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穎華
(同濟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0092)
?
主體性:解析當前全民守法的鑰匙
單穎華
(同濟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0092)
對“守法”的固化認知影響著守法的實效,因此將“主體性”引入“守法”中,重新解讀現(xiàn)代社會守法的含義,更正以往對“守法”的誤解,從而認識到主體性是守法支撐力量,非主體性尤其是法律強制性不是守法的動力所在。在現(xiàn)代社會,主體性才是破解當前全民守法困境的鑰匙。
主體性;守法;非主體性
以當今中國法治建設而論,雖然立法仍需進一步加強和完善,但最為關鍵的還是法律得不到普遍的遵守。守法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明確提出“全民守法”的概念,人人守法是全民守法的重要內涵,作為推進法治中國建設重要保障措施之一的全民守法,只有建立在主體性的基礎上,才能達到預期目標。主體性是人類自由與解放的重要標志之一,是法律獲得實現(xiàn)的最大保障,也是解決當前全民守法困境的關鍵所在。
(一)主體性涵義解析
主體性是由于每個人的內在價值所獲致的高貴與莊嚴,它使人生而為人。主體性思想最早起源于普羅泰格拉“人是萬物的尺度”,近代哲學主體性的最初宣言說廢話是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主體性”顧名思義就是主體的性質?!靶浴痹谶@里表示“事物固有的性質,也是人的自然本性?!盵1]162主體性是作為主體的一種內在規(guī)定性,以主體意識為根基,在主體與客體的互動過程中產生一種不受他人干預、獨立決斷事物的能力。近代主體性被歸結于他的意識性中,但是缺少客體性活動的意識能動性也失去了存在基礎,變成了抽象的主體性。馬克思將主體性理解為實踐的主體性,使得主體性有了存在根基。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人通過自己的外化把自己現(xiàn)實的、對象性的本質力量設定為異己的對象時,設定并不是主體;它是對象性的本質力量的主體性,因此這些本質力量的活動也必定是對象性的活動?!盵2]209對象性活動使主體性從腦海里走進現(xiàn)實中、從意識領域中走入了實踐領域中。主體性意味著人在精神世界的獨立、物質世界的自由。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主體性不是僅由某些群體或者個人所獲致,而是為全社會中每一位社會成員所擁有。從某種意義上講,哲學上主體地位的確立給人的解放提供了智力支撐,正是“主體性”原則支撐了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確立了現(xiàn)代文化形態(tài)。通過人的主體性的確立和主體能力的發(fā)揮,人類實現(xiàn)了自身的解放與自由。
(二)主體性特征分析
主體性的特征如下:第一,自主性即主體從自身需要出發(fā),以自己的內在尺度把握客體、掌控自己行動的本質屬性。自主性意味著自愿、自覺、自決。即主體從事的活動不是受外力驅使,唯有這樣才能產生行動的熱情,這是作為主體人所具有的根本特性之一。自主性是主體發(fā)揮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的先決條件?!叭说淖灾餍?,是人的自由的前提和保障。沒有自主性,人就無法擺脫被奴役的地位?!盵3]466第二,能動性即主體對客體積極反映的同時按照自己的需要對客體進行改造,是主體改變客體的本質屬性。毛澤東曾說過:“思想等等是主觀的東西,做或行動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東西,都是人特有的能動性。這種能動性,我們名之曰‘自覺能動性’,是人之區(qū)別于物的特點?!盵4]477第三,創(chuàng)造性即主體為滿足自身需要而改變客體原有狀態(tài),并有可能最終創(chuàng)造出一個全新對象的本性。