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玉琢
(大連海事大學 法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6)
各位領(lǐng)導、校友、同仁、媒體朋友們:
伴隨著我國海商法學科建設一起走過來的人,看到今天的此情此景,心里難免會有些不平靜?;貞?0 多年前,海商法還是一片荒蕪的土地,像歌里唱的那樣“你沒有草,沒有水,連鳥兒也不飛”,誰都不愿意走近你;而今天“春風滿園,鮮花盛開”,誰都不愿意離開你。再也不會重現(xiàn)請日本人給中國人起草海商法1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修訂法律館聘請日本法學家志田鉀太郎按照商法典的要求起草《大清商律草案》,共有59 章1035 條,其中即有海船法一編,這可算是中國近代海商立法的先驅(qū)和中國海商法歷史上的第一次移植?!逗4ú莅浮酚谛y(tǒng)元年(1909年)修成,但終因辛亥革命爆發(fā),未能議決頒行。、讓歐洲人為亞太地區(qū)擬定《海商法立法指南》21983年,亞太經(jīng)社會組織亞太各國海商法專家討論歐洲人為亞太地區(qū)各國海事立法起草的“海事立法指南”(Guideline for Maritime Legislations)。的時代,不僅如此,如今我們中國海商法人也可以為世界起草《北京草案》了3以中國海商法專家李海教授為首,代表CMI 起草了《船舶出售的國際承認與執(zhí)行》,簡稱《北京草案》,擬提交聯(lián)合國國際海事組織(IMO)討論通過。。這樣一個巨大的變化,是幾代中國海商法人臥薪嘗膽、艱苦奮斗換來的。
應本次論壇之約,今天我主要講兩個問題:30年前大連海事大學為什么要開辦海商法專業(yè)?30年后的今天又在想些什么?
先回答第一個問題。30年前為什么要開辦海商法專業(yè)?其實,這個問題并不復雜。那是1984年初,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與時任大連海運學院(現(xiàn)大連海事大學)院長周光庭同志在馬路邊聊起如何提高航海類專業(yè)教育質(zhì)量的話題。談話間碰撞出一個小小的火花,那就是,要使航海類專業(yè)飛得更高更遠,需要給它們插上兩個翅膀:一個是海商法,一個是航運管理。經(jīng)過深入研究和醞釀,“翅膀理念”迅速成為學校的決策,同年9月,學校做出決定,成立“航管系”,由我出任該系的系主任,負責籌建海商法專業(yè),王家驊教授任副主任,負責恢復重建航運管理專業(yè)。第二年,即1985年,學校向交通部申報海商法專業(yè)招生,并附海商法專業(yè)的課程設置。這個課程設置的總體思路是3 +1 +1 模式,即三個基礎(chǔ)(法律基礎(chǔ)、技術(shù)基礎(chǔ)、業(yè)務基礎(chǔ))、一個工具(外語)、一個專業(yè)(海商法)。
需要說明的是,當時專業(yè)名稱并不叫海商法,Maritime Law 的“Law”字不敢加,因為學校尚沒有法學學士學位授予權(quán),于是起了個模糊的名字叫“國際海事”(International Maritime),掛靠“交通運輸工程”名下。等到1998年有了法學學士授予權(quán),85 級的同學們已經(jīng)畢業(yè)了,所以,85 級同學是“先上的轎,后扎的耳朵眼兒”。
與85 級本科生招生同步,辦了兩個研究生班——海商法和航運管理研究生班,目的是解決專業(yè)建設的師資困難。李海、胡正良、傅廷中、朱清等都是這個時期的海商法專業(yè)研究生和研究班學員。1997年兩個研究生班同時畢業(yè),海商法專業(yè)李海、胡正良、傅廷忠、朱清等一共留校7 人,航運管理專業(yè)也有五六人留校。
最困難的時期是起步階段,名義上是一個系,實際上海商法和航運管理的教師加到一起不到10 人,辦學條件之艱苦更是今天難以想象的。今天辦學條件好了,不能忘記在最困難的時候曾伸出援助之手幫助過我們的人。吉林大學選派最好的老師為研究生班上基礎(chǔ)法律課,還有吳煥寧老師1982年就給港監(jiān)班上“國際私法”;吳琪、金濤、朱清、關(guān)璟都是建系之初吉林大學來的老師;海商法專業(yè)研究生班畢業(yè)也是到吉大、上海海運學院、中國政法大學答辯的(因為當時我們沒有法學碩士學位授予權(quán))。
