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泰山北齊造像碑記與敦煌“白衣佛”問題新證

      2015-03-30 12:10:13周曉冀
      大慶師范學院學報 2015年1期
      關鍵詞:釋迦袈裟彌勒

      作者簡介:周曉冀(1971-),男,江蘇宜興人,博士研究生,泰山學院助理研究員,從事歷史地理、佛教藝術史研究。

      DOI 10.13356/j.cnki.jdnu.2095-0063.2015.01.028

      在佛教藝術研究領域,彌勒與白色的關系問題,歷來為學術界所關注。而學界提出所謂敦煌“白衣佛”,就其身份的認定、與禪法的關系等,也是意見紛紜,分歧較大。泰山北齊乾明元年(公元560年)佛教造像碑座,因其明確提及“白衣大像主”,故而成為釋讀“白衣佛”身份的新證據(jù)。

      一、泰山北齊造像碑的發(fā)現(xiàn)與著錄

      北齊造像碑座今存泰安岱廟歷代碑亭,長59.5公分,寬59.5公分,高20.5公分,是一尊佛教造像碑的底座。該碑于清代晚期發(fā)現(xiàn)于濟南市長清區(qū)的泰山余脈,距五峰山東魏蓮花洞石窟造像不遠處。

      民國《長清縣志》載:“北齊徐明牟造像碑”,在“大齊乾明元年,蓮花洞下石窩莊南閣墻壁上”。 [1]1966年該碑座移入泰安岱廟。碑文為造像題記和造像主題名,其中即有“白衣大像主”之名??h志錄文多有謬誤,而且文字缺失較多,唯“白衣大像主”清晰可辨。2009年筆者親訪岱廟,記錄碑文如下:“齊乾明元年歲在庚□八月辛已朔□五日,比丘尼慧承、比丘尼靜游、□□聶義美、率鎮(zhèn)諸邑同建洪業(yè),□敬造彌勒像一區(qū)。上為皇帝陛下、群臣宰守、諸師父母、含生之類。愿使電傳冥昏,三空現(xiàn)證,法界共修,等成正覺。邑義主比丘尼識究、邑義主比丘尼僧炎、白衣大像主張茍生兄弟等、邑義樊興、像主梁伏香、□□□□、由像主徐明牟、像主徐六周、像主苾萇受……(余有字痕,損毀嚴重而不能辨)”。

      碑文提示,由比丘尼領導的民間社邑組織“敬造彌勒像一區(qū)”,并列眾邑義及像主,其中唯一明確提到的造像主為“白衣大像主張茍生兄弟”。從上下文邏輯聯(lián)系看,白衣大像就是指彌勒像。李清泉曾根據(jù)該題記,認為蓮花洞石窟主尊即為彌勒, [2]這種觀點在證據(jù)上還不夠充分。因為該造像記在民國《長清縣志》中提到,洞“左近有魏武定五年造像題名,又有齊乾明元年造像題名”。可見該題記并未在洞中,其后再次發(fā)現(xiàn),是在五峰山下八百米處石窩莊南閣外北壁上。據(jù)此該碑不能確定就是蓮花洞造像題記。

      二、敦煌“白衣佛”研究綜述

      “白衣佛”一詞最早由敦煌學者提出,是指在敦煌壁畫中的五鋪北朝佛像。即北魏時期的第254、263、431、435窟和西魏時期的第288窟西壁壁畫中的說法圖。這五鋪佛像袈裟、身體皆呈白色,結跏趺坐,為說法相。“白衣佛”的名稱顯然是根據(jù)佛像的顏色特征,而敦煌壁畫相關文獻上并沒有這種稱呼。定名是確定佛格和分析佛像來源的重要步驟。1980年,賀世哲先生在《敦煌莫高窟北朝石窟與禪觀》一文中認為,“白衣佛”典出《觀佛三昧海經》,與“眾窟中純諸白佛、白妙菩薩”有關 [3]。后來賀先生又在專著《敦煌圖像研究——十六國北朝卷》中明確提出,這五鋪北朝“白衣佛”說法圖乃是表現(xiàn)“佛影故事”。即《觀佛三昧海經》中所云:“若欲知佛坐者,當觀佛影。觀佛影者,先觀佛像。作丈六想,結加趺坐。敷草為座。請像令坐,見坐了了。復當作想,作一石窟。高一丈八尺,深二十四步,清白石想。” [4]因此“白衣佛”其實就是釋迦涌身入壁后,留給眾僧禪觀的對象——白色佛影,實際上就是釋迦牟尼的法身。

      圍繞著敦煌這五鋪“白衣佛”像,學術界有許多爭論。主要有以下四種觀點:

