出了“責令法定代理人倪某對被申請人倪某某嚴加看管和治療”的決定?。當然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采用民事侵權案件中的優(yōu)勢證據(jù)原則,或許可以認定被告實施了侵害行為,此時是否對該被告進行管治屬于《精神衛(wèi)生法》的管轄范圍,因而應當由該法規(guī)定的相關機構做出決定,人民法院此時可以向相關機構移送案件,但其自身是否適合直接做出決定有待商榷。
第三,醫(yī)療機構對于病患不再具有人身危險性的診斷是否可以作為法院解除強制醫(yī)療的主要依據(jù)。如果是,解除強制醫(yī)療后的精神病人再次實施侵害行為的,醫(yī)療機構是否承擔職業(yè)或法律責任。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相關解釋,對于此類意見,法院應當組成合議庭予以審查,但是審查的事項和方式并無明確規(guī)定,例如解除意見是否需要附其他依據(jù)予以補強(荷蘭做法)。需要明確的是,無論立法做出如何細致的規(guī)定,都無法全然避免精神病人在被解除強制醫(yī)療之后做出危害他人或社會的行為。因此一個更為可行的解決措施是建立附條件解除制度,在強制醫(yī)療和回歸社會之間建立起過渡帶,從而降低再犯風險。
最后一個問題涉及強制醫(yī)療過程中對精神病人的程序性保障問題,而其中最為關鍵的一項是對強制醫(yī)療的定期審查?!缎淌略V訟法》第二百八十八條僅原則性地規(guī)定了強制醫(yī)療機構的定期評估義務,但是具體如何審查,以及人民法院在啟動審查時的角色,當前立法仍為空白?。相比之下,國際上的普遍做法是將定期審查的義務主體設定為法院,同時要求其參考獨立專家意見。以荷蘭為例,每兩年法院均應對強制醫(yī)療進行審查,同時每六年應有一名獨立專家對該精神病人的狀態(tài)進行評估?,F(xiàn)在荷蘭已經(jīng)草擬新的法案,將獨立專家評估的期間由六年縮短至四年。這種做法一方面有利于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提高了評估結果的公正性和準確性。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個結論。
第一,就刑事責任能力而言,相對于兩分法而言,三分法是一個普遍趨勢。中國立法在這個問題上似乎兜了一個圈子,從傳統(tǒng)立法中的三分法轉變?yōu)閮煞址?,再回到三分法?/p>
第二,精神病人刑事責任譜系化會導致一個棘手的問題,即在限制刑事責任能力的范疇下,法官如何衡量刑事責任的程度,進而在匹配刑罰時遵守比例原則。荷蘭的多等級劃分提供了一種解決思路。目前中國立法將這種衡量交由法官自由裁量,之后的法律改革應當考慮是否需要制定相應的原則和規(guī)范。
第三,導致刑事責任難以衡量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其判斷標準并不僅僅是醫(yī)學性的,它更是社會性的。在不同的文化和社會背景下,“精神病”的定義亦會有所不同,因而統(tǒng)一的判斷標準就難免一刀切。
第四,這種譜系也意味著針對不同類型的刑事責任能力,國家在刑罰之外所要采取的應對措施也應當有所不同。中西方法律規(guī)定均經(jīng)歷了一個由刑罰到管制再到治療的過程,這一轉變的出現(xiàn)恰恰是刑事責任與精神病人的侵害行為逐步分離的結果。這種分離進而導致一種困境:一方面,刑事責任的減免意味著刑罰的減免;另一方面,刑罰的減免又可能造成社會危險性的提升。如何在一降一升之間求得平衡,是中西立法共同面臨的問題。
第五,中國立法目前的主要關注點仍然是對無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的處置,這主要是由于對于限制刑事責任能力的罪犯而言,直接羈押使得其人身危險性不具有即時性。從這個角度講,中國目前強制醫(yī)療制度在動機層面更接近保安處分,這也符合2012年立法修改時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的草案說明,即建立精神病強制醫(yī)療制度的目的在于“保障公眾安全、維護社會秩序”?。在這種語境下如何保障精神病人的相關權益就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近兩年的中國立法改革對于以上五個問題均有所涉及,但是進一步的細化仍有待加強,這其中的一個關鍵性問題就在于如何銜接刑事司法與相應的管治措施。在上文提及的三類情況中,當前立法對于第三類精神病人的關注度最高,而規(guī)范程度也最高,但是仍然可以觀察到程序鏈條上部分關鍵環(huán)節(jié)的缺失。本文建議今后立法在細化過程中,應當以Slobogin的五項條件作為框架,對限制刑事能力的精神病人和無刑事能力的精神病人在區(qū)別管治措施的同時,兼顧程序性權利保障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同時,對于此類案件中的侵害行為的認定,應當將證明標準設定為排除合理懷疑,明確定期審查的期間、審查方式、參與人員和效力,以及對醫(yī)療機構與司法機關在認定事項及相關責任等方面進行區(qū)分。另一方面,應當完善權利救濟體系,例如明確和細化檢察機關對精神病強制醫(yī)療的監(jiān)督方式和效力,確保社會保障和人權保障的雙重實現(xiàn)?。
注釋:
