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大陸棉的起源和傳播
曹秋玲,劉慧娟,王琳
(河南工程學院 紡織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7)
摘要:對國外有關二倍體栽培種棉的古文獻記載和考古發(fā)現(xiàn)進行梳理和分析.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1000年的《梨俱吠咜》中,有最早關于棉的書面文獻.探查世界棉花考古史發(fā)現(xiàn),目前所知舊大陸棉花應用的最早實例是公元前第六個千年美赫尕爾棉紗線的發(fā)現(xiàn).結合國外文獻記載與考古發(fā)現(xiàn),印度河流域是早期舊大陸棉花重要的種植區(qū)域,是栽培種亞洲棉的起源中心,同時也有草棉的種植.亞洲棉從印度次大陸傳入地中海沿岸和歐洲.
關鍵詞:舊大陸棉;亞洲棉;草棉;起源;傳播
中圖分類號:S562 文獻標志碼:A
收稿日期:2015-05-20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
作者簡介:曹秋玲(1970-),女,河南鄭州人,教授,博士,主要從事古代紡織工程方面的研究.
棉花是錦葵科棉屬植物,有4個栽培種,包括二倍體栽培種亞洲棉和草棉與四倍體栽培種陸地棉和海島棉,其原始類型為多年生灌木或小喬木,種皮上的纖維短而稀少.經(jīng)過長期的自然馴化和人工選擇,棉花纖維細長而潔白,極具紡織價值.一般認為,二倍體栽培種亞洲棉和草棉起源于東半球亞非大陸,又稱舊大陸棉;四倍體栽培種陸地棉和海島棉起源于西半球美洲大陸及其沿海島嶼,又稱新大陸棉.
陸地棉是在19世紀才傳入中國的,海島棉在中國的種植歷史也較短[1-2],中國古代應用的是二倍體栽培種草棉和亞洲棉.以下對國外有關二倍體栽培種棉的古文獻記載和考古發(fā)現(xiàn)進行梳理與分析,探尋國外舊大陸棉的起源與傳播.
1國外舊大陸棉的古文獻記載
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印度的一部上古詩歌總集《梨俱吠陀》中,提到了“織布機上的線”和“日夜兩女織工纏結連續(xù)的線”[3],說明當時已用棉纖維紡紗織布,這是印度最早有關棉花利用的書面文獻.
希羅多德(公元前484年—公元前425年)在《歷史》卷三中寫道:“那里有一種長在野生樹上的毛,這種毛比羊毛還要美麗,質(zhì)量還要好.印度人穿的衣服便是從這種樹上得來的”[4].從描述中可以看出,希臘人對印度種植的棉花感到很好奇,認為棉花是長在樹上的毛.書中還記述了公元前480年希臘和波斯一次規(guī)模巨大的戰(zhàn)爭,當時有幾個國家的軍隊入侵希臘,其中亞述人身著粗糙的亞麻軍服,利比亞人披著笨重的獸皮,而印度人卻穿著輕盈的棉布軍裝,從中可以判斷當時棉花生產(chǎn)在印度已經(jīng)很普遍,但是還沒有普及到其他地方.
植物學之父泰奧弗拉斯托斯(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8年)在《植物的歷史》中記述印度用來織布的棉花是長在樹上的羊毛,結的莢果如蘋果大小,樹葉像黑桑葚的葉子[5].
《摩奴法典》中多處提到棉花與棉線:“至于戴在肩上的、三股合一而往右搓的圣線,婆羅門的應該是棉線制的,剎帝利的應該是麻線制的,吠舍的應該是毛線制的”“偷盜線、棉花、酵母、牛糞……,罰款應該是原價的兩倍”“偷野蠶絲者成為鷓鴣,偷麻布者成為青蛙,偷棉布者成為格隆杰鶴……”[6].莊嚴的《摩奴法典》的記載確切地表明了當時棉線與棉布的使用.
在古代印度佛經(jīng)如《佛本生經(jīng)》《大品》和《長阿含經(jīng)》中,提到了棉花屢見不鮮,說明棉花在印度已經(jīng)是很常見的東西了.
《政事論》相傳為孔雀王朝(公元前324年—公元前187年)開國大臣考底利耶所著,其中提到了絲綿、亞麻、棉和羊毛等各種紡織原料[7]51.
