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成輝
(山西大同大學遼金文化研究所,山西 大同 037009)
科學制度歷經(jīng)隋唐、五代,到宋朝時更加規(guī)范。宋初沿五代舊制,分進士科和諸科,進士科每科只取數(shù)人。宋太祖開寶二年(969年)己巳科狀元安德裕、開寶五年(972年)壬申科狀元安守亮系父子,為五代后晉重臣安重榮的子孫。宋初的這對父子狀元,在當時聞名遐邇,深受推崇。
安重榮(?-942年),小字鐵胡,五代時朔州(今屬山西)人,出身累世勛閥,其祖父安從義曾任利州(今四川廣元)刺史,父親安全歷官勝州(今內(nèi)蒙古準格爾旗二十連城鄉(xiāng)黃河南岸)刺史、振武馬步軍都指揮使。唐代振武軍節(jié)度使先治單于都護府,即今內(nèi)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唐末徙治朔州。
安重榮臂力過人,能騎善射,原為后唐將領(lǐng),在明宗李嗣源長興年間(930-933年),任振武道巡邊指揮使。后因犯法被下獄治罪。當時高行周(885-952年)為振武軍節(jié)度使,想殺了他,安重榮之母趕赴京城東都洛京(今河南洛陽),向族人樞密使安重誨求情,重誨奏于明宗,明宗下詔將其釋放。
后唐清泰二年(935年),明宗女婿、身兼太原尹、北京留守、河東節(jié)度使三要職的石敬瑭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舉兵反叛,并向契丹求援,遣使奉表稱臣,尊耶律德光為父皇帝,割讓幽云十六州給契丹。唐將張敬達圍困晉陽,石敬瑭派人招納安重榮,安重榮見后唐敗局已定,便率領(lǐng)1000余名騎兵趕赴太原投奔石敬瑭,石敬瑭大喜,誓以土地。清泰三年(936年),契丹主耶律德光冊封石敬瑭為大晉皇帝,改元天福,不久攻滅后唐。天福二年(937年)正月,石敬瑭以安重榮為成德軍節(jié)度使(治鎮(zhèn)州,今河北正定),累加至使相(同平章事)。
安重榮雖為武將,但擅長吏治,其下屬什么事都欺瞞不了他。他精明干練,處事決斷,遇有訴訟案件,經(jīng)常親自明辯曲直,依法裁決。至于百姓徭役、課稅、倉庫耗費等大事,他都明了于胸,因此手下諸司官員不敢貪贓枉法,胡作非為,又務農(nóng)桑以實倉廩,通商賈以豐貨財,“由此境內(nèi)以為強明,大得民情”。[1](P1302)
石敬瑭投靠契丹,自稱兒皇帝,致使契丹驕橫有加,而石敬瑭奉之愈謹。安重榮認為,這是屈中原而奉夷狄,對石敬瑭的卑躬屈膝行徑深為不滿,常譏誚石敬瑭,“詘中國以尊夷狄,困已敝之民,而充無厭之欲,此晉萬世恥也”[2](P583-585),每次見到契丹使者,必定辱罵,甚至將其執(zhí)殺。
天福六年(941年),契丹使臣拽剌等數(shù)十騎路過鎮(zhèn)州,安重榮羞辱使臣,拽剌出言不遜,重榮將其全部殺死,并以輕騎攻掠契丹幽州南境之民,安置于其治內(nèi)的博野(今屬河北)。契丹主耶律德光聞知大怒,責令后晉嚴懲安重榮。安重榮于是秘密聯(lián)合吐谷渾節(jié)度使白承福、赫連公德、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治襄州,今湖北襄樊市襄陽區(qū))安從進等人,并上表指斥石敬瑭向契丹稱臣,自稱兒皇帝,起兵聲討。
