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文獻服務到文化建構:論圖書館既是職業(yè)也是事業(yè)

      2015-03-30 10:52:09傅榮賢李滿花王宏義
      大學圖書情報學刊 2015年5期
      關鍵詞:圖書館學館員定位

      傅榮賢,李滿花,王宏義

      (黑龍江大學信息資源管理研究中心,哈爾濱,150080)

      “現代意義的圖書館區(qū)別于古代圖書館的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它更加重視文獻利用,為此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關注文獻的管理和傳遞服務”[1]?,F代圖書館的另一個特征是強調館員的職業(yè)化。事實上,現代圖書館產生的“社會背景是歐洲工業(yè)化以及由此而來的社會分工與社會重組”[2]。這兩個特征意味著:“文獻的管理和傳遞服務”(簡稱文獻服務)必須由職業(yè)化的館員去完成;反過來,職業(yè)館員的主要擔當就是文獻服務。然而,文獻服務并不能完整地界定圖書館的內涵,職業(yè)化也不能框限作為“人”的館員的本質。本文擬在對圖書館文獻服務以及對館員職業(yè)定位進行反思的基礎上,追問圖書館在文化建構上可能存在的空間和境界,從而揭橥圖書館應有的文化品位和社會擔當。

      1 圖書館的文獻服務定位及其反思

      早在1808年,首次提出“圖書館學”概念的德國學者施萊廷格在《試用圖書館學教科書大全》一書中指出:“圖書館學是符合圖書館目的的整理方面所必要的一切命題的總和。”[3]相應地,圖書的配備和目錄的編制技術,構成了施氏所謂“圖書館學”的主體內容。今天,“文獻”一詞正在被數據、信息、情報、知識等概念所取代,但從操作技術的角度掌握文獻(或數據、信息等)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的專業(yè)知識和業(yè)務技能,仍是圖書館工作和圖書館學教育的重要內容。例如,數字圖書館被定義為:“是指根據一定的采購方針和標準收集電子格式的文獻,在數字化和網絡化環(huán)境下對這些文獻進行加工、整理、保管,并提供給特定用戶群體存取利用的機構或服務?!保?](56)顯然,數字圖書館改變的只是傳統(tǒng)圖書館的紙本文獻對象,但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的“服務”本質并沒有改變。

      當文獻服務成為圖書館的根本定位,文獻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的技術遂成為圖書館工作的根柢,圖書館學則主要生成具有操作指向的實踐性知識,從而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真理標準。而文獻組織與整理技術又是眾多技術的核心,“知識組織整理方法是圖書館學最富有生命力和動態(tài)性的領域之一”[1](32),它主要包括分類法、描述法、編碼法和引文法,等等。例如,始自20世紀60年代的機讀目錄編碼技術和始自90年代的元數據編碼技術,就是圖書館的重要編碼方法。這一認識“從根本上說是把科學看做一種實現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獲得知識”[4],即把圖書館學看作一門實現文獻服務目標的工具性手段,圖書館“科學”變成了有關文獻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的“技術”。然而,技術只是在常識的水平上理解圖書館,只能解決圖書館的具體問題,況且信息時代的技術主要由計算機技術、互聯網技術和通訊技術構成,這些技術并非圖書館界的擅長。這也是圖書館學期刊日益淪為計算機科學的普及性刊物,圖書館正在被信息中心合并以及可能被谷哥取代的主要原因。

      技術是一種工具,它是建立在“計算理性”之上的,因此,最有用的技術被認為是最確當的技術。當圖書館充斥著對“效用”的追求,圖書館學就被簡化為如何計算出一個文獻服務效率最大化的目標,以及達到這個目標的可行路徑的分析。于是,成本效益分析法(cost-benefit analysis)、帕累托最優(yōu)(Pareto Optimality)等經濟學原則成為衡量圖書館服務價值的主要方法。

