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寅春
(西藏民族學院文學院,陜西 咸陽 712082)
在清代,隨著中央政權進一步加強對西藏地方的管理,西藏與中原地區(qū)、與其他少數(shù)民族間的文化交流與融合愈加頻繁和深入。在這種文化交流與融合的歷史進程中,駐藏大臣發(fā)揮了重要的示范和引領作用,而和瑛則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和瑛(1741-1820),原名和寧,道光元年避宣宗諱改名和瑛,字潤平,號太庵,姓額爾德特氏,蒙古鑲黃旗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進士,歷任戶部主事、太平府、潁州府知府、廬鳳道觀察、四川按察使、布政使。五十五年(1790)九月調任陜西布政使,五十七年三月刻印《西藏志》,五十八年十一月因“稍諳衛(wèi)藏情行”〔1〕卷一四四〇而馳驛赴藏,協(xié)助和琳辦事。五十九年三月抵達拉薩,約在嘉慶六年五月離藏,在西藏任幫辦大臣、辦事大臣長達八年之久。在藏期間,和瑛創(chuàng)作了大量描寫西藏生活的詩歌以及疆域大賦《西藏賦》,參與編纂《衛(wèi)藏通志》等,為漢藏文化交流融合作出了積極貢獻。他促進藏族與其他文化交流融合的途徑之一便是學習藏語,融裁藏語語匯入詩,擴展詩歌表現(xiàn)力。
其融匯藏語語匯入詩,主要分為通篇融入和偶爾融入兩種情況。通篇融入以乾隆五十九年創(chuàng)作的《蠻謳行》為代表,原詩如下:
博穆女恨不生中原,世為墨賽百姓隸西番。阿叭父阿媽母盡老死,撈烏角角弟兄趨沙門。剩有密商單身年十五,早學鍋莊踏地舞。胭脂粉黛通麻瓊不見,拉薩佛地認通永遠充役苦。蘇銀誰歡樂柳林灣,連臂葉通唱聲關關。自尋擢卡夫索諾木造化,幾迷妻坐就時開顏。上者確布富者饒塞藕金銀,木的珍珠角鹿珊瑚綴囚首。薩通飲食豐盈褚巴衣服新,甲嗆黃酒阿拉清酒不離口。次者買布貧者嫁農商,畢噶春動噶秋勤稞秧。閑時出瑪街市售囊布氆氌,貢達晚樵汲無燈光。一朝擢卡夫還育密中國,亢罷房屋蕭條誰憫恤。生兒攜去塔戎布遠方,陳各尼參晝夜淚如滭。忽聽傳呼朗仔轄管地方頭目,安奔大人達洛今年修官衙。鏟泥筑土莫共澤懶惰,鳩工火速董打來加。阿卓早晨胼胝落呢馬日落,費盡涉磨氣力薩糌粑食炒面。更番倘誤端聶兒公干,章喀銀錢親交業(yè)爾把管事人。達楞今日無奈起蠻謳,相思苦楚端情交愁。播依番音那用吹令卜笛,咿唔敕勒動高樓。高樓索勒銀錢賞,棕棕笑也越唱青云朗。來朝忙布多多買瑪拉酥油,燃燈喇谷佛像前供養(yǎng)。禱祝來生多搶錯叩頭,男身宮腳保佑轉中華。不然約古跟隨河伯婦,烏拉差徭躲卻隨魚蝦?!?〕
詩中小字為原作者標注的漢語意思。全詩共22韻44句308字,除“吚唔敕勒動高樓”“高樓索勒銀錢賞”兩句外,其余每句都有1-2個藏語語匯,字數(shù)多達125字,占總字數(shù)的三分之一強;使用藏語語匯達58次之多,去除“擢卡”1次重復,實際使用藏語語匯有57個。在一首詩歌中如此多的植入民族語匯,實屬罕見。再如《嘉平月護送參贊海公統(tǒng)軍赴藏四首》其一:“萬里烏斯藏,千層拉薩招。班禪參妙喜,達賴脫塵囂。叩額諸番控,雕題百貊朝。家家唐古特,別蚌屬庭梟?!薄?〕卷一,p465在八句詩中,先后使用了烏斯藏、拉薩、招、班禪、達賴、唐古特、別蚌等七個民族語匯,使用頻率比較高,也基本上屬于通篇融入。當然,在和瑛詩歌中,通篇融入民族語匯的詩歌也并不是很多。
