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3D打印技術的安全風險及其法律規(guī)制

      2015-03-28 04:16:58靳瀾濤
      湖南警察學院學報 2015年3期
      關鍵詞:危險物品槍支法律

      靳瀾濤

      (華東政法大學,上海 201620)

      3D打印技術的安全風險及其法律規(guī)制

      靳瀾濤

      (華東政法大學,上海 201620)

      3D打印作為一種快速成型技術,近年來發(fā)展迅速,有著良好的發(fā)展前景與應用空間。然而技術革新的背后潛在隱藏著知識產權、刑事犯罪以及人類倫理等多方面的安全風險,利用法律、政策規(guī)制3D打印技術迅猛發(fā)展可能帶來的安全風險,既是保障社會治安管理秩序的關鍵,更是3D打印技術進一步發(fā)展與革新的前提與基礎。

      3D打印技術;安全風險;法律規(guī)制

      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的3D打印技術被人們喻為“萬能制造機”,受到世界的廣泛關注,有著良好的應用空間與發(fā)展前景,英國著名雜志《經濟學人》 (The Economist)評價到,“3D 打印”會成為“第三次工業(yè)革命”(A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1]。不過夢幻般的科技創(chuàng)新背后潛在隱藏著諸多安全風險,3D打印技術的逐漸成熟給社會管理帶來越來越多的沖擊和挑戰(zhàn)。國家與政府應利用法律、政策規(guī)制技術迅猛發(fā)展可能帶來的社會風險,這既是保障社會治安管理秩序的關鍵更是3D打印技術進一步發(fā)展與革新的前提與基礎。

      一、3D打印技術的概念、原理、運用

      3D 打印技術(Three Dimensions Printing)是一種以數字模型文件為基礎,運用粉末狀金屬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過逐層打印的方式來構造物體的技術[2]。3D打印與普通打印基本原理相同即采用分層加工技術,最大的差異主要體現在打印材料和打印過程兩個方面,普通打印以紙張、油墨為素材,3D打印則采用金屬、塑料、陶瓷等具體原材料。在打印過程中3D打印貫穿“多層疊加、增材制造”的理念,即先通過計算機獲取需打印物體的三維數據即“3D數據模型”,然后將該物體分解成若干層平面,多層打印后再層層疊加,像植物生長般一次性成型,從而實現將電腦中的三維數據經二維制造疊加而成為3D真實物體的過程。

      基于3D打印原理可以看出3D打印技術的巨大應用價值在于縮短制造周期與節(jié)省制造材料的優(yōu)勢,一方面“3D數據模型”可以通過3D掃描儀或互聯網共享平臺輕松獲取,無需傳統制造業(yè)的原胚和模具,極大地節(jié)省了前期制模時間。另一方面“多層疊加、增材制造”的實現形式不同于傳統的“去除型”制造模式,傳統制造業(yè)中車、銑、刨、磨等加工方法往往會產生較多工業(yè)廢料,而3D打印無縫化一次性打印成品,不產生任何廢料,既節(jié)約又環(huán)保。

      目前3D打印技術已逐步運用于工業(yè)制造、建筑設計、生物醫(yī)學、教育等諸多領域,隨著技術的日益成熟,在可以預見的將來, 3D打印將由以國家或企業(yè)為中心的規(guī)?;?、產業(yè)化生產向以家庭為單位的產品個性化設計逐步轉變,更加全面地改變普通人的生活。當然夢幻般的科技創(chuàng)新不是筆者關注的重點,因為科技是把雙刃劍,科學技術在帶給人們福祉的同時不可避免地也帶來了一定的社會風險,對技術風險的評估、管理機制的創(chuàng)新以及法律政策的完善才是3D技術更好服務社會的前提和基礎。