當時鎮(zhèn)州有旱蝗之災,安重榮領(lǐng)軍裹挾數(shù)萬饑民,向鄴都(今河北大名東北)進發(fā)。石敬瑭派天平軍節(jié)度使杜重威率軍抵御。天福六年(941年)冬十二月十三日,兩軍在宗城(今河北威縣東)破家堤相遇,安重榮列偃月陣,晉軍不能破。杜重威懼陣欲退,指揮使王重胤勸止說:“兵家忌退。鎮(zhèn)之精兵盡在中軍,請公分銳士擊其左右翼,重胤為公以契丹直沖其中軍,彼必狼狽?!盵3](P9231)杜重威從之。安重榮部將趙彥之臨陣倒戈,重榮退至輜重營,晉軍乘勢進攻,重榮陣列崩潰,其部眾被殺和凍死者二萬余人。重榮與十余騎逃回鎮(zhèn)州,天福七年(942年)正月,鎮(zhèn)州城破,安重榮被杜重威執(zhí)殺。石敬瑭命漆其頭顱,函送契丹,并改鎮(zhèn)州為恒州,改成德軍為順國軍,以杜重威為節(jié)度使。
安從進也在襄州同時起兵,與安重榮南北呼應,但因中有阻隔,相互難以協(xié)調(diào)配合,遭高行周鎮(zhèn)壓,一年后兵敗自焚而死。
安重榮和安重進等人的反抗雖然失敗,但在軍事上削弱了石敬瑭的力量,石敬瑭在心理上受到沉重打擊,不久也憂郁而死。安德裕以一鎮(zhèn)之兵而使契丹不敢犯,其民族氣節(jié)得到了后世的景仰,清代史學家王夫之在《讀通鑒論》卷二十九點評說:“事雖逆而名正者,安重榮也?!?/p>
《冊府元龜》卷八百二十記有:“晉安重榮為成德軍節(jié)度使。天福二年,副使朱崇節(jié)奏鎮(zhèn)州軍府將吏、僧道、父老詣闕,請立重榮德政碑。高祖敕:安重榮功宣締構(gòu),寄重藩維,善布詔條,克除民瘼。遂致僚吏、僧道詣闕上章,求勒碑銘,以揚異政。既觀勤政,宜示允愈。其碑文仍令太子賓客任贊撰進。”[4](P9747)其敕文也見于《全唐文》第一百十六卷晉高祖《允成德軍請立節(jié)度使安重榮德政碑敕》。
2000年6月,在河北正定出土一尊巨型青石赑屃碑座和18塊巨碑殘塊,記載了碑主人“進檢校太傅、進封武威郡開國侯”之事。凡涉及到碑主人名字、官職處均被砸斷,故殘存碑文數(shù)百字中不見碑主的名字,表明該碑是故意被砸毀,為的是要毀滅其主人業(yè)績。碑文中還殘留“(成)德軍節(jié)度使安”和“軍節(jié)度使、鎮(zhèn)深等州觀察處(置使)”的字樣,復旦大學陳尚君教授在其《新出石刻唐代文學研究》中認為,“此碑應即《冊府元龜》所載后晉天福二年太子賓客任贊撰文的《安重榮德政碑》。幾年后,安重榮謀反被殺,碑也遭砸碎”。
安重榮之子安德裕(940-1002年),字益之,一字師皋,天福五年(940年)生于真定(今河北正定)。兩年后安重榮兵敗被殺時,危急之中,乳母抱著幼小的德裕藏于貯水的地窖中,欲出時被守兵抓獲,送交軍校秦習。秦習為安重榮故交,便將孩子藏匿起來。秦習早年收石守瓊為養(yǎng)子,及至壯年仍然沒有子嗣,便將安德裕交付石守瓊撫養(yǎng),德裕于是改姓秦?!端问贰贩Q安德裕為河南(今河南洛陽)人,但河南既非其祖籍,也非其出生地,當屬其后來成長之地。
秦家世代習兵,經(jīng)常舞槍射箭、養(yǎng)狗騎馬,然而德裕從孩提時就喜歡筆硯,遇到文字就作誦讀聲。秦習的其他兒子都看不起德裕,秦習卻覺得這孩子不同常人,歲及童蒙,便送他上學。德裕于是博覽群書,貫通古今,精于《禮記》、《左傳》,尤嗜《漢書》。
秦習死后,德裕依禮服孝三年,然后復還安姓。秦習家人愿將珍寶送給德裕,價值白金萬余兩,德裕堅辭不受,說:“斯秦氏之蓄,于我何有?丈夫當自樹功名,以取富貴,豈屑于他人所有耶!”[5](P13036)德裕這種高尚的品格受到了時人的稱贊。
