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郵電大學通達學院 徐文慧
在全球化背景下堅定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維度
南京郵電大學通達學院 徐文慧
今日的全球化主要或基本上是西化,面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全球化進程和方向的主導和控制,如何堅持讓青年不被全球化浪潮吞噬,堅守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應思考的重大問題。
全球化青年 社會主義 意識形態(tài) 領域的維度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面臨新的形勢與新的要求,特別是全球化時代,從國際形勢方面來說雖然我國機遇良好,但同樣也面臨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意識形態(tài)領域進行的嚴重滲透,這對我國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是一個非常嚴峻的挑戰(zhàn)。要想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理論創(chuàng)新,鞏固其在我國高等教育中的主導與重要地位,必須始終堅持對大學生的意識形態(tài)領域,特別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熏陶,從而不斷開辟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發(fā)展的新境界。
全球化并不是橫空出世,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馬克思、恩格斯早在一百五十多年前就已指出:“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舊的、靠本國產品來滿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極其遙遠的國家和地帶的產品來滿足的需要所代替了。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tài),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卑殡S世界市場和世界性交往的形成,一切民族、國家和地區(qū)都不可避免地卷進全球化的歷史潮流之中,這是人類歷史的必經之路。
全球化運動突出了人類意識。馬克思曾經指出,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本質就是要消滅民族國家的界限,超越民族特殊性,就是要使全球的經濟與社會發(fā)展出現一體化的趨勢。因此,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國須更加堅定大學生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不動搖。當然,需要注意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泛化”與“淡化”的問題和界限要區(qū)別清楚。所謂“泛化”的概念就是使所有領域和生活都要意識形態(tài)化,歷史上,我們因其吃過虧,敗過仗,如今不能再像從前那樣一路走到黑,極端化地向“左”發(fā)展,一定要正確把握它發(fā)展的一個維度,吸取歷史教訓。同樣,也不能簡單地將其“淡化”,從而逐漸消解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價值觀在人們思想中的崇高地位,建立并形成一種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理論。從某種程度上說,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淡化實際上就是對資本主義意識的強化,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弱化,這一進入過程從本身來說就一種意識形態(tài)的攻勢,具有極強的意識形態(tài)性。這種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思潮傾入我國主要發(fā)生在二十世紀中葉以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意識形態(tài)的淡化”思潮、“西化”“分化”等手段,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進行西化、對抗,并且呈現出新的態(tài)勢,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遭受打擊。在全球化趨勢大背景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方法,通過各種途徑,不僅從理論上,而且從實踐上,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進行瓦解,通過新媒體手段,如廣播、電影、電視以及其他宣傳媒介灌輸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進一步否定社會主義國家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其次,什么是主導,以及主導與多樣性之間應該建立什么樣的關系,這也是堅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必須處理好的。我國占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tài)在經過幾代中國共產黨的浴血奮戰(zhàn)、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并吸取理論精華的基礎上,形成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這是我國的主導意識形態(tài),無論在我國的各種理論指導中,還是我國的精神支柱、文化條件、輿論力量,都無不體現了這樣的價值觀念。這樣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一直引導并激勵我國各族人民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而團結奮斗。雖然主導意識形態(tài)的理論是馬克思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理論,但并不代表在我國就不存在其他社會意識形態(tài),其他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非但存在,而且還起著相當大的影響作用。例如,“和平演變”戰(zhàn)略頗具迷惑色彩的個人主義,一定范圍內堅持自由主義、一小部分人所崇拜的拜金主義、西方所謂極具迷惑的民主人權等價值觀及其腐朽思想,同時還包括我國社會由于歷史原因所造成的封建殘余思想和一些腐朽的意識。這些不良的社會意識都會對占主導地位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形成沖擊,也將會是我國社會主義發(fā)展的阻礙因素。面對這種復雜現狀,當代大學生應保持清醒頭腦,處理其主導與多樣性關系上,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指導地位,必須在堅持主導性前提下發(fā)展多樣性。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歷史與人民的選擇,是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堅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指導性是前提和根本,選擇利用多樣性的意識形態(tài)成分時,一定要堅持主導性,否則就會發(fā)生多樣性沖擊,淹沒主導性,或以多樣性否定代替主導性的偏向。
全球化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既是挑戰(zhàn)也是機遇。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無論是哪一個民族都不能閉關自守,實行對外開放,積極吸取精華才是正道。我們知道,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這把“雙刃劍”對人類、社會發(fā)展起的巨大作用,在《共產黨宣言》那篇著作中,馬克思就做出過評價,并對其肯定存在的意義。
所以,我們要善于利用其好的一面,通過有力的舉措、正確的制度分析矛盾中有利的一面,把機遇與利益變成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且從經濟政策上進行宏觀把控,建立健全符合國際規(guī)范的經濟法規(guī),提高人民群眾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政治認同感,提高他們的綜合文化素質,增強應付風險的能力,反對強權、霸權,維護世界和平,從而進一步將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推向新境界、新階段。歷史造就了全球化,全球化是符合歷史潮流的,我們必須學會利用發(fā)展的機遇,促成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建設。我們要深刻理解當今的全球化的真正含義,其實當今的全球化,實質上仍是一種“西方化”,必須將獨立自主與對外開放相結合。在獨立自主與吸取資本主義肯定成果之間保持必要的張力,保持清醒的頭腦,以高度理性融入這個浪潮。要知道,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我們的立足點必然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在大膽借鑒全球化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優(yōu)秀文化的基礎上,根據具體情況與實踐,進行新的創(chuàng)造,同時將國家的主權和安全放在第一位,維護國家和人民權益與價值追求,加快發(fā)展步伐,創(chuàng)造為世界所矚目的“中國奇跡”。
立足于全球化的首要資本一定也必然是不斷發(fā)展自己。馬克思在世界歷史理論中曾指出,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時期的轉變是一個由自發(fā)到自覺的過程,這一過程可能會付出一定的代價。在世界歷史的形成過程中,民族之間的差距被空前拉大,民族之間的普遍交往是“用火與劍載入人類編年史”。落后民族是在先進民族向世界擴張過程中被迫納入世界歷史之中的,因而落后民族在今日全球化時代的被動性,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內在的制約點在于不發(fā)達。這種不發(fā)達是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所以,自己由過去被動轉為主動融入世界歷史進程中,最終達到改變今日全球化的西方化的現狀。
總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在中國的接受和傳播,最終成為中國歷史轉折的思想鑰匙,不僅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產物,也是中國人立足于全球化視野,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需要,是中國共產黨人主動融入全球化的一種積極表現。然而,全球化時代下的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或文化大國,不應僅僅滿足于保存普遍性中的特殊性,而應當對整個全球化的塑造有所作為。也就是說,我們不能被動地卷入全球化,而應在以文化進行自我認同的同時為全球化做出建設性貢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堅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ISSN2095-6711/Z01-2015-10-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