偶爾融入則是在整首詩中,并非句句融入,而只是在個別詩句中融入,這種情形也最為普遍。如《嘉平月護送參贊海公統(tǒng)軍赴藏四首》其三:“青海諸番道,兼衣夏月過。冰天無汗馬,雪嶠有埋駝。地險達般嶺,天通穆魯河。噶達蘇屹老,超蹀快如何?!薄?〕卷一,p465在八句詩中,詩人只融入了達般嶺、穆魯河、噶達蘇屹等民族語匯。再如《七夕遣懷》其二:“布達拉前百丈碉,當年贊普渡銀橋?!薄?〕在四句詩中融入了布達拉、贊普等兩個藏語語匯。像這樣只在個別詩句中融入藏語語匯,在和瑛詩集,尤其是在藏期間創(chuàng)作的詩歌中,可以說比比皆是。
在使用藏語語匯入詩的過程當中,由于名詞使用最為方便,接觸也最多,因此名詞出現(xiàn)的頻次也最高,動詞等則只是偶爾使用。在名詞中,使用最多的是地名,其他名物、職官名、人名等則要相對少一些。
使用地名入詩,如《宿頭塘》:“阿喇柏桑西,喜宿頭塘早?!卑⒗厣?,山名,在里塘西南三十里?!堆┖蠖鹊み_山》:“丹達寒山暮,青燈古廟存?!钡み_山即今西藏邊壩縣南夏貢拉山,為入藏第一險阻?!缎l(wèi)藏通志》載:“沙工拉山,一名丹達山,過丹達塘十五里,上山頗側難行,俯臨雪窖,西望峭壁摩空,中一小溝,蜿蜒而上,凜冽冰城,刺肌奪目,少有微風,斷不可過。有丹達神廟,必虔誠祈禱,乃得平靜。見寺廟門。魯工拉山,與沙工拉相連,山勢平衍,長百余里,冬春積雪不消,離拉里一日。”〔4〕卷三《札什城大閱番兵游色拉寺書事四十韻》:“迢迢扎什城,路轉溪橋曲……色拉寺中來,佛閣行廚沃。”扎什城也作札什城,為清代在拉薩城南建造的兵營。色拉寺為藏傳佛教格魯派三大寺之一,坐落在西藏拉薩北郊色拉烏孜山南麓。明永樂十二年(1414),宗喀巴派弟子絳欽卻杰釋迦也失(1352-1435)代表其入京覲見明成祖。十三年,封釋迦也失為“西天佛子大國師”。十七年釋迦也失遵照宗喀巴意旨主持興建了色拉寺。宣德九年(1434)該寺落成后,釋迦也失再次入京覲見明宣宗,受封為“大慈法王”。色拉寺殿堂建筑宏偉,屢經擴建,由措欽大殿、結巴、麥巴、阿巴等三個“札倉”、30個康村組成。其全盛時期僧人定額為5500人,僅次于哲蚌寺?!兑沟纸├铩?“萬里客中客,初貪聶黨程?!甭欬h在今西藏曲水縣。
使用名物入詩,如《喜聞廓爾喀投誠大將軍班師紀事》其六:“瑪甲巢云嶺,郎伽出日南。”瑪甲,即瑪卜甲,藏語孔雀名;郎伽即郎卜伽,藏語大象名?!稏|俄洛至臥龍石》:“絕頂矗鄂博,哈達紛垂旒。”鄂博即土堆,邊界標志;哈達是藏族、蒙古族等少數(shù)民族交往應酬等活動中贈送對方、敬獻神佛的長條絲巾。《大招掣胡圖克圖即事》:“古殿奔巴設,祥晨選佛開?!北及?,藏語意為瓶子,這里指金瓶掣簽時使用的金瓶。金瓶掣簽是《欽定藏內善后章程二十九條》中規(guī)定的活佛轉世靈童認定辦法,也是中央政府對西藏宗教,特別是藏傳佛教進行直接管理的具體體現(xiàn)?!断娜涨矐鸭词乱陨倭辍盁艋ê翁?,酒綠正相親”為韻五律十首》其六:“褻露不為羞,群酣阿拉酒?!卑⒗扑惷?,西藏的一種清酒。
使用職官名入詩,如《嘉平月護送參贊海公統(tǒng)軍赴藏四首》:“班禪參妙喜,達賴脫塵囂?!薄笆Р邞{垂仲,拋戈恥戴繃?!薄断娜涨矐鸭词乱陨倭辍盁艋ê翁?,酒綠正相親”為韻五律十首》其四“牒巴慶彈冠,噶倫知束帶。”《札什城大閱番兵游色拉寺書事四十韻》:“湩然擊節(jié)鼓,戴琫先起肅……如琫甲琫流,各各腰弭箙。”垂仲即會占卜算卦的喇嘛。戴繃、如琫、甲琫都是藏軍領兵頭目,其中戴琫四品,管兵五百名;如琫五品,管兵二百五十名;甲琫六品,管兵一百二十五名。牒巴即總管一類的官職,噶倫即總辦西藏行政事務的僧官。
