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族際文化互動的文學建構(gòu):新時期蒙古族小說中的跨族敘事

      2015-03-26 20:14:26丁琪
      東疆學刊 2015年1期
      關(guān)鍵詞:蒙古族草原民族

      [摘 要] 新時期蒙古族小說的跨族敘事擅長以擬血緣的方式模擬同胞手足之情、父母子女之愛來建構(gòu)蒙漢族際之間跨族成長的故事,以隱喻中華多民族之間血濃于水的親情和文化親緣關(guān)系,并著力突出多民族互動的地理與地域文化意義,暗示跨地域成長和生活實踐可以實現(xiàn)民族的混血,達到民族文化的相互流通和異族生長。同時,很多作品在展開文化差異與碰撞的想象時會通過“人在他族”的創(chuàng)傷性體驗強調(diào)語言障礙、文化隔膜和被排斥感,隱藏著一種融入他者、異文化的焦慮情緒。

      [關(guān)鍵詞] 蒙古族小說;跨族敘事;地理互動;文化融合;民族差異

      [中圖分類號] I207-9-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007(2015)01-0008-05

      [收稿日期] 2014-10-23

      [作者簡介] 丁琪,女,文學博士,天津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民族文學。(天津 300191)

      中國儒家傳統(tǒng)文化中有根深蒂固的夷夏之辨、文野之分,當然其核心并不是種族歧視,而是一種“文化上的優(yōu)越感”,是強調(diào)漢族與周邊少數(shù)民族在以價值觀念、行為規(guī)范為核心的文化方面的差別。正如有的學者指出:“在儒家思想中,‘華與‘夷主要是一個文化、禮儀上的分野而不是種族、民族上的界限……所謂中國有惡則退為夷狄,夷狄有善則進為中國……華夷之辨并不含有種族或民族上的排他性,而是對一個社會文化發(fā)展水平的認識和區(qū)分?!盵1](285)在這種思維模式中,少數(shù)民族往往被想象成文化落后且民風粗獷彪悍的族群,與中原漢族文化及其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有著巨大差異。新時期蒙古族小說的跨族書寫在某種意義上提供了一個瓦解歷史偏見與文化誤解的文本,它力圖以和諧的民族交往、多民族文化互動的文學想象形式展現(xiàn)本族的經(jīng)濟實力與文化魅力,在中華民族“政治一體、文化多元”的大民族觀念下,重構(gòu)華夏文明是多民族文化互動的結(jié)果這樣一個話語敘述,同時也用文學方式對蒙漢民族間的社會發(fā)展差距和文化差異問題做出了回應,彰顯了新時期蒙古族文學的社會參與和文化建構(gòu)功能。

      一、擬血緣的親情講述

      新時期蒙古族小說的跨族敘事最擅長以擬血緣的方式模擬同胞手足之情或父母子女之愛來建構(gòu)蒙漢互動的情境與跨族成長故事,并以此隱喻中華多民族之間血濃于水的親情和文化親緣關(guān)系。臺灣學者王明珂曾說:“中國人互稱同胞,在英語中brothers and sisters 也被用來稱呼與自己有共同族源的人。這些稱呼,即說明了族群情感在于模擬同胞手足之情。親兄弟姊妹之情,能擴充為族群結(jié)合的基礎(chǔ),這可能是因為,無論是父系或母系社會,無論是從父居或是從母居,母親與她的子女是構(gòu)成一個社會的最基本單位?!盵2](23)通過模擬同胞手足之情來強化多民族之間的和睦狀態(tài)和唇齒相依的關(guān)系,是長期以來中國多民族歷史敘述中的主流價值觀,尤其是近現(xiàn)代以來,“國家民族”、“中華民族多元一體”觀念的倡導更是強化了這種“兄弟民族”的歷史敘述,我國的少數(shù)民族族裔文學也以自己的方式參與到這種話語建構(gòu)之中。

