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式“多余人”二重性格的文化價值
      ——以巴金小說中人物李冷、覺新、汪文宣為例

      2015-03-29 07:25:38
      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 2015年4期
      關鍵詞:巴金世紀文化

      劉 楠

      (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70)

      ?

      中國式“多余人”二重性格的文化價值
      ——以巴金小說中人物李冷、覺新、汪文宣為例

      劉 楠

      (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70)

      “多余人”這一文學形象在19世紀的俄羅斯文壇出現(xiàn)之后,就以一種流動的文學形象出現(xiàn)在20世紀的中國文化轉型時期。處在中西方文化沖突中的中國知識分子備受社會影響,他們在傳統(tǒng)的堅守與現(xiàn)代的反抗中形成了二重性格,成為中國式“多余人”。本文將對巴金筆下的李冷、覺新和汪文宣的矛盾性格進行探析,從而發(fā)掘此類“多余人”對中國文化轉型時期的社會價值。

      多余人;二重性格;文化價值

      “多余人”來源于19世紀的俄羅斯文學,它是對文學作品中貴族知識分子形象的稱謂,如奧涅金、畢巧林、羅亭、別里托夫和奧勃洛摩夫。他們身處上層社會,思想上卻否定所在的社會圈子。這種無力同步的矛盾使他們在精神上空虛,行動上無為,最終成為“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的“多余人”。①這一形象并非俄羅斯文學特有的固態(tài)形象,在巴金《新生》、《家》以及后期的《寒夜》中,就可以看出這一形象的延續(xù)。當然,巴金筆下的李冷、覺新與汪文宣已不是俄羅斯的貴族知識分子,而是處在20世紀西方文化沖擊下的中國小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他們形成了一個中國知識分子的群像。細究之,他們身上都有一個共同的文化血緣傳承——西方文化沖擊下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轉型。正是這種文化血緣,造成了他們的二重性格特征:勇敢與怯懦、進取與退縮的復雜交織。他們在矛盾中掙扎,行動與思想的無法統(tǒng)一使他們成為20世紀中國式“多余人”。

      一、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矛盾者

      李冷在《滅亡》中,是作為杜大心的陪襯而存在的,形象單薄。而在其續(xù)篇《新生》中,巴金為他傾注了更多的筆墨,使李冷的形象豐富完整。他出身于資產(chǎn)階級家庭,生活十分優(yōu)裕。但后來杜大心的出現(xiàn)改變了這一切,他看到了一個與自己的生活相差甚遠的現(xiàn)實社會。這種新的認識帶給他的震動迫使他脫離了自己的家庭,希圖尋找到新的、有意義的生活方式。但在這一過程中,李冷并非一如既往的決然以赴,他時常陷入失去舊信仰、尋找新方向的矛盾困苦中。他的朋友辦雜志,他認為這太過于迂緩和微不足道,但他又不愿投身于激烈的革命中去,他在自己的個人主義世界里徘徊不前,只能在這種進退兩難的尷尬中過著頹廢的生活。這種行動與思想的不一致性,造成了個人性格斷裂的“多余人”形象。

      因寫作《新生》和《滅亡》時,巴金的思想并未完全成熟,里面有無政府主義的影子,對李冷的塑造缺乏張力。如果在他身上“多余人”色彩不夠明顯的話,那么《家》中的覺新則是一位具有雙重人格的悲劇典型。覺新作為高氏家族的長房長孫,在父親早逝之后,他成為因襲封建家庭倫理規(guī)范的第一繼承人。在這種跨輩交接的過程中,他是痛苦的、掙扎的。他曾經(jīng)有過夢想,夢想外出求學,夢想與相愛的表妹成婚。但這種青年式的美好夢想在他處于繼承人位置之后便灰飛煙滅。他順從高老太爺去公司做事并和瑞玨結婚,他恪守這“孝”道來不斷打壓自己的青年熱情和希望,漸漸的“他不大用思想,也不敢多用思想”。②這種打壓不僅僅針對他自己,他的作揖妥協(xié)主義也埋葬了許多鮮活的的生命。一方面他深刻的認識到封建家庭、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zhì),他知道是封建制度造成了他自身、他的愛人梅和他的妻子瑞玨的悲劇命運,但另一方面他又無力去抗爭,他的地位決定他即使痛苦萬分,也不能去反抗封建制度。雖然西方文化沖擊帶來的五四運動,給覺新的世界打開了另一扇門,但他依然不得不恪守封建倫理道德。他羨慕弟弟們的反抗,但當覺民因逃婚而離家后,面對弟弟的求助,他卻要弟弟回來面對現(xiàn)實,遵守傳統(tǒng)禮教的規(guī)約。他一直生活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矛盾糾葛中,痛苦、糾結、郁郁寡歡。

