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志軍,彭姿,黃頌梅
(1.湖南科技大學 人文學院,湖南 湘潭411201;2.湘潭市第四中學,湖南 湘潭411100)
周敦頤的《愛蓮說》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文,一再被編入各種古文選本以至中學教科書里。但是就是這篇僅有100多字的短文,課文中的譯注可供討論的卻有不少。為了便于討論,茲錄文如下: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愛蓮說》一共有18個注釋,涉及到詞、短語、句子以及作者信息。標題有1個注釋,介紹了課文的出處以及作者周敦頤的相關信息。第一段有10個注釋,依次為“蕃”“晉陶淵明獨愛菊”“李唐”“淤泥”“染”“濯清漣而不妖”“不蔓不枝”“亭亭凈植”“褻玩”“焉”。第二段有7個注釋,依次為“隱逸”“牡丹,花之富貴者也”“君子”“噫”“菊之愛”“同予者何人”“宜乎眾矣”。在這些注釋中,我們認為,至少有4處存在沒有及時查新的問題,導致教材與研究脫節(jié),影響學生對課文的正確理解。下面依次介紹。
課文翻譯為:晉朝陶淵明只喜愛菊花[1]。對譯的話,“獨”翻譯為“只”。《名?!ふn堂內(nèi)外·教師用書》(以下簡稱為《名?!罚┳⑨尀椋邯?,副詞,只[2]。
“獨”可以做副詞,《漢語大詞典》有收錄,意為僅僅,唯獨?!赌印ど匈t中》:“且以尚賢為政之本者,亦豈獨子墨子之言哉?”《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睍x·葛洪《抱樸子·對俗》:“物多勝于人,不獨龜鶴也。”
李小軍(2007)認為“晉陶淵明獨愛菊”中的“獨”并不是“僅,只”的意思,而是“特別”的意思?!皶x陶淵明獨愛菊”就是“晉朝的陶淵明特別喜愛菊花”,“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就是“我特別喜愛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李文引用陶淵明的作品“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歸園田居》),“我屋南窗下,今生幾叢菊。薔薇葉已抽,秋蘭氣當馥”(《問來使》),“幽蘭生前庭,含熏待清風”(《飲酒》第十七),這些詩句表明陶淵明對桃花、李花、蘭花等也是很喜愛的[3]?!蔼殹庇小蔼毺兀貏e”之意,《漢語大詞典》有收錄?!肚f子·德充符》:“受命于地,唯松柏獨也正,在冬夏青青。”宋·王安石《收鹽》詩:“海中諸島古不毛,島夷為生今獨勞?!鼻濉ゎ櫻孜洹顿浟痔幨抗哦取吩姡骸笆苊砂鬲殻桓那嗲嘧??!?/p>
我們認為,李文結(jié)論甚為允當,但是發(fā)表以來,一直沒有引起注意,教材和《名?!返葢搮⒖疾⒓右孕抻啞?/p>
課文注釋為:筆直地潔凈地立在那里。亭亭,聳立的樣子。植,立[1]?!睹!纷⑨尀椋核P直潔凈地立在水中[2]。
任俊華雖然沒有具體解釋過“凈”的詞義,但是在辨析佛教的“凈染”觀念與儒家的“主靜”思想時涉及到“凈”。任文認為周敦頤的《愛蓮說》是有意向中國佛教著作學習,借“凈染”講靜心思想,“凈染”與“心靜”密不可分。周敦頤自己常常把“靜”解作“凈”,例如《通書·蒙艮第四十》:山下出泉,靜而清也。這里既是講“出泉”(流動的泉水),則“靜而清”的“靜”應作“凈”解,為“清靜之意”。梁武帝《凈業(yè)賦》也說:“《禮》云,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物而動,性之欲也。有動則心垢,有靜則心凈。”這里公開用“有靜則心凈”來解釋儒家禮學思想,表明“靜”與“凈”在中國古代儒家思想家那里,早就是聯(lián)系起來思想的事[4]。任文關于周敦頤“靜而清”的“靜”意為“凈”的觀點,可能還有商榷的必要,但是“有靜則心凈”確實表明二者有密切聯(lián)系。
我們認為,拋開哲學術(shù)語方面的辨析,單純從語言學角度來看,“凈”用同“靜”,寧靜,寂靜之義?!肚夭⒘鶉皆挕肪砩希骸靶菝葢?zhàn)攻侵伐之謀,共享安凈和平之福。”《水滸傳》第六六回:“再調(diào)公孫勝先生……直去北京城內(nèi)凈處守待,只看號火起時施放?!?/p>
“靜”也可用作“凈”。唐·杜甫《渼陂行》:“沉竿續(xù)蔓深莫測,菱葉荷花靜如拭?!币槐咀鳌皟簟?。戴望舒《在天晴了的時候》:“炫耀著新綠的小草,已一下子洗靜了塵垢?!?/p>