羅馬統(tǒng)治時期的希臘地理學家斯特拉波(約公元前63年—24年)在《地理學》中把印度的棉花稱作“樹上的羊毛”“用這種羊毛織成精細的毛織品,馬其頓人用它作枕頭和鞍褥”“至于結羊毛的樹,花包著種子,當種子被摘出后,其余部分像羊毛一樣可以梳理”[7]6.
上述資料記述了棉花早期在印度的廣泛應用并通過戰(zhàn)爭聲名遠揚.在史前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里,印度人的精美棉織品享有盛名、遠銷各地,本生經(jīng)故事里記述了棉紡織品在印度內(nèi)外貿(mào)易中是一種很重要的物品.公元前519年,波斯國王亞哈隋魯王在過節(jié)日的時候,專用印度織的白色和藍色條紋的棉帳裝飾圣殿.公元前500年,埃及王阿邁賽司曾贈送給斯巴達使者精致的棉背心作為珍貴禮品.早期的旅行家也盛贊印度的棉織品“樣式新穎、纖如蟬翼”.印度商人經(jīng)常攜帶棉織品航行到非洲一些地方做生意,《厄立特里亞海航行記》中記載了在公元1世紀以前,棉制品貿(mào)易從印度到埃及和非洲的合恩島,希臘人進口印度棉花用于制作有復雜花紋的織物[8].此書還提到了印度3個主要的棉花出口地區(qū):西部的古吉拉特、東南部的烏木海岸和東部的孟加拉.由于這些地區(qū)接近港口而且與內(nèi)陸相連,既利于出口又能保證原材料和產(chǎn)品的正常供應,所以成為印度拓展海外市場的中心[9].
棉花經(jīng)過古吉拉特和信德在舊大陸傳播,也有明確的記載早期曾在印度以外的地方種植.公元前705年至公元前681年,好大喜功的亞述王西拿基立,在底格里斯河沿岸建都尼尼微,在其宮殿花園中種有“生絮樹”,這些樹上剪下的“羊毛”實為棉花.然而,在亞述帝國衰落之后,便沒有了更多有關棉花的記載.這可能是由于美索不達米亞北部的冬天較為寒冷,曾經(jīng)被西拿基立作為珍奇植物引進的棉花不適于廣泛種植,在尼尼微毀壞后沒有傳播生存.棉花種植往南方更加成功,普林尼(23年—79年)在《自然史》中記載了阿拉伯福地——也門生長的亞洲棉.棉花在埃塞俄比亞和上埃及(位于尼羅河三角洲南部的尼羅河河岸)也有種植.
2國外舊大陸棉的重要考古發(fā)現(xiàn)
公認的最早使用舊大陸棉纖維的考古證據(jù)是20世紀20年代從印度河流域摩亨佐達羅發(fā)掘出來的棉織物殘片,纖維屬亞洲棉種,織物使用茜草類植物染料染為紫色[10].實物證明,在公元前第三個千年,印度次大陸的印度河流域文明時期已有棉花生產(chǎn),并已織出比較高級的織物.
約旦東部的Dhuweila遺址干旱、荒蕪,只有貝多因人冬春季節(jié)在這里放牧.1986年,在此處發(fā)現(xiàn)有游牧人留下的公元前4450年至公元前3000年綜版織機所織的棉布,紗線捻向Z捻.通過掃描電鏡觀測,確定棉纖維為亞洲棉種.織物的來源尚不能斷定,但北阿拉伯棉織物的發(fā)現(xiàn)在反映早期古代社會的交流方面有重要意義[11],這一發(fā)現(xiàn)較摩亨佐達羅的棉織物提前了一千多年.
巴基斯坦西部的波倫山口,自古就是中亞、西南亞與南亞間的交通要沖.美赫尕爾遺址位于波倫山口腳下、Kachi平原北部,是連接伊朗高原山區(qū)和印度盆地的要道.法國考古機構對美赫尕爾新石器遺址(公元前第六個千年)銅珠進行了金相分析,發(fā)現(xiàn)了在銅珠孔洞中礦化保存的幾根棉紗線[12].美赫尕爾棉纖維是目前所知最早的舊大陸棉花應用實例,它把棉纖維的應用較阿拉伯棉織物又向前推了一千多年,盡管尚不能確定其是否是栽培種,但表明Kachi平原可能是舊大陸棉的起源地之一.古代印度是南亞次大陸的總的地理概念,其疆域包括現(xiàn)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錫金和不丹等印度次大陸所有國家,這與前述有關棉的古文獻記載相互印證,確認了古代印度是棉花的原產(chǎn)地之一,印度人很早就掌握了棉紡織技術.
