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 名:《竊言盜行:模仿的科學與藝術》
出 版 社: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作 者:(英)歷克斯·本特利 、馬克·伊爾斯(美)邁克爾·奧布萊恩
譯 者:何亞婧
模仿是人類的學習能力,同時也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動力。千萬不要小看模仿的力量。
簡介
《竊言盜行》從多種角度分析模仿:個人怎樣因模仿成長、人際怎樣因模仿而互動、社會怎樣因模仿而發(fā)展,人類學、心理學、行為經濟學,多學科全方位展現模仿的研究及其對生活的啟示。科學又藝術,專業(yè)又通俗。這是雜書,也是有趣的書。
人類首先是社會性生物,這決定了我們大部分的選擇。作為一種天生會模仿的動物,我們懂得利用他人的大腦為自己思考,且在他人的大腦中儲存有關世界的知識,所以走到了今天。本書還深入闡釋了想法、行為和文化怎樣通過簡單模仿傳播,幫助我們在社會行為復雜的世界中辨明方向,理解人類行為,并開始做出改變。
賞析
從“竊言盜行”四個字中,我們就能理解本書的主線就是“模仿”。為何小孩能很快學習到現代人的各種知識,甚至能輕松掌握現代科學技術,如:游戲機、手機、平板電腦,甚至現代人的思維方式,孩子們也能很快掌握。當孩子用成人思維回答出家長提問時,總讓我們大吃一驚,是誰教孩子這樣思考并這樣組織語言?其實是模仿。“模仿”本身就是一種學習的能力。
不只孩子,成人世界的“模仿”也無處不在。隨著當今社會信息呈現爆炸式增長,科研技術普及之快,知識更新速度之疾,讓我們瞠目結舌之時,也促使我們不得不試著模仿,學習更多知識,掌握更多技能,以便自己不被這個社會淘汰。
按照本書的話語體系,不同尺度的研究視角決定了不同的理論體系,于是作者從個人到組織再到社會為我們呈現了思想、行為和社會現象中的模仿。在本書中還將個人的模仿行為分為技能水平的模仿和基于社會因素的模仿。
我們的思想和行為能夠共享,來源于一種模仿機制,讓我們不再重蹈覆轍。但許多人卻不愿承認這點,其實我們所分享的東西都是“偷”來的。當然了,偷盜學術成果、侵犯知識產權、剽竊發(fā)明專利等“模仿”是現代社會文明所不齒與禁止的。
在2014年的APEC峰會上,國家主席習近平全面闡述了中國經濟新常態(tài),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yōu)化升級,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chuàng)新驅動。這三個新常態(tài),再次將焦點落在知識產權保護和中國創(chuàng)新上。
中國企業(yè)間模仿抄襲非常嚴重,一套設計方案面市后很快就有“山寨版”,還涌現了一些新的“流行邏輯”,如:“抄得成功、抄得出色、抄得沒人告就是?!?、“抄襲乃創(chuàng)新之母”、“抄本國人不對,抄外國人無罪”……“抄襲”遍地開花,必然讓“專利海盜”更加猖獗,在惡性循環(huán)下,中國企業(yè)想要做大做強何其艱難!
中國企業(yè)要走向世界,參與全球化的競爭,在專利和知識產權方面將遇到更多挑戰(zhàn)。如:手機領域的很多基礎發(fā)明專利早被國外公司占有,多數為核心技術專利,專利一直是行業(yè)爭霸賽的一部分,這是市場游戲規(guī)則,也是競爭的重要砝碼。小米公司承認他們的專利都是防御型專利。這造成了小米公司只要銷售手機就必然侵犯到一些國際大公司的基礎專利。
這說明如果想成為一個偉大的國際型公司,就必須在發(fā)明創(chuàng)造,知識產權開發(fā)上從早做起,扎實地開發(fā)自己的專利和知識產權,而不是照抄一些國際公司的發(fā)明。同時,要把知識產權放到更高的戰(zhàn)略位置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