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佳媚
(鄭州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鄭州450000)
政治安全是構筑和諧社會、實現中國夢的重要政治目標。而政治安全的實現與促進,離不開公民意識教育,只有塑造出與時代發(fā)展和中國國情相符合的公民意識,才能真正實現政治安全。在重視公民意識教育的同時,要立足中國的國情,以政治安全為目標指完成公民意識教育,并在教育的過程中維護政治安全。
公民意識教育和政治安全問題是學界關注的熱點,怎樣把兩者有效地結合起來,發(fā)揮二者的整合之力,是一個緊迫問題。明確二者的內涵與相互關系,是深入研究的前提和基礎。
1.公民意識
公民意識是“公民依據憲法規(guī)定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對自己在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主體地位、主人身份的認識,及其對相應的責、權、利的認知和價值取向”[1]。公民意識內涵豐富,包括基本內涵、核心內涵和延伸內涵。主體意識和國家意識是公民作為國家主人和社會主體的意識,這是公民意識的基本內涵。它要求公民要以國家和民族利益為重,自覺關心維護國家、民族的利益和安全。權利意識、責任意識是現代公民與傳統(tǒng)臣民相區(qū)別的重要標志,這是公民意識的核心內涵。權利意識是公民對憲法和法律賦予自己某種行為合法性的認識,以及對他人合法權利的尊重;責任意識是公民必須履行對國家和社會應盡的責任與義務的意識。公德意識、法律意識等等則是公民意識的延伸內涵,這些是現代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公德意識其實是一種秩序意識,是公民在國家經濟、政治、文化與社會生活中必須具有的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意識;法律意識則是公民要有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識。當然,公民意識還包括理性、公平、正義、自由、寬容、科學等方面的意識。
公民意識體現了公民對于社會政治系統(tǒng)以及各種政治問題的態(tài)度、傾向、情感和價值觀,構成國家政治安全的心理基礎和思想基礎。公民意識具有階級性,它是關于政治國家所特有的政治文化和政治倫理,是統(tǒng)治階級的政治文化;作為現代社會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政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公民意識要求公民具有作為國家主人翁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權利觀和義務觀,秉持合理、合法、守法的基本理念,具有正確的對待國家、社會和他人的價值取向和道德觀念。
2.政治安全
政治安全指的是“國家政治體系具有對社會矛盾的變遷演化的調適功能,能在社會內外矛盾發(fā)生、發(fā)展和解決過程中,保持原有的基本結構和基本性質,及時有效地解決社會張力,消除不安定因素,防止政治動亂,維護國體、政體和政局的穩(wěn)定,保證政治運作的秩序性、規(guī)范性和連續(xù)性”[2]。
政治安全對外表現為能有效抵御來自國外的各種思想滲透和干涉,切實維護國家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國家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是政治安全的前提,也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生存和發(fā)展的保障。政治安全對內表現為得到公民對執(zhí)政黨和國家的政治認同,能有效防范來自國家內部的破壞勢力,保持主流意識形態(tài)陣地穩(wěn)固、執(zhí)政黨領導穩(wěn)固、政治制度穩(wěn)固、社會秩序保持穩(wěn)定等。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主導是維系國家和民族存在與發(fā)展的紐帶,也為政權和政治制度提供合法性的理論基礎,構成政治安全的靈魂;執(zhí)政黨的領導穩(wěn)固與政治制度穩(wěn)固是政治安全的核心,反映了公民的價值判斷和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選擇;社會秩序穩(wěn)定是政治安全的社會基礎,表達了公民對執(zhí)政黨與政府的信任與支持,為政治安全提供社會資源[3]。政治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最高的國家利益。
政治安全是公民意識教育的保障和支撐,公民意識是政治安全重要的社會思想基礎,良好的公民意識教育能夠有力促進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的安全,更好地實現政治安全,因此,二者互為條件,相互促進。