除纖維制品之外,南亞考古還發(fā)現(xiàn)了大量不同歷史時期的棉籽[13],從考古發(fā)現(xiàn)的棉籽分布可以清晰看出棉花種植在印度的傳播.早期的考古發(fā)現(xiàn)均是在印度河流域,直到公元前2000年以后才有考古發(fā)現(xiàn)在恒河流域有公元前1500年后的棉籽.在公元前第一個千年,棉花在南亞自西北向東、向南種植和使用的區(qū)域愈來愈廣.
埃及人最早穿著的是亞麻和羊毛織物,也有人認為遠在亞麻種植以前,埃及中部的人就已經(jīng)利用了棉花.1962年,埃及努比亞發(fā)現(xiàn)小動物糞便中殘留的一些棉纖維,經(jīng)碳14測定年代為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2400年.從種皮和表皮毛的結構來看,這種古代的棉花和現(xiàn)在的亞洲棉、非洲棉都有近似的地方,是野生種進化到栽培種的一種早期階段.這種棉纖維只在中間有轉曲,兩端沒有,和摩亨佐達羅遺留的織物中被認為是亞洲棉的纖維有相似之處[14-15].在埃及努比亞還發(fā)現(xiàn)了羅馬時期的紡織品包裝物,纖維是亞洲棉種.蘇丹的梅羅伊遺址發(fā)現(xiàn)了公元前300年至300年的織物,纖維也是亞洲棉種[16].這些亞洲棉紡織品應該是從印度貿(mào)易得來的.
1947年,在庫姆蘭山洞發(fā)現(xiàn)了“死海古卷”.采用SEM和X射線微光束衍射技術對源于此的紡織品進行了鑒定,發(fā)現(xiàn)有棉織物的存在[17].從考古學的角度來看,棉織物的發(fā)現(xiàn)意義重大,因為棉在以色列早期歷史中還不清楚,從紡織品可以獲得與死海區(qū)域交流的信息.
Shishlina和Orfinskaya等[18]對來自北高加索公元前第四個千年的紡織品殘片進行了較全面的分析,驚奇地發(fā)現(xiàn)織物殘片中不僅有羊毛和亞麻,還混有螺旋狀轉曲的棉纖維.一般認為,棉花從18世紀開始在高加索地區(qū)種植而且僅在外高加索種植,早期的棉是否有更強的氣候適應性和更廣泛的分布、當時當?shù)氐纳a(chǎn)力是否足以發(fā)展棉花種植,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聞名于世的龐貝古城在公元79年被爆發(fā)的維蘇威火山湮沒,在其周邊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大量紡織品.Orazio等[19]通過掃描電鏡、光學顯微鏡和X射線衍射觀測,判明有炭化的棉、羊毛、大麻和椰殼等天然纖維的存在,其中有3個樣品是棉織物殘片.
巴基斯坦境內(nèi)及印度西北部屬于熱帶沙漠氣候,天氣干旱、氣溫高、日照充足,適于棉花的生長.從上述考古發(fā)現(xiàn)來看,印度河流域是早期舊大陸棉花重要的種植區(qū)域,是亞洲棉的起源中心,同時也有草棉的種植.依據(jù)上述考古發(fā)現(xiàn)時間的先后,可以看到亞洲棉一路從印度傳入地中海沿岸和歐洲的足跡.
3結束語
棉花原產(chǎn)在國外,古代印度是亞洲棉的起源中心,同時種植有草棉.在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古代印度的《梨俱吠咜》中,有最早關于棉的文獻記載.此后,《歷史》《植物的歷史》《摩奴法典》《政事論》《地理學》《厄立特里亞航海記》《自然史》及古代印度佛經(jīng)中,均有舊大陸棉花的記載.古代印度的棉花及棉紡織品通過戰(zhàn)爭和內(nèi)外貿(mào)易聲名遠揚,公元前6世紀,棉花出現(xiàn)在亞述宮殿的花園中.由前面可知,舊大陸棉花紡織應用的最早考古證據(jù)是公元前第六個千年美赫尕爾的棉紗線.約旦東部Dhuweila遺址遺留的公元前4450年至公元前3000年的綜版織棉布,在反映古代社會的交流方面有重要意義.20世紀20年代舉世聞名的印度河流域摩亨佐達羅考古發(fā)現(xiàn)的棉織物殘片,證實了公元前第三個千年哈拉帕文明時棉紡織已經(jīng)出現(xiàn).除纖維制品外,南亞考古還發(fā)現(xiàn)了大量不同歷史時期的棉籽,這證實了印度河流域是早期舊大陸棉花的重要種植區(qū)域,是栽培種亞洲棉的起源中心,其后亞洲棉從印度次大陸傳入地中海沿岸和歐洲.