創(chuàng)造性是主體性的本質特征,人們正是通過創(chuàng)造性增強主體地位。主體創(chuàng)造性不僅是評價個人主體性的尺度還是衡量社會發(fā)展的標桿。無疑創(chuàng)造性對于主體認識改造世界具有深刻性,在現(xiàn)代社會中創(chuàng)造性已成為主體的最高需要。上述主體性的基本特征是密切相聯(lián)而不可分割的。自主性是主體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的前提;能動性是自主性的延伸,是主體對現(xiàn)實的選擇;創(chuàng)造性是能動性的提升,是主體對現(xiàn)實的超越。
(一)問題提出——守法認知退變成對“違法”的認知
法律的生命在于它的實現(xiàn),守法是法律的動態(tài)實現(xiàn)過程。守法能將人類賦予法律的期待和愿望轉化為現(xiàn)實并加以維護。亞里士多德曾經指出:“邦國雖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遵循,仍然不能實現(xiàn)法治?!盵5]199“不管法律是以什么方式創(chuàng)制的,法律只有被社會上的大眾愉悅地認可并欣然遵守時才是實際意義上的法律?!盵6]245守法在法律運行過程的重要地位可見一般,但就是在這里卻又常常受到嚴重的忽視,尤其是在理解什么是守法時,更是雪上加霜。直到今天由于將守法作為一種消極、推定的結果、作為一種不言而喻的事實存在,導致對守法的認識處于簡單、漠然的狀態(tài)?!胺▽W對立法、司法、執(zhí)法以及不守法——違法、犯罪的研究,碩果累累,車載斗量,但對守法問題卻極少研究。這不能不說是法學研究的一大缺憾?!盵7]47即便是研究守法也是大多數(shù)從“違法”的邏輯方面進行闡述。在理解守法的內涵時,人們往往不是從正面論述“什么是守法”,而是從守法的對立面——“什么是違法”——進行闡述,即什么不是守法進行說明,這就造成了對守法涵義的解釋轉變成對違法涵義的論述,進而造成在理解“什么是守法”時候陷入了一種凝固的、僵化的邏輯思維,試圖尋找一種一勞永逸的違法屬性來解釋守法的內涵。結果無論在理論教育中還是在實踐宣傳中,公民對守法的認知便轉化為對違法的認知,只要不違法就是在守法。對于守法的研究大部分都將重點放在守法“外圍”,即“誰”在守法、守“什么法”上以及“為什么守法”上,而對“怎樣”守法卻少有人問津。目前對“守法”的研究的誤區(qū)是把重點偏向在對違法行為的認知及事后處理上,而不是放在啟動主體自覺意識與守法條件的積極建設上。在缺乏主體性的守法過程中公民對法律的遵守不是從內心認同開始,人們固化自己在法律面前消極、被動的作為或不作為,疏遠法律、逃避法律甚至對法律不屑一顧。如果人一旦被強權所束縛甚至被當作馴服的對象而去守法,那么守法就會如行尸走肉。究竟怎樣才能形成一種主動、自覺守法,這是研究上一直被忽略的問題。在法治的選擇既已成為社會共識后,如果我們相對地忽略了對法的遵守的研究和關注,淡化了對法的實現(xiàn)路徑和機制探索, 法治最終會淪為空談,所以, 在堅定走法治道路的決策確定下來后, 繼續(xù)法學研究的眼光和推進法治實踐的著力點應當放置在促進法的自覺遵守與實現(xiàn)上。
(二)主體性是守法的內在支撐
守法可以分為二種:一是以國家強制力為外在動力的守法;二是以公民主體性為內在動力的主體性守法。只有當內在驅動因素占主導地位時守法才能獲得持久的動力機制。如果說守法環(huán)節(jié)是法律運行的堅實基礎,那么主體性守法便是守法環(huán)節(jié)的內在支撐。
制定出來的法律即使是“良法”也并不當然地被遵守,紙上的法律規(guī)范并不會躍然走入生活中,正所謂“徒法不足以自行”、“徒法不足以自治”,法律的實現(xiàn)還要依靠作為社會主體的人來完成。只有當民眾的主體性意識被充分發(fā)掘、被其充分意識到,他們才會以理性態(tài)度看待法律、才會自覺認可并接受法律。主體性要求作為守法這一實踐活動的主體以法律主人的姿態(tài)自主、能動、創(chuàng)造性地履行法律義務、行使法律權利、承擔法律責任。“就任何一個成熟的法律思想體系而言,如果抽去了其作為邏輯起點的‘人的模式’,整個理論大廈將會坍塌?!