      在新時期蒙古族小說的跨族敘事中最常見的比附就是以兄弟、姐弟關(guān)系隱喻蒙漢民族的親密聯(lián)系,作者還根據(jù)時代變遷設(shè)想了手足交往的經(jīng)濟援助、情感依靠和文化互動的交際方式,力圖為傳統(tǒng)的民族敘事內(nèi)容增添時代內(nèi)涵和現(xiàn)代文化氣息?!堵樯酵ɑ榭肌穼懥藵h族青年大貴、二貴到蒙古族聚居地麻山牧村后,有些牧民想用“放牲”的方式把他們驅(qū)逐出去,但聰明的賽畢力格想到了保護他們兄弟二人的好辦法,就是讓他們與自己的兒子結(jié)拜為兄弟,并為他們舉行了隆重的結(jié)拜儀式,這讓那些武裝起來準備采取行動的牧民們束手無策。聰明的賽畢力格正是巧妙地利用牧人們根深蒂固的“兄弟如手足”這種心理消除了兩個民族之間的隔閡,建立了蒙漢民族間的牢固聯(lián)系。此后,大貴、二貴與吉亞泰果然如親兄弟般互助互愛,而且在擬血緣基礎(chǔ)上親上加親,最終發(fā)展為真正的血緣聯(lián)系。這種民族間的交往、互助在蒙古族知青小說《美的誘惑》中被想象成姐弟之間的情誼。十七歲的漢族姑娘王惠芳懷著青春的激情來到地廣人稀的烏珠穆沁草原支援邊疆建設(shè),從而演繹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姐弟情誼。草原上的蒙古族家庭待她如自己的親人,尤其是七歲的小弟弟巴達拉活潑可愛,給予她無限的生活樂趣和終生難忘的救命之恩。即使回到城里工作之后,她也總牽掛著他,因為那個可愛的小弟弟是先天性唇腭裂,這也一直是那個草原家庭的心病。“每當看見唇裂患者,就想起她的第二故鄉(xiāng)——烏珠穆沁草原上的小弟弟巴達拉。她常想:小巴達拉這會兒已經(jīng)是個二十多歲的大小伙子了,大概還沒娶上媳婦吧?當時他奶奶的心病,現(xiàn)在已成了王惠芳心里的疙瘩?!盵3](17)于是,回到大城市的王惠芳利用城市的先進條件學習了整容手術(shù),她要為弟弟巴達拉治好他的缺陷,幫他完成建立幸福家庭的心愿。在她的一再催促下,巴達拉來到了北京接受治療,弟弟還是那個淳樸可愛的弟弟,只是有了對美的追求,這讓她倍感欣慰。這個文本非常富有深意,表面看它表達的是一個民族互助的傳統(tǒng)題旨,但是在更深層次上,它觸及了民族文學中的身體政治話題,身體特征在民族層面上被賦予了美與丑、先進與落后、疾病與救治、付出與回報等等的豐富內(nèi)涵,并借助它表現(xiàn)了兩個民族之間復雜的歷史與文化糾纏關(guān)系,這也是跨族敘事艱難行走在傳統(tǒng)文學套路里制造的一點小驚喜。