①《周禮·秋官·司刺》;GuoZhiyuan.Approaching Visible Justice:Procedural Safeguards for Mental Examinations in China’s Capital Cases,Hastings Int’l &Comp.L.Rev.2009.
②《唐律疏議》第四卷,《名例》。
③趙秉志:《精神障礙與刑事責任問題研究(上)》,《云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01年第2期。
④沈家本:《歷代刑法考(三)》,中華書局1994年版,第1470頁。
⑤﹝2015﹞崇州刑初字第45號。
⑥﹝2014﹞川刑復字第736號。
⑦﹝2014﹞浙刑三終字第157號。
⑧張愛艷:《精神障礙者刑事責任能力的判定》,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⑨Durham v.U.S.(214 F.2d 862)。
⑩譯文轉引自R.J.Simon&H.Ahn-Redding(eds.).The Insanity Defense,the World Over,Lexington Books 2006,p.4.
?柏拉圖:《柏拉圖全集》(第3 卷),王曉朝譯,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25 頁。有關“道德是由”(moral excuse)的論述事實上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參見P.S.Appelbaum.Almost a Revolution:Mental Health Law and the Limits of Change,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參見Justinian Digest 48,9,2,2,轉引自Nigel Walker.Crime and Insanity in England.Volume one: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1968,p.27?!癋uror”或“furiosus”主要指向情緒上的激動狀態(tài),“demens”和“dementia”通常指缺乏判斷力、精神缺陷,而“mentecaptus”似乎與精神障礙是同義詞。參見F.M.Havermans.Furiosus,Demens,MenteCaptus,F(xiàn)olia PsychiatricaNeurologicaetNeurochirurgicaNeerlandica1951,p.124—129。
?Nigel Walker.Crime and Insanity in England.Volume one: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Edingburgh University Press 1968,pp.15—17.
?Daniel Robinson,Wild Beast&Idle Humours:The Insanity Defense from Antiquity to the Present,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6,pp.74—112.
? Editor.Incompetency to Stand Trial,Harvard Law Review1967,pp.454—473.
? R.J.Simon&H.Ahn-Redding(eds.).The Insanity Defense,The World Over.Lexington Books 2006。對于不同法域相關制度的論述,參見H.J.Salize&H.Dressing(eds.).Placement and Treatment of Mentally Disordered Offenders-Legislation and Practice in the European Union.Pabst Science Publishers 2005。
?賴早興:《精神病辯護制度研究——基于美國精神病辯護制度的思考》,《中國法學》2008年第6期。
? F.Koenraadt,A.W.M.Mooij&J.M.L.van Mulbregt(eds.).The Mental Condition in Criminal Law.Forensic Psychiatric and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in a Residential Setting.Dutch University Press 2007.
? S.J.Morse.Mental Disorder and Criminal Law.The journal of criminal law &criminology2011,pp.885—968.
? A.Platt&B.Diamond.The Origins of the“Right and Wrong”Test of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and Its Subsequent Develop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A Historical Survey’,California Law Review1966,p.1233.