盵8]33“就政治理論而言,最偉大的經典思想家,并不是從法律規(guī)則出發(fā),而是從思考人的動機和心理狀態(tài)出發(fā),來開始他們的研究工作的”[9]425事實上守法自身是一個涵義豐富而復雜的概念,而恰恰是在這個基礎而重要的地方遇到了困境與危機。正如博登海默所言:“如果沒有嚴格限定的專門概念,我們便不能清楚地和理性地思考法律問題?!盵10]504主體性守法是主體基于理性的成本分析進行選擇的積極行為狀態(tài),不是被動地、消極地遵守法律,更不是作為違法的對應面而被推定的一種可能或隱形的狀態(tài)。守法是主體性依據法律設置的權利義務空間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充滿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積極行為,而不是將法律依據當成亦步亦趨的機械行為。守法者的這種主體性狀態(tài)不是少數(shù)社會精英的特殊狀態(tài),而是多數(shù)普通民眾普遍生活的狀態(tài)。盧梭說過:“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里,……當其他法律衰老或消亡的時候,它可以復活那些法律或代替那些法律,它可以保持一個民族的精神?!盵11]73主體性是人作為守法活動主體的質的規(guī)定性,是在與法律相互作用中得到發(fā)展的人的自主、能動和創(chuàng)造的特性。
自主性在守法中表現(xiàn)為理性守法。理性是人覺醒的起因也是人覺醒的體現(xiàn),是人類解放自己的手段與方式,也是一種認識、改造世界的方式。由此理性成為“人”的代名詞,人的主體性被歸于理性。守法實踐中的理性是人的行為的自我約束和控制能力,理性產生守法行為?!霸谌粘I钪?,人并不總是能夠采取理智的行動,而能夠有效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則被稱為理性?!盵12]14能動性在守法中體現(xiàn)為積極主動守法。守法是主體人的內在訴求與客觀法要求的對立統(tǒng)一。守法不僅僅意味著服從法律,更重要的還在于創(chuàng)建并維持美好的生活秩序。因此積極主動守法凸顯了主體性人格的魅力與人類社會的自我完善。守法中創(chuàng)造性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對守法者自身的超越,守法的過程也是重塑守法者自身的過程。從創(chuàng)造性的視角審視守法,就不能忽視它的人性特質,而要將創(chuàng)造性看作是守法精神與守法行為統(tǒng)一的全面品性。守法人格的養(yǎng)成和守法精的形成神是守法創(chuàng)造性的題中之義?!爸挥性趧?chuàng)造中,‘人’才成為真正的人?!胤ā磩?chuàng)造?!盵13]1盧梭認為:“法律只不過是社會結合的條件,服從法律的人民就應當是法律的創(chuàng)造者?!盵14]48創(chuàng)造性體現(xiàn)的是一種批判精神,唯有這樣,法律才能得到升華與進步。二是對外在事物的創(chuàng)造即對法律某項條文內容的創(chuàng)造,多體現(xiàn)在私法領域中。如《合同法》分則條文中最常見的規(guī)定是“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當事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真正實施“另有約定”的內容,就是守法得創(chuàng)造性的表現(xiàn),這是法律賜予守法者的權利,并且法律給予認可與保護?!傲碛屑s定”的內容法律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而是交給當事人去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霸谖铱磥矸牟粦撬腊鍣C械地服從法律,而是帶著自己的思考和創(chuàng)造性精神,有創(chuàng)新地服從。……法律的生命在于主體的理解,而主體的理解肯定得帶有自身的創(chuàng)造性?!盵15]108在這里要強調的是守法過程中的創(chuàng)造性不是要凌駕于法律之上,否則也不能稱其為守法?!