參考文獻:
[1]于紹杰.中國植棉史考證[J].中國農(nóng)史,1993,12(2):28-34.
[2]汪若海.我國植棉史拾零[J].農(nóng)業(yè)考古,1991(1):323-324,337.
[3]Eric B.The Book of Looms[M].London: Studio vista,1979:20-21.
[4]希羅多德.歷史[M].王以鑄,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242.
[5]Schlingloff D.Cotton-manufacture in ancient India[J].Journal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the Orient,1974,17(1):81-90.
[6]印度教倫理規(guī)范:摩奴法論[M].蔣忠新,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19,165-245.
[7]古印度帝國時代史料選輯(上古部分)[M].崔連仲,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51.
[8]John G.Woven Cargoes: Indian Textiles in the East[M].London:London Thames & Hudson,1998: 20.
[9]Padmini T B.Spread of cotton from India to China and Japan[C]∥被更烏涇名天下——黃道婆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51-57.
[10]Gulati A N,Turner A J.A note on the early history of cotton [J].Journal of the Textile Institute,1929(20):1-9.
[11]Alison B,Klaas V D B,Ari D J,et al.Early cotton in North Arabia [J].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1994(21):489-499.
[12]Moulherat,Christophe,Margareta T,et al.First evidence of cotton at Neolithic Mehrgarh, Pakistan: analysis of mineralized fibres from a copper bead [J].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2002(29):1393-1401.
[13]Fuller D Q.The spread of textile production and textile crops in India beyond the Harappan zone:an aspect of the emergence of craft specialization and systematic trade[C]∥Linguistics,Archaeology and the Human Past Occasional Paper 3.Kyoto: Research Institute for Humanity and Nature,2008:1-26.
[14]Chowdhury K A,Buth G M.Cotton seeds from the neolithic in Egyptian nubia and the origin of old world cotton [J].Bi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1971,3(4):303-312.
[15]Chowdhury K A,Buth G M.4500 year old seeds suggest that true cotton is indigenous to Nubia [J].Nature,1970,227(4):85-86.
[16]Hearle J W S,Greer R.Fibre structure [J].Textile Progress,1970,2(2):1-187.
[17]Martin M,Bridget M,Manfred B,et al.Identification of ancient textile fibres from Khirbet Qumran caves using synchrotron radiation microbeam diffraction[J].Spectrochimica Acta(B),2004(59):1669-1674.
[18]Shishlina N I,Orfinskaya O V,Golikov V P,et al.Bronze age textiles from the North Caucasus: new evidence of fourth millennium BC fibers and fabrics [J].Oxford Journal of Archaeology,2003,22(4):331-344.
[19]Orazio L,Martuscelli E,Orsello G,et al.Nature,origin and technology of natural fibres of textile artefacts recovered in the ancient cities around Vesuvius [J].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2000(27):745-754.
Origin and spread of old world cotton
CAO Qiuling, LIU Huijuan, WANG Lin
(CollegeofTextile,HenanInstituteofEngineering,Zhengzhou450007,China)
Abstract:Foreign literatures and archaeological findings of diploid cultivated cotton were sorted out and analyzed. The earliest literature about cotton appeared in "Rig Veda" in the year of 1500—1000 BC. The cotton yarn from Neolithic Mehrgarh allowed us to consider the earliest use of cotton in the old world, dating to the 6th millennium BC. Based on foreign literatures and archaeological findings, it is found that the Indus Valley was the important early growing area of old world cotton, which was also the original center of G.arboreum. G.herboreum from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was introduced to the Mediterranean and Europe.
Key words:old world cotton; G.arboreum; G.herbaceum; origin; sp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