      筆者通過中國學術期刊網等平臺檢索發(fā)現,當前國內關于3D打印技術的研究尚屬淺表階段,主要著眼點在于技術應用的展望,鮮見技術革新對社會管理秩序沖擊及安全風險規(guī)制的關注,僅有的討論3D打印技術利弊的研究中也僅將技術風險局限于知識產權法律侵權,忽略了3D打印技術在刑事犯罪等路徑運用的可行性,風險評估明顯不足,更沒有提出切實可行的管理機制?;?D 打印技術風險日益顯現而研究存在空白的現狀,3D打印技術安全風險全面評估及其法律政策規(guī)制的完善顯得尤為迫切。

      二、3D打印技術的安全風險

      人類推動3D打印技術革命,以期改變現有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模式,同時技術也對現行社會管理制度產生了巨大反作用力,3D打印技術潛在的安全風險體現在知識產權、刑事犯罪、人類倫理三個方面。

      (一)知識產權法律風險

      3D打印技術的核心是復制,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禁止非法復制,3D打印技術在看似可以打印世間萬物的同時也極大挑戰(zhàn)著知識產權規(guī)則。

      1.著作權侵權

      我國《著作權法》第十條規(guī)定,著作權包括復制權,即“以印刷、復印、拓印、錄音、錄像、翻錄、翻拍等方式將作品制作一份或者多份的權利”。著作權法中沒有對“復制”的法律意義下定義,但是通過狹義的簡單列舉給復制的范圍作了明確界定。3D打印技術的打印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參數到三維,即根據基礎文件3D數據模型打印出實物;二是二維到三維,由平面設計圖疊加成三維實體;三是三維到三維,即將實物經3D掃描儀詳細測算立體數據后復制出實物。三維到三維屬于典型的符合著作權法中界定的“復制”,該種打印方式嚴重侵犯了著作權人的知識產權。而參數到三維、二維到三維這兩種方法并不是實體的直接“復制”,均包含了一定創(chuàng)作空間,比如參數到三維中3D數據模型基礎參數的測算等,這兩種方式依照現行我國著作權法并不能直接認定為法律文本中狹義的“復制”,只能理解為物體構造不同方式的表達,顯然法律規(guī)范上的漏洞給制造盜版、破壞現有工業(yè)制造技術留下了風險空間。實踐中2006年出現的“迪比特訴摩托羅拉案”和“復旦開圓案”同案不同判的司法矛盾也充分暴露出面對3D打印新技術法律理解和法律適用的困境。

      2.專利權侵權

      國家專利分為發(fā)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三類,尹新天在其《中國專利法詳解》第一章第十一條中指出,“制造專利產品,對發(fā)明和實用新型專利權而言,是指作出或者形成具有權利要求所記載的全部技術特征的產品;對外觀設計專利權而言,是指作出或者形成采用外觀設計專利的圖片或者照片所表示的設計方案的產品。”[3]參考上述標準不難發(fā)現,3D打印符合專利法第十一條所述的制造專利產品的定義,屬于實施產品專利的行為之一。因此,如果他人專利技術沒有超過有效期,以生產經營或其他營利為目的的“打印”以及后續(xù)對打印物品的利用行為(銷售、展覽等商業(yè)活動)就會構成專利法意義上的侵權。

      3.商標權及版權侵權

      3D打印產品中如果將已注冊商標未經所有者許可直接復制到其他商品中,構成了我國商標法第五十二條第一款的規(guī)定,未經商標授權,沒有授權,對商標標識的生產和銷售的行為,屬于典型的商標侵權。和商標權類似的是版權保護,每一件固化于有形媒介的原創(chuàng)作品(文字、圖案和設計等)都是版權保護的對象,利用3D打印技術進行復制、下載或掃描時,如果用于商業(yè)活動或其他盈利性行為則極易引起版權糾紛與爭端。這些行為雖然發(fā)生在3D打印技術革新的背景下,但其實質仍然沒有脫離傳統的侵權模式,將對現有知識產權規(guī)則帶來極大的挑戰(zhàn)。

      (二)刑事領域犯罪風險

      3D打印技術在刑事犯罪路徑的運用無論在理論層面還是實踐中的可行性都已被證實,從犯罪手段和社會危害性上,可以把3D打印技術的安全風險分為特殊物品復制和危險物品制造兩個方面。