      這種擬血緣的民族關(guān)系一種是模擬兄弟手足之情;還有一種是模擬父母——子女的代際傳承,比喻兩個民族底層民眾間發(fā)生的撫育——報恩的族際交往。佳峻的作品《駝鈴》講述了一個漢族姑娘和她的蒙古族家庭的感人故事。漢族小姑娘張心慧在幼年失去母親,被父親送到草原上撫養(yǎng),蒙古族夫婦扎木蘇和敖登高娃給予年幼的張心慧以親生父母般的疼愛。他們沒有任何私心地撫育她成長,當他們之間已經(jīng)產(chǎn)生難以割舍的感情時,父親過來把她接走了。而當十八歲的她在知青下鄉(xiāng)年代又來到這里時,“我的蒙古爹娘的臉龐上皺褶重疊。兩位老人依然是在那孤零零的已經(jīng)發(fā)黑了的蒙古包前迎接我,第一眼,依然是我夢中常出現(xiàn)的豁朗而粲然的笑?!盵4](13)這一次來,她已經(jīng)長大,他們要做的就是為她的前途奔波、求人、送禮,為了讓她能在知青返城時獲得一個名額,他們拿出了給自己兒子娶媳婦準備的錢,這是很多親生父母都難以做到的。所以,在最后的時刻,張心慧的靈魂被震動了,“草原,我的母親!你為什么要給我這么多,這么多!”“我要跪下來,跪在我那蒙古父母面前!跪在我的蒙古鄉(xiāng)親面前!跪在草原母親的寬闊胸脯上!你們的乳汁哺育了我,給了我一顆讓你們放心的靈魂!”[4](23)所以這位受過草原父母恩惠、被草原感動的漢族姑娘決定留下來,要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回饋和反哺父母和草原大地。這里,作者借助抒情非常巧妙地建立了親情、民族、地域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使父母——子女、蒙古族——漢族、草原——城市都具有了一定的象征意義和連結(jié)關(guān)系。

      二、族際文化交融的地理互動

      蒙古族小說的跨族敘事無疑突出了多民族互動的地理與地域文化意義,民族差別更多的是虛擬的自我身份認同,而地域文化的浸潤與熏陶才是形成差別的根源。就像有的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樣,“在后見的民族理論歸納中,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為割裂了地理與族裔的關(guān)系,而片面強調(diào)族裔的差別,其實這些差別最初都來自地域?!盵5](228)可以肯定的是,特定的地理環(huán)境往往是地貌氣候、生產(chǎn)方式、風俗習慣等綜合作用的結(jié)果,它意味著一種文化類型在特定空間的生成與彌漫,而某個民族由于歷史傳統(tǒng)、宗教信仰和生產(chǎn)方式等沿襲也會選擇聚居在特定的空間而不愿離散,因而人群在地理空間的位移會造成族群文化認同的變化。因此,跨地域成長和生活可以實現(xiàn)民族的混血,達到民族文化的相互流通和異族生長,蒙古族小說恰恰給我們暗示了這一歷史事實。佳峻的《駝鈴》表現(xiàn)了民族文化通過跨地域成長達到互動的主題,文本采用的是一種空間地理敘述思維?!拔摇庇啄陠誓?,父親只好把我托付給草原上的蒙古族父母,我想象中的蒙古族生活在“天堂草原”,“要多美有多美:野甸子里有采不完的鮮花,逮不完的蝴蝶,還有總唱歌的小鳥。騎上馬,閉上眼睛,可以一口氣跑到天邊去!”[4](5)很快,這個漢族小姑娘就發(fā)現(xiàn)了現(xiàn)實遠遠不像所想象的那樣,草原上的蒙古族生活條件簡陋,環(huán)境艱苦,飲食習慣也不適應。蒙古族父母說著“我”聽不懂的語言,端上來充滿撲鼻膻味的食物,這完全顛覆了之前“天堂草原”的想象。但是隨著在草原上的長期生活,我逐漸發(fā)現(xiàn)他們廣闊的心理空間和高貴的靈魂,蒙古族媽媽敖登高娃那動聽的歌喉、善良的天性、母親一樣溫暖博大的胸懷,扎木蘇爸爸高超的牧駝技術(shù),對我真摯深沉的護犢之情,都讓我終生難忘。我還發(fā)現(xiàn)那里普通的草原牧民不計得失、淡泊名利的可貴品質(zhì):我的“駝背商店”給老奶奶送去了一點眼藥水,老奶奶卻給了我?guī)状鷤飨聛淼聂浯涠鷫?;我不過是給老大爺帶去了雨衣,但他卻要送給我一副象牙手鐲。這些牧民所遵循的簡單報恩思想和無私奉獻的傳統(tǒng)美德都深深地打動了我,使我決定留下來扎根在這里。由于生活環(huán)境和地理空間的置換,使得文化認同發(fā)生了改變,族群界限變得模糊,從而實現(xiàn)了族群文化交融的“去民族性”,這個作品對地理空間的民族詮釋達到了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深度。

