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 陳英敏
(寧德市公安消防支隊 福建寧德 352100)
細化任務明確程序
--論火災調查制度的完善
■張超 陳英敏
(寧德市公安消防支隊 福建寧德 352100)
火災調查是《消防法》賦予公安消防機構的一項責任義務,是國民納稅人應該享有的一項公共服務,然而現行的火災調查制度存在任務不清、程序不明等諸多問題,本文基于作者多年的學習和工作經驗,首先對比了國內外火災事故調查任務和程序,然后針對其中的典型問題提出了火災事故調查任務與程序的完善方法。本文研究成果將對完善火災事故調查制度的任務與程序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火災調查任務程序完善
根據我國《消防法》和《火災事故調查規(guī)定》,我國火災調查任務主要包括三個部分內容,即:認定火災原因、核定火災損失及認定火災責任,而國外的火災調查任務一般只對起火原因和損失進行調查,一般沒有權利認定火災責任。在美國,消防協會、互助調查局、調查總公司、肯尼迪聯合公司、大公司和企業(yè)的安全部門等對火災的調查僅是收集與火災有關的證據,查明起火及擴大致災原因并提出火災規(guī)避措施,并未判斷火災責任方。在日本,火災調查的任務主要集中在起火原因上,對火災損失的評估主要是為其他政府部門掌握火災情況提供支持。英國的《防火法》、德國《消防和消防隊救援法》、芬蘭《消防與救援法》等都沒有將核定火災損失、劃分責任作為消防部門應當履行的職責[1]。
對于火災調查的行政程序,消防部門一般是根據我國2011年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程序法》,并結合自身特點及火災現場特點而靈活展開,然而我國現行的火災調查規(guī)定僅僅是約束了內部調查人員的行為,對事故當事人的約束性不足,致使火災調查程序存在很多漏洞,比如說火災調查缺乏簡易實用程序致使部分火災損失小、無人員傷亡、不涉及刑事犯罪而且當事人之間無民事爭議的案件也要通過調查原因、核定損失、出具火災原因認定書、火災責任認定書等過程,極大的浪費了調查資源,降低了調查效率。美國火災調查程序一般分為兩個梯度,第一梯度是基礎火災調查,其中主要調查火災起火地點、時間、氣候狀況、人員傷亡和財務損失預測等,第二地梯度為深度調查,主要調查起火點、起火原因與火災發(fā)展歷程,這種縱橫深度聯合調查機制可以因地制宜地對火災情況進行調查,具有一定先進性。
根據對以上火災調查的法律屬性可知,現行的火災調查三大任務已近不能充分發(fā)揮火災調查的真正目的,針對這種現狀,借鑒國內外先進的火災調查任務,結合我國火災調查的基本現狀,我國的火災調查應該重點集中在兩個方面,即查明原因與核對損失。
2.1 查明火災原因工作的完善
查明火災原因一般是指在現場勘查、物證分析及模擬實驗的基礎上,借助行業(yè)工作經驗對起火因素和原因進行推斷,進而確定火災的發(fā)展過程。起火原因要分為兩個層次,一是著火原因,二是蔓延擴大原因。對于著火原因,調查中要是查明起火點、著火源和起火事件等因素。鑒于火災的發(fā)展是可燃物、助燃物和找貨源三者共同作用的結果,在火災事故調查中,不能忽視三者互相作用的客觀因素及其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對于蔓延擴大原因,要針對性地確定致災的人為因素和環(huán)境條件,同時鑒于火災從起火到蔓延擴大致災是一個復雜的互相影響過程,在具體的調查過程中,需要首先確定是環(huán)境條件還是人為因素其主導作用,這就要求在具體的調查實踐中分析火場附件中可燃物數量、建筑物耐火等級、消防設施配置情況、天氣條件、通風狀況等因素,另外也要判斷其中有無人為因素影響,比如說人員的消極撲救導致錯過火災的最佳救援時機、盲目指揮疏散造成的人員傷亡等。
2.2 統(tǒng)計火災損失工作的完善
統(tǒng)計火災損失可以通過大數據處理方法預測局部的確的火災發(fā)展數量趨勢,進而可以得出其消防形勢、反應當地的消防漏洞以便整體把握該地的火災發(fā)展特征,而且通過統(tǒng)計火災損失還可以考究當地消防政策的執(zhí)行力度和執(zhí)行效果,為相關部門進行科學決策提供準確依據,總之,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在現代社會的綜合化發(fā)展中統(tǒng)計火災損失工作顯得愈為重要。然而國家并沒有指定核定火災損失的具體標準,這就要求我們在具體的核定工作中注意以下幾點問題:一是增強統(tǒng)計的針對性,統(tǒng)計就是為了針對如何安全對策而實施的,所以要具體工作中要對涉及到社會安全消防現狀的內容進行重點分析;二是做好數據的分析工作,切忌僅僅把數據統(tǒng)計工作視為按部就班的調查填表活動,應該分門別類從其中找出相關的變化規(guī)律,必要時借助數理統(tǒng)計方法處理數據,充分體現火災損失統(tǒng)計功能的預測預報功能。
3.1 火災調查程序的啟動的完善
《火災事故調查規(guī)定》第12條規(guī)定:“火災調查人員在接到調查任務后,應當立即趕赴火災現場,開展火災調查工作”,從中我們很容易發(fā)現一個現實矛盾,即到底是以火災發(fā)生還是以“接到報警”為啟動條件,基于此筆者認為火災調查啟動的根據是“發(fā)生火災”,而接到報警或指派是啟動火災調查程序的必然條件。
3.2 現場保護機制的完善
公安消防機構在到達火災現場后,應該根據現場實際情況設定警戒區(qū)域并布置相關人員進行保護。然而,該過程的實施過程中經常遇見的問題是保護范圍的確定,筆者認為不同的火災現場保護范圍應該因地制宜,如發(fā)生飛火、爆炸的現場應該適當增大保護范圍,如發(fā)生室內燃燒火災可適量縮小保護范圍。在火災現場的封閉與解除問題上,公安消防機構應當制作 《封閉/解除封閉火災現場通知書》書面通知相關人員。
3.3 落實事后告知制度
事后告知是指行政調查主體在行政調查完結之時必須將某些權利告知行政相對人的一個程序步驟?,F行的法律制度已經將事后告知歸結為法律程序,是火災調查機構必須履行的責任義務,不能自由裁量。火災調查結束后,公安消防機構要及時將調查結果,包括事故原因、火災損失及相關情況告知火災當事人,讓當事人有一個接納調查結論的過程,同時也為火災當事人保護個人權益提供條件。事后告知其實是一道更有效的保障相對人權益的防線。
[1]王華.試論火災調查制度的完善 [D].中國政法大學,2007.
[2]鄧亮.火災調查制度研究 [D].中國政法大學,2007.
[3]童校.火災調查制度的優(yōu)化策略 [J].科技資訊,2011,21:238.
[4]韓子忠.現行火災調查制度研究及改革初探 [J].消防科學與技術,2014,05:591-594.
[5]欒榮.淺析國內外火災調查工作 [J].江西建材,2015,02:276-277.
TU998.1[文獻碼]B
1000-405X(2015)-11-4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