      1.彌勒瑞像

      王惠民根據(jù)《魏書》《隋書》《舊唐書》以及《唐大詔令集》中白衣彌勒教匪事,以及敦煌文獻關于“彌勒白佛瑞像”的記載,認為“白衣佛”為彌勒瑞像,帶有民間宗教色彩。 [5]而且根據(jù)《佛說法滅盡經》中有關末法時期,“沙門袈裟自然變白”等語,認為彌勒瑞像穿白衣具有末法象征意義。王惠民《白衣佛小考》提到《魏書·裴良傳》載教匪“服素衣,持白傘白幡”?!端鍟奂o》載“有盜數(shù)十人,皆素冠練衣,焚香持花,自稱彌勒”?!杜f唐書·太宗紀》載“禁白衣長發(fā)會”?!短拼笤t令集》卷一一三《禁斷妖訛等敕》文載“比有白衣長發(fā),假托彌勒下生”等。

      2.千佛一佛

      賀世哲在《敦煌圖像研究——十六國北朝卷》中提到,陳慧宏認為“白衣佛”出自《法苑珠林》,其《法服篇》記載,釋迦初成佛道時,穿上迦葉佛遺傳下來的白色袈裟,大地為之震動。并且說“白衣佛”是“賢劫千佛中佛法付囑的象征”,不是特定專指哪一個佛。

      3.涅槃釋迦

      賴鵬舉在《絲路佛教的圖像與禪法》中認為,“白衣佛”與涅磐關系密切,而白色在中國自《周禮》以來即為喪服顏色之定制?!鞍滓路稹本褪悄涂叩闹髯穑笳饕呀浫霚绲尼屽饶材?。 [6]

      4.釋迦佛影

      濱田瑞美認為,“白衣佛”圖就是《觀佛三昧海經》卷四《觀四威儀品》中所述“那乾訶羅的佛影”?!鞍滓路稹本哂鞋F(xiàn)在賢劫佛的性格,也可以說是映現(xiàn)在龍窟石壁內繼續(xù)說法的釋迦,是佛滅度后諸弟子觀想的對象。 [7]這一觀點與賀世哲先生不謀而合。

      另外,約翰·亨廷頓(John Huntington)在其《犍陀羅彌勒造像的圖像志與圖像學》中認為,敦煌“白衣佛”來源于犍陀羅,具名為盧舍那佛。 [5]謝生保先生引用丁福寶編《佛學大辭典》中的“白氈釋迦像”認為,“莫高窟最早的白衣佛說法像”與“經像初來之畫像”有關,即畫在白布上的釋迦。

      以上對“白衣佛”的觀點,僅是針對敦煌這五鋪說法圖像。多數(shù)學者認為“白衣佛”是敦煌石窟特有的佛教藝術形式。如濱田瑞美在《關于敦煌莫高窟的白衣佛》一文中云:“此圖像,除了莫高窟以外,其他地方還未發(fā)現(xiàn)?!蓖趸菝駝t稱:“佛經中并無白衣佛一名,我們據(jù)諸佛均著通肩袈裟而擬名,所以,更準確地說應是‘白袈裟佛’,敦煌以外的佛教文獻、佛教造像中均無蹤跡可尋。”在敦煌石窟中與白色相聯(lián)系的佛教造像并不鮮見,而且都與彌勒有關。如:

      敦煌遺書S.2113號壁畫榜題底稿的記載:“南天竺國彌勒白佛瑞像記。其像坐,白。”

      五代第72窟西壁龕頂西披北起第三幅有一立佛為說法相,榜題云:“南天竺國彌勒白佛瑞像紀?!?/p>

      中唐開成四年(公元839年)建成的第231窟西壁龕頂東披南起第六幅圖,為一身倚坐佛像,身著白色通肩袈裟,說法手印,榜題:“天竺白銀彌勒瑞像。”

      以上二窟,筆者未見實圖,不清楚佛衣顏色,但據(jù)濱田瑞美文,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北朝以后的“白衣佛”圖。

      三、文獻和文物中的佛像與白色的關系

      其實跳開敦煌圖像志,在其它地方還有更多的佛像與白色有關的事例。如《大唐西域記》中有犍陀羅國白石佛像的記載,《敦煌圖像研究——十六國北朝卷》中第135頁圖標中,列出白玉像、白玉菩薩像等5例。其他的石佛像,就顏色而論,也應為白色居多。

      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的東魏興和二年(公元540 年)白石思惟佛像、唐天寶五年(公元746年)邸延果造白石佛像,均出土于河北曲陽。