      作者在這種地理互動中并非平均用力,而是特別強調(diào)漢人在草原上的跨族成長,比如《駝鈴》、《美的誘惑》、《麻山通婚考》、《你也是蒙古人》、《有聲的戈壁》、《重逢》等作品,都采用了這樣的敘述模式。一方面,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中國“上山下鄉(xiāng)”的特定歷史造成的文學產(chǎn)物,是知青文學的民族化表達;另一方面,也是作者在表達民族文化融合思想中對地域文化、民族特性有限度的強化,同時還是新時期意識形態(tài)話語瓦解后民族意識覺醒在跨族小說中的呈現(xiàn)。在結(jié)構(gòu)故事時,作者不僅秉承了傳統(tǒng)的民族融合的主流話語,還通過對民族精神與性格的刻畫、地方性的想象,強調(diào)了蒙古族在族際交流中的主動姿態(tài)和開放氣派,以彰顯民族文化魅力。作者就是在去民族性與凸顯民族性的緊張關(guān)系中結(jié)構(gòu)故事情節(jié),以遵從文學性的波瀾起伏以及民族文學恪守的意識形態(tài)正確的雙重規(guī)約。例如,在《駝鈴》中,作者把民族文化互動作為一個最突出的主題來敘述,寫到蒙漢兩個家庭的跨地域交往,張心慧的父親張金鎖把沒有母親照料的孩子送到了草原,草原上的扎木蘇也時常進城住到張家,“張家口的張金鎖家通往蘇尼特草原扎木蘇家的路,成為一條情意綿綿的路。在‘叮咚叮咚的駝鈴聲中,張金鎖為扎木蘇送去了鑲金刀套的蒙古刀,又不斷捎去小磨香油、花生、大棗、木耳、蝦仁、磚茶、紅糖……扎木蘇夫妻為張金鎖送來切成大方塊的凍牛肉、整羊、奶油、奶酪、野雞……”[4](10)這種互通有無的禮物傳達的是兩個家庭、兩個民族間的友好情感,同時也是草原游牧經(jīng)濟與周邊漢族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文化的接觸、交流與融合。但作者更突出的是張心慧在草原上的成長經(jīng)歷以及對蒙古族文化認識的變化,她的跨地域成長經(jīng)歷所導致的文化認識變化成為文本敘述的主體,也成為逐步展現(xiàn)蒙古族地理環(huán)境、生活方式、精神氣質(zhì)、性格命運的過程。同樣在《美的誘惑》中,作者也是通過跨族成長彰顯了兩個民族之間的相互給予是兩個民族共同成長推動力的主題。但是主人公王惠芳的草原生活回憶占去了故事敘述的大部分,而這部分是在凸顯草原上的蒙古族的熱情好客、淳樸善良的天性以及大地母親般的寬厚情懷,它足以感動每一個生靈,讓他們把它作為故鄉(xiāng)、父母永遠的懷念和歌詠。