“凈”通“靜”,距離周敦頤不遠的朱渙理解比較到位。朱渙在《百歲令·壽丁大監(jiān)》對此有引用:濂溪先生曰:蓮,花之君子者也。我判府都運大監(jiān),則人之君子者也。以君子之生值君子花之時,靜植清香,二美輝映。某也輒假斯意,作為樂府,以祝千歲壽云。
瑞芳樓下,有花中君了,群然相聚。笑把筒奭露浥,來慶黃堂初度。凈植無塵,清香近遠,人與花名伍。六郎那得,這般瀟酒襟宇。
運了多少兵籌,依紅泛綠,向儉池容與。歌袴方騰持節(jié)去,未許制衣湘楚。紫禁荷囊,玉堂蓮炬,遍歷清華處。歸尋太乙,輕舟一葉江渚。
朱渙在序言中用“靜植清香”,在詞中用“凈植無塵,清香近遠”,可以清晰地標明朱渙是將“凈”理解為“靜”,但是在詞中出于尊重周敦頤原文的考慮,仍然用“凈”。因此,課文“亭亭凈植”應該注釋為:筆直地安靜地立在那里。凈,通“靜”。
課文注釋為:對于菊花的喜愛[1]。《名?!罚杭础皩盏膼邸保笎劬栈ǖ娜耍?]。對譯的話,“之”對應“對于”,應該是介詞。
“之”可以作介詞,相當于“于”?!抖Y記·大學》:“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敝祆浼ⅲ骸爸q于也。”漢·劉向《說苑·權(quán)謀》:“防事之未萌,避難于無形?!薄睹魇贰ば芡㈠鰝鳌罚骸斑|已轉(zhuǎn)危為安,臣且之生致死?!钡?,“之”作介詞,賓語都是出現(xiàn)在“之”之后,以上例證中均如此?!熬罩異邸敝械摹爸比绻墙樵~,按道理應該是“之菊愛”。所以,“菊之愛”譯為“對于菊花的喜愛”不合理。
王建坤(1986)認為“菊之愛”即“愛菊”,或作“愛好菊花”。“菊”作為愛的賓語而提前,“之”作為結(jié)構(gòu)助詞使用,它既是賓語提前的標志,又有強調(diào)賓語的作用[5]。我們認為王文觀點可信,“蓮之愛”“牡丹之愛”同此。至于《名校》對于“菊之愛”的注釋,更是失之太遠。因此,教材應該注釋為:愛好菊花。之,結(jié)構(gòu)助詞,無實義,助成倒裝。
課文注釋為:人該是很多了。宜,應當[1]?!睹!罚耗钱斎皇怯泻芏嗳恕R耍焊痹~,應當。乎:為副詞的詞尾[2]。
王建坤(1986)認為“宜”應該是動詞,“適宜”“合適”之意,并將“乎”作“于”講,使“乎”和其后的“眾”構(gòu)成介賓詞組作“宜”的補語,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則作“宜”的狀語。因而,“宜乎眾矣”就可譯為“對于一般的人就很適宜了”。綜上所述,“宜乎眾矣”一句,我們認為可以這樣解釋:喜愛牡丹,對普通的人就很適宜了。宜,適宜,“乎”相當“于”;眾,多,這里意為一般的,普通的[5]。我們認為王文觀點可信,可惜一直不被重視,教材注釋應據(jù)改。
“管中窺豹,可見一斑”,從《愛蓮說》這一篇短小文言文的注釋問題,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中學語文教材文言文注釋存在教研脫節(jié)的問題。學界的研究成果沒有引起教材編寫者重視,很多有參考價值的注釋沒有吸收,年復一年地出現(xiàn)在教材中,影響學生對文言文的正確理解。怎么解決這個問題,是教材編寫者必須要面對并且解決的一個大問題。
我們認為,為了徹底解決這一問題,關鍵是要做到查新。教材每年都要修訂一次,每次修訂之前,應該成立專門的機構(gòu),組織專人對上一年度與教材相關的研究進行收集與匯總。然后,成立專家委員會,組織人員對這些研究成果進行審定。專家委員會討論通過的研究成果在當年度的教材修訂中就要更改過來。這項工作剛開始實施可能工作量比較大,畢竟這么多年欠賬比較多。但是,一旦堅持幾年,問題肯定是越來越少,那么就意味著教材的質(zhì)量越來越高。我們希望這一天早點到來。
[1]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語文(八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名?!ふn堂內(nèi)外·教師用書[M].太原:希望出版社,2009.
[3]李小軍.《愛蓮說》中的“獨”辨析[J].語文建設,2007(10):44.
[4]任俊華,彭麗瑤.《愛蓮說》并非“佛學因緣說”——兼與《中國思想史》商榷[J].湖湘論壇,1995(2):66-67.
[5]王建坤,陳旺泉.《愛蓮說》結(jié)句譯注商榷[J].鹽城師專學報,1986(2):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