談到這里,我們不能不提兩位對中國海商法有特殊貢獻的人,一位是楊良宜先生,一位是朱曾杰老先生。楊先生30年如一日,每年至少來學校講學一次,寫書、贈書、講課已經(jīng)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楊先生不僅是對大連海事大學,對我國海商法建設的貢獻也是值得大書特書的。朱老,他把一生的精力獻給了國家的航運和海商法事業(yè)。他始終關(guān)心和支持著學校海商法學科專業(yè)的發(fā)展,2013年學校舉辦“紀念《海商法》實施二十周年暨海商法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論壇”的時候,94歲高齡的朱老拄著拐杖親自參加了紀念活動,因為這里凝聚著他太多太多的心血。
總之,中國海商法能有今天,能有一代又一代杰出的海商法新人涌現(xiàn),我們不能忘記曾經(jīng)為之做出突出貢獻的老一代中國海商法人。不能忘記楊良宜、朱增杰先生,不能忘記魏文達、黃廷樞、張繼義教授,不能忘記高隼來、尹東年、吳煥寧、高宗澤先生……他們既是中國海商法事業(yè)發(fā)展的歷史見證人,更是中國海商法事業(yè)前進的推動者!
回到我原來的話題。航管系1985年招收海商法專業(yè),1986年招收航運管理專業(yè),1987年招收航政管理專業(yè),經(jīng)過幾年的歷練,到了1989年,羽翼漸豐,學校決定,航管系一分為三:成立了國際海事法律系、航管系、航政系。此時,海商法專業(yè)已由一個“翅膀”蛻變成一只雛鷹,可以展翅高飛了。
1998年,國際海事法律系與學校經(jīng)法學院合并,成立法學院,從此不再是海商法孤鷹獨翔,而是法學各門類群鳥齊飛。
法學院成立后的十幾年,海商法學科專業(yè)建設進入了快車道。1998年獲批以海商法方向為主的國際法學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quán)點,2009年獲批海商法方向博士后流動站,2010年獲批法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quán)點和海商法專業(yè)國家級特色專業(yè),2012年獲得遼寧省文科專業(yè)綜合評估第一名。據(jù)權(quán)威機構(gòu)統(tǒng)計,2014年全國招收法學專業(yè)的452 個高校,大連海事大學被評為A 類學校,排名列前10%。
下面談第二個問題。近年來,我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海商法發(fā)展到今天,下一步怎么辦?海商法向 何處去?長期以來,由于海商法起源的獨立性、規(guī)范的特殊性等特征,使我們形成了一個很小的圈子,所有的活動都不出這個小圈,有人稱我們得了“自閉癥”。我們自己也感到,應該走出這個狹小的空間。可是走出圈子后,海商法的發(fā)展方向在哪里?無非兩種選擇:一是再回到民法之中,成為民法大家庭中的“少數(shù)民族”,成為法學百花園中的一朵小小的奇葩;另一條路是以海洋為平臺,攜同法學院的其他法學學科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突出海上特點,一起飛向大海。經(jīng)過幾年的思考,我們?nèi)〉玫墓沧R是后者。因為涉海法律具有很強的關(guān)聯(lián)性,一起船舶油污事件,既涉及民事賠償也涉及行政罰款,還可能涉及刑事責任;越南漁民到我管轄海域捕魚,既涉及公法也涉及私法;海盜劫持船舶既涉及海上刑法,也涉及海商法(贖金列共同海損)。海商法鮮明的關(guān)聯(lián)性特征,使得它從古老的《羅德海法》時起就呈現(xiàn)了一體化特征?!读_得海法》共73 條,民事條款41條(其中純海事海商條款29 個),海運行政法條款24 個,海上刑法條款8 個。