      在這些跨族書寫中,蒙古族往往被想象成是養(yǎng)育者、施恩者、影響者的角色,而漢族是成長者、回報者、受影響者,借助這種關(guān)系來展觀蒙古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海納百川的氣派。尤其是“草原——母親”的隱喻不斷被重復和強化,幾乎是所有這類作品共同的意象和書寫特征。滿都麥的《瑞兆之源》講述的是一位樸實善良的蒙古族額吉收留了一個在地質(zhì)工程中受傷的漢族小伙子,主動把他拉回家里護理,“好吃好喝,煎湯熬藥,端屎倒尿,很是過意不去,非要認做額吉。就這樣,我有了個北京兒子。”[6](6)阿云嘎《有聲的戈壁》中寫了漢族的流浪漢在災荒之年逃到達古圖戈壁,在他和老婆孩子一家三口餓得奄奄一息之時,是戈壁女人嘎比拉用駝奶救了他們,并收留了他們的孩子。十八年后,流浪漢回來尋找自己的兒子,他的兒子已經(jīng)被嘎比拉養(yǎng)大成人,現(xiàn)在叫阿米坦,戈壁上的生活已經(jīng)把他錘煉成一個真正的蒙古族小伙子,但是他的蒙古族媽媽已經(jīng)老了。小說將兒子的健壯與母親的衰老進行了強烈的對比,突出了母親的犧牲、無私付出、給予恩惠的美德。除此之外,佳峻的《駝鈴》也是采用了“草原——母親”的隱喻,敖登高娃媽媽收留了“我”這個漢族小姑娘,像母親一樣撫育我,給我溫暖和快樂的童年,后來我才知道家里的姐姐也同樣是她收養(yǎng)的孩子。作者還由敖登高娃媽媽進一步延伸到整個草原和蒙古人,他們都有這樣的品質(zhì),草原豐富的物產(chǎn)像乳汁一樣養(yǎng)育我,草原上的駱駝像這里的人們一樣吃苦耐勞、默默奉獻,這種文化隱喻決定了作品對草原上植物、動物的描寫特點,形成一個人與自然相互隱喻的整體修辭系統(tǒng),這同樣也可以看作是地理文化的民族化表現(xiàn)。

      三、“人在他族”的想象

      蒙古族小說的跨族書寫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一個場景就是“人在他族”,這是作者對民族接觸的一個想象,其中包括“漢人在蒙古族”以及“蒙古族人在漢族”兩種情況。非常有意思的是,這兩種情況在作品中都有大量的描寫,但感受卻完全不同。作者往往強調(diào)漢人在蒙古族受到的禮遇和親人般的溫暖,無論是那些長期住下來的知青,還是一個做生意的路人,都能感受到異族的熱情好客、淳樸善良。如《美的誘惑》中的知青王惠芳、《駝鈴》中的知青張心慧,還有《重逢》中的王曉梅母女等,他們都能在長期與牧民的相處中感受到草原的溫情;即使那些偶爾到草原做生意的人也被牧民的友好態(tài)度所感動。比如,《駝鈴》中的張金鎖對牧民扎木蘇救命之恩終生不忘,這些都是從漢人視角表現(xiàn)一個異族人在蒙古族中的感受。但當寫到蒙古族人到漢族中間或者到城市時則是充滿了創(chuàng)傷性體驗,作者會強調(diào)語言障礙、文化隔膜和被排斥感,展開文化差異與碰撞的想象,隱藏著一種融入他者、異文化的焦慮情緒。

      在這些文化差異中,作者特別強調(diào)語言不通所造成的交流障礙,作者不僅把語言視作一種交流的工具,還把語言看成是民族文化的象征來書寫。民族學研究者也認為語言具有文化象征和交流工具的雙重性,“前者注重族群以往的演變歷史和文化價值,后者注重族群成員在目前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價值和未來的發(fā)展機會?!盵7](358)不過在文學作品中,他們很難區(qū)分開來,總是把現(xiàn)實的創(chuàng)傷性體驗和邊緣族群文化交流中的自卑感交織在一起。如《駝鈴》中,扎木蘇大叔第一次出遠門到張家口,在遭到一個私營老板娘的侮辱、誣陷后,這個七尺男兒也忍不住委屈和自卑,竟然捂著臉哭起來。作者對扎木蘇這段人生經(jīng)歷的描寫充滿了夸張,排除小老板夫婦人情世故的成分,產(chǎn)生如此大矛盾沖突的原因就是語言不通,他想借一口水喝都說不清,在遭到老板娘的誣陷后,面對圍觀的群眾又解釋不清,這造成了他的沮喪和委屈,而這種情感體驗源自歷史上民族文化等級意識傳導的少數(shù)族群對本民族文化的自卑感。同樣的還有《美的誘惑》,作品中有大量篇幅是在描寫草原弟弟巴達拉在北京找漢族姐姐王惠芳的艱難波折以及在醫(yī)院所遭受的冷遇。作品一開篇,就是寫巴達拉在整形醫(yī)院用難懂的漢話一個字一個字地問路,但是沒有人愿意理他,“那個人理都沒理,匆匆走過去了。好幾個穿白大褂的人都沒理他。有的好像沒聽懂他的話,有的好像懶得理他?!盵3](15)在作品結(jié)尾,達拉再次在北京城找醫(yī)院以及王惠芳的經(jīng)歷,其中充滿了意外、挫折和負氣,最后他實行了非常無奈的“蠻橫坐守”方式才獲得一個老人的注意,得到指點并找到姐姐。同時,作者還以略帶戲謔的口吻寫出了 “人在他族”而無法溝通的心酸故事,戲謔手法是作者力圖要把這些差異處理成日常的誤會、輕喜劇,以淡化不同民族間文化上的誤解和排斥。