      我們知道,近代西方科學旨在“去掉一切個人的因素,說出人類集體智慧的發(fā)現”[5]??茖W的這種“公度性”是以理性邏輯為支撐的。同樣,圖書館的技術性和功利取向也是建立在理性邏輯基礎上的。例如,《文獻著錄總則》《檢索期刊條目著錄標準》等各種標準以及《中圖法》《圖書在版編目數據》等雖無其名但有其實的各種標準,都反映了對“公度性”的追求。如《中圖法》就是用人工語言以及符號化的分類代碼,以克服自然語言的“個人因素”,從而顯現其公度性的。由此形成了一套貌似精準,實質僵化的技術系統(tǒng),本能地抑制著人的創(chuàng)新精神,人成了系統(tǒng)的奴隸。

      綜上,將文獻服務定位為圖書館工作的主要甚至唯一內容,必然導致對技術的向往以及對效益的追求,而技術和效益又是以理性邏輯為前提的。它只重視物質層面上的技術性和實用性,而不能回應精神層面上的文化問題;它理性有余,卻缺乏美、善和形而上的哲學思辨,圖書館成為與人文精神相分離的一個技術工種,失去了文化品位。正如謝拉和克里夫蘭曾經指出的:“從50年代到60年代,我們過分關注的是技術的作用,并相信技術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靈丹妙藥——現在我們意識到,在謀求利用人類所有知識的進程中,不僅存在著技術,而且面臨著文化的、哲學的、心理的等各種障礙?!保?]

      2 館員的職業(yè)化訴求及其反思

      圖書館的文獻服務定位,必然導致對館員的職業(yè)化訴求。在職業(yè)化的意義上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文獻(包括“電子格式的文獻”),成為館員的主要擔當。其隱含的基本判斷是:文獻服務是專門性的圖書館業(yè)務工作,需要有職業(yè)化的館員來充任。它是在類似“誰能操作蒸汽機”的擔憂之下,思考“誰能勝任圖書館的文獻服務工作”的結果。因此,迄今為止的圖書館學教育十分注重人力培養(yǎng),具有明顯的職業(yè)培訓,甚至藝徒培訓的性質。早在1887年,“世界上第一所圖書館學院在哥倫比亞大學建立。這是一所職業(yè)培訓性質的學院,以技術操作與管理為主要內容”[1](133-134)。同年,美國圖書館學家杜威在世界上第一個圖書館學專業(yè)學會——美國圖書館協(xié)會——成立大會上欣喜地宣稱:“圖書館工作成為專業(yè)化職業(yè)的時代終于到來了,今天的圖書館員可以實實在在地把自己的工作稱作職業(yè)?!保?](18)這表明,有一批人掌握了特定的專業(yè)知識和業(yè)務技能,能夠適應文獻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的圖書館一線工作,他們的librarian(圖書館員)職業(yè)身份獲得了社會的承認。其歷史意義在于:第一,社會認同了圖書館工作的專業(yè)化和復雜性;第二,限定了并不是隨便什么人都可以從事圖書館工作。

      時至今日,將圖書館學教育的“根本目的”定位在“為圖書館職業(yè)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7]的層面上,仍然是圖書館界的普遍心聲。中國圖書館學會2007年年會亦曾將“我國圖書館學專業(yè)教育與職業(yè)需求”列為會議主旨報告之一[8]。而成立于1928年,“以研究為主,招收研究生”[1](134)的美國芝加哥大學圖書館學院于上世紀90年代停辦的象征意義在于:圖書館學的理論思考和人文精神的訓練,并沒有構成圖書館的重要旨趣。“圖書館學教育比較注重學科教育,而對‘面向職業(yè)’重視不夠”[7]的現象依然頻致質疑。因而,館員職業(yè)定位的不足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從擇業(yè)標準來看。在職業(yè)定位下,館員從業(yè)的第一動機是為了獲得滿足個人謀生所必須的生活資料。充任館員之職,是因為不能找到比館員更好的謀生手段,而一旦有更好的機會就會義無反顧地跳槽走人??傊腔虿皇丘^員,都是根據自身周遭“語境”精確算計的結果,館員和圖書館事實上形成了基于利益考量的合同關系。因此,一旦圖書館不景氣,誰也靠不住。反過來,一旦圖書館待遇優(yōu)渥,又會人人趨之若騖。

