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利工
(青島大學 思政部,山東 青島 266071)
論朱子的《詩經》學詮釋思想
尉利工
(青島大學 思政部,山東 青島 266071)
朱子的《詩經》學詮釋思想,體現了宋學以義理解經的特征。朱子以義理詮釋《詩經》,強調它的勸懲教人作用,反對無根據的穿鑿,對《詩經》作了符合經之本意的道德詮釋,認為《詩》的道德教化作用來自于《詩》中所具有的義理。朱子還針對宋代《詩》學同異紛紜、爭立門戶而造成宋代《詩》學混亂的現象,提出要刪除《詩序》,絕“以《序》解《詩》”之弊端,強調“以《詩》說《詩》”,以防在解《詩》時籍闡發(fā)義理而離開《詩》之本義走的太遠。
朱子; 《詩經》;義理;詮釋
《詩經》作為一部文學作品之所以從古至今被視為儒學的傳統(tǒng)經典,是因為其中包含著與其它文學作品所不同的儒學義理精華,它以獨特的方式在向人們詮釋著、述說著先古圣賢之道?!对姟纷源呵飼r期產生以來,歷代都對其進行著不同的詮釋。朱子的《詩經》詮釋思想,是在前人解《詩》基礎上的進一步深化,同時又體現了宋學以義理解經的特征。
孔子最早對《詩》作了道德意義上的解讀。他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保ā墩撜Z·為政》)孔子對《詩》的總體性評價,不僅為先秦儒家解《詩》確定了基調,而且為后世對《詩》的理解確立了一個大的方向。孔子又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保ā墩撜Z·泰伯》)言修身必先學《詩》,《詩》可以輔禮成德,可以涵泳性情,對于人的道德品行修養(yǎng),完善人的情操具有重要作用,其中的先賢圣人之道,是道德修養(yǎng)的基本方法。
朱子于《詩》,也非常強調它的勸懲教人作用。他說:“《詩》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余也。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惟圣人在上,則其所感者無不正,而其言則足以為教。其或感之之雜,而所發(fā)不能無可擇者,則上之人必思所以自反,而因有以勸懲之,是亦所以為教也?!盵1](P350)《詩》之所以能有勸懲和教人作用,是因為圣人在上,所感無不正,因此其言足以為教。朱子又云:“使夫學者即是而有以考其得失,善者師之而惡者改焉,則《詩》之所以為教者然也?!盵1](P351)
漢儒及宋代諸儒認為《詩》的道德意義在于其“美刺說”,同時也尊奉《詩》“思無邪”的傳統(tǒng)觀念?!懊来陶f”主要在《詩序》中體現出來,所謂“美刺”,即認為《詩經》中詩篇的創(chuàng)作意圖都有道德上的彰善貶惡,如《詩序》認為《關雎》講的是“后妃之德”,這也是儒者強調《詩》之道德教化意義的根據。朱子雖也強調《詩》的教化勸懲作用,但反對無根據的穿鑿。朱子對《詩經》作了符合經之本意的道德詮釋,認為《詩》的道德教化作用來自于《詩》中的義理,而不在于《詩》之“思無邪”,也不在于《詩》之“美刺說”。
朱子認為,《詩》中天理具備,尤其是《國風》中的《周南》和《召南》,“惟《周南》《召南》親被文王之化以成德,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之正。故其發(fā)于言者,樂而不過于淫,哀而不及于傷,是以二篇獨為風詩之正經。”[1](P351)朱子認為這兩篇為《國風》中“詩之正經”,體現了文王之世的風化,其中的詩篇貫穿著義理,足以為后世所效法。從朱子重視“二南”可以看出,朱子受程頤的影響頗深,程頤曾說:“天下之治,正家為先。天下之家正,則天下治矣?!稀?,正家之道也?!盵2](P1046)程頤認為“二南”中有正家治國之義理,因此可以風化天下。朱子也認為周公制作禮樂,“乃采文王之世風化所及民俗之詩,被之管弦,以為房中之樂……而使天下后世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者,皆得以取法焉。”[1](P401)也就是說,《詩》之道德意義就在于其中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義理大道,足以為后世效法。