      當巴金走過青春詠嘆式的《激流三部曲》之后,到1946年在中年沉穩(wěn)思考式的《寒夜》中塑造了更為飽滿的汪文宣,這一飽滿的形象是靠充滿悲劇性的情感張力呈現(xiàn)的。汪文宣時常處于內(nèi)心兩種聲音的掙扎焦灼中,一個是愿望中的自我的聲音,而另一個是接受現(xiàn)實的自我的聲音。這兩種聲音導致了他思想和行動的分裂,每次當他面臨生活的尷尬時就會出現(xiàn)這兩個聲音。汪文宣的尷尬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工作與理想的尷尬;二是家庭的尷尬。工作和家庭的雙重矛盾給他本來就病弱的身體帶來了致命的摧殘。汪文宣在大學時代是有過夢想的,他和妻子曾樹生計劃著要做教育事業(yè),他們有著救人濟世的宏愿。而人到中年后,他為了一個不能求得吃飽穿暖的小職位而茍且活著,每日校對文理不通的文字。他在這一職位消耗生命的同時,也消耗了自己年輕時寶貴的意志。在他如履薄冰的戰(zhàn)戰(zhàn)兢兢中,立志于人生理想的建樹只能成為緣木求魚般的虛無。但禍不單行,更深一層的煎熬來自于家庭,妻子與母親之間無法調(diào)和的矛盾加深了他生活的痛苦。他在擔任丈夫和兒子這一對角色時,時常陷入無法溝通的孤獨中?,F(xiàn)實的折磨牽絆了他對理想生活的追求,所以他只能在兩種聲音的矛盾中凄慘死去,成為最為悲劇的“多余人”。通過這個形象,巴金傳達出的不僅僅是對個人主義虛無的反思,更為深刻的是揭示了人性的弱點,在生活的壓力之下,靈魂的被摧殘和被扭曲。夏志清先生曾說:“巴金一直對自己善于‘挖掘人性’而感到自豪。在《寒夜》里,人性的秘密終于給他發(fā)掘出來了”。③確實如此,在《寒夜》中他完全展現(xiàn)了一個矛盾靈魂的全部掙扎。

      二、社會現(xiàn)實的妥協(xié)者

      周憲教授曾指出,作為20世紀初期中國的啟蒙知識分子,他們有三個問題是難以回避的,即他們與政治權利的關系、大眾的關系以及和社會運動的關系。在政治中,他們是處于逐漸邊緣化的疏遠過程,而且與政治的關系也是最為復雜的一環(huán)。④巴金筆下的李冷、覺新和汪文宣便是處于激烈的社會運動時期,他們的理想和生活是無法與當時的社會運動剝離的。社會運動帶給他們的沖擊覆蓋了生存條件、思想和家庭環(huán)境等諸多方面,而這里的每一環(huán)對他們的命運都有著至關重要的決定作用。

      李冷,處于五四運動初期,大革命受五卅慘案的影響,由剛開始的高潮轉入低谷。正在此時,他遇到了情緒低落的杜大心。他與杜大心的認識是一個轉折點,杜的出現(xiàn)帶給他一種全新的認識——他接觸到了底層人的生活。這種生活與他優(yōu)裕的個人主義生活是完全不同的。當他的舊思想被沖擊之后,他陷入了出走與原地不動的矛盾中。他妹妹李靜淑和戀人張文珠提前加入革命,他的世界變得小了許多,他變得更加孤獨,時常在夢境里尋找安慰。夢是有著預示的,也是他潛意識中意愿的表達。他憎惡許許多多人走的“單調(diào)的路”:出生、成長、保身、傳種直到死亡。他從思想上決定走另一條路,但這路與他的妹妹、他的愛人和杜大心們所走的路是不同的。周圍生存環(huán)境的繼續(xù)惡化,使他走不通自己的路:自私的個人主義。他最終不得不向現(xiàn)實妥協(xié),投身于革命,去拯救自己的親人。當然,這種不自覺的妥協(xié)恰好符合了時代與歷史的腳步,他充當了中國社會進步、文化轉型時期的一個社會性的“多余人”。