霸跊]有了宗教的或形而上學的后盾的情況下,只問行動合乎法律與否的強制性法律要獲得社會整合力,法律規(guī)范的承受者應當同時作為一個整體把自己理解為這些規(guī)范的理性創(chuàng)制者?!盵16]51-52在我們長期以義務本位為主導的社會里,強調守法過程中的主體性因素即自主性、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對于增強人們守法的積極性與自覺性、促進法的全面實現(xiàn),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三)主體性是現(xiàn)代社會守法的基本原則
“主體性”是現(xiàn)代社會運行的支撐性因素,是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根基。“主體性”之所以構成現(xiàn)代社會守法的基本原則,是因為主體性已經超越和取代了傳統(tǒng)社會的價值規(guī)范基礎進而成為現(xiàn)代社會的價值規(guī)范基礎?!霸诼L的歷史中,個人的生活和命運受制于抽象力量的支配和控制,擺脫這種抽象力量的支配和控制,讓個人真正成為決定和創(chuàng)造自身生活的‘主體’,成為現(xiàn)代化過程中人們的普遍性渴求”。[17]78在傳統(tǒng)社會,承擔守法價值規(guī)范基礎的是超個人主體的外在權威:在西方集中體現(xiàn)為宗教——上帝是人們生存的意義根據,宗教與法律是融合的,有的宗教教義就是法律規(guī)范;在中國則集中體現(xiàn)為皇權——皇帝是人們生活的價值源泉,皇權與法律是一體的,皇帝命令就是法律條文。宗教與皇權代表著社會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必須服從的至高價值,然而,隨著傳統(tǒng)社會的瓦解及現(xiàn)代社會的萌芽和發(fā)育,隨著人們主體意識的覺醒,人們要求從宗教、皇權的統(tǒng)治下解脫出來。主體性已取代以往宗教、皇權所發(fā)揮的絕對的一體化力量,逐漸代替上帝、皇帝的神圣權威,為人類自己、為社會確立一勞永逸的基礎。隨著宗教、皇權絕對權威的崩潰與終結,作為傳統(tǒng)社會價值規(guī)范基礎的價值權威失去了對人們生活的規(guī)范力量,曾經對人們生活所具有的那種絕對的支配力量也走向了終結?!霸诮涍^虛幻理想和專橫權力的撥弄之后,個人主體意識被喚醒,……個人主體的尊嚴和權力意識終于萌生,承認個人主體不可剝奪的、不可還原的獨立地位,成為不可壓制的聲音”。[17]78
“現(xiàn)代社會需要為人們的生活確立一種新的價值規(guī)范基礎,……‘主體性’原則所擔負的正是這一使命,以‘主體性’尺度,將為重估并重建一切價值奠定堅實的根基?!盵17]77-78同樣,在守法領域中也需要樹立新的價值規(guī)范作為其基礎,在現(xiàn)代社會這個重任的擔當者非“主體性”莫數(shù),主體性是守法領域中的基石。哈貝馬斯指出:“在現(xiàn)代,宗教生活、國家和社會,以及科學、道德和藝術都體現(xiàn)了主體性原則。”[18]122“人的被束縛、被奴役的‘不成熟狀態(tài)’根源于主體性的軟弱,通過‘理性的啟蒙’,主動地發(fā)揮和運用自己的理性,破除偏見、迷信和外在權威對人的控制,使自身成為‘自我立法’的真正自律、獨立的理性主體,乃是人克服一切外在束縛、實現(xiàn)自我救贖和解放的根本途徑。”[17]8-9主體性的功績使人類脫離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狀態(tài),“不成熟狀態(tài)就是不經別人的引導,就對運用自己的理智無能為力。當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經別人的引導就缺乏勇氣與決心去加以運用時,那么這種不成熟狀態(tài)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盵19]22如果守法者不能夠運用自己的理智,守法是需要經過別人(執(zhí)法機關、司法機關)的引導才能達到守法效果,這就是一種守法不成熟狀態(tài)。只有主體性才能克服這一不成熟狀態(tài)。