另外,朱子認為《詩》中的《雅》《頌》部分,也是天理的體現。他說:“若夫《雅》《頌》之篇,則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廟歌樂之詞,其語和而莊,其義寬而密?!渲液駩赔蛑?,陳善閉邪之意,猶非后世能言之士所能及。此《詩》之為經,所以人事浹于下,天道備于上,而無一理之不具也。”[1](P351)據此,朱子對“美刺說”提出批評,他說:“《詩序》多是后人妄意推想詩人之美刺,非古人之所作也。古人之《詩》雖存,而意不可得。序《詩》者妄誕其說,但疑見其人如此,便以為是《詩》之美刺者,必若人也。……妄生美刺,初無其實?!盵1](P2749)
朱子認為,《詩序》的作者是以己意妄推詩人之意,古人之詩雖在,但由于歷時彌久,古人作詩之意是很難把捉的,因而不可妄生美刺,“美刺說”是《詩序》作者自己的荒誕妄說。朱子說:“《詩小序》全不可信。如何定知是美刺那人?詩人亦有意思偶然而作者?!盵1](P2745)詩人的偶然之作,并不必定有所美刺。朱子又說:“‘溫柔敦厚’,《詩》之教也。使篇篇皆是譏刺人,安得‘溫柔敦厚’!”[1](P2734)朱子認為“美刺說”是無根據的穿鑿,如《詩序》認為《關雎》講的是“后妃之德”,朱子卻對這種道德解釋頗不以為然,他甚至反感地說:“古說關雎為王雎,摯而有別,居水中,善捕魚。說得來可畏,當是鷹鶻之類,做得勇武氣象,恐后妃不然。”[1](P2773)又說:“且如雎鳩,不知是個甚物,亦只得從他古說,道是‘摯而有別’之類?!盵1](P2773)
朱子對《詩》之“思無邪”說也提出了不同的意見。朱子問延平先生:“《詩》三百,一言一蔽之,曰‘思無邪’。蘇東坡曰:‘夫子之于《詩》,取其會于吾心者,斷章而言之。頌魯侯者,未必有意于是也?!毖悠较壬唬骸霸娙伺d刺,雖亦曲折達心之精微,然必止乎禮義。夫子刪而取之者以此爾。若不止于禮義,即邪也。故三百篇,一言足以蔽之,只是‘思無邪’而已。”[1](P316)
看來延平先生對《詩》之美刺說持贊同態(tài)度,并且也認為《詩》之旨趣就在于“思無邪”。而朱子則對“思無邪”說持有異見,根據就在于他認為《詩》中有部分淫詩。朱子認為《變風》中的《鄭》、《衛(wèi)》等,未受到“文王之化”,多是淫亂之詩。他說:“某今看得鄭詩自《叔于田》等詩之外,如《狡童》《子衿》等篇,皆淫亂之詩?!盵1](P2738)
朱子雖不同意 “思無邪”說,但由于《詩》之“思無邪”說出自圣人,出于對圣人的尊重,因而朱子沒有對“思無邪”說作斷然的否定,而是提出了他自己對“思無邪”的理解。他說:“所謂‘無邪’者,讀《詩》之大體,善者可以勸,而惡者可以戒。若以為皆賢人所作,賢人決不肯為此?!盵1](P2765)當時宋儒解《詩》,皆以為《詩》是圣賢所作,可以歌之于宗廟,因此認為《詩》皆“思無邪”。而朱子卻認為,對“無邪”的理解應該是這樣:勸善戒惡。即是說,朱子是把他所謂的“淫詩”放在一個反面教材的位置,能夠戒惡,則“淫詩”也有其積極的一面。以此來理解《詩》三百篇,便可以說“思無邪”??梢哉f,朱子以勸善戒惡來理解“無邪”,有著明顯的折衷意味。
朱子由反對“美刺”“思無邪”,進而對孔子刪《詩》亦表示懷疑。弟子問刪《詩》,他說:“那曾見得圣人執(zhí)筆刪那個存這個?也只得就相傳上說去?!盵1](P2735)朱子還認為《詩》之次序混亂,“重三疊兩”,“無倫理次序”。[1](P2735)可以說,朱子的懷疑是大膽的,表現了宋儒疑經惑傳、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勇氣。這種懷疑甚至直接動搖了《詩》之作為經典的地位,由此可以看出朱子解《詩》表現出不隨舊說的獨立思考精神。
朱子在《呂氏家塾讀詩記后序》中有一段文字,既描述了有關《詩》學的歷史,亦頗能說明宋代《詩》學的現狀,他說:
《詩》自齊、魯、韓氏之說不得傳,而天下之學者盡宗毛氏。毛氏之學傳之亦眾,而王述之類今皆不存。則推衍說者又獨鄭氏之箋而已。唐初諸儒,為作疏義,因訛踵陋,百千萬言,而不能有以出乎二氏之區(qū)域。至于本朝,劉侍讀、歐陽公、王丞相、蘇黃門、河南程氏、橫渠張氏,始用己意有所發(fā)明。雖其淺深得失有不能同,然自是之后,三五百篇之微詞奧義,乃可得而尋繹。蓋不待講于齊、魯、韓氏之傳,而學者已知《詩》之不專于毛鄭矣。及其既久,求者益眾,說者益多,同異紛紜,爭立門戶,無復推讓祖述之意,則學者無所適從,而或反以為病。[1](P3654-3655)