      李冷受社會運動與環(huán)境催化的影響或許不是很明顯,但在《家》中覺新的身上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他是一個能清醒認識到自己悲劇命運卻又怯于行動的“多余人”。他的不斷退縮生成的悲劇從自己身上一直延續(xù)到妻子瑞玨。作為長子長孫,他肩負沉重的傳統(tǒng)束縛,自己在內(nèi)心也時刻用傳統(tǒng)價值觀要求自己,并且沒有覺得這有何不妥。但當經(jīng)歷了婚事之變和妻子的難產(chǎn)死后,他似乎從逐層加深的痛苦中清醒,這一清醒的過程同時也受到了當時時事的影響。五四運動風暴和它催生出來的新思想不斷沖擊著他的大腦,沖擊著固守已久的傳統(tǒng)觀念,將他從桎梏中解放出來,使他有了決心反抗的勇氣,這種勇氣體現(xiàn)在對待覺民的婚事和覺慧的出走中。如覺新在覺慧出走時暗中資助路費,并說:“我們這個家需要一個叛徒,我一定要幫助三弟成功,他可以替我出一口氣。”⑤可以看出,在他懦弱順從的背后,還潛伏著叛逆抗爭的性格元素。但這種元素僅停留在他的大腦中,并未轉化為實際行動,只能認定覺新是一個懦弱的反抗者。覺新在動蕩的局勢與混亂的高氏家族中,形成了趨新與守舊、自卑與自信、懦弱與反抗等一組組對立統(tǒng)一的性格因素。他在復雜的環(huán)境中所表現(xiàn)出的搏斗、徘徊、動搖都合乎他的性格和地位。他受到新舊兩方面的夾擊,在長輩隨心所欲的指責、捉弄甚至責罵以及弟弟們的不滿中默默忍受和掙扎,最后只能在不能調(diào)和的矛盾中自我了結。他的性格,即在環(huán)境重壓之下妥協(xié)的性格,還有著超越具體時代、具體歷史環(huán)境的普遍性。他雖然是長子長孫,但他不是獨立自由的個體,強大舊世界的習慣性自我壓抑促成了他悲劇命運的形成。他的悲劇式二重性格包容了20世紀初中國新舊交替的鮮明時代特征。透過覺新這一悲劇人物的悲慘命運,我們可以看到在新舊交替的時代里想走調(diào)和折中的道路是不可能的,對舊勢力抱有幻想、屈服、妥協(xié)便是自我毀滅,覺新最后的命運便證明了這一點。

      從《家》到《寒夜》,時代發(fā)生了巨變,而覺新和汪文宣人生的前后表現(xiàn)卻一脈相承,未見汪文宣的喜人變化,相反悲劇意味越來越濃重。汪文宣如覺新一樣受過西方現(xiàn)代思想的熏陶和啟迪,甚至比覺新受到的更完整,在個性解放的信念下,也追求過自己的幸福,如與曾樹生的自由戀愛。但隨著現(xiàn)實的發(fā)展和外部壓力的增大,汪文宣轉而成為失去反抗精神的弱者,只能屈從命運。汪文宣的個人精神分為兩部分:其一是青年時期,他和覺民覺慧一樣,是有夢想和追求的,憧憬著辦“鄉(xiāng)村話、家庭化的學堂”;其二是當他步入中年時期,他的思想便和覺新靠攏,為了家庭、為了生存、為了等待抗戰(zhàn)結束后就會到來的新生活,處處妥協(xié)忍讓。殊不知抗戰(zhàn)的結束并不能改觀他的生存狀況,大的社會實踐往往對小人物的命運并不能完全轉變。汪文宣的中年是在矛盾掙扎后的不斷犧牲中一點點被蠶食的。他已不像巴金以前所描寫的軟弱者那樣,僅僅承受著精神上的壓抑之苦,他更要忍受生活上的拮據(jù)之難。⑥隨著時局的不斷動蕩,不但理想無法實現(xiàn),連日常生活都須苦苦維持。物質(zhì)的匱乏導致了身體的虛弱,而精神的空虛和矛盾又加重了身體的消耗。所以,汪文宣的首次妥協(xié)是迫于生存的壓力,而這種妥協(xié)又加重了生存的精神負擔,他不斷改變處事原則,痛苦地適應環(huán)境。他也因此變得自卑、膽小怕事,他陷入惡性循環(huán)的憂郁和矛盾中。汪文宣的憂郁是黎明前的黑夜一個絕望的憂郁,覺新在大家庭里的不愉快可以在小家庭里得到些安慰,而汪文宣的憂郁、焦慮來自家里家外,更有覺新所未嘗體驗過的經(jīng)濟壓力和自身的不幸,他變成了一個病在精神的靈魂,一個身心全病的人。恐慌和苦悶、希望和絕望、反抗和沉淪無不是動亂的局勢、困頓的生活在人物個性心理上的反應。殘酷的現(xiàn)實也磨鈍了一切生活的銳氣,他的意氣越來越消沉,最后成為一個懦弱安分的小職員,更可悲的是他心理被扭曲,變得“小心翼翼”、“擔心害怕”,借酒來壓抑自己內(nèi)心的反抗意識。最后,他雖然受到過新文化教育,但中國幾千年來固有的禮教傳統(tǒng)卻在他身上仍然有著很深的烙印,形成了厚重的心里積淀,他無法逃離這種多重的束縛。所以,他只能在悲慘中死去。