在以人為依賴性的傳統(tǒng)社會中,主體所從事的主要是小農經濟,與其生產方式相適應的守法也只能是“因循守舊”的落后意識,人們對法律的主觀動機和精神追求只能淹沒在宗教與皇權的威嚴中,守法只淪為非主體性的守法;在以物為依賴性的現(xiàn)代社會中,主體所從事的經濟活動導入了市場因素,契約精神逐漸滲透市場并孕育出平等、自由精神,守法中自然也需要主體性,主體性也成為守法的內在動力。在法治建設的今天,對于守法的研究應該把“主體性”奉為最重大的思想理念和理論原則的時候,在最深處所體現(xiàn)的就是這種為中國現(xiàn)代性的建構奠定價值規(guī)范基礎的意向和努力?!爸袊鐣顬橹卮蟮膬r值缺失就在于人的‘主體性’遺忘,人的自由和尊嚴被人身依附關系所籠罩和掩蓋,少數(shù)特權階層壟斷和獨占了‘做人’的權力和地位,這是中國社會和文化最大苦痛。......中國社會的現(xiàn)代化的核心價值就是人的‘主體性’為價值基石,來確立其合理形態(tài),都必須以人‘主體性’為尺度,來對存在合法性進行申辯。”[17]79只有克服和超越人在守法過程中非主體性的存在狀態(tài),中國的法治才能實現(xiàn)從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的躍遷,才能實現(xiàn)真正的文明進步。
(一)主體性是現(xiàn)代法律對人的屬性所做的基本預設
主體性問題是現(xiàn)代社會必須予以高度關注的問題,尤其是在守法領域中更是法學研究中不能繞過的話題。優(yōu)良的法律雖然是法律正常運轉的必要條件,但是,法律的正常運轉還必須仰賴于大量的具備主體性公民的參與和奉獻。法律的實現(xiàn)需要有具有主體性的人,沒有主體性,法律只能永遠停留在虛幻的層面。主體性意味著人的自律與自由,意味著人是一個能夠決斷自身事務的主體。主體性是是守法主體成立的根基,是守法的邏輯基礎,具有主體性的人是現(xiàn)代法律對人進行的基本預設。如果說法律是理性的規(guī)則,那么“法律的存在以人的主體性為依托,”[20]118縱然法律是一種調整社會關系的規(guī)則體系,但法律并不會強人所難。作為一種調整人們行為關系的準則,法律是求諸于人之本身,即從人的本性、需求上為其基本出發(fā)點,由此來架構法律制度與法律體系,從而實現(xiàn)法律。對于任何一個成熟的法律思想體系而言,如果抽去了主體性作為邏輯起點的“人的模式”,整個法律理論大廈將會坍塌。法的發(fā)展既表現(xiàn)為確定的自然歷史過程,又滲透著人的主體性選擇和創(chuàng)造。“法在本質上體現(xiàn)著社會必然性與人的主體性的內在統(tǒng)一,體現(xiàn)著現(xiàn)實社會自我保存的內在需要和主體的現(xiàn)實規(guī)定性?!盵21]34所有的法律規(guī)則都必須體現(xiàn)人的主體特質,只有如此,法律才真正是屬人的規(guī)則。只明確了主體性在守法中的地位與作用,我們才能在實際生活中真正落實法律。換句話說,法律的實現(xiàn)不僅僅有賴于國家的宣示和保護,更為重要的是每一個守法者的積極、正向的主體性行為。正是源于守法者的主體性,法律的具體內容才可能在實踐中得到真正、有效的落實。主體性表征著同時也表達了人的實際存在,是體現(xiàn)人的價值所在。
法律不僅以人的主體性預設為開始,而且還以維護、生成主體性為最終目標。縱觀法律所達到的目的不外乎是要讓人在這個世上具有主體性地生活著?,F(xiàn)代法律不僅維護著群體主體,還要維護個體主體,讓社會中的每一個個體都能夠有尊嚴的活著。古代羅馬在其《法學階梯》第一卷第一篇開首就宣言羅馬法的原則是正義,并明確解釋這個正義原則的核心是維護每個人的主體性需要,它的權利制度和全部法律,是以服從個人的主體性需要為目標。主體性以人的權利能力為依托,使人在法律生活中真正擁有了實現(xiàn)的可能。主體性不是一個徒具表象的面具,并不是停留在紙面上單純人的能力的論證,主體性需要有接受者、享有者、行使者,體現(xiàn)著一種需求和訴求。換句話說,法律上設定的人是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能夠權衡利弊正確行動的理性人。沒有這類人性的假設,民法上的意思自治、刑法中的自由意志就無從談起。有的學者認為:“法律作為人的行為規(guī)則,必然要對人性進行基本的假定即法律的‘壞人理論’把人性假定為惡?!