      1.特殊物品復制

      這里的特殊物品,指的是與特殊行業(yè)或準特殊行業(yè)有關的、具有一定治安風險的物品[4]。此類物品經3D掃描儀掃描后,可以用3D建模技術進行復制,再通過打印設備就可以制作精確的比例模型,如貨幣、手銬、鑰匙等。

      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電氣工程專業(yè)的兩名學生在國際黑客大會上發(fā)布了一組應用程序編碼,通過這組編碼軟件可以輕松開發(fā)出任何一把鑰匙的3D數據模型,再配合3D掃描儀和打印機就可以獲得成品。無獨有偶,在紐約的HOPE黑客大會上,一名自稱“RAY”的德國開鎖專家使用3D打印設備和激光切割機,成功復制出高安全系數手銬鑰匙。這些黑客研發(fā)3D打印技術復制生活中的特殊物品可能只是源于對技術的興趣和炫耀,然而當這些設備或者軟件流入犯罪分子的手中時,就會成為實施不法行為的作案工具。當前被犯罪分子利用比較廣泛的是3D打印ATM設備。2013-2014短短一年時間里,悉尼、西班牙、保加利亞、臺灣等多地均發(fā)生利用3D打印設備實施ATM盜刷的案件。筆者梳理后發(fā)現,此類案件犯罪手段比較隱蔽,涉及金額巨大,犯罪分子多是在ATM機上安裝信用卡讀卡器及隱藏攝像機或復合式鍵盤,用于盜取信用卡信息如賬號、密碼等,再通過3D打印機“克隆”出用戶的信用卡從而使用制造的假卡盜取消費者的銀行存款。

      2.危險物品制造

      危險物品與特殊物品不同,特殊物品對人身危害性相對較小,主要用于經濟犯罪,而危險物品一經制造便能夠被直接用以傷害他人身體甚至直接威脅生命,潛在社會危害性極大。3D打印技術在危險物品制造路徑運用最典型的就是制造槍支、子彈、管制器具等,世界上第一支3D打印槍支已于2014年5 月5 日在美國誕生,年僅25歲的得克薩斯大學法律系學生科迪·威爾森利用3D打印技術制造了一把“解放者”手槍并試射成功,這把3D打印手槍除手槍撞針外全部組件均由ABS塑料構成。雖然該款槍支的殺傷力、使用壽命無法與普通槍支相比,并且近一年時間里并無與3D打印槍支有關的刑事案件出現,但是筆者認為隨著3D打印技術的進一步成熟和個人定制個性化,利用3D打印技術制造危險物品的社會管理威脅將日益顯現,其對社會治安管理秩序的沖擊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制造或高仿真技術,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3D打印數據通過網絡平臺傳播共享,具有不可控性。3D打印物品的前提是擁有該物品的三維數據即“3D打印模型”,而該模型通過網絡平臺便可輕松獲取,當代互聯網平臺最大的特點之一便是海量資源、高度共享、快速傳播,作為互聯網平臺管理者很難界定3D打印危險物品的三維數據屬于正常信息還是受限信息,一經上傳共享,傳播迅速無法根除,具有不可控性。第一支3D打印槍支誕生后,制作者科迪·威爾森在網上上傳了3D打印手槍圖紙,據《福布斯》數據顯示僅僅兩天時間,下載量就超過10 萬次,如此驚人的傳播速度為不法分子實施犯罪活動提供了便利的手段。