宋太祖開寶二年(969年),安德裕參加己巳科考試,獲進士第一名,時年30歲。先任歸州(今湖北秭歸縣歸州鎮(zhèn))軍事推官,歷任大理寺丞、著作佐郎。太宗太平興國年間(976-984年),遷秘書丞、知廣濟軍(治定陶,今山東定陶縣西北)。正值新建廣濟軍城,德裕便作《軍記》和《圖經(jīng)》三卷,受到太宗嘉獎,不久改遷太常博士。太平興國八年(983年),德裕任秦州(今甘肅天水市)通判,就地任知州。秦州北宋時為秦鳳路治所,為宋朝西北重鎮(zhèn)。雍熙元年(984年),遷為主客員外郎,通判廣州。未及赴任,宰相李昉舉薦他有史才,即以本官入直史館。端拱初(988年),改任金部員外郎。
淳化初(990年),安德裕任開封(今屬河南)知縣。開封縣為赤縣,其地位高于其他縣,待遇從優(yōu)。當時正值充實三館(昭文館、史館、集賢院)職官,以德裕改直昭文館。昭文館原為弘文館,建隆元年(960年)二月避趙匡胤父弘殷諱,改為昭文館。淳化三年(992年)春,廷試貢士,德裕與史館修撰梁周翰(929-1009)并為考官,太宗對宰相曰:“此皆有聞之士而老于郎署,周翰狹中,德裕嗜酒,朕聞其能改矣?!盵5](P13036-13037)。遂并賜金紫。俄遷司勛司員外郎。淳化四年(993年),出任“壬辰科”主考官。
至道元年(995年),德裕作《九弦琴五弦阮頌》進獻,太宗稱贊其詞彩古雅。至道三年(997年),真宗即位,轉(zhuǎn)任金部郎中,出知睦州(今浙江淳安)。回京后,判太府寺。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卒,享年63歲。
安德裕性格耿直豪放,為政干練,在官場數(shù)十年,擔任過不少官職,但因酣飲太過,故未受到大的獎擢。
在安德裕中狀元后的第三年,即開寶五年(972年),其子安守亮也金榜題名,成為壬申科進士第一名。父子倆中狀元僅時隔三年,間隔兩科,世所罕見,成為千古佳話,京師爭睹其風采。安氏父子是歷代父子狀元中,及第時間相距最短的。安德裕中狀元時已到而立之年,而安守亮中狀元時,其父也不過33歲,安守亮不愧為少年英才,雖然不知道其及第時的確切年齡,但應當不超過18歲,無疑是歷史上及第年齡最小的狀元之一,甚至可能比已知及第年齡最小的狀元(18歲)還要小?!端螘愤x舉一之一載:
開寶二年二月二十日樞密直學士趙逢權(quán)知貢舉,合格進士安德裕已下七人。……五年閏二月三日,知制誥扈蒙權(quán)知貢舉,合格進士安守亮已下十一人。[6](P4231)
選舉二之一又載:
太祖開寶五年閏二月三日,禮部奏合格進士安守亮及諸科二十八人,帝詔對于講武殿,始下詔放榜,新制也。[6](P4245)
《文獻通考》卷三十《選舉三》也載:
(開寶)五年,初歲取進士不過十數(shù)人,知貢舉奏合格人姓名而已。至是禮部試到進士安守亮等十一人,及諸科十七人,召對講武殿,始下制放榜,新制也。[7](P284)
宋初依五代舊制,錄取進士之權(quán)完全掌握在主考官手中,皇帝并不干預。從開寶五年開始,太祖命主考官錄取的進士11人和諸科17人“召對講武殿,始下制放榜”,皇帝開始參與新進士的錄取,成為新制,此后殿試成為一種常式。安守亮后曾授成德軍節(jié)度使,余事不詳。《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十三載:
(閏二月)壬辰,權(quán)知貢舉扈蒙奏合格進士京兆安守亮等十一人,諸科十七人。上召對于講武殿,始下詔放榜,新制也。[8](P280)
