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鹿
對皇帝的稱呼
隨便找一部號稱“古裝宮廷大戲”的電視劇來看,“朕要喝水”“替朕更衣”“朕喜歡你”……諸如此類的臺詞不絕于耳。在古代,皇帝真的是“朕”不離口的嗎?當然不是了。
史官們寫史書時,喜歡按照禮制加工帝王的言論,使之盡量往“朕”“孤”“寡”上靠攏。但事實上,從秦始皇到“中國最后一個皇帝”溥儀,翻看一些直接引用他們說的話、寫的便條的資料可以發(fā)現,在不那么嚴肅的非正式場合,他們和普通人一樣,就是用“我”“吾”“余”自稱的,比如告訴隨從“我要吃飯”,給愛妃留個字條“吾上朝去了”,等等。
那么,皇帝在什么場合下會自稱“朕”呢?最常見的是在政府公文,也就是各種詔書命令里。此外,在進行比較嚴肅的談話,要特意強調自己身為“天子”的權威時,也會正兒八經地自稱“朕”。
而旁人怎么稱呼皇帝?是稱“皇上”“萬歲爺”嗎?在古代,對皇帝最通用的稱呼是“陛下”,不論是對秦始皇還是末代皇帝溥儀,這么稱呼都沒問題。其他稱呼最好別亂叫,比如“皇上”。如果你穿越到了唐朝,成了皇帝身邊的隨從,一口一個“皇上”地喊,恐怕會惹得龍顏大怒,因為在唐朝,這樣子稱呼皇帝,只用在墓碑上!
對皇室成員的稱呼
對皇帝之外的其他皇室成員,比如皇后、太后、皇子、公主,應該怎么稱呼呢?
先來說說皇后和太后?!氨緦m”和“哀家”是古裝電視劇中很流行的兩個稱呼,曾經有電視劇一本正經地給觀眾科普:太后可以自稱“哀家”,因為她失去丈夫很哀傷;而皇后要自稱“本宮”,因為皇帝還在世呢。呃,其實這兩個稱呼,歷朝歷代沒有一個太后或皇后用過——歷史上,只有明朝的太子自稱過“本宮”,而“哀家”則是一點影子都沒有的?;屎蟆⑻?、妃子,她們的自稱,基本就是在“我”“吾”“妾”“臣妾”這圈子里打轉。
至于旁人對皇室婦女的稱呼,電視劇中一般都是叫“娘娘”,這是可以的,但得到了宋朝才行。在唐朝和唐朝以前,“娘娘”是對自己母親的叫法,對皇后,直接叫“皇后”就可以了,而對妃子或皇室內其他地位比較高的婦女,可以稱“娘子”,這是當時社會上對婦女的普遍尊稱。如果是在正式場合或書面語中,稱呼皇后可以用“皇后殿下”——不是“皇后陛下”,只有皇帝才可以稱“陛下”。
皇子和公主的稱呼也不復雜。
對已經被正式冊立的皇太子,不論你穿越回哪個朝代,叫“太子殿下”準沒問題。但如果只是一個被封了親王的皇子,就不一定能叫“殿下”了,各個朝代,甚至同一個朝代的不同時期,對此的規(guī)定都不一樣。有的朝代比如唐朝,只能管太子和皇后叫“殿下”,對別的封了親王的皇子可以稱“大(dài)王”,是不是有一種上了花果山的感覺?!如果你與太子或親王很親近,可以稱他們“郎君”,或者按照他在兄弟中的排行,稱“三郎”“四郎”什么的。
至于公主,就是叫“公主”或“貴主”,這個稱呼古今變化不大。
對官員的稱呼
在談到“爸爸”這個稱呼的變化時曾說過,在明清之前,“大人”是用來稱呼父親而不是官員的。既然不能用“大人”來稱呼官員,那么如果穿越到了明清之前,面前站著姓張姓王兩位大官時,該怎么稱呼?總不能直接叫名字吧,這也太不禮貌了!
嗯,懂禮貌的都是好孩子!在古代,稱呼官員大致有以下幾種叫法。
一是“姓+官爵”。這里的“官爵”不必是全稱,比如劉某人任職“散騎常侍”,往往只稱他為“劉常侍”。幾乎每個官爵都有約定俗成的稱呼,比如兵部尚書、禮部尚書都稱“尚書”,司勛主事、考功主事都叫“主事”,等等。
二是“姓+公”。這種尊稱方式應用廣泛,民間可用,官場也可用。你要是穿越到唐朝貞觀年間,見了房玄齡說“房公安好”,見了魏徵說“魏公萬?!?,人家會覺得你這孩子挺有教養(yǎng)的。此外,稱字號、地望(即某個姓氏所在的郡縣)也行得通。比如,見了李白問聲“太白今日又得新句未”,遇到柳宗元道一句“柳河東何時動身南行”,也能給人留下好印象。
三是“姓+官名別稱”。比如唐朝時候,縣令又稱“明府”,于是張縣令、李縣令會被叫作“張明府”“李明府”。又比如唐朝時候,中書省的中書舍人和門下省的給事中,都別稱“閣老”,所以在唐朝的宮廷戲中會有這樣的場景:兩個花白胡子的老頭下了早朝后在大殿外作別:“張閣老明天見!”“趙閣老再會!”
總之,古人的稱呼是一門復雜的學問,現代人不見得必須花太多時間精力去詳細了解,但在目前的文藝作品里,出現的稱呼語絕大部分都是錯誤的,也未免過于愧對古人了。細節(jié)決定成敗,我愿與同學們、與其他文藝創(chuàng)作者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