盵22]43筆者并不認同此觀點?!吧鐣拇嬖谂c法律的存在,本身就是以預設人們會按照法律規(guī)則行事為前提的?!盵20]117就此而言,每一個守法者應當擁有限制自己任性、恣意的主體性。事實上,人既不完美無缺也不是十惡不赦、即不是天使也不是惡魔,而是擁有認知理性與實踐意志,能夠規(guī)劃自己人生,設計自己行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常人、凡人。眾所周知法律是權利與義務組成,壞人理論無法“釋懷”權利;同時壞人理論也無法說明程序法是最終針對的是好人還是壞人。讓法律規(guī)范中的主體性的內容走入現(xiàn)實中,勢必離不開主體性守法。
(二)主體性與非主體性在守法過程中的矛盾張力
守法主體在守法過程中發(fā)揮出了自己的自主性、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就是主體性守法;反之,沒有發(fā)揮出主體性,取而代之的是被動性、受動性,則是非主體性守法。因為在這里不是主體在統(tǒng)治自己,而是外在力量在統(tǒng)治主體,當人在尋求自身存在根據時卻把目光投上了外在的世界,這實質是抹殺了人的主體性,在這里守法主體只是受動的主體。在中國幾千年的守法傳統(tǒng)中,主體性更是消失殆盡。只有主體性守法才能使守法者真正從主觀上認同法的內蘊價值,并將之變成主體自身的信念和行為準則,才能真正實現(xiàn)法的內化。
在“非主體性”的支持者們看來,守法中的“主體性”就是對法律權威的質疑和挑戰(zhàn),意味著對社會生活秩序的威脅與背叛,這是對法律所保護的社會生活統(tǒng)一性秩序的最大損害。因此,必須否定主體性,這是保障社會穩(wěn)定和秩序的前提。非主體性原則“把人的主體性的覺醒和挺立視為威脅‘客觀性’秩序的‘洪水猛獸’,把維護以‘人的依賴狀態(tài)’為特質的封閉社會作為其神圣使命。它對此沒有自覺或者是根本不愿承認,那就是以‘無人身的客觀性’為紐帶和基礎而建立的社會生活統(tǒng)一性秩序只是一種‘機械的團結’而非‘有機的團結’”。[17]82依靠這種非主體性原則維持的法律秩序是一種沒有生機的統(tǒng)一性秩序,因為無視和抹殺人的主體性,必然只能依靠某種強制性的力量來維持和鞏固。對于在守法中“非主體性”的過高看重就是強調絕對服從法律本身所具有的“強制性”,正因為法律自身的強制性使得原本存在于守法中主體性很難生存下去。法律強制性“代表著一種凌駕于人的主體性之上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超驗權威,以這種超驗權威為基礎,一切可能的‘主觀性’以及由此可能造成的離心力量都可能得到控制,整個社會在這種不容置疑和違抗的‘神圣力量’的維系下次將實現(xiàn)‘內在的統(tǒng)一’?!盵17]79-80依靠這種非主體性原則維持的社會秩序只是一種沒有活力的 “機械團結”,這種依靠這種非主體性原則維持的社會秩序是一種不可持續(xù)的統(tǒng)一性。
對“主體性”原則的反對,在深層次上代表著前現(xiàn)代的傳統(tǒng)社會秩序的維護以及對現(xiàn)代性價值秩序的抗拒?!霸诖艘饬x上,對‘主體性’原則簡單粗暴地拒絕和否定,所體現(xiàn)的是一種對傳統(tǒng)封閉和落后的社會秩序的‘衛(wèi)道’。”[17]82“非主體性”原則的捍衛(wèi)者們一直沉陷于前現(xiàn)代的中國的守法氛圍中,久久不能醒來。他們認為“相對于人的‘主體性’地位,社會生活的整體和統(tǒng)一性乃是更為重要的價值,只要能維持這種整體性和統(tǒng)一性,犧牲和窒息人的主體性也在所不惜。與此相反,‘主體性’原則的支持者們認為社會整體性和統(tǒng)一性是非法的與非理性的,因此,中國社會必須拋棄那種壓制個人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機械團結’,這是它走向文明進步的必經之路?!盵17]81以一種歷史眼光來看待“主體性”,就必須承認,“主體性”正是自古以來中國守法文化最為缺乏的,在守法領域中主體性沒有作為獨立的價值確立起來。對于中國的法律,對于中國人的成長來說,這是需要我們急切培育的基本價值!