朱子看到,《詩》學自三家之后,盡宗毛氏,而鄭氏只不過是毛氏之學的推說者?!对姟穼W至唐代亦未有改觀,學者因訛踵陋,不出乎二氏之區(qū)域。這種狀況,使對《詩經》的解釋局限于一個狹小的空間,限制了對《詩經》義理的發(fā)揮。直至宋代,學風為之一變,宋儒始跳出前代解《詩》的狹小范圍,紛紛以己意說《詩》,《詩經》中的微詞奧義開始被闡發(fā)出來,學者已知《詩》學并不專于毛鄭二氏。從詮釋學的角度來看,《詩》學出現這樣一個局面是難能可貴的,但朱子此時卻清醒的看到,《詩》學同異紛紜、爭立門戶的現象卻使得學者無所適從,這就造成了宋代《詩》學的混亂。針對“無復推讓祖述之意”的弊端,朱子提出的解決方案有二,一是刪《詩序》,絕“以《序》解《詩》”之弊端;二是強調“以《詩》說《詩》”,以防在解《詩》時籍闡發(fā)義理而離開《詩》之本義走的太遠。
(一)朱子的“否棄《詩序》”
唐代孔穎達的《毛詩正義》,可以說是對歷來《詩》學所作的一個總結,《詩》學至《毛詩正義》而統(tǒng)一起來。“因《鄭箋》為《正義》,乃論歸一定,無復歧途,……融貫群言,包羅古義,終唐之世,人無異詞。”[3]《詩》學的這種“人無異詞”的狀況,從詮釋學的角度看,是一種倒退,它扼殺了解釋的生命力,限制了詮釋的空間?!对姟穼W這種“人無異詞”的統(tǒng)一狀況至宋代發(fā)生了改變。隨著宋代《詩》學的興起,一批宋學學者開始質疑《詩序》,批評《毛傳》 《鄭箋》,向傳統(tǒng)的《詩經》 學提出了挑戰(zhàn)。
歐陽修著有《毛詩本義》,開宋代《詩》學批毛、鄭風氣之先?!端膸烊珪ぴ姳玖x提要》說:“自唐以來,說《詩》者莫敢議毛、鄭,雖老師宿儒,亦謹守《小序》,至宋而新義日增,舊說幾廢,推原所始,實發(fā)于修”,“是修作是書,本出于和氣平心,以意逆志,故其立論未曾輕議二家,而亦不曲徇二家,其所訓釋,往往得詩人之本志”。[4]對《毛傳》《鄭箋》,既“未曾輕議”,又“不曲徇”,說明歐陽修對二家的態(tài)度是較為謹慎的。歐陽修認為,二家之說,失在未得詩人之本意,他說:“如毛、鄭之說,則文義不完而難通,……毛、鄭之失,患于自信其學而曲遂其說也?!盵5]
蘇轍有《詩集傳》,懷疑《詩序》出于子夏,認為:“今《毛詩》之《敘》,何其詳之甚也。世傳以為出于子夏,予竊疑之。”[6](卷一)蘇轍對《詩序》的懷疑,動搖了《詩序》在《詩》學史上的權威地位,對后來的《詩》學產生了重要影響。
南宋鄭樵有《六經奧論》,卷三專論《詩經》。鄭樵認為四家《詩》,不僅文字不同,意義也相異,因而對四家《詩》作全面的探討能夠提供對《詩經》的整體的客觀的了解,但由于毛《詩》獨行,三家《詩》俱廢,因而使認識陷于一偏。鄭樵認為三家《詩》與毛《詩》不僅文字與意義有異,而且提出了對毛《詩》內容的懷疑。“當毛公之時,《左氏》傳未出,《孟子》《國語》《儀禮》未甚行,而毛氏之說先與之合。不謂之源流,子夏可乎?”[7](卷三)鄭樵另作有《詩辨妄》,斥《詩序》,力詆毛、鄭。鄭樵的《詩》學態(tài)度直接影響到朱子,使朱子由以《序》解《詩》,向以《詩》 說《詩》轉變。朱子曾說:“ 《詩序》實不足信。向見鄭漁仲有《詩辨妄》,力詆《詩序》,其間言語太甚,以為皆是村野妄人所作。始亦疑之,后來子細看一兩篇,因質之《史記》《國語》,然后知《詩序》之果不足信。”[1](P2741)
王質有《詩總聞》,主張廢《序》言《詩》,與朱子有相合之處。清經學家朱彝尊對此評曰:“自漢以來,說《詩》者率依《小序》,莫之敢違,廢《序》言《詩》,實自王氏始。既而朱子《集傳》出,盡刪《詩序》,蓋本孟子以意逆志之旨,而暢所欲言。后之儒者咸宗之。”[8](P422)
程頤治《詩》,有《詩解》。對《小序》為子夏、毛公所作的觀點,程頤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他認為:“詩《小序》便是當時國史作。如當時不作,雖孔子亦不能知,況子夏乎?如《大序》,則非圣人不能作。”[2](P256)既然認定《大序》由圣人作,因此程頤要求治《詩》者“只在《大序》中求?!盵2](P229)
可以看到,上述提到的宋代思想家,已開以義理解經之先河,朱子的《詩》學,就是在這樣一個大的宋代義理之學的背景之下形成的。
(二)朱子的“以《詩》說《詩》”
宋儒解《詩》,矛頭首先指向《詩序》。朱子解《詩》,也經歷了一個從尊《序》到反《序》的過程,最終提出了自己“以《詩》說《詩》”的解《詩》原則。
朱子早年曾作《詩解》,是以《序》解《詩》。朱子曾回憶說:“某向作《詩解》文字,初用《小序》,至解不行處,亦曲為之說。后來覺得不安。第二次解者,雖存《小序》,間為辨破。然終是不見詩人本意。后來方知只盡去《小序》,便可自通。于是盡滌舊說,《詩》意方活?!盵1](P2758)