      跨族敘事還力圖強調(diào)這種民族文化的隔膜是地理環(huán)境差異所致,是城市文化與草原邊地文化的差別,從而把民族文化差異引申到民族現(xiàn)代化的復雜思考中。地處北疆的蒙古族在現(xiàn)代化、城市化進程上與漢族還有很大差距,蒙古族作家往往在涉及跨族交往中會突出蒙古族對現(xiàn)代化、城市化的不適和疏離。城市的地大人多、擁擠嘈雜、分工細化、人情冷漠都讓來自大草原的牧民難以接受,所以文本同時也暗示巴達拉接受的只是對童年姐姐的美好回憶和現(xiàn)在的技術(shù)援助,但是距離真正的民族文化的融合還有很遠的路要走。在這里,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一方面在強調(diào)民族文化的融合;但另一方面也在書寫文化差異,并且還以非常積極的心態(tài)和文學化手法在化解這種差異,比如利用“城市——草原”的地域空間思維來淡化這種民族發(fā)展差距和文化差異,從而更順利地過渡到文化互動與融合的宏大主題上。從某種角度講,蒙古族作家的這種嘗試具有一定的文化探索意義和文學藝術(shù)示范性。

      參考文獻:

      [1] 張磊、孔慶榕編:《中華民族凝聚力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2]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3] 敖德斯爾:《美的誘惑》,《民族文學》,1987年第5期。

      [4] 佳峻:《駝鈴》,《民族文學》,1982年第9期。

      [5] 劉大先:《現(xiàn)代中國與少數(shù)民族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6] 滿都麥:《滿都麥小說選》,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年。

      [7] 馬戎:《民族社會學:社會學的族群關(guān)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責任編輯 張克軍]

      猜你喜歡
      蒙古族草原民族
      我們的民族
      講解《草原圖》
      《當周大草原》
      散文詩(2021年22期)2022-01-12 06:14:28
      一生的草原
      散文詩(2021年22期)2022-01-12 06:14:10
      黑龍江蒙古族古籍考錄
      蒙古族“男兒三藝”傳承研究
      一個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多元民族
      淺析古代蒙古族的信仰
      中國共產(chǎn)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第十屆委員會委員當選名單
      霍邱县| 绥滨县| 门源| 清河县| 河曲县| 五常市| 闵行区| 茌平县| 科技| 米泉市| 惠安县| 武冈市| 尖扎县| 靖西县| 城固县| 区。| 红原县| 三江| 常山县| 阿瓦提县| 抚远县| 中牟县| 甘泉县| 唐山市| 抚松县| 卢龙县| 日照市| 富源县| 余干县| 松江区| 秀山| 柘城县| 镇平县| 武清区| 无棣县| 军事| 罗定市| 红原县| 晴隆县| 遂溪县| 太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