(三)非主體性守法與現(xiàn)代社會守法的不匹配
法律規(guī)范分為兩類:一類是義務性規(guī)范,一類是權利性規(guī)范。傳統(tǒng)社會是以義務為本位的專制社會,法律是自上而下的權力意志統(tǒng)治設計;法律的遵守,主要是以刑法為代表的義務性法律規(guī)范的遵守。而現(xiàn)代社會是以權利為本位的民主社會,法律的制定更加強調的是民主程序中產生法律,這樣的法律滲入了每個公民的主體意志。權利顯然比義務更為重要,以民法為代表權利性規(guī)范的積極行使、運用、維護顯然與主體性的發(fā)揮息息相關。單純義務的遵守是無法調動起守法者的主體性,最后法律的實現(xiàn)只能落在外在“強制力”等非主體性因素的“肩膀上”。非主體性在守法領域中表現(xiàn)為一個人的守法不是受內在力量的支配而是受外在力量的統(tǒng)治,遵守法律不是因為出于同意而是因為法律強制力震懾的威力。當法律實現(xiàn)遇到阻力時就需要強制實施法律意志,使法律具有實施的外在保障性,這樣“強制力”便順理成章占據著邏輯性質的前提地位。在這個模式影響下人們深信沒有“強制力”的法律,便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法律強制力便成為法律的本質特征。強制論漠視人類的主體性,行為人都被假定為隱性違法者、是事先具有服從義務的人。這樣對于違法者當然要用強力,行為人的守法也只是由于害怕懲罰而不得不做出的選擇。雖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但法卻成為防民、治民的工具,異化成人民的異己之物。公民出自主體性守法往往被忽略,強制性變成法律運行的能源庫。在強制力思潮的影響下,守法者將法律視為毒藥躲避而不去觸碰。守法實質演變成只是禁令的遵守,在現(xiàn)實生活中民眾守法的方式是“無為”。強制力守法忽視了權利性規(guī)范對人們行為的指導作用,看似在重視義務性規(guī)范實質上是抹煞了義務性規(guī)范對人們行為的指導作用。如果我們把守法只是理解成為單純的履行法律義務,就很容易造成人們只看到法律約束人的一面,看不到法律保證人自由的一面,從而損害人們守法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如果用法律部分特征來概括其全部特征并據此得出法律遵守必須依靠強制力的結論,顯然是錯誤的。法律強制力這一邏輯前提產生的根源在于以刑法為基本模式的守法泛化而得出的錯誤觀念。
在現(xiàn)代社會中隨著民主政治的發(fā)展,法律顯然不能簡單用“義務+制裁”來概括,法律已經不單只是威嚇與懲罰的工具,而是維護人民利益的保護傘。守法是法律得以遵循和尊崇的前提,依靠法律的強制力只能使社會秩序越來越趨于緊張,進而造成社會成本增加。對強制力過于看重的一個突顯惡果是導致人們對于權力崇拜從而影響守法主體性的生成。在這里筆者無意抹殺強制性對法律的重要意義,畢竟法律規(guī)范有別于其他規(guī)范的重要特征,筆者在這里想要批判的是把強制性作為法律規(guī)范的唯一特征,把強制性作為解決守法不佳的唯一出路。如果法律實現(xiàn)必須要依靠強制力,那么這只能說明法律機制已經失靈。將強制力看作法律的標志,是不了解是否使用強力是解決不了守法中的根本問題。事實也證明通過強制力迫使人們對法律的服從收效甚微,因為強制力只能防范矯正違法現(xiàn)象,卻不能使人們自覺守法。正如哈耶克所言:“強制所以是邪惡的,恰恰就因為它取消了作為思維和價值判斷主體的個人,把人淪為了實現(xiàn)他人目標的單純工具”。[23]40法律之實現(xiàn)不在于強制力而在于權利主導下的主體性的發(fā)揮。在守法過程中具有主體性的公民是把法當作自己行為準則從而付諸實踐時,法才達到它的內化層次。強制力的邏輯顯然已經不符合時代發(fā)展的潮流,尤其是在現(xiàn)代社會中強制力的邏輯更是漏洞百出;對“強制力”的觀念從強調轉向弱化,這是歷史發(fā)展的必須趨向。
對任何社會的法治建設而言,守法實效歷來是檢驗“法治”水平的最為重要的標準。當社會關注的焦點從“立法”轉到“守法”時,這既是人類認識的深化,也是人類意志的深化。長久以來在中國人的觀念中法律是一種強制的象征,然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法律內含的價值日益符合主體的要求從而使得法律已經成為主體本性的規(guī)則表達。顯然主體性原則提供給我們思考法律運行方式的另一種參照。主體性守法即是一個理論問題,同時更是一個重大的現(xiàn)實問題。真正的法治不是“他治”而是“自治”,其核心是以社會主體的自我治理為社會基礎,而不是依靠統(tǒng)治者代為裁斷?,F(xiàn)代法治是要人民切實感受到自己是國家中的主人,感受到自己是法律的主體,反映的是社會公眾的主體意識與獨立自覺意識;從而把法律要實現(xiàn)的價值目標轉化為自己的主觀價值目標并通過積極行使法定權利,忠實履行法定義務,參與法律的實現(xiàn)。法律的實施對于每個公民來說是“我要守法”而不是“要我守法”,唯有這樣全民守法才能真正實現(xiàn)。