      其次,就從業(yè)心態(tài)而言。職業(yè)規(guī)范規(guī)定了具體的崗位職責和程序,館員以極其理性的態(tài)度對待自己的工作,哪些是必須完成的份內之事,哪些屬于“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份外工作等,無不盤算得一清二楚。哪怕是“忘我工作”,也是出于更大回報的功利目的,而與“愛崗敬業(yè)”或“為事業(yè)奮斗”無關。館員從事的只是既定的程序性活動,既沒有情感、操守和信念可言,也與創(chuàng)造性無涉。

      “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9],是馬克思提出的“完整的人”的目標?!巴暾娜恕币髽I(yè)務知識技能與人文精神的綜合平衡,而“職業(yè)人”以專業(yè)知識為原則追求“正確”和“有效”,卻喪失了“完整的人”的素質、教養(yǎng)和境界。就館員而言,職業(yè)定位沒有意識到館員首先是“人”,必須在專業(yè)能力和業(yè)務技能的基礎上,考慮其自身作為人的全面發(fā)展問題。而館員的全面發(fā)展,又是與追求圖書館文化建構的事業(yè)定位相鼓桴的。

      3 文化建構及其對圖書館的事業(yè)定位

      圍繞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而展開的文獻服務,無疑是圖書館的重要內容,甚至“重藏輕用”的古代藏書樓亦不能回避這些基本工作。然而,館員在文獻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都廣泛涉及文獻背后知識的本質是什么,什么是有用或有效的知識,知識是如何被認識的,眾多知識門類的總體結構及其層次關系是什么,實然存在的“天下”知識是合理的嗎?其應然取向是什么等問題。例如,“美國早期公共圖書館并非他們所聲稱的那樣以大眾教育為目標,也并非是客觀和中立的,它們的真正意圖是對新移民進行意識形態(tài)的同化(即控制),維護已經建立的社會秩序”[1](142)。而西漢劉向圖書館工作的實質則是要通過文獻整理,糾偏“不復仲尼法度”的文化現狀。顯然,圖書館在從事文獻服務工作的同時,也表達著對社會文化的自我理解。它從人類社會文明的高度,反思現實文化的不足,并指呈一個應然的理想狀態(tài)和超越指向。因此,以文獻服務為顯性特征的圖書館,本質上也是一種文化建構,文獻服務本身遠遠不能定義圖書館的全部內涵??傮w上,以文化建構為指向的事業(yè)定位,包含著對社會文化的反省,肩負著文化境界與社會風氣的引領和重建,具有批判性、超越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特點。

      首先,追問技術背后的人文信念。

      圍繞文獻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而生成的各種技術是圖書館從事文獻服務,實現其職業(yè)訴求的基本依據。圖書館既是職業(yè)更是事業(yè),圖書館技術不僅是實現文獻服務的利器,而且是規(guī)劃社會文化愿景的依憑。這就需要對技術背后的人文信念予以反省,而不是將思考重點放在如何完善技術上。例如,對圖書分類法的研究,主要是從標引的準確性、文獻揭示的全面性以及檢索的有效性等角度著眼的,仿佛只要抓住了分類法的形態(tài)特征和結構規(guī)則就抓住了它的本質。然而,以DDC和《中圖法》為代表的中外主流分類體系,都是以文獻的學科屬性和主題概念的邏輯類項為根柢的,它在組織與整理文獻的同時,也在聲稱著一種文化信念:文獻所記錄的知識本質上是一種學科化和邏輯化的存在。例如,《中圖法》將《易經》分到哲學類,將《詩經》分到文學類,就是對儒家經典的知識化處理。相反,傳統(tǒng)四部分類體系始終強調儒家經典的信仰內涵,并通過分類、序言、提要、案語等技術手段時刻提防著信仰墮落為知識。例如,《四庫總目·易類小序》曰:“圣人覺世牖民,大抵因事以寓教。《詩》寓于風謠,《禮》寓于節(jié)文,《尚書》《春秋》寓于史,而《易》則寓于卜筮。故《易》之為書,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蛄呢浴洞笙蟆方杂小右浴?,其爻象則多戒占者,圣人之情,見乎詞矣。”這是認為,作為事實知識的《詩》之“風謠”、《禮》之“節(jié)文”、《尚書》和《春秋》的史實以及《易》之“卜筮”,都是為“覺世牖民”的價值信仰服務的。顯然,不同的技術表達著不同的文化判斷,這是一個比如何完善技術本身更具精神內涵的思考維度,也見證了圖書館在文獻服務的基礎上,完全有可能肩負更多的社會責任和文化擔當。