《宋史》卷二也有相同記載,說明安守亮時系籍京兆(今陜西西安市)。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載:“國朝父子狀元三家:張去華,子師德;安德裕,子守亮;梁顥,子固?!盵9](P182)張去華為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辛酉科狀元,比安德裕早8年,其子張師德為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辛亥科狀元,比安守亮及第晚39年。梁顥為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乙酉科狀元,其子梁固為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己酉科狀元,比安守亮及第晚37年。因此,安氏父子實為宋朝最早的父子狀元。
安德裕博學多才,文學成就尤高,著述頗豐,《宋史》將其列入《文苑傳》,著有《滕王廣傳》一卷,又有文集40卷傳世,均已散佚?!度卧姟肪硭氖浧洹端蜕畾w天寧萬年禪院》詩一首,詩云:
跡自青門遠,田衣賁在躬。舊房千嶠外,歸棹五湖東。地力姜畦沃,年支芋盎充。從支乃榮道,一與祖心同。
萬年禪院即萬年寺,在浙江天臺西北萬年山麓,為天臺山名寺古剎之一,建于唐太和七年(833年)。北宋雍熙二年(985年)改壽昌寺,建中靖國初(1101年)毀于火,崇寧三年(1104年)重建,紹興九年(1139年)改為報恩、廣孝和光孝,后復為萬年寺。安德裕此詩當作于雍熙二年之前,為其早年游覽吳越之作,被收入《天臺續(xù)集》中。
安德裕樂于獎掖后輩,著名文學家王禹偁、狀元孫何初入文壇時,都得到過他的推薦和幫助。安德裕與王禹偁(954-1001年)多有詩歌酬唱,王禹偁對其詩歌也推崇備致,[10](P2320)其《酬安秘丞見贈長歌》云:
我聞進士登科換凡骨,信知不是風塵物。貢籍由來數(shù)百年,直疑空卻神仙窟。其間最貴龍虎榜,乘時得路為卿相。一從巢寇犯闕來,梁氏禮闈還草創(chuàng)。莊宗明宗雖膺命,晉朝漢朝俱不永。其中縱得神仙材,太平不見哀之哉。上玄應恐天地閑,安仙又謫來人寰。二十把筆疏辭源,黃河傾落昆侖山。有周道衰猶嘆鳳,天公留得歸皇宋。天水夕郎掌貢時,禹門萬仞連云聳。不是真龍不能過,嗔波怒浪澆雷火。是歲北極七個星,一時下降為門生。安仙堂堂冠其首,六星煌煌愿隨后。騶虞賦就鏗金石,丹水詩成摛錦繡。玉皇殿前受恩渥,一時命入芙蓉幕。獨得歸州近巫峽,十二晴峰長在睫??S狂醉復狂吟,書盡巴東一川葉。邇來游宦五六年,吳山越水供新編。還同白傅蘇杭日,歌詩落筆人爭傳。去年始上蕓香閣,出典陶丘滯鋒鍔。阮籍營中浮蟻馨,亞夫門外垂楊弱。驥足雖知暫縻絆,樽前未始長嗟嘆。只應會得老聃言,大器本來成較晚。吾君正是興文教,不日征歸掌綸誥。醉挨雉扇掃宮辭,怒上螭頭呈諫草。筆下追還三代風,袪盡澆漓成古道。丈夫方見兼濟才,莫學西山采薇老。我今自是蓬蒿身,如何一見如故人。長歌謂我相翦飾,便疑平地升青云。文章難得逢知己,知己相逢貴終始。伊我行止方凄凄,老親稚子相顧啼。出門動足歧路迷,得君引上登天梯。[11](P784-785)
王禹偁在詩中敘述了安德裕的出身和仕宦經(jīng)歷,將安德裕比作謫仙,由“二十把筆疏辭源,黃河傾落昆侖山”,可知安德裕早年即負文名。王禹偁將德裕視為知己,對其知遇之情躍然紙上,并稱其“歌詩落筆人爭傳”。秘丞為秘書丞的簡稱,在宋朝前期為從五品上的文臣遷轉(zhuǎn)官階。太平興國(976-984年)間,安德裕任秘書丞。蕓香閣為秘書省的別稱,因秘書省司典圖籍,多放蕓香以防蟲蠹。王禹偁于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年)進士及第,授成武縣(今屬山東)主簿,遷大理評事。陶丘為古地名,一名釜丘,在今山東定陶西南,這里指安德裕任知廣濟軍之事。由“不日征歸掌綸誥”,可推知此詩當作于雍熙元年(984年),時王禹偁剛進士及第,德裕以通判廣州入直史館。
