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智輝 徐東華
(徐東華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礦產局第二地質大隊 河南鄭州 450016)
西非利比里亞大巴薩州地區(qū)砂金礦特征及找礦方向探討
■牛智輝 徐東華
(徐東華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礦產局第二地質大隊 河南鄭州 450016)
通過西非利比里亞共和國大巴薩州砂金礦地區(qū)地質工作,研究了大巴薩州砂金礦形成地質條件及礦床成因。
西非利比里亞大巴薩州砂金礦礦床成因找礦方向
利比里亞有八個主要的金礦礦產地,主要礦床類型有:(1)霍姆斯特克型礦床與鐵層,(2)金礦石英脈與綠巖帶,(3)沉積砂金礦,是由于浸染狀礦化或是以上兩種類型礦藏的沉積物。
利比里亞為西非克拉通的一部分,主要由前寒武紀結晶基底構成,顯生宙沉積只有少量的紋層狀砂巖、長石砂巖、粉砂巖和礫巖,出露于沿海地帶的狹長區(qū)域內,可能為白堊紀。前寒武紀結晶基底主要由花崗綠巖帶組成,巖石類型以各種片麻巖和混合巖為主,普遍遭受高級變質,變質相達角閃巖相-麻粒巖相。前寒武紀巖石包括三個年齡省:(1)利比里亞年齡?。↙iberian age province),巖石年齡為2600-2700Ma,占據(jù)了中西部的大部分區(qū)域;(2)依波尼恩年齡省(Eburnean age province),巖石年齡為2000Ma左右,位于中東部區(qū)域,向東延伸至科特迪瓦境內;(3)泛非年齡省 (Pan-Africa age province),巖石年齡為600Ma左右,位于西南沿海的狹長地帶。前兩個年齡省占利比里亞國土的主要部分,后一個年齡省只相對出露很少部分。北東向的塞斯托斯河(Cestos river)流域為利比里亞年齡省和依波尼恩年齡省巖石的過渡區(qū)域,因缺乏詳細的地質工作,具體的界限目前還不確定。塞斯托斯河本身為一大型剪切帶,即塞斯托斯剪切帶(Cesto sshear zone)。與西南海岸線近于平行的NW向陶迪剪切帶(Todi shear zone)由塞拉里昂延伸至塞斯托斯角(Cestos bay)一帶,構成了利比里亞年齡省和泛非年齡省的界限。NE向塞斯托斯剪切帶和NW向陶迪剪切帶成為利比里亞兩條主要構造帶,奠定了整個區(qū)域的基本構造格架。另外,在利比里亞年齡省和依波尼恩年齡省的區(qū)域內還發(fā)育一系列與塞斯托斯剪切帶近于平行的NE向斷裂帶,使本區(qū)的主體構造線方向呈現(xiàn)為NE向。
2.1 地層
利比里亞屬于西非克拉通一部分,大約90%由太古宇和古元古代花崗巖組成。是Man克拉通的一部分。太古宇地層受Leonian(3500-2900Ma)和利比里亞(2900-2500Ma)造山運動的影響,主要由花崗質片麻巖和花崗巖組成,上覆有變質沉積巖、片巖、石英巖和重要的含礦建造。
2.2 構造
地質上利比里亞主要由以下3個地質構造單元組成:①利比里亞領土的90%是Man地體的太古宙巖石;②在利比里亞的南部有古元古代的Birimian綠巖帶分布;③沿著大西洋海岸的一條狹長帶上是白堊紀的海相沉積巖。從區(qū)域上看,NW向陶迪剪切帶(Todi shear zone)經(jīng)過預查區(qū)中部,與西南海岸線近于平行的NW向陶迪剪切帶 (Todi shear zone)由塞拉里昂延伸至塞斯托斯角(Cestos bay)一帶,構成了利比里亞年齡省和泛非年齡省的界限。
2.3 巖漿巖
中生代崗瓦納大陸的裂開形成了大西洋,與泛非期構造帶平行的前寒武紀構造復活,同時侵入大量與利比里亞和塞拉利昂海岸線平行的巖墻群,在塞拉利昂,F(xiàn)reetown雜巖體是與該時期巖漿活動相關的層狀輝長巖雜巖體,是在大陸裂解時形成的,在利比里亞Robertsport出露的蘇長巖體也是此時形成的。
3.1 分布特征
大巴薩州地區(qū)礦產資源現(xiàn)發(fā)現(xiàn)的主要為砂金礦。砂金的形成不但需要有含原生金的母巖,還要具備有利的地形條件。大巴薩州地區(qū)西南為黑云母花崗巖形成的隆起,在Gargar一帶形成了一個較為平坦的U形谷地,Elephant河由南東至北西發(fā)育于谷地之中,河谷寬200-800m不等,平均寬500m左右,為砂金的富集成礦提供了有利的空間。砂金多分布在一、二級水系河床底部,二級以上水系由于水量較大多分布于河道兩側的古河道沖積物中。
3.2 砂金礦特征
砂金礦由不同比例的礫石、砂、粘土組成,由于河道地形坡度及水動力條件等沉積環(huán)境的不同,在礦體的不同部位和層位,砂金礦體在平面上及垂向上礦石所含的礫石、砂質、粘土含量及成分都有變化,并且在垂向上具一定的分層現(xiàn)象。一般近地表1m左右,礫石含量一般5%-10%土、砂質40%-60%、粘土20%-30%左右;中下部礫石含量一般為20%-30%、砂質50%-60%、粘土5%-10%,粘土含量有所減少。底部粘土含量減少,礫石增多。砂金在下部具有富集趨勢。礦體中的礫石主要為石英巖、斜長角閃巖及黑云母花崗巖等。礫徑一般0.2-10.0cm。最大30cm。巨礫率一般小于10%。礫石的磨圓度在河道的下游以渾圓狀一次圓狀為主,在河道的上游以次棱角狀一次圓狀為主。
3.3 砂金品位、形態(tài)及特征
根據(jù)重砂測量成果,砂金中金以自然金的形式分布于松散沉積物中,沉積物上部可見自然金的粒徑大小0.1-2.5 mm不等,粒徑小者多為粒狀,粒徑大者呈片狀、不規(guī)則粒狀等形態(tài)。在河流上游上部層位砂金以不規(guī)則粒狀為主,偶見金顆粒與脈石礦物的連生體,磨圓度較差;在河道下游砂金以片狀為主,表面光滑,磨圓度較好。砂金含量一般0.1-1g/m3,最高可達8.0g/m3左右。砂金由地表向下具有富集趨勢,其成色多在800-950之間。
砂金礦勘查開發(fā)現(xiàn)狀:
大巴薩州地區(qū)幾乎所有的河流中的礫石層中都含金。Gargar村民首先在Elephant河流中發(fā)現(xiàn)了砂金。隨后的幾年里相繼在周邊許多地區(qū)都發(fā)現(xiàn)了砂金礦。當?shù)卮迕駥\部礦層進行了開采活動,由于生產力低下,開采深度較淺,最大深度多在3m左右。隨著淺層富礦層資源的枯竭和無序的亂采亂挖因素,Gargar一帶開采砂金活動逐步趨于消失。目前,該區(qū)僅有零星的個體采金者,使用小溜槽或淘砂盤手工淘洗,生產能力極為有限。
[1]楚旭春,非洲地質圖說明書 [M].北京:地圖出版社,1982
[2]欒世偉,金礦床地質及找礦方法 [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
[3]牛智輝,利比里亞共和國大巴薩州地區(qū)砂金礦踏勘工作總結 [R].2011
F407.1[文獻碼]B
1000-405X(2015)-1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