據錢穆先生考證,朱子作《詩解》應在三十八歲。就是說,朱子三十歲之前雖然已懷疑《小序》,但直到朱子完成《詩解》,都沒有否棄《小序》。呂伯恭家塾之書中收有朱子的《詩解》,對收入他的這部早年不成熟的著述,朱子頗為不安。朱子說:“今觀呂氏家塾之書,兼總眾說,巨細不遺,……雖然,此書所謂朱氏者,實熹少時淺陋之說,而伯恭父誤有取焉。其后歷時既久,自知其說有所未安?!盵1](P3655)此序在淳熙壬寅,是年朱子五十三歲。從序中可以推知,此時流傳至今的《詩集傳》還未成書,否則伯恭父應該能看到。在朱子經歷了一個從尊《序》到反《序》的長期的過程以后,大約在淳熙十三年,朱子五十七歲時,今傳本《詩集傳》完成。其間經歷了修改,即朱子所謂“第二次解者”,此時的朱子雖疑《小序》,但尚未完全擺脫《小序》 的影響。后來“間為辨破”,直至“盡去《小序》”,方見詩人本意,此時對《詩經》的解釋進入一個新的境界。
朱子對《詩序》,有一個始疑終棄的過程。朱子首先對《詩序》的作者持懷疑態(tài)度,他說:“《詩序》之作,說者不同,或以為孔子,或以為子夏,或以為國史,皆無明文可考。唯《后漢書·儒林傳》以為衛(wèi)宏作《毛詩序》,今傳于世,則《序》乃宏作明矣?!盵1](P353)關于《毛詩序》的作者,歷來說法不同,有三種說法,其一,為子夏作;其二,子夏、毛公、衛(wèi)宏合作;其三,衛(wèi)宏作。但據現代學者考證,《毛詩序》為衛(wèi)宏所作的可能性不大。[9](P137)朱子并不相信《詩序》出于毛公之手,認為是衛(wèi)宏所作。其次,對于《詩序》的內容,朱子認為多有不可相信處,原因在于《序》“亂《詩》本意”。
朱子認為,穿鑿杜撰及過度詮釋是《小序》的主要弊病,把握不住文本的本意所在。朱子認為《詩》與《序》相牴牾,“全不相合”,而且《序》不可信,那么就應該廢棄《詩序》,“以《詩》說《詩》”,這樣才能得《詩》之本意。他說:“某解《詩》,多不依他《序》,縱解得不好,也不過是得罪于作序之人。只依《序》解,而不考本《詩》上下文意,則得罪于圣賢也。”[1](P2767)
宋儒解《詩》,雖懷疑《詩序》,但以《序》解《詩》的固有思維模式還根深蒂固。如程頤解《詩》,雖疑《小序》,但還是固守“以《序》解《詩》”的解經思路。他說:“學《詩》而不求《序》,猶欲入室而不由戶也?!盵2](P1046)不僅程頤,呂伯恭也是以《序》解《詩》。朱子批評這種解《詩》思路已失其大本。他說:“東萊《詩記》編得子細,只是大本已失了……某因云:‘今人不以《詩》說《詩》,卻以《序》解《詩》。是以委曲牽合,必欲如《序》者之意,寧失詩人之本意,不恤也。此是《序》者大害處?!盵1](P2748-2749)
朱子曾說:“熹嘗病今之讀《詩》者,知有《序》而不知有《詩》也。”[1](P3899)正因為以《序》解《詩》有牽強附會的弊病,所以朱子強調要以《詩》說《詩》,否則便會失詩人之本意。“以《詩》說《詩》”,即要重視本文,于本文中沉潛諷誦,玩味義理,即是說,重視義理發(fā)揮與重視《詩》之本義是一致的。
宋儒解經,一反漢唐訓詁章句之學,重在以義理解經。劉敞著《七經小傳》,其中論《毛詩》部分,重在以己意說《詩》;王安石在其《三經新義》中,也對《詩》作出了自己的解釋。他還要求在科舉取士中,以經義為主,“務通義理,不須盡用注疏?!盵10](卷二二〇)作為理學家的朱子,重在以義理解《詩》,因此朱子教人不必拘執(zhí)于個別的字句訓疏。他說:“看《詩》,不須得著意去里面訓解,但只平平地涵泳自好?!盵1](P2761)當然,在對經典文本的詮釋中朱子并非不重視訓詁注疏,相反,在朱子那里,訓詁注疏是求得文本本意的前提,是闡發(fā)義理的基礎。但對《詩經》這一特殊體裁的文本,朱子卻并不強調對之訓詁注疏,原因就在于《詩》作為一部文學作品,其語言是非常凝煉的,其意含蓄且往往另有所指,因此單從字面上對其作一字一句的訓解,不容易得到其真實的本意。朱子也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教人不要注重字面的訓解,而重在把握《詩》 之大本。“圣人有法度之言,如《春秋》《書》《禮》是也,一字皆有理。如《詩》亦要逐字將理去讀,便都疑了?!盵1](P2754)《詩》之語言意味深長,如執(zhí)于名物訓詁,可能會造成對《詩》之本義的遮蔽,而離《詩》之本意愈遠。朱子批評程頤說:“伊川解《詩》,亦說得義理多了。《詩》本只是恁地說話。一章言了,次章又從而歡詠之。雖別無義,而意味深長,不可于名物上尋義理。后人往往見其言只如此平淡,只管添上義理,卻窒塞了他。”[1](P3683)朱子認為解《詩》固然不必拘執(zhí)于字句的訓疏,但也不能作無根據的穿鑿臆說,重要的是“惟本文本意是求”。