      第二,安檢系統對3D打印槍支識別度較低,存在極大監(jiān)管漏洞。當前安檢人員進行危險物品檢測主要通過X射線安檢儀、磁力針、金屬探測器等設備。3D打印的槍支采用全塑料材質,金屬探測器、磁力針等無法檢測出該類槍支,安檢儀主要是通過X射線透視的原理借助X 射線圖像來判別人們攜帶物品中是否有危險品,由于塑料材質密度較低,和普通鋼材質槍支相比X 射線識別度較差,如果3D打印槍支拆卸后攜帶則更難在安檢儀中被識別。安檢系統面對3D打印危險物品暴露出極大的監(jiān)管空白,這一漏洞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在實踐上也已被證實。2013年5月14日英國《每日郵報》兩名記者做了一個簡單的“實驗”,二人攜帶自行制作的3D打印槍支并將手槍分為三個部分,在交通高峰期來到倫敦圣潘克拉斯國際火車站,順利通過了以“猶如機場般嚴格”著稱的安檢程序。在乘坐的“歐洲之星”火車上二人僅用30秒就將3D槍支的部件組裝完成,最終成功抵達巴黎。雖然只是兩名臥底記者的測試,但這次“實驗”充分暴露出安檢系統對3D打印危險物品識別的安保漏洞。如果是不法分子或恐怖主義者,如此暢通無阻通過公共運輸系統,安保機制形同虛設,帶來的后果將不堪設想。

      第三,3D打印槍支者不受登記管制,背景調查缺位,槍支本身也沒有序列號等可供個體識別的標識,將對刑事偵查工作帶來極大挑戰(zhàn)。當前危險物品如槍支、管制器具等在制造、運輸、保管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均有較為嚴格的監(jiān)管,而犯罪分子使用3D打印槍支作案后,槍支上沒有序列號等標識,很難追蹤銷售或制造途徑,塑料材質若銷毀或改造成其他物品,則更難進行痕跡取證工作,這一切都將對偵查工作提出新的挑戰(zhàn)。

      (三)人類倫理社會風險

      本文將地基基礎下沉的成因和處理方案作為敘述的主要內容,首先對我國建筑工程的發(fā)展現狀進行簡單介紹,針對地基沉降展開敘述,包括地基沉降的基本概念、類型、原因、計算以及危害等方面,然后明確分析地基基礎下沉的原因,主要從建筑設計、工程勘探、建筑結構處理方法、施工過程以及土層土質這5個方面展開,將重點轉移到地基基礎下沉的處理方案上,分別從工程勘探、建筑物的設計施工以及地基處理3方面進行研究,希望能夠減少地基沉降的現象,推動我國建筑事業(yè)的穩(wěn)步發(fā)展,為人們提供一個安全穩(wěn)定的生產和生活環(huán)境。

      3D打印技術在生命科學領域應用有著光明前景,例如3D 打印組織、骨骼、血管甚至人造器官等,例如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生物工程師們成功利用一副兒童耳朵3D掃描圖成功復制出新的器官組織。這些應用將使人體修復病損、衰老組織或器官取得新的突破,進一步提升生命健康。當然這又可能會引發(fā)繼“克隆”爭議后新的一輪“道德危機”,如果細胞可以打印,組織、器官可以打印,那么是否會有人嘗試3D打印出一個完整的“人”,這一大膽的設想在技術的理論層面是可以實現的。正如德國哲學家康德提出的哲學和倫理學上的“絕對命令”——“人是目的,不是手段”,3D打印人類不再遵循傳統的生物法則,只是為了滿足設計者的需求,把人類作為一種手段??茖W與道德的價值沖突使得3D打印技術可能模糊、拆散、違背以血緣和婚姻為核心的傳統的家庭觀念、人際關系、社會秩序,甚至顛覆人類社會存在的倫理基礎,面臨前所未有的社會風險。

      當前我國3D打印產業(yè)尚處于起步階段,由于觀念、技術、成本等多種因素,3D打印相較傳統制造技術的市場空間和份額依然有限,這也是3D打印技術潛在安全風險尚未引起社會大眾警覺的重要原因。然而面對技術日新月異飛速發(fā)展的現實,諸多社會風險終將逐漸浮出水面,時下新舊技術交替的“更迭期”,正是社會治安防范體系完善與重構的“黃金期”,如何利用法律、政策規(guī)制3D打印技術迅猛發(fā)展可能帶來的安全風險,是國家和政府保障社會治安秩序巫待面對的課題,也是進一步推進3D打印技術革命必須回答的問題。