      其次,反思文獻傳遞的效益導向。

      文獻傳遞效益最大化是通過完善工具性的技術為前提的。例如,對《中圖法》的一再修訂,就是要對作為分類工具的《中圖法》從標記制度、仿分、復分、類目設置等各個層次予以檢討,從而做出以“進一步完善”為指向的修改,但《中圖法》從學科化和邏輯性的角度定位文獻本質的認識則得到了一以貫之的秉承。然而,學科、專業(yè)、課題乃至著者或書名筆順等,都可以成為文獻組織的依據;語法、語用和語義則都有可能成為文獻組織的有效視角。1933年問世的《冒號分類法》,也宣告了學科化并不具有必定和當然的唯一合法性。顯然,效益導向是一種事功導向,當下有效性是其反省的唯一維度,從而也遮蔽了事功背后的社會文化責任。事實上,分類法既是文獻服務的工具,也是文獻總結系統(tǒng)和文化反省模式。相應地,圖書館既是文獻服務機構,也是文化建構系統(tǒng)??傮w上,職業(yè)定位視野下的圖書館的效用是由技術的精進(如引進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得以保障的,而這又反過來強化了圖書館文獻服務的職業(yè)定位,圖書館喪失了應有的人文維度,與理想、信念、價值觀、人生觀失去了應有的聯系。

      最后,超越理性邏輯。

      圖書館工作的本質是鮮活的人(館員)為鮮活的讀者提供鮮活的文化和智力支持,但職業(yè)導向下圖書館的技術取向和效用訴求是建立在理性邏輯基礎上的。

      一方面,理性邏輯只看到了文獻所記錄的學科化和邏輯化的知識,而忽視了作者浸潤在字里行間的思想、信仰、激情和人生體驗等內涵。“文獻是記錄有一切知識的載體”的定義,也強化了這一認識。于是,讀書就是為了“求知”,去圖書館就是沖著“科學文化知識”。其基本信念是:文獻的本質就是知識,知識是學科化和邏輯化的存在,學科化和邏輯化的知識是人類文明的核心和本質。然而,一個人的全面發(fā)展不僅要靠知識,而且要靠理想人格和道德境界?!爱斀袢祟愃媾R的種種危機和困境,在于人認識外物的知識與體悟內心的知識的不和諧,造成了人所應有的內在力量、能力和智慧與關于自身所達到的認識之間的巨大落差”[10]。相應地,圖書館需要反思對文獻的知識定位,思考自身的文化建構責任,重新明確工作的方向。