使用人名入詩的如《出打箭爐》云:“宣使甲爾參,繼絕本阿旺?!薄稏|俄洛至臥龍石》:“敦多伽木嗟,紅帽薩迦流?!?/p>
使用動詞入詩,如:《轄載道上口占》:“步步闌干密,聲聲亞古抬。”和瑛自注“蠻語闌干密,看道也”;亞古抬即“用力曳纖”?!?〕卷一,p465《蠻謳行》中,“連臂葉通聲關關”句,“葉通”下自注“唱”;“鳩工火速董來加”句,“董”下注“打”;“費盡涉磨薩糌粑”句,“薩糌粑”下注“食炒面”;“越唱青云朗”句,“棕棕”下自注“笑也”;“禱祝來生多搶錯”句,“搶錯”下自注“叩頭”;“男身宮腳轉中華”句,“宮腳”下自注“保佑”;“不然約古河伯婦”句,“約古”下自注“跟隨”?!?〕
使用副詞、形容詞等,如《蠻謳行》中“上者確布饒塞藕……次者買布嫁農商”句,“確布”、“買布”下分別自注“富者”、“貧者”;“鏟泥筑土莫共澤”句,“共澤”下自注“懶惰”;“來朝忙布買瑪拉”句,“忙不”下自注“多多”。
藏語語匯無論是在字節(jié)、音韻、語意等方面都與漢語有很大不同,和瑛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靈活使用音譯的藏語語匯,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詩意而又不妨礙讀者閱讀,這得益于他在使用語匯時的一些特殊的藝術手法和技術處理。
一是使用割裂的手法。割裂是漢語創(chuàng)作中經常使用到的一種修辭手法,是一種特殊的借代,往往把古書中的一句話、一個詞組,或者一個名字,截取其中的一部分,用來表達整體的意思。這種修辭手法在駢文及詩詞創(chuàng)作中運用尤其廣泛,如陶淵明《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于規(guī)林二首》“再喜見友于”句中“友于”代指兄弟〔5〕卷三,系割裂《尚書》“友于兄弟”一句〔6〕卷二;韓愈《符讀書城南》“豈不旦夕念,為爾惜居諸”中“居諸”代日月〔7〕卷九,系割裂《詩經·柏舟》“日居月諸,胡迭而微”句〔8〕卷二;白居易《答四皓廟》“君看齊鼎中,焦爛者酈其”中“酈其”即“酈食其”的割裂〔9〕卷二。和瑛在民族語匯入詩時,慣于使用割裂的修辭手法,以解決民族語匯字節(jié)過長的問題。如:《喜聞廓爾喀投誠大將軍班師紀事》其一“無量浮屠國,巖疆震廓酋”句中,“廓”即“廓爾喀”的割裂;《重陽九詠·望江》“恒沙出阿耨”句中,“阿耨”即“阿耨達池”的割裂;《紀游行》“布達札什法門同”句中,“布達”和“札什”分別是“布達拉”、“札什倫布”的割裂;《喜聞廓爾喀投誠大將軍班師紀事》其六“瑪甲巢云嶺,郎伽出日南”句中,“瑪甲”和“郎伽”分別是“瑪卜甲”、“郎卜伽”的割裂;《希齋司空奉命節(jié)制全川,將東歸,為賦韻詩三十首,述事志別》其六“最好花時節(jié),香曇第穆園”句中,“第穆”即“第穆呼圖克圖”;《鞏寧城望博克達山》“穆蘇西接古冰顏”句中,“穆蘇”即“穆蘇爾達巴罕”。通過割裂的修辭,和瑛很好地解決了民族語匯字節(jié)長而詩句字數(shù)有限的矛盾,為民族語匯、新詞語入詩提供了一種典范。