首先,公民意識教育是實現政治安全的重要途徑。公民意識的提高是政治安全的題中應有之義,因為政治安全最終要落實為民眾公民意識的提高,因此,需要以相應的公民意識教育為手段。公民意識教育能提高民眾的公民素養(yǎng),促進身份認同。民眾通過教育明確自己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主體地位,自覺地將作為國家主人翁的責任感、使命感和權利義務觀融為一體;公民意識教育能使民眾正確了解國家、國情,幫助其認同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與核心價值;公民意識教育還有助于提高民眾的政治參與意識和主動性,通過教育提升民眾的主體意識,強化其政治責任感和積極主動精神,使他們具有參與民主政治生活所需要的政治文化觀念,能夠通過合法途徑,理性表達政治訴求和愿望,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并監(jiān)督公共權力的運行,從而實現政治制度的良性運行和發(fā)展,實現政治安全。
其次,政治安全是公民意識教育的土壤和重要指向。公民意識本身是與民主型政治文明相適應的,在專制社會中不可能產生公民意識。政治安全是公民意識教育的土壤,它能夠保障民眾的基本政治權利和利益,有利于激發(fā)民眾潛在的自由意識,使其有更多機會參與政治活動,這將有利于提高民眾政治參與的意識與積極性。只有在政治安全的條件下,民眾才能通過不斷的政治參與以及公民教育、輿論引導、自由結社等多種渠道逐漸提升公民意識,離開了政治安全,民眾就不可能獲得真正的公民意識。同時,有力地促進政治安全也是公民意識教育的內在要求和目標指向。公民意識教育的目標和任務具有階級性,它為特定的政治集團服務,是培養(yǎng)與一定社會政治系統(tǒng)相適應的合格公民的教育,因此公民意識教育必須定準目標和堅持方向。我國的公民意識教育要立足于中國的國情,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指導,使民眾獲得公民意識教育的過程客觀上成為維護和鞏固政治安全的過程。
眾所周知,政治安全要想長久穩(wěn)固,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民眾對政治思想、政治體制所產生的信心與信仰,取決于民眾對政治活動的積極支持、有序參與和自覺推動,這是政治安全得以有效實現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就是說,只有在民眾將公民知識內化為思維方式,進而外化為一系列具體行為時,政治安全才得以實現和穩(wěn)固。然而,公民意識是理論化、系統(tǒng)化的社會意識形式,不會在社會生活中自發(fā)形成。民眾只有經過專門教育,才能形成科學的、對社會及對自身發(fā)展有積極意義的公民意識。因此,需要通過公民意識教育造就大批學有專長的合格現代化公民,為政治安全奠定堅實的人文基礎。
公民意識教育具有階級性,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馬克思主義自產生以來,不斷地經受著實踐的考驗,其基本原理的實際運用時刻以具體的歷史狀況為轉移,并未因為歷史條件發(fā)生了改變而喪失其指導性、科學性;馬克思主義理論是開放的理論,是隨著實踐和科學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的,這種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具有一脈相承性,每一次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都是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科學性的論證。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實踐也充分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指導性。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走社會主義道路具有必然性。公民意識教育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一部分,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部分,以社會主義的價值取向為標準是題中應有之義,因此,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主體意識是公民對于自己所持權利和義務的一種自覺意識,它構成政治意識安全的心理基礎。強化主體意識有助于政治秩序的穩(wěn)定。然而,中國的傳統(tǒng)政治文化滲透著國家本位、官本位的思維定勢,與西方不同,中國從來沒有出現過國家和社會相分的社會意識。在傳統(tǒng)中國,民眾要做的是皇權之下的順臣、子民,他們并不具有真正意義上的獨立人格,人的主體性精神缺失。傳統(tǒng)文化中的權威崇拜、明哲保身、逆來順受等落后意識對民眾的思想束縛很深,一定程度上阻礙著民眾政治主體意識的生成,影響民眾的政治觀念和政治行為。由于現實政治體制的發(fā)展尚不完善,在現實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導致部分民眾政治興趣缺乏,政治情感冷漠,進而導致政治責任感缺失。所以,加強民眾的主體意識教育非常必要。要使民眾明確自身在國家中的主體地位,明確公民身份的意義和價值及對國家和社會未來命運的重要作用,提高其參政議政的意識,以更好地建設國家和社會為己任;要消除民眾政治義務的模糊和政治冷漠,使他們積極參與政治生活,參與重大問題的討論和決策,以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的基本要求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貢獻自己的才智,促進公共利益,實現公共價值,等等。