      三、文化轉型的承載者

      巴金曾說:“我作品的大部分都寫知識分子的問題,因為中國知識分子的世界是我最熟悉的世界?!雹甙徒饛摹缎律分械睦罾涞健都摇分械挠X新,再到《寒夜》中的汪文宣,沿著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軌跡,完成了對幾代知識分子的塑造,他們也是巴金不同時期對人生的感悟。20世紀初的中國是一個知識分子困境重重的時代,這種困境是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必然過程。現(xiàn)代化轉型是需要文化裂變的推進,而文化裂變的完成是建立在知識分子巨大的精神陣痛上,他們的精神游走在抗爭與妥協(xié)這兩個極端狀態(tài)中無法自拔。有學者曾提出知識分子精神氣質(zhì)可以形象的概括為“堂吉訶德型”和“哈姆雷特型”,前者更多的是信仰、追求與獻身;而后者更多的是猶豫、懷疑和悲觀。而李冷、覺新和汪文宣是游走于這兩種氣質(zhì)之間的徘徊者。他們給人的最強烈的形象是他們的堂吉訶德精神,而不是傳統(tǒng)研究中著意強調(diào)的哈姆雷特氣質(zhì)。他們執(zhí)著追求一種有意義的生活,他們也知道自己置身其中的平庸生活不是自己所想要的。但是,他們所追求的知識生命意義,不可能外化為一種具體的社會現(xiàn)實。他們無力改變現(xiàn)實,也不能創(chuàng)造一種現(xiàn)實,所以哈姆雷特式的氣質(zhì)又在他們身上被充分表現(xiàn)出來。這也成為了他們具有“多余人”特質(zhì)的典型標志。

      這些中國式“多余人”追求的意義,不是摧毀舊的社會制度,建立新的社會制度。因為新的制度也不能保證公正與幸福,給生命帶來真正意義,也不是道德完善及其在此基礎上的世界和個人的拯救。他們身處社會文化的轉型期,他們只不過是用一種世俗意義的社會理想置換了生命的終極意義價值。所以,他們的人生只在那個特定時代有意義,是世俗的意義。作為一代知識分子,他們承載的社會責任不僅僅只有這些。作為時代交替背景下異域文化與本土文化沖擊中的這一群知識分子,他們要完成的任務超越了他們自身的人生定位。每一個世紀交替時期總會帶來文化動蕩,新舊文化、不同國度文化間會產(chǎn)生一個斷層,這個斷層是必然要被彌補的,而這個彌補的任務就交給了這一個群體。正是他們在斷層中產(chǎn)生的不適感而導致的困頓,才給文化融合帶來了緩沖。這一現(xiàn)象并不是20世紀初的中國所獨有,在19世紀初的歐洲也曾有過這樣的交替,它的產(chǎn)生也帶來了“世紀病”這樣一個詞語。憂郁成為一種病開始蔓延,這種病不是個人或哪個國家獨有的,它是一場由一個民族傳到另一個民族的瘟疫,就像中世紀常常傳遍整個歐洲大陸的宗教狂熱一樣。而受到這種“憂郁”病傳染的群體——“世紀病患兒”就成為文化轉型期的承載者,他們孕育于18世紀末法國浪漫主義文學中,成長于19世紀。他們的通病在于,處于時代的悲劇中而無法自拔,從而陷入了心靈的迷津,迷失了方向。⑧他們?nèi)纭岸嘤嗳恕币粯?,有著無法調(diào)和的思想與行動上的矛盾,即仰慕父輩的戰(zhàn)績和輝煌,但王權和神權的恢復使他們失去信仰,無所追求,在厭倦和無聊中打發(fā)日子,生性孤僻、內(nèi)向憂郁,與現(xiàn)實環(huán)境格格不入,在靈魂的孤獨漂泊中消耗著生命。所以,“世紀病患兒”與中國式“多余人”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富有才華卻因受新舊文化沖突、社會轉型而無法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他們雖然身處在兩個不同時代,但卻有著相同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氛圍,這就促成了他們共同具有的精神危機。他們游離的兩個選擇是不同的,或是反抗與妥協(xié)之間,或是回顧輝煌與重新追求之間,但無論是“多余人”還是“世紀病患兒”,他們的社會責任和人生意義就是為其所在的時代轉型過渡和融合充當載體。中國式“多余人”要完成幾千年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民主思想的融合,李冷、覺新和汪文宣都試圖將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點——或是無為,或是孝道,或是中庸與西方民主結合起來,但他們都不甚成功,他們的切入點就已經(jīng)錯了。但并不能就因他們行為的失敗而否定他們努力的過程,因為結合的過程是有意義的,這需要他們?nèi)ビ靡簧鷣韺嵺`完成。而“世紀病患兒”也是如此,他們有著濃厚的舊貴族沒落情緒,在貴族權力旁落資產(chǎn)階級奪取政權登上政治舞臺后,他們有了昔日光環(huán)不在的失落感,內(nèi)心的巨大恐慌直接導致了行動上的消極無為。但正是這種冷漠與消極將同時流入他們身體內(nèi)的兩種文化進行了調(diào)和,即貴族時代的浮華和資產(chǎn)階級的新生之間的融合,成功的使社會轉型時期的文化沖突得以調(diào)解,達到平衡。