      另一方面,理性邏輯滿足于建立一套僵化的概念系統(tǒng),并默認所有的圖書館都可以而且也應該共享同一操作系統(tǒng)。例如,中國《文獻著錄總則》及其分則,本質上乃是《國際標準書目著錄》的翻版,從而在“與世界接軌”的名義下,放棄了對自身特色的追求。同樣,圖書館學也共享一套學理體系和概念框架。1925年梁啟超在中華圖書館協(xié)會成立大會上倡言“建設出一種中國的圖書館學來”[11]的學術訴求迄今尚未告成。這說明,圖書館理論與實踐走向了一種超越個體精神和社會歷史情境的同質化存在。它無視理論和實踐的主體是人,人是具有思想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主體,也沒有意識到社會歷史語境對理論和實踐的背景意義。它進一步遮蔽了圖書館(學)的應有境界,無法體現出圖書館(學)的文化關懷。如中國古代的“提要”強調知人論世,重視作者主體(人)及其生存境遇(世)對于文獻創(chuàng)造的前提性,也說明文獻所記錄的并不完全是學科化和邏輯化的僵硬的知識。相應地,持守理性邏輯、追求客觀化的現代“摘要”,并不是不證自明的“公理”。遺憾的是,并非公理的“摘要”卻占據了公理的地位,成為獨步中西的主流話語。

      4 事業(yè)定位下館員的應有境界

      館員是圖書館的主體,決定著圖書館發(fā)展的可能境界。在職業(yè)定位視野下,館員只要完成了規(guī)定的任務,也就盡到了自己的責任。事業(yè)定位下的圖書館強調在文獻服務的基礎上積極參與社會文化的建構,館員不再是文獻服務的既定程序的執(zhí)行者和現有理念的接受者,而必須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體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誠然,每一個館員都首先應該具備各種專業(yè)性的知識素養(yǎng),然而,僅僅通過專業(yè)知識和技能諸要素的簡單堆積,并不能應對不斷發(fā)展和變化的圖書館工作。例如,圖書館從傳統(tǒng)的手工操作向電子化操作的變化,需要館員研究新問題,探索新理論和新方法。又如,針對不同讀者類型也不存在可以直接套用或“拿來”的成規(guī)。

      總之,事業(yè)定位視野下的圖書館是在文化和“人”的高度來思考與言說的,館員必須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例如,現代西方式的圖書館學持守客觀性的信念并默認“作者已死”,“作者”并不構成研究的對象。事實上,作者積淀為文本的精神產品,并不局限于客觀性的“知識”,而是包含著作者的情感、審美、理想、信念等非客觀化的心性內涵,這就需要探究作者文化創(chuàng)造的內在動機和心路脈絡。為了實現文獻服務的效益導向,“讀者”(或用戶)雖然是現代圖書館學的關注對象,但只是被理解為接受客觀知識的容器,“如同申農通訊模型中信號的接受者一樣被動”[1](151)。并且,讀者仿佛只需要理性和邏輯化的知識。事實上,現實中的讀者都是一個個能動的主體,不僅需要“知識”的武裝,更需要“文化”的熏陶。

      無疑,文獻不僅記錄著邏輯化和理性化的僵硬知識,“理性”也不能概括作者和讀者的全部本質。同樣,館員也是能動的主體,應該以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揭示文獻中的文化(而不是僵化的知識),思考圖書館如何突破文獻服務的本能局限,提升讀者的文化品位與思想境界。“人的發(fā)展是21世紀社會現代化的主旋律,人的現代化在社會發(fā)展中具有戰(zhàn)略價值。因為現代化的根本動力來自于人的偉大創(chuàng)造力,而現代化的根本目的正是為了人類的全面發(fā)展”[12]。就此而言,事業(yè)定位視野下的圖書館的文化建構,一是要突破對“人”(作者、讀者、館員)的理性定位,從而積極回應“全面人”的本質;二是要突破對文獻的知識定位,從而揭示文獻背后的文化內涵,它涉及從知識論小視野到文化論大視野、從理性人到全面人等一系列根本性的觀念轉變,因而也超越了在有限時空精確限定下的邏輯分析以及對因果關系的理性追問。