? Queen v.M'Naghten,8 Eng.Rep.718 [1843].
?Joel Eigen.Witnessing Insanity:Madness and Mad-Doctors in the English Court.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5.
?Michel Foucault,About the Concept of the“Dangerous Individual”in 19th-Century Legal Psychiatr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wand Psychiatry 1978,pp.1—18.
? A.Reed &M.Bohlander(eds.).Loss of Control and Diminished Responsibility.Domestic,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eves.Ashgate 2011.
?M.J.F.van der Wolf &M.Herzog-Evans.Mandatory Measures:“Safety Measures”,Supervision and Detention of Dangerous Offenders in France and the Netherlands:AComparative and Human Rights’Perspective,in M.Herzog-Evans(ed.),Offender release and supervision:The role of Courts and the use of discretion.Wolf Legal Publishers 2014,pp.193—234.
?冀祥德:《論司法權配置的兩個要素》,《中國刑事法雜志》2013年第4期。
?﹝1988﹞公發(fā)5號,1988年1月29日發(fā)布并生效。
?﹝2007﹞麗中刑初字第36號。
?《鐵籠囚兒11年,七旬老母淚流干》,載《信息日報》2013年5月27日,http://www.jxnews.com.cn/xxrb/system/2013/05/27/012438182.shtml,訪 問日期2015年4月13日。
?房國賓:《精神病強制醫(yī)療與人權保障的沖突與平衡》,《中國刑事法雜志》2011年第7期。
?柏拉圖:《柏拉圖全集》(第3 卷),王曉朝譯,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25頁、第700頁。
? E.Blaauw(ed.).Mentally Disordered Offenders: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Elsevier 2002,pp.125—144.
?3M.J.F.van der Wolf &M.Herzog-Evans.Mandatory Measures:“Safety Measures”,Supervision and Detention of Dangerous Offenders in France and the Netherlands:AComparative and Human Rights’Perspective,in M.Herzog-Evans(ed.),Offender release and supervision:The role of Courts and the use of discretion.Wolf Legal Publishers 2014,pp.193—234.
? M.J.F.van der Wolf.The ECHR and the German System of Preventive Detention:An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Legal Situation in Germany.Comments on Kinzig,in:Michele Caianiello and Michael Louis Corrado(eds.),Preventing Danger:New Paradigms in Criminal Justice,Carolina Academic Press 2013,pp.96—101.
?M.J.F.van der Wolf,TBS -veroordeeldtotvooroordeel.Eenvisienaanalyse van historischefundamenten van recenteknelpunten,het systeem en buitenlandsealternatieven(dissertatie Rotterdam),Nijme-gen:Wolf legal publishers 2012.
?孫謙:《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中國刑事法雜志》2013年第3期。
?董坤、縱博:《論刑事訴訟中行政鑒定證據(jù)的使用》,《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4期。
?陳學權:《未實施犯罪的精神病人對強制醫(yī)療的司法救濟研究》,《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6期。
?汪建成:《論強制醫(yī)療程序的立法構建和司法完善》,《中國刑事法雜志》2012年第4期。
? C.Slobogin.Preventive Detention in Europe,the United States,and Australia,Vanderbilt Public Law Research Paper Working Paper No.12-27.
?縱博、陳盛:《強制醫(yī)療程序中的若干證據(jù)法問題解析》,《中國刑事法雜志》2013年第7期。
?國家法官學院案例開發(fā)研究中心主編:《中國法院2015年度案例——刑法總則案例》,中國法制出版社2015年版,第250—253頁。
?李慧織、宋超:《加強行政執(zhí)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的對策探究》,《河南社會科學》2015年第2期。
?《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說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網(wǎng)2012年3月9日發(fā)布,http://www.npc.gov.cn/huiyi/lfzt/xsssfxg/2012-03/09/content_1707027.htm,訪問日期2015年4月19日。
?劉延祥、李興濤:《檢察機關強制醫(yī)療法律監(jiān)督問題研究》,《中國刑事法雜志》201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