總之,朱子要人就文本本身解釋義理,作為經典的文本本身是意義之源,任何解釋都只能根據文本,脫離文本的解釋只能是穿鑿臆說,只有據經之本文才可求得經之本意。
[1] 朱熹.朱子全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2] 程頤,程顥.二程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4.
[3] 紀昀等.毛詩正義提要[A].四庫全書總目[C].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 歐陽修.詩本義提要[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 歐陽修.毛詩本義[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6] 蘇轍.詩集傳 [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7] 鄭樵.六經奧論[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8] 朱彝尊.曝書亭集 [M].臺北世界書局,1964.
[9] 姜廣輝主編.經學思想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10] 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責任編輯:潘文竹
Zhu Xi's Annotation of The Book of Songs
WEI Li-gong
( Dep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266071, China )
Zhu Xi's annotation of The Book of Songs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ng Xue who used principles to annotate the Confucian classics. He underlined its function of exhortation, punishment and education, opposed giving a farfetched interpretation, and gave a reasonable moral annotation of the original ideas of The Book of Songs. He believed that the moral function of The Book of Songs comes from its principles. In spite of the chaotic status of studies in The Book of Songs in the Song dynasty, Zhu Xi suggested removing "the Preface" to avoid the the drawback of annotating The Book of Songs by the Preface, and emphasized annotating the songs themselves, thus avoiding digressing from its original meaning while expounding its principles.
Zhu Xi; The Book of Songs; principle; annotation
B244
A
1005-7110(2015)01-0044-05
2014-12-10
尉利工(1966-),男,山東莒縣人,青島大學思政部副教授,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中西比較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