從一定意義上說,政治制度安全是政治意識安全的客觀表征,它體現了政治行為安全的規(guī)范性要求,其突出的表現就是人們在一定政治意識指導下建立起相配套的政治制度、法律等規(guī)范體系。維護政治制度安全既需要民主憲政的體制,也需要與民主憲政體制相匹配的政治文化。也就是說,維護政治制度安全,既需要良好的制度設計和運行規(guī)則,也需要民眾良好的公民意識和民主政治理念,從這個角度來說,政治制度安全的內源性動力來自憲法意識和權責意識。
首先,要強化憲法意識教育。公民意識是與憲法密切相關的。根據憲法規(guī)定,全國各族人民、各企事業(yè)組織都要遵守憲法和法律,違憲和違法行為都必須予以追究。一個合格的公民要有高度的憲法意識,維護憲法尊嚴與權威,遵守和保證憲法的實施,自覺地以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公民權利與義務為自己在政治和社會生活中行為依據。公民的憲法意識是實現政治制度安全的重要表現。其次,要加強權利和責任相統(tǒng)一的意識教育。權利意識就是每個公民都知道憲法和法律所保障的自己的基本權利,能夠捍衛(wèi)憲法和法律的尊嚴,在政策和法律允許的范圍內積極維護自己的權利。責任意識是公民對自己承擔義務的明確和認同,是一種內心自律的體現。權利的實現是以履行責任為前提的,責任意識與權利意識密不可分,只有那些具備了自覺的權責意識的社會成員,才具備了完整的公民特性,是真正意義上的公民。良好的公民意識可以使政治制度、法律規(guī)范有效地轉化成民眾的信念和生活準則,從而建立起普遍有效的政治秩序,維護政治制度的安全。
政治行為安全是公民在政治意識支配與政治制度規(guī)范下的實踐選擇,是政治意識安全的主體展現。政治行為是群體性實踐行為,其利益主體不同,必然導致利益訴求與表達相異,因此,政治行為需要一定的程序與規(guī)范要求。政治生活、政治實踐有序化程度越高,政治行為安全的程度也就越高。政治行為安全倘若缺少了一定的規(guī)范和秩序,也就無從談起[4]。而公共意識則是一定規(guī)范與秩序必要的人文基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了廣闊的“公共生活空間”,民眾自由度擴展。然而,現實中部分民眾對于公共空間、公共權力等“公共問題”缺乏基本的關注[5],“公共精神”的普遍缺乏已成為中國社會一個不爭的事實。因此,公民意識教育需要把公共意識納入視野,其中,加強公德意識的培養(yǎng)是關鍵。公德意識是指對維護社會正常生活秩序而約定俗成的最基本的公共生活準則的履行和遵守的自覺意識。公德意識可以塑造民眾的行為方式,調整民眾之間的政治和社會關系。良好的行為方式、自覺的公德意識,對維護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保持社會的健康與穩(wěn)定發(fā)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公德意識還內含對政治體系、政治制度評判的標準,對民眾的政治行為目標產生引領和定向作用,成為民眾自覺遵循的準則,從而使民眾在政治實踐中高度認同特定的政治價值和規(guī)范,進而影響其政治行為。因此,民眾公德意識的提高能夠使其更加自覺地規(guī)范政治參與,提高政治行為的有序性,從而保持政治體系的有序和政治環(huán)境的穩(wěn)定[6]。
公民意識教育還要強化規(guī)則意識教育。規(guī)則意識是指按照各種規(guī)則來調整行為的一種自律意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本價值理念就是契約精神、規(guī)則意識。雖然現代社會民眾都擁有獨立的個性和意志,但規(guī)則意識依然是政治運行的必要內容,這體現了現代社會的法制精神、履約精神和紀律精神。沒有規(guī)則,社會必將陷入無序和混亂,因此,規(guī)則意識是政治行為安全的重要保障。具體而言,加強規(guī)則意識教育,就是要培養(yǎng)具有民主與法制意識的社會成員,使他們了解社會政治運作的基本模式和關系,了解正確參與社會的政治生活的方式,了解怎樣合理合法地保障自己的權利和履行自己的義務等等[7]。規(guī)則意識也是公民意識教育的重要價值取向。
公民意識作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政治安全的實現與促進意義重大,公民意識教育應該以政治安全為宏觀目標,加強建設,不斷發(fā)展。
現代民主政治是以市場經濟為背景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伴隨著多元化經濟利益的出現,民眾價值取向也必然出現多元化,因此,出現多元化的社會思潮是必然的,這能夠進一步深化和促進民主政治進程。然而眾多的社會思潮的理念各自不同,對于一個主權國家的政治體系來說,必要的引領是不可或缺的。國家政治體系需要建構穩(wěn)定、持續(xù)而又符合歷史發(fā)展方向的核心價值理念,有了這樣的理念,國家才能構筑永續(xù)而有深度的認同感,形成持續(xù)而又強大的感召力,實現政治安全。因此,公民意識作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在教育中重視用馬克思主義指導社會思想的交流與發(fā)展,下工夫建設和滲透中國自身的核心價值理念,在多元思想取向下,堅持一元思想的引導。換言之,公民意識教育必須在共同信仰上下功夫。堅持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引領,唯此,才能凝聚民眾,實現社會穩(wěn)定和政治安全。