又有《酬安秘丞歌詩集》云:
我聞天有二十八個星,降生下界為英靈。東方曼倩蕭相國,至今留得終天名。又聞地有三十六所洞,洞中多聚神仙眾。神仙負過遭譴謫,謫來人世為辭客。李白王維并杜甫,詩顛酒狂振寰宇。今來相去千百年,寥落乾坤闃無睹?;侍旌尾簧嫒耍箖捍婪蚩占娂?。夜眠朝走不覺老,飯囊酒甕奚足云。陶丘忽見安秘書,星精仙骨真有余。月中曾折最高桂,趁出玉兔驚蟾蜍。示我歌詩百余首,筆鋒閃閃摩星斗。乍似碧落長拖萬丈虹,飲竭四海波瀾空。又似赤晴干撒一陣雹,打折瓊林枝倒卓。夜來夢見李長吉,叩頭再拜須來乞。自言失卻照海珠,至今黑坐驪龍窟。方知安侯不是星辰類,即是神仙輩。不然又爭得標格峻邁,文辭顛怪。有時醉起一長嚧,八極風清鬼神駭。他年卻入蓬萊宮,休使麻姑更爬背。[11](P784)
王禹偁家鄉(xiāng)為濟州(今山東省巨野縣),與治定陶的廣濟軍相鄰,從詩中可知,王禹偁與安德裕早年相識于定陶,安德裕曾示王禹偁詩歌百余首。時安德裕知廣濟軍,故詩中稱其為安侯。這是王禹偁為安德裕詩集的題詞,為王禹偁的代表作品之一。詩中將安德裕與“詩顛酒狂振寰宇”的李白、王維、杜甫、李賀(字長吉)等相提并論,稱贊其星精仙骨,標格峻邁,高中魁首,文辭顛怪,“有時醉起一長嚧,八極風清鬼神駭”,對其詩歌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欽佩之情耀然紙上。王禹偁為宋初文壇盟主,其中不乏溢美之詞,但也可由此窺知安德裕的俊逸風采,無愧狀元之名。
[1](宋)薛居正.舊五代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6.
[2](宋)歐陽修.新五代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3](宋)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6.
[4](宋)王欽若,楊 億,孫 奭,等.冊府元龜[M].北京:中華書局,1960.
[5](元)脫 脫等.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5.
[6](清)徐 松.宋會要輯稿[M].北京:中華書局,1957.
[7](宋)馬端臨.文獻通考[M].北京:中華書局,1986.
[8](宋)李 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M].北京:中華書局,1992.
[9](宋)李心傳撰,徐規(guī)點校.建炎以來朝野雜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0.
[10]曾棗莊,李文澤,吳洪澤,等.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宋代卷[M].北京:中華書局,2004.
[11]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第二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