      白石佛像藝術在北朝時期是一個頗具地方風格的雕刻流派,藝術史研究稱為定州系造像。定州系白石佛像始刻于北魏晚期,盛行于北齊和隋代。

      以往的研究集中在兩個關鍵點上,即白色與佛教的關系問題和白色佛像的佛格問題,這兩個方面是解決敦煌北朝五鋪“白衣佛”說法圖含義的鑰匙。

      關于佛像身體顏色,首先可以排除對白石佛像的討論。因為這類造像的白色質地主要是受漢白玉材質的影響,與造像度量無關,而且多數(shù)造像完成之后,還要繪彩涂金。至于白玉和白銀像,則是出于尊崇的目的,采用貴重材質制作佛像,就像利用黃金、象牙等一樣,所以也不予考慮。開成四年(公元839年)第231窟的壁畫中的“白衣佛”像,應該就是當時天竺佛像做工考究、用料昂貴的真實寫照。但是敦煌遺書S.2113號壁畫榜題底稿及五代第72窟西壁榜題提到的“南天竺國彌勒白佛瑞像”又如何解釋呢?

      “白佛”,特別突出佛像的顏色是白色,為什么不是銀色、不是金色或者其他顏色?白色在佛教中確有特別的含義。

      白色作為化佛所展現(xiàn)的顏色之一,具有光潔耀目,超脫凡俗的視覺效果?!坝嚷┕杆蝗疚郏拭咨?。” [8]

      在《佛說觀佛三昧海經》中多處提到白色化佛:“黃色化佛身黃金色。白色化佛身白銀色。青色化佛身金精色。赤色化佛身車磲色。” [9]

      佛穿白色袈裟也應有特殊含義。因為佛教規(guī)定一般僧衣應避開青、黃、赤、白、灰諸正色。而袈裟梵文kasaya,即為非正色,意用雜色染之?!坝谌邪咨珵檎?[10],所以現(xiàn)實中袈裟絕不可以為白色?!盃枙r世尊在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著白色衣行,時諸居士見皆共譏嫌。” [11]676“時六群比丘,以大色染衣為僧受作功德衣。諸比丘白佛。佛言:不應以大色染衣作功德衣。彼用錦作,佛言不應用錦。彼用白色,佛言不應用白色。” [11]878

      其實佛教對白色衣并不全都排斥,在《大乘入楞伽經》卷六中有這樣的偈語:“修行者觀察,皆住于無相。習氣不離心,亦不與心俱。雖為習所纏,心相無差別。心如白色衣,意識習為垢。垢習之所污,令心不顯現(xiàn)。我說如虛空,非有亦非無。” [12]

      白衣在此象征內心的純正,未受到行為的沾染,所謂“赤子之心”,率直、純真、生命力旺盛,是最能接近佛性的。

      漢、魏時僧人袈裟為赤色衣,后來又有黑衣(緇衣)、青衣、褐色衣和紫衣,紫色袈裟在唐代曾被作為朝廷對高僧的獎賜。反映在佛教藝術形象上也是如此,如與“白衣佛”同在的北魏254窟,南壁降魔圖中釋迦身著絳色袈裟,北壁難陀出家因緣圖中釋迦身著豹點紋袈裟。釋迦牟尼提出:“若比丘得新衣應三種壞色。壞色者,染作青、黑、木蘭也?!?[11]676可見白色袈裟在佛教圖像中出現(xiàn),的確十分特殊,一定會有某種含義。

      上文所云《佛說法滅盡經》中有“沙門袈裟自然變白”,實際是指所謂“壞色”袈裟于法滅時隨之褪色,同文有“首楞嚴經、般舟三昧,先化滅去。十二部經尋后復滅,盡不復現(xiàn),不見文字?!?[13]可以看出佛經文字漸漸隱去給僧眾帶來的恐慌心理。該經描述的是釋迦“涅槃后法欲滅時”的情形,故而不大可能是敦煌窟內的釋迦身著白色袈裟現(xiàn)說法相。