公民意識教育應該立足于制度的革新,努力完善政治制度,為催生公民意識提供外在的支撐和保障。我國的公民意識從整體上看還存在著缺陷,城鄉(xiāng)、地域等都存在差距,還無法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要求。改革開放以來,盡管民主政治建設取得了一定進展,然而,現實生活中侵犯公民合法權利的現象時有發(fā)生,憲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規(guī)所規(guī)定和賦予公民的各項權利并沒有得以全面貫徹和落實。這種現象產生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公民權利保障機制的缺失或者不完善。公民意識的成長與公民權利的實現相輔相成,倘若不能有力保障公民權利,公民意識是無法得到相應提高的。公民意識教育需要借助完善的制度激發(fā)和保障民眾的公民意識和公民權利,因為,完善的政治制度具有教育性,能夠賦予公民角色以充分的主體性,使民眾逐漸擺脫傳統(tǒng)臣民意識的不良影響,塑造良善而成熟的公民性格,更好地促進其公民意識的成長,變消極公民為積極公民。應該說,民眾獲得公民意識教育的過程,既能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也能促進政治制度的發(fā)展。因此,大力推進政治制度建設與革新是催生公民意識的重要外在支撐,對于實現政治安全意義深遠[8]。
政治安全的實現離不開民眾的政治參與,公民意識教育要重視現實的政治實踐?!罢螀⑴c是增強公民政治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培養(yǎng)公民的政治素質、形成良好的政治文化和政治信任的主要手段”[9]。政治參與可以彰顯民眾當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是實現政治民主的基本手段。民眾通過政治參與,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政府行為,成為真正的政治主體。政治參與的引導和程序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社會的不穩(wěn)定[10];另外,“公民通過政治參與可以學習如何發(fā)揮自己的政治作用,變得關心政治,增強對政治的信賴感,并感到自己是社會的一員,正在發(fā)揮正確的政治作用,從而得到一種滿足感?!瓘哪撤N意義上說,在政治參與的過程中,可以教育公民更多地注意到他人的立場,因而變得更加成熟”[11]。民眾由于政治參與的擴大而更多地去參與管理國家事物,進而培養(yǎng)其理性參與意識,塑造其公民精神,深化政治體系和制度的認同[8]。
中國當代公民政治參與行為有了很大的轉變和提升,然而,民眾還普遍地對政治持一種集體無意識的外在感,存在政治冷漠和政治認同危機,社會整體層面上缺乏有序參與和有效參與,自覺自為的政治參與范式尚未出現。這種狀況阻礙了社會的穩(wěn)定與政治的安全,需要公民意識教育的匡正。只有將廣大民眾吸納到政治活動的體系中來,擴大其政治活動的參與力度和監(jiān)督力度,并在此過程中使民眾逐步掌握所需的政治知識、政治技能,激發(fā)、增強其潛在的主體意識、責任意識,不斷加深對政治價值的體悟等等,公民意識教育才真正有了歸宿。
[1]王東虓.公民意識教育層次性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2011(2).
[2]倪建中.國家安全[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7:287.
[3]馬振超.當前維護國家政治安全問題的思考[J].江南社會學院學報,2009(3).
[4]陽東.論大學生公民意識對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影響[J].改革與發(fā)展,2007(5).
[5]孫峰.全球化與本土化視野下公民教育的價值追求[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
[6]張民?。褚庾R與中國現代化[J].山西大學學報(哲社版),2005(2).
[7]臧宏.公民意識的蘊含及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教育評論,2009(1).
[8]張立進.中國政治發(fā)展與社會主義公民意識[J].蘭州學刊,2012(9).
[9]唐曉,楊帆.政治科學基礎[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7:332.
[10]陳永鴻.論憲政與政治文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2.
[11]蒲郁島夫.政治參與[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