二是補充漢語意項。民族語匯音譯入詩,除字節(jié)過長外,最重要的問題則是語意的不明確,處理不當則容易造成讀者閱讀的障礙。和瑛在遣民族語匯入詩的同時注意到了這一問題,并進行了較為妥善的解決。一者是后綴漢語意項,表明語匯的具體指向,減低閱讀障礙,如達般嶺、穆魯河、扎什城、色拉寺、亞喜村、拔姆宮、阿拉酒等,在專用名詞音譯時,后綴漢語意項,使得讀者一眼就能看懂“達般”是山名、“穆魯”是河名、“扎什”是城池名、“色拉”是寺名、“亞喜”是村名、“拔姆”是宮觀名、“阿拉”是酒名,即便是不理解、不明白民族語匯具體語意,但也基本能看懂詩歌所要表達的意思。一者是詩中自注,補充民族語匯的來歷與具體內涵。如《蠻謳行》中,每個民族語匯下都自注漢語意項;《嘉平月護送參贊海公統(tǒng)軍赴藏四首》其四“失策憑垂仲,拋戈恥戴繃”兩句,句末分別自注“喇嘛能卜者名垂仲”、“番目領兵者名戴繃”;《喜聞廓爾喀投誠大將軍班師紀事》其六“瑪甲巢云嶺,郎伽出日南”兩句,句末分別自注“孔雀名瑪卜甲”、“象名郎卜伽”;《轄載道上口占》“步步闌干密,聲聲亞古抬”兩句,句末分別自注“蠻語闌干密,看道也”、“用力曳纖”;《擦嚨道上口占》“曲奪連江鞏,層層石迭關”中,第一句句末自注“二山名”,指明“曲奪”“江鞏”是兩座大山;《蝎子草》“世間小草原無忌,生怕群呼哈拉垓”中,句末自注“蒙古語畏懼之意”;《宿庫車城》“土甲榮奇木,田庚徙惰蘭”兩句,句末自注“回語奇木,廣大也,故其大頭目名阿奇木伯克”、“惰蘭,回人別種,專為酋長養(yǎng)鷹鷂者,今徙居此”,自注不僅釋義,還補充了其他內容,更方便讀者閱讀理解。無論是后綴漢語意項,還是詩中自注,既保留了民族語匯的獨特性,又解決了讀者閱讀的困難,增強了詩歌的蘊含美。當然,對于通行的或歷史文獻中已經普遍使用的民族語匯,和瑛則是徑直使用,不再補充意項。如“達賴”一詞,本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瓦赤喇闧喇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的簡稱,但早已成為通行語,故和瑛在詩中屢次使用,都未曾出注。再如“拂廬”一詞,本指吐蕃人所居的氈帳,杜甫《送楊六判官使西蕃》謂“草輕蕃馬健,雪重拂廬干”〔10〕卷五,《舊唐書·吐蕃傳》載吐蕃“貴人處于大氈帳,名為拂廬”〔11〕卷一百九十六,可見“拂廬”在歷史文獻中已經廣泛使用,也為大家所熟知,因此在“減汝拂廬征,為渠平屋足”等詩句中未再為“拂廬”補充漢語意項。
三是注意音韻和諧。詩歌是非常講究格律的,追求一種平仄相間、平仄相對的音韻美。和瑛在使用民族語匯入詩的時候,也注重詩歌格律,注意音韻和諧,而并非一味削足適履,生搬硬套。如《蠻謳行》,全詩雖然使用了57個藏語語匯,多達125字,但始終堅持四句一韻,兩韻一換的換韻原則,即便是藏語語匯作為韻腳,也都符合歌行體押韻的規(guī)范,全詩音節(jié)錯綜變化,跌宕多姿。再如:
古殿奔巴設,祥晨選佛開。(《大招掣胡圖克圖即事》)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步步闌干密,聲聲亞古抬。(《轄載道上口占》)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香焚螺甲凈禪棲,丈六金身古殿齊。(《宿薩迦廟》)
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和瑛在選用民族語匯入詩的時候,在選擇對應的音譯漢字的時候,已經注意到了詩歌的格律要求,注意到了平仄規(guī)律,從而使得詩歌雖然雜用民族語匯,但依然音韻和諧。
