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陶淵明與魏晉風流——從《孟府君傳》說起

      2015-04-02 09:19:54方盛漢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北京100089
      關(guān)鍵詞:名士風流魏晉

      方盛漢(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北京100089)

      陶淵明與魏晉風流——從《孟府君傳》說起

      方盛漢
      (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北京100089)

      摘 要:《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是陶淵明唯一一篇明確的寫人傳記,該文寫盡了孟嘉的魏晉名士風度;透過該文,預設(shè)出“孟嘉即我,我即孟嘉”的身份,借此表達陶淵明對先祖的懷念和對魏晉風流的高度認同;《世說新語》未記載名士陶淵明,是劉義慶對陶淵明為人的不認可,但這不妨礙陶淵明名士風流。

      關(guān)鍵詞:魏晉風流;孟嘉;陶淵明;《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

      《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以下簡稱《孟傳》)在陶淵明(365~427)的詩文創(chuàng)作中有獨特地位和意義。這是除《五柳先生傳》外陶淵明唯一一篇寫人傳記,此文做于隆安五年(公元401年),陶淵明之母亦卒于此年。逯欽立認為,這篇文章是年后陶淵明居憂期間所寫。這篇作品單為孟嘉(296~349)做傳,足見其外祖父在作者心目中之重要地位;通過對孟嘉魏晉風流軼事的生動追溯,言說己志,“寫心”寫意,向讀者昭示出“孟嘉即我,我即孟嘉”的身份。

      魏晉風流中主人公多為英雄與名士,陶侃和孟嘉正是其中代表,他們也是對陶淵明影響最深遠的兩個人。曾祖父陶侃,他出身孤寒,但憑借武功,“專征南國”,成就不朽功名,終成為東晉的開國元勛,官至大司馬,封長沙郡公。“在我中晉,業(yè)融長沙;桓桓長沙,伊勛伊德”(《命子》),可說自陶侃始,陶家已進入士族行列??上召┖蟠θ?,陶淵明祖父陶茂庶出,曾擔任過武昌太守,“肅矣我祖,慎終如始。直方二臺,惠和千里”(《命子》),為官清廉正直,為二臺屬官之楷模;陶淵明之父陶逸,性格“淡焉虛止。寄跡風云,冥茲慍喜”,不因物喜,不以己悲,得官失官順應自然,惜乎英年早逝,在淵明8歲時就撒手人寰,自此這支系逐漸沒落,陶淵明淪為一支沒落的士族代表。

      外祖父孟嘉為陶侃之婿,娶陶侃第四女為妻,為東晉名士。若更往遠處追溯,陶淵明還受到其先祖更大的精神洗禮:一為陶侃的母親截(剪)發(fā)留賓的感人故事,這在《世說新語·賢媛》篇中有記載;一為孟嘉的曾祖父孟宗,二十四孝之一“哭竹生筍”的主角。不可否認,家庭的傳承對其影響是深遠的?!睹蟼鳌肪腕w現(xiàn)了家族傳承在陶淵明身上所打下的烙印,也揭示了陶淵明與魏晉風流的淵源和繼承。筆者就從《孟傳》入手,來論析陶淵明與魏晉風流之關(guān)系。

      一、“令聞孔昭”“德音允集”的個人追求

      在《孟傳》中,作者重點講述了幾個代表事情,如庾亮贊嘉、褚裒識嘉、龍山落帽(孟嘉落帽)、龍山造飲、漸近自然等軼事。這些軼事足以展示孟嘉的名士風采和魏晉時代之風流。何為魏晉風流,字面解釋為魏晉時代名士之風流。何為名士?根據(jù)時代的變化,標準不一。范曄在《后漢書·方術(shù)傳論》卷82中云:“漢世之所謂名士者,其風流可知矣。雖弛張趣舍,時有未純,于刻情修容,依倚道藝,以就其聲價,非所能通物方,弘時務也。”[1]這里的名士以詩文著稱,放達,任性,不拘小節(jié)。駱玉明在解讀《世說新語》時,將名士風流依此概括為“刻情”、“修容”、“依倚道藝”。[2]“刻情”,駱先生解釋為“雕琢內(nèi)情”,即刻意塑造個人的精神境界,使其呈現(xiàn)為一種獨特的風貌。[2]“刻”此處理解為刻意不太準確,“刻”做為程度副詞用,做“深”義,“刻情”也即“深情”,指對人對事物保持一種感情深得狀態(tài);“修容”即講究依貌形態(tài);“依倚道藝”,則是才能卓絕,自成一家?!妒勒f新語·任誕》關(guān)于名士的記載也很有意思,書載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須奇才,但使常得無事,痛飲酒,熟讀《離騷》,便可稱名士?!保?]此處側(cè)重酒和文才的重要性。

      綜上,筆者認為名士必須不拘泥、不拘跡、穎脫不群但必須德才兼?zhèn)?;此外,必須對酒多一度熱愛,對酒的偏癡也即對煩惱的逃離和對生活的期待。何謂真風流?馮友蘭在《論風流》中論及的構(gòu)成風流的四個條件,即“玄心”、“洞見”、“妙賞”、“深情”,[4]這四個關(guān)鍵詞總結(jié)的十分精準。下面筆者就綜合名士和風流的條件來闡釋孟嘉的名士風流。