      榮格曾說:“人生中有多少典型情境就有多少原型,這些經(jīng)驗由于不斷重復而被深深鏤刻在我們的心理結構中?!雹徇@種鏤刻不是以充滿內(nèi)容的意象形式,而是最初作為沒有內(nèi)容的形式,它所代表的不過是某種類型的知覺和行為的可能性而已。就以此句來關照“世紀病患兒”、“多余人”、 中國式“多余人”他們之間的延續(xù),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們的出現(xiàn)有著時代的必然性和文化的傳承性。社會轉型期間所出現(xiàn)的文化沖突必然造就了“世紀病患兒”、“多余人”、中國式“多余人”這些畸形人群的出現(xiàn),他們?yōu)椴煌幕g的融合與平衡創(chuàng)造了條件。作為載體,他們個人的完結也是社會責任的完成,所以,他們的生命是有著終極意義的,而不是虛無的、無意義的。

      結語

      無論是18世紀末歐洲社會制度轉型期產(chǎn)生的“世紀病患兒”,還是19世紀俄羅斯貴族沒落時期的“多余人”,以及20世紀早期受中西方文化沖擊的中國式“多余人”,他們都表現(xiàn)了世界范圍內(nèi)現(xiàn)代化過程中的一種典型的社會心理,也深刻表現(xiàn)了一些對新事物敏感的思想者在社會變革、文化沖突中的焦慮與探索,展示了他們思想無法與行動同步的人生矛盾。但他們終其一生,都是為社會轉型期的文化調(diào)和不自覺的貢獻力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多余人”形象中體現(xiàn)的對生命價值的探索是具有超越時空和國界的普遍意義的,這些形象共同構成了世界文壇的奇觀。

      注釋:

      ① 張謹.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論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小說中的“多余人”形象[J].大眾文藝,2010(16).

      ② 巴金著.巴金全集[M].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8.

      ③ 夏志清著.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M].友聯(lián)出版社,1982.

      ④ 周憲著.審美現(xiàn)代批判[M].商務印書館,2005.

      ⑤ 巴金著.巴金全集[M].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

      ⑥ 李今.試論巴金中長篇小說中的軟弱者形象[M].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1985(01).

      ⑦ 巴金著.巴金論創(chuàng)作[M].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

      ⑧ 師飛.“世紀病”的蔓延——談“世紀兒”與“多余人”的比較[M].文學界,2012(08).

      ⑨ 霍爾著.榮格心理學入門[M].生活·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7.

      2014-11-24

      劉楠,(1989-),女,碩士研究生。專業(yè):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猜你喜歡
      巴金世紀文化
      海上日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世紀贊歌
      巴金在三八線上(外四篇)
      神劍(2021年3期)2021-08-14 02:29:54
      20世紀50年代的春節(jié)都忙啥
      1999,世紀大閱兵
      My School Life
      誰遠誰近?
      小巴金“認錯”
      阳朔县| 子长县| 黔南| 陈巴尔虎旗| 普洱| 玉门市| 长岛县| 阳朔县| 宁安市| 嘉定区| 宁津县| 南开区| 肥东县| 鄯善县| 兴文县| 于田县| 林州市| 饶阳县| 陆河县| 绥芬河市| 灵山县| 扶余县| 古田县| 波密县| 靖边县| 武隆县| 富民县| 长宁县| 鹤壁市| 安平县| 龙井市| 乐安县| 福鼎市| 永川市| 凤山市| 仪陇县| 璧山县| 邻水| 山东省| 静海县| 平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