[1] 古今漢語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卓澤淵.法的價值論(第二版) [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4] 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5]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
[6] [美]贊 恩.法律的故事[M].劉 昕等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
[7] 倪正茂.法律的主體與法律的主人[J]人文雜志,2002(2).
[8] 胡玉鴻.“法律人”建構論綱[J].中國法學, 2006(9).
[9] [美]理查德·A·愛潑斯坦.簡約法律的力量[M].劉 星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10]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鄧正來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11]盧 梭.社會契約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0.
[12]葛洪義.法與實踐理性[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論文,2002.
[13]胡旭晟.守法論綱——法理學與倫理學的考察[J].比較法研究,1994(1).
[14] [法]盧 梭.社會契約論[M].何兆武譯.商務印書館,2008.
[15]邱鴻浩.法律的“服從”與“創(chuàng)造”——淺評楊仁壽《法學方法論》[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 2013(4).
[16]J·rgen Habermas.Postmetaphysical Thinking.PhilosophicalEssays,translated bywillianaMarkHohengarten,PolityPress,1992.
[17]賀 來.“主體性”的當代哲學視域[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18] [德]哈貝馬斯.現(xiàn)代性的哲學話語[M].曹衛(wèi)東譯.譯林出版社,2004.
[19][德]康 德.歷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譯.商務印書館,1991.
[20]胡玉鴻.“人格”在當代法律上的意義[J].法商研究,2008(4).
[21]萬 斌.論法的主體性及歷史發(fā)展[J].學術月刊,1987(9).
[22] 邱 本.法的澄清[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23]霍 伊:自由主義政治哲學[M].三聯(lián)書店,1992.
Subjectivity :Analysis of the Key to Current Universal Law-abiding
SHAN Ying-hua
(School of Marxism,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China)
Rigid cognition to law-abiding affects the effectiveness of law-abiding.Therefore,“subjectivity” is put into “l(fā)aw-abiding” in the modern society in order to reinterpret the meaning of law-abiding,and correct the misuderstanding of law-abiding,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fact that subjectivity supports law-abiding,and non-subjectivity,especially law enforcement is not the power of law-abiding.In the modern society,subjectivity is the solution to the dilemma of current universal law-abiding.
subjectivity;law-abiding;non-subjectivity
2014-12-20
單穎華(1978-),女,吉林通化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學理論與教育。
D922.1
A
1671-1181(2015)02-008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