      其實白衣與宗教的關系在歷史上曾有過確切固定的聯(lián)系。最為明顯的例子是,唐代曾經盛行一時的摩尼教崇尚“白衣”信仰,法國學者哈密頓也曾指出兩者的關系。 [14]文獻上首次明確記載摩尼教傳入中原的時間是延載元年,而從史料線索上看可早至4世紀,唐人所著《靈鬼志》上有一段關于太元十二年白衣道士的記載。 [15]如同佛教一樣,據(jù)信唐代的摩尼教也是從西域傳來,而摩尼教自3世紀創(chuàng)立以來早已在西域地區(qū)廣為流傳。 [16]摩尼教在開元禁斷之前長期與佛教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甚至假借佛教的儀軌和典籍,依附佛的名號進行傳播。如20世紀初,在敦煌莫高窟發(fā)現(xiàn)的漢文摩尼教殘經《摩尼光佛教法儀略》,其中署名拂多誕奉詔集賢院譯。敦煌是西域宗教文化向內陸傳播的橋頭堡,在此首先接受并流行白衣摩尼信仰,并影響佛教造像藝術的可能性很大。盡管還沒有在莫高窟發(fā)現(xiàn)摩尼教造像藝術的確鑿證據(jù),但是20世紀初期,國內外考察就已發(fā)現(xiàn)吐魯番地區(qū)存在30幾個摩尼教石窟,在勝金口、吐峪溝以及柏孜克里克或有數(shù)座摩尼寺廟。其中不少洞窟與佛教關系密切,甚至有的可以認定為佛教的“影窟”,而所謂“陰陽人圖”與佛教的白骨觀圖像難以分辨,或許在藝術上兩者的交融已經十分深入。 [17]這種白衣摩尼信仰能否在敦煌莫高窟造像上有所體現(xiàn),不得而知。但無論如何,造像形式的創(chuàng)新改變不了佛教造像的本質,在莫高窟影響最大的還是佛教。即使摩尼教曾試圖在佛教造像上多少體現(xiàn)一些自己的信仰,但是其比附依托佛教傳播的性質不會改變。

      四、結論

      根據(jù)上文對佛教文獻和考古調查的分析,敦煌北朝“白衣佛”最有可能還是彌勒。理由如下:

      1.從敦煌有關文獻看,該處唐代以后曾流行過天竺白佛彌勒瑞像,或許在北朝此類白佛瑞像就已成為畫像范本。

      2.王惠民所搜集到的資料顯示,北朝以來民間彌勒教徒多著白衣,并成為特定的宗教符號,形成白衣彌勒信仰。唐代文獻中多處記有“禁白衣長發(fā)會”事。史有白衣天子說法。“白衣天子”者,即“西方之天子”?!痘茨献印r則訓》言:“天子衣白衣,乘白駱,服白玉,建白旗。”905年,處敦煌的沙州歸義軍節(jié)度使張承奉建立“西漢金山國”,自封“白衣天子”。隋煬帝也“恒服白衣”,自比白衣天子。

      3.按“五行”觀念所指,西方屬金,金為白色,佛從西來,身為金色?!段簳丰尷现揪陀涊d:“孝明帝夜夢金人,項有日光,飛行殿庭,乃訪群臣,傅毅始以佛對?!?[18]實際造像畫圖時佛的金身多以白色代表。

      4.從敦煌“白衣佛”所處窟的內容看,以彌勒解釋也有可行之處?,F(xiàn)存繪有“白衣佛”的北朝五窟皆是中心柱窟,窟內三壁繪畫,其中西壁,即與窟門正對一面是該窟主尊所處位置,面積最大,地位顯而易見最為重要。

      最后,回頭再看篇首提到的泰山北齊造像碑銘文,毫無疑問,白衣大像即是彌勒,而時代也與敦煌“白衣佛”相仿。

      綜合以上證據(jù),筆者認為,敦煌北魏時期第254、263、431、435窟和西魏時期第288窟西壁壁畫中“白衣佛”形象就是彌勒,是反映北朝禪觀的彌勒說法像。

      猜你喜歡
      釋迦袈裟彌勒
      獨一無二的彌勒
      牡丹(2021年11期)2021-07-20 07:24:42
      用釋迦果給生活加點甜
      食品與健康(2020年1期)2020-04-02 07:11:54
      戴進與梁楷人物畫之比較——以《達摩六祖圖》與《釋迦出山圖》為例
      收藏界(2019年3期)2019-10-10 03:16:38
      托忒文《般若彌勒經》木刻時間考釋
      大足石刻彌勒信仰下的兩處“啟門圖”
      敦煌學輯刊(2017年2期)2017-11-09 03:02:08
      釋迦
      記 得 朦朧
      黃河之聲(2016年24期)2016-04-22 02:39:45
      云南省彌勒市投入1200萬元打通農村飲水安全“最后一公里”
      中國水利(2015年10期)2015-02-28 15:13:36
      舊日的時光
      藝海(2014年1期)2014-09-03 23:37:07
      定边县| 中西区| 万盛区| 石柱| 岐山县| 新建县| 海安县| 龙口市| 慈溪市| 武陟县| 盐池县| 新干县| 方城县| 乡宁县| 禄丰县| 黔江区| 云梦县| 通辽市| 阳原县| 榆中县| 朝阳市| 南开区| 洪洞县| 屯门区| 永和县| 襄汾县| 沂水县| 新和县| 吴堡县| 贵阳市| 吴桥县| 勃利县| 尉氏县| 行唐县| 石渠县| 大悟县| 定远县| 石河子市| 三穗县| 罗田县| 普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