      三、3D打印的法律政策規(guī)制

      3D打印帶來技術革命的同時給現行法律、制度帶來沖擊和挑戰(zhàn),如何應對這些挑戰(zhàn)而進行的制度變革將勢在必行。筆者擬從從完善立法、分類管理、技術防范、公眾教育四個方面入手,提出一些具體管理手段的設想,以期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完善立法,明確邊界

      我國對危險物品或違禁品一直采取嚴厲的管制措施, 《刑法》、 《治安管理處罰法》、《人民警察法》、《槍支管理法》等法律法規(guī)都有明確禁止性規(guī)定,體現出國家和政府對保障社會治安秩序、打擊犯罪的堅定決心。但是目前缺乏一部統一的危險物品管制法律,且現有的法律中危險物品管制內容散落分布在不同條款中,存在著法律表述模糊、范圍缺乏科學界定等問題,以上幾部法律中先后出現了“危險物品”、“危險物質”、 “違禁品”、“危險品”、“危險貨物”等多種表述和法律界定,范圍涵蓋混淆不明必然對公安機關履行監(jiān)管職責產生消極影響。

      3D打印技術的安全風險日益顯現后,3D打印設備及產品究竟屬于哪一類管制對象,納入何種管理體制監(jiān)管,利用3D打印技術行政違法與刑事犯罪如何銜接,這些都對現有法律體系和管理體制提出新的要求。

      二是及時頒布相關司法解釋,打擊與3D打印產品相關的犯罪行為。3D打印相關的犯罪活動可能會對不同部門法保護的不同法益造成侵害,所以應注重整個法律體系的協調。這里所說的對法律法規(guī)的協調主要指的是對其中某些表述進行解釋,在有必要的時候也包括對這些規(guī)范的修改。比如前文提出的3D打印技術中二維到三維、參數到三維兩種建模方式難以納入現行著作權法中狹義界定的“復制”范疇,出現了無法可依的司法困境,在著作權法的修訂或司法解釋中應擴展復制權的概念內涵,避免司法實務中出現法律理解與適用的誤區(qū)。再例如刑法中有傳授犯罪方法罪,利用互聯網平臺肆意傳播3D打印危險物品的數據模型就是傳授行為的一種新形式,面對不特定的社會群體隨意傳播可能用來實施犯罪的方法,社會危害性極大,可能是積極追求或放任危害結果的發(fā)生,主觀方面應當是故意,不可能是過失,綜合犯罪構成要件應當認定利用互聯網平臺傳播3D打印危險物品的數據模型構成刑法意義上的傳授犯罪方法罪。面對3D打印技術對法律理解和適用可能提出的新問題,立法機關在法律規(guī)范修訂和解釋中應注意運用立法技術靈活性,及時回應新情況新問題,為實際司法留下適用空間,避免法律真空地帶的出現。

      三是將3D打印技術納入特種行業(yè)管理范疇,立法明確3D打印機生產、運輸、流通、管理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各個主體的職責和權利義務關系。3D打印技術既是改革生產技術和生活方式的革命,更是推動社會治安管理戰(zhàn)略改革的革命。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給社會治安管理秩序帶來的新挑戰(zhàn)已經超出了目前治安管理手段的范圍。政府部門應提前著手將3D打印技術納入特種行業(yè)管理范疇,要建章立制,對打印設備種類、規(guī)程和用途、去向以及生產、銷售、購買、使用與維修等環(huán)節(jié)作出嚴格規(guī)定和監(jiān)管。

      (二)分類管理,有效控制

      一是針對3D打印數據模型,建立嚴格周密的公共發(fā)布平臺,從源頭上預防核心數據的肆意泛濫。當前3D打印數據模型借助互聯網平臺無限制共享傳播,無形中為犯罪分子傳授犯罪方法與手段,助長暴力與犯罪風險。政府應禁止數據模型在私人平臺隨意發(fā)布,允許模型在行業(yè)內統一管理的指定數字化平臺進行交流共享,注重加強行業(yè)間自律管理,由專人進行信息審核,主管部門履行好定期抽查和監(jiān)督的職責。數字化平臺管理中需要明確信息的界定和分類:普通信息、受限信息、預警信息、危險信息,針對嚴重威脅公共安全的危險信息禁止發(fā)布或及時刪除的同時,要注重追根溯源,通過技術手段追蹤發(fā)布者,進行一定的制裁與處理。

