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
(鄒城市第一中學 山東鄒城 273500)
地理比較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陳莉
(鄒城市第一中學 山東鄒城 273500)
隨著新課改進程的推進,高中地理開始執(zhí)行新課程標準,并使用新教材,學校更專注于探究性學習研究,盡可能提高教學效果,比較方法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得到推廣,具有實際應用價值。作為一種新型教學形式,地理比較法教學還要在研究中不斷地改進。
比較法高中地理教學應用
目前,高中地理教學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改進;同時,新課標要求教師轉變教學理念,學生改變學習的方式;而應用比較法能有效幫助學生掌握高中地理內容,符合教學目標,所以,引入比較法有助于從整體上優(yōu)化高中地理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
1.1 過于豐富的信息量,使學生難以有效消化
在現(xiàn)代社會,高中地理知識研究范圍更加規(guī)范,不斷加深探索深度,強調異同性比較。因此,學生也獲得了越來越多的信息,但是,信息量如此龐大,就使得學生難以將主次分清,只能盲目地全盤接受。然而我們考慮到高中階段學生的接受能力,在對這些知識信息的消化方面能力尚且不足。面對這樣的狀況,就需要教師來進行有效地把握,引入新的教學方法,做到在教學過程中量體裁衣[2]。
1.2 過分追求多樣化的形式,卻忽視了實際的內容
在現(xiàn)代教學中各種高科技和教學方法極大了豐富了教師的教學形式,教師為了不斷追求新穎,也在努力采用不同的花樣。這樣就使得我們的高中課堂越來越富于變化,形式也越來越多樣,但這很容易造成難以區(qū)分課堂主次和教學重難點,學生難以明確知識點。通常出現(xiàn)的情況普遍是學生個個在課堂上斗志昂揚,積極活躍,但一節(jié)課過后,卻沒能真正學到多少知識,這對于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都是很不利的。也就是說,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形式使學生更加習慣也更感興趣,卻不愿意理會自己需要掌握的知識,造成了本末倒置的現(xiàn)象。
這種方法主要是幫助學生更廣泛認識地理知識,在思考分析中增強綜合運用能力,具體到實際教學中,其實就是通過一系列比較手段來幫助學生認識分析地理知識,能夠了解清楚不同地理環(huán)境下氣象、地貌……的異同,加深教學理解度。要想充分發(fā)揮出應用效果,還要把握好其教學技巧,保證教學質量。
2.1 要教給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
作為一種探究活動,高中地理比較教學較為特殊,是要選擇那些具體和相對完整的地理事實,并且依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來進行選擇,在課堂過程中組織學生進行分析和研究案例,從而做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從中獲得相關的地理知識,掌握一定的方法,最終實現(xiàn)預期的教學目標。這帶有很強的實際操作功能,一般用于對幾種不同的地理知識進行共性比較和差異性分析,最終目的就是使學生準確吸收相關知識點。所以,可以認為高中地理比較法是一個載體,也可以視之為一個切入點,目的是為了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和教學任務的完成,本身只是借助的一個手段而不是教學內容的重點。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這一點,不能讓課堂上的知識內容只局限于舉得案例上面。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單單只是就一個知識點來講,教材上的某些內容可能會耗費過多的課時。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分清主次,選擇其中合適的案例內容來進行重點分析,而其它內容就可以留給學生課后去自主完成。高中地理課時比較緊張,這樣處理可以使這一情況得到有效地緩解,“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會學生掌握高效地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2.2 運用信息技術圖表等手段展示內容,提高直觀性
高中地理教材蘊含豐富的內容和大容量的知識,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難以把握好知識重點,分不清主次。而地理比較法就能更好突出某些特征,抓住重點。比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通過圖表的形式將不同區(qū)域地理信息展示出來,或者截取一些典型地理圖象,這樣學生就對學習內容一目了然了,印象更加深刻。這就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既方便了學生,又減輕了教師的負擔。在實際應用中,信息技術發(fā)揮了其高效、快捷的優(yōu)勢,這使得高中地理的課堂教學效率得到了極大地提高。在高中地理課上,有很多富于變化的地形、地貌等,還有很多地理景觀和自然現(xiàn)象是不能親身經歷的,那么在課堂上就可以借助計算機,將這些內容用這些有效的圖形、聲音來有效地展示給學生。就拿洋流一節(jié)的內容來說,就能歸類處理各類洋流,總結歸納各類洋流的成因、分布規(guī)律以及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等,最后用圖表的形式將其清晰的展現(xiàn)出來。這就教會學生綜合把握地理知識,鍛煉思維能力。
2.3 在比較中要注重知識之間的遷移
地理內容的范圍很廣,可以是日常生活,可以是現(xiàn)實社會,也可以是不同的地域,這樣可以令我們的理論知識和實際社會生活聯(lián)系得更加緊密。比較法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有效提高基本的地理知識技能,例如:讀圖提取信息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綜合表達的能力等。在面對不同比較問題時,要學會綜合概括,而不是簡單的比較,所以知識的遷移在比較法教學中顯得很重要,需要加以重視。以魯教版教材必修三中的一個單元為例---“區(qū)域綜合開發(fā)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其中的第二節(jié)是關于“農業(yè)與區(qū)域可持續(xù)發(fā)展”,重點分析了我國的東北地區(qū),那如果視角轉移到中部丘陵地帶,農業(yè)如何發(fā)展,就要從地理氣候和當地經濟發(fā)展各方面進行比較,從大方面去探索,進行綜合,而不是只看一個層面,關鍵要做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最終發(fā)現(xiàn)一般規(guī)律,實現(xiàn)知識的遷移。又或者遷移到“珠三角地區(qū)的基塘農業(yè)”這一部分內容,主要是關于一種較為新穎的混合農業(yè)方面的知識,可將其有點提取出來,從中獲取有益的借鑒。新課改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這也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比較教學的成敗。
在教育教學的新形勢下,運用現(xiàn)代教育手段,將比較法應用到高中地理教學中,使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得以改變,這就大大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還使得教學效果大大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比較法”也只是其中一種現(xiàn)代教學法,要實現(xiàn)真正的高效地理課堂課,還需要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有所側重地進行選擇,這樣使我們的地理新課標要求得到真正的圓滿。
[1]王樹聲.中學地理教材教法 [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224-225.
[2]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社會室.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 (必修)地理 (上冊) [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G623.45[文獻碼]B
1000-405X(2015)-11-2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