中世紀三大海法同樣也是集民事、行政、刑事為一體的立法模式。1中世紀三大海法之首——《奧列隆海法》共35 條,其中民事條款17 個,行政條款16 個,刑事條款2 個。另兩部海法是《康索拉多海法》《維斯比慣例集》(也有稱《維斯比海法》)。到了現(xiàn)代,出現(xiàn)了廣義與狹義海商法之分。我國《海商法》受大陸法系影響,嚴格按學科法律門類立法,結(jié)果廣義的海商法(海法)被肢解了,調(diào)整民事關(guān)系的狹義海商法歸屬于民法、海上刑法歸屬于刑法、海運行政法歸屬于行政法……出現(xiàn)涉海法律的碎片化、邊緣化,趨同化甚至死亡化現(xiàn)象。海上刑法的立法缺失是最典型的趨同化和死亡化的例子。原《海商法(草案)》中的刑事條款全部刪除,2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草案)》。該草案1992年6月7日前的稿子都有刑事責任條款,而1992年11月7日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8 次會議通過的草案,則刪除了全部刑事責任條款。刑法修改時也沒有特別規(guī)定,海盜罪、海上恐怖罪在刑法中也找不到相應的條款,呈現(xiàn)死亡化的趨勢。海上發(fā)生交通事故怎么辦?刑法專家認為適用《刑法》第133 條——交通肇事罪。刑法的交通肇事罪有兩個要件:一是適用過失犯罪,二是造成人身傷亡或者公私財產(chǎn)重大損失。若滿足這兩條就構(gòu)成交通肇事罪,判3年以下有期徒刑。何謂重大損失,司法解釋說夠60 萬人民幣就是重大損失。若按照這樣的條件套用海上交通事故,船長、駕駛員多數(shù)都得進監(jiān)獄。因為海上交通事故90%以上都是人為過失造成的,每次事故的經(jīng)濟損失都數(shù)額巨大,兩條船輕輕一“吻”也不止60萬損失,趨同化的結(jié)果使海上犯罪“泛罪化”。與海上刑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自從我國《海商法》從《民法》中分離出來,《海訴法》從《訴訟法》中分離出來,10 個海事法院專門審理海事、海商案件,海商法的理論與司法實踐得到了跨越式的發(fā)展。這一事實告訴我們,內(nèi)容服從于形式的立法教訓是值得深刻汲取的。
所以,海商法不能再回歸到民法之中,不回歸不等于不需要,海商法也需要“補鈣”,從民法及其他法學學科汲取理論營養(yǎng),使之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也正是因為此種需要,作為海事大學的法學院,不能再將各涉海法律學科人為地割裂開來,應該互補、共贏,相互學習、借鑒。用體系化的思維,將涉海法律構(gòu)建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的海法體系,使法學院的各法學學科都突出海洋特點,國際法突出海洋法特點,國際經(jīng)濟法突出海洋經(jīng)濟法特點,行政法突出海運行政法特點,刑法突出海上刑法特點,程序法突出海事訴訟與仲裁……所有這些有海洋特點的法學門類,與海商法學科一起,構(gòu)建面向海洋的法學學科群,大連海事大學法學院的特色也就凸顯出來了。這一辦學思路已被寫進學校“十二五”規(guī)劃,并將要寫進學?!笆濉币?guī)劃中。這個辦學理念逐步為法學院的教師所接收,學院也積極引導教師朝這個方向努力,進一步實施這一建院思路,有的學科已取得可喜的成果。
2015年,學校已正式批準成立“大連海事大學海法研究院”。我想,學校做出這樣的決策是與國家的海洋強國戰(zhàn)略和“一帶一路”建設非常契合的,或者說國家海洋強國戰(zhàn)略和“一帶一路”建設為海事大學法學院轉(zhuǎn)型、建設面向海洋的法學學科群、構(gòu)建涉海法律體系提供了空前的機遇。
相信,我們年輕的法學院,在學校及各方關(guān)心支持下,一定會像雄鷹一樣翱翔大海,在碧海藍天上飛得更高、更遠,為海洋強國、“一帶一路”建設做出新的、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