      二是針對3D打印設備,建立信息登記與資質認證機制,在使用環(huán)節(jié)對設備與相應主體進行規(guī)制。建議對3D 打印技術制造商提出明確規(guī)定,每生產出一臺成品3D 打印機,都必須就其類型、規(guī)格、使用領域以及統一標準的產品編號至公安機關備案。從事3D 打印服務商和個人,在購買3D 打印機時,必須提前攜帶相關資料向市、區(qū)(縣)級公安機關提出申請,經公安機關審批同意后方可至3D 打印技術制造商購買。3D 打印技術制造商和3D 打印服務商、個人應當對已銷售的3D 打印機雙方共同登記,以備公安機關查驗[5]。

      三是針對3D打印產品,建立個體信息標識制度,為不法行為的事后追責提供可行性。在3D打印設備出廠之初就做好固定設置,使得每臺機器生產出的3D打印產品內部固定標識一定個體信息,類似汽車銘牌或商品電子監(jiān)管碼,一旦出現利用3D打印產品實施的犯罪行為,可以有效地根據打印產品追蹤打印設備,并根據購買打印機時的資質認證迅速鎖定3D 打印服務商或個人,為違法犯罪行為的偵查提供線索。

      (三)技術防范,科學管理

      待3D打印技術進一步成熟,風險日益顯現時,僅僅依靠消極的法律政策防范手段是難以全面管控的,技術風險的本質是技術的不確定性和不可控性,科學技術自身應當要經歷自我管理、自我凈化、自我突破的過程。3D打印技術帶來的安全風險應當由技術手段和方法來識別和化解,進而建立科學有效的風險預警與控制機制,使其在一個正常、合法的軌道上運行。

      一是設置3D打印設備軟件事先自我審查功能。具體的方式可以參考美國高智發(fā)明公司曾提交過的一份專利,其作業(yè)原理是“一款內置在3D 打印機里的軟件進行控制,只有當用戶要打印的物品符合相關規(guī)定時,比如它們沒有涉及到個人打印違禁品范圍,那么它們就可以順利地進行打印”。[6]

      二是完善3D打印網絡終端數字化平臺比對功能。每一臺3D打印機與終端網絡數字化平臺相鏈接,在網絡終端數據庫中存儲危險物品制造的數據模型,當3D打印機進行打印時可自動與數字化平臺中的數據庫進行比對,自動檢測和過濾設計模型中的預警、危險信息。

      (四)公眾教育,加強引導

      科學技術是把雙刃劍,3D打印技術既能改變我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模式,推動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fā)展,同樣也能帶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社會風險,威脅人類社會存在的法律、倫理基礎。3D技術普及之后所造成的后果是好的還是壞的,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使用它的人。筆者認為要抓好三個具有針對性、前瞻性和實效性的技術應用教育著力點:

      一是提高科技工作者道德素養(yǎng)。科技工作者對待科研工作要“有所為”、“有所不為”, 3D打印技術使用與普及工作中科技工作者應強化社會責任意識和科學倫理修養(yǎng),本著造福人類、服務社會的宗旨和目標,既要做好技術研發(fā)更要抓好風險防控,真正把3D打印技術限定在不至于威脅人類社會生存與發(fā)展的范圍之內,符合人類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

      二是通過新媒體進行普及宣傳。當前電視、網絡、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傳播工具“井噴式”發(fā)展,以其獨有的傳播速度快、受眾群體廣等特點,愈加深刻地影響著社會生活。政府和科研機構應利用好新媒體傳播工具,引導廣大媒體本著客觀、公正的原則來報道和宣傳3D 打印技術,確保正確的輿論導向。既加大3D打印技術正面效能的宣傳,以進一步推進新技術革命的深化發(fā)展,促進3D打印產業(yè)的市場份額和空間進一步擴大,更加深刻地改變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時對于3D打印技術可能帶來的社會風險,應當做到正確的評估和教育,不能隱瞞風險蔓延的事實,也不能刻意夸大風險的威脅,這樣才能真正的提高公眾的認知能力。