      5 結語

      在職業(yè)定位視野下,文獻服務成為圖書館的主要目標,館員成為掌握文獻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等各種技術的理性“人”,既缺乏生氣和樂趣,也缺乏對主體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激發(fā)。它只看到了文獻的知識內涵以及知識的邏輯性和實證性特征,并造就了一種凝固的圖書館操作范式和僵化的圖書館學理論體系。圖書館工作成為與人的內心世界無關的機械化和格式化過程,圖書館學也流于平庸,失去了應有的人文意蘊和文化內涵。然而,文獻不僅記錄著客觀化的知識,而且承載著主體性的人文精神。以文獻為內容、以人為對象的圖書館,既要從事文獻服務工作,從而傳遞知識,也要揭示文獻中的精神內涵,兌現其文化價值。因此,圖書館既是一種職業(yè),更是一種事業(yè),館員既需要從事理性邏輯的文獻傳遞與知識服務,也需要在人的生命本質和社會關懷的高度從事文化建構。

      另一方面,職業(yè)定位與事業(yè)定位并不矛盾,事業(yè)必須奠基在具體職業(yè)之上。同樣,館員既有學習業(yè)務知識和技能以便從事文獻服務工作的需要,也有將個人的全面發(fā)展熔鑄于文化建構的需要,這兩者是統(tǒng)一的。但是,在過分強調文獻服務和職業(yè)定位的今天,館員如何提升自我境界從而回應更為宏大的社會文化問題,應成為學界關注的重點。

      [1]于良芝.圖書館學導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54.

      [2]李滿花.圖書館學研究中國化:概念、原因和內容[J].圖書情報工作,2007,(10):29-32.

      [3]黃宗忠.圖書館學導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8.104.

      [4]約翰·齊曼.元科學導論[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57.

      [5]羅 素.人類的知識[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9.

      [6]JH謝拉,DB克利夫蘭.情報科學的歷史與基礎(二)[J].國外圖書情報工作,1988,(4):2-8.

      [7]肖希明.面向職業(yè)的圖書館學教育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8,(2):75-76.

      [8]中國圖書館學會.中國圖書館學會年會論文集[Z].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

      [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9.

      [10]王柯平.美學新探的方法與視域[J].哲學動態(tài),2014,(3):21-31.

      [11]梁啟超.中華圖書館協(xié)會成立會演說辭[J].中華圖書館協(xié)會會報,1925,(1):11-14.

      [12]馬述明.我國現階段職業(yè)教育發(fā)展的思路[J].山東工商學院學報,2006,(5):118-120,123.

      猜你喜歡
      圖書館學館員定位
      2023 年寧夏圖書館學會年會順利召開
      《導航定位與授時》征稿簡則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青海省人民政府關于轉聘謝承華、斗尕館員為榮譽館員的決定
      青海政報(2018年1期)2018-07-09 05:50:56
      找準定位 砥礪前行
      青海省人民政府關于轉聘謝佐等3位館員為榮譽館員的決定 青政〔2017〕32號
      青海政報(2017年7期)2017-07-24 14:14:41
      青年擇業(yè)要有準確定位
      學習月刊(2015年1期)2015-07-11 01:51:12
      中國圖書館學之當下:反思與瞻望
      圖書館論壇(2014年9期)2014-03-11 18:48:08
      淺談圖書館青年館員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
      河南科技(2014年19期)2014-02-27 14:15:53
      廣西圖書館學會2013年年會暨第31次科學討論會在貴港舉行
      圖書館界(2013年6期)2013-03-11 18:50:45
      札达县| 尼勒克县| 瑞金市| 洪雅县| 渑池县| 信丰县| 玛纳斯县| 南和县| 门头沟区| 中超| 航空| 柏乡县| 大港区| 读书| 姚安县| 中山市| 社旗县| 汤原县| 汪清县| 容城县| 通许县| 丽水市| 财经| 沐川县| 南昌县| 白沙| 巩留县| 丹棱县| 景德镇市| 永新县| 大邑县| 海宁市| 峨眉山市| 松滋市| 赞皇县| 江安县| 绥中县| 西昌市| 五莲县| 景泰县| 巴林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