四是注重對仗工穩(wěn)。對仗是格律詩的一個基本要求,講究字數(shù)相同、詞性相同、平仄對立、句法相似,且貴在自然巧妙。和瑛在使用民族語匯時,有意地形成對仗,而且對仗工穩(wěn)。如《宿庫車城》:“土甲榮奇木,田庚徙惰蘭?!薄巴良住迸c“田庚”形成奇對,而“奇木”與“惰蘭”也形成巧對,可謂遣詞高手?!洞饏菈弁W使同年見寄元韻四首》“蠻程每滯烏拉少,旅橐還欣糌粑多”中,“烏拉”對“糌粑”,也頗見匠心。再如《重陽九詠·望江》“恒沙出阿耨,藏布護招提”、《中秋對月書懷二首》其一“側寒蠻嶺外,清切楮江濱”等詩句,也都是巧用民族語匯構成對仗,且對仗工穩(wěn)。
和瑛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大量融裁藏語語匯入詩,而且音韻和諧,對仗工穩(wěn),自然流暢,不顯鑿琢,為民族語匯、新詞語入詩提供了一種典范,為漢語詩歌創(chuàng)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增添了詩歌的意趣,是創(chuàng)新詩歌語言的有力嘗試;同時,大量使用藏語語匯入詩,也有力地促進了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有利于和瑛融入西藏社會,更好地履行自己的工作職責。
[1]高宗實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5:5.
[2]衛(wèi)藏和聲集[Z].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
[3]〔清〕和瑛.易簡齋詩鈔[A].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460冊[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衛(wèi)藏通志[A].李毓澍.中國邊疆叢書第一輯第15冊[Z].臺北:文海出版社,1965:275.
[5]逯欽立校注.陶淵明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9:73.
[6]〔清〕劉寶楠.論語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90:66.
[7]錢仲聯(lián)集釋.韓昌黎詩系年集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011.
[8]〔宋〕朱熹.詩集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5.
[9]〔唐〕白居易著.顧學頡校點.白居易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9:44.
[10]〔清〕仇兆鰲.杜詩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79:377.
[11]〔后晉〕劉昫等.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5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