      三是促進普通民眾的認知水平。當前我國3D技術使用主體還停留在國家和企業(yè)層面,主要用于軍工、航空科技等尖端產業(yè)面,但是隨著技術的進一步成熟和普及,使用主體將向社會民眾進一步擴散,由規(guī)?;a業(yè)化制造向公民個性化定制逐步轉變,每一個社會公民都有可能成為3D打印技術的使用者和擁有者。3D打印技術風險還未真正蔓延和泛濫之前,國家和政府應做好公民的科技信息普及工作,強化公民技術使用過程中的法律意識和風險管理能力,提高社會認知水平。

      3D打印技術潛在的社會風險將隨著技術逐漸成熟而日益顯現,當前新舊技術交替的“更迭期”正是社會治安防范體系完善與重構的“黃金期”。利用法律、政策規(guī)制3D打印技術迅猛發(fā)展可能帶來的安全風險,既是國家和政府保障社會治安管理秩序的關鍵更是3D技術進一步發(fā)展與革新的前提與基礎。

      [1]The Economist.A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EB/OL].http:// www.economist.com/node/21552901,2012-04-21.

      [2]百度百科.3D打印[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117826.htm.

      [3]尹新天.中國專利法詳解[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2-3.

      [4]應培禮,洪佳一.3D打印治安管理對策研究[J].犯罪研究,2014,(5):26-32.

      [5]中國警察網.3D打印,當“天使”還是扮“魔鬼”[EB/OL].http://www.cpd.com.cn/epaper/rmgab/2013-07-08/05b-1.html, 2013-07-08.

      [6]姚強,王麗平.萬能制造機”背后的思考——知識產權法視野下3D打印技術的風險分析與對策 [J].科技與法律, 2013,(2):17-21.

      The security Risks and Legal Norms of 3D Printing Technology

      JIN Lan-tao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Shanghai,201620)

      3D printing is a kind of rapid prototyping technology,which has developed rapidly in recent years,with good prospect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pace.However,the potential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ehind the hidden aspects of the security risk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criminal and human ethics,the use of legal,regulatory policie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3D printing technology may bring a security risk.Both protecting the social order and public security management are the premise and foundation of 3D printing to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3D printing technology;security risk;legal norms

      D913.4

      A

      2095-1140(2015)03-0103-07

      (責任編輯:天下溪)

      2015-03-01

      靳瀾濤(1993- ),男,安徽合肥人,華東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治安學專業(yè)學生,主要從事刑事司法學、犯罪學研究。

      猜你喜歡
      危險物品槍支法律
      探索陪護參與危險物品管理在青少年非自殺性自傷行為護理中應用價值
      法律解釋與自然法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7:02
      危險物品
      危險物品儲存和運輸安全
      勞動保護(2018年8期)2018-09-12 01:16:02
      巴西成為全球因槍支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
      “槍支共享”
      澳大利亞民眾上繳逾5.7萬支非法持有槍支
      世界知識(2018年6期)2018-04-23 03:26:52
      讓人死亡的法律
      山東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30
      “互助獻血”質疑聲背后的法律困惑
      禁止個人在互聯網 發(fā)布危險物品信息
      福海县| 金塔县| 高碑店市| 义马市| 萨嘎县| 麟游县| 丹东市| 凤庆县| 五常市| 湛江市| 叶城县| 稷山县| 彝良县| 和龙市| 多伦县| 聊城市| 柏乡县| 敦煌市| 无棣县| 临潭县| 营山县| 威信县| 长宁区| 洪泽县| 永春县| 浏阳市| 福泉市| 新邵县| 浏阳市| 固安县| 理塘县| 军事| 平邑县| 宜宾市| 西盟| 西峡县| 朝阳县| 安阳市| 泾川县| 临沧市| 杭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