      (一)刻情多情,一往情深

      名士風流少不了深情多情,如同“一往有深情”(《世說新語·任誕》),孟嘉就是很講究“情”的名士。

      孟嘉家庭觀念很重,傳記中記載:“君既辭出外,自除吏名,便步歸家;母在堂,兄弟共相歡樂,怡怡如也?!泵霞沃鲃愚o官回家,步行歸家會見父母兄弟,享受親情倫理;且他十分重視曾經(jīng)上下級關(guān)系,孟嘉曾為刺史謝永之別駕,謝喪亡,君求赴義,雖然漢晉之時,下屬對上司吊喪送葬成為當然之義務,但他知道主次輕重。當名士許詢半途邀請孟嘉時,孟嘉云:“今先赴義,尋還就君?!焙髞砻霞卧谠S詢處連住兩晚,“雅相知得,有若舊交”,首次相會便如同舊交。

      我們再來看孟嘉有名的絲竹肉論,亦可稱之為漸近自然論,也反映出孟嘉多情一面?!睹蟼鳌分杏涊d:

      溫嘗問君:“酒有何好,而卿嗜之?”君笑而答曰:“明公但不得酒中趣爾?!庇謫柭牸耍z不如竹,竹不如肉,答曰:“漸近自然。”

      《世說新語·識鑒》一六引《孟嘉別傳》大致內(nèi)容同。[3]

      《晉書》中記載:

      嘉好酣飲,愈多不亂。溫問嘉:“酒有何好?而卿嗜之?”嘉曰:“公未得酒中趣耳?!庇謫枺骸奥牸?,絲不如竹,竹不如肉,何謂也?”嘉答曰:“漸近使之然?!币蛔舌怠#?]

      上述記載,關(guān)于孟嘉的絲竹肉論,簡潔有力,清新脫俗,一語中的。他也因此名垂千古。這是一分玄心,又顯然是洞見,若非錦心繡口,何能道出?《孟傳》和《世說新語》所論相同,不同的為《晉書》,這點蘇軾有提到,他在《書淵明孟府君傳后》中說到:“陶淵明,孟嘉外孫,作嘉傳云‘或問聽妓女絲不如竹,竹不如肉,何也?’曰:‘漸近自然?!瘛稌x書》乃云‘漸近使之然’,則是閭里少年鄙語。雖至細事,然足以見許敬宗等為人?!保?]蘇軾讀書相當仔細,指出《晉書》不嚴謹之處、彎曲之處,畢竟這大大有損孟嘉形象?!皾u近自然”的總結(jié)極其傳神高深,若非對自然、自由之向往,則很難有此種傳神總結(jié)。

      (二)依倚道藝,才德卓絕

      孟嘉有著很好的才學修養(yǎng)和德行涵養(yǎng),“龍山落帽”的故事家喻戶曉,也為后人津津樂道。下面是關(guān)于這則故事的不同記載:

      《孟傳》記載:

      君色和而正,溫甚重之。九月九日,溫游龍山,參佐畢集,四弟二甥咸在坐。時佐吏并著戎服,有風吹君帽墮落,溫目左右及賓客勿言,以觀其行止。君初不自覺,良久如廁。溫命取以還之。廷尉太原孫盛,為咨議參軍,時在坐。溫命紙筆,令嘲之。文成示溫,溫以著坐處。君歸,見嘲笑而請筆作答,了不容思,文辭超卓,四座嘆之。

      《世說新語》記載:

      后為征西桓溫參軍,九月九日溫游龍山,參寮畢集,時佐史并著戎服,風吹嘉帽墮落,溫戒左右勿言,以觀其舉止。嘉初不覺,良久如廁,命取還之。令孫盛作文嘲之,成,著嘉坐。嘉還即答,四座嗟嘆。(《世說新語·識鑒》一六引《孟嘉別傳》)

      《晉書》記載:

      后為征西桓溫參軍,溫甚重之。九月九日,溫游龍山,僚佐畢集。時佐吏并著戎服,有風至,吹嘉帽墮落,嘉不之覺。溫使左右勿言,欲觀其舉止。嘉良久如廁,溫令取還之,命孫盛作文嘲嘉,著嘉坐處。嘉還見,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嘆。

      在這三者比較中,陶淵明的傳記詳實具體,細節(jié)描寫生動有趣、栩栩如生,使讀者身臨其境,切切實實地感受到孟嘉的魏晉名士風度。“了不容思,文辭超卓”此八字褒獎大大超過了其它兩本書,生動表現(xiàn)了孟嘉的文思泉涌,才情卓絕。帽子被風吹落而不自覺,也許未能覺察到;也有可能孟嘉意識到自己失態(tài),而佯裝未知,呈現(xiàn)出一種魏晉姿態(tài)。但無論是哪種情形,讀者感受出孟嘉心無雜塵,心中坦蕩蕩的名士風范。面對桓溫的惡作劇式的不懷好意,孟嘉超然、冷靜地面對突發(fā)情況,“沖默有遠量”,淡泊沉靜,富有度量,最終為自己贏得了不朽佳名。

      這段軼事在后代反響很大,后人遂用龍山落帽、孟嘉落帽、落帽參軍等詞語來稱贊一個人的鎮(zhèn)定自若,瀟灑儒雅。后世文人也紛紛借用此典故來表現(xiàn)大將風度。如李白《九日龍山飲》:“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标悗煹馈逗笊皆娫挕罚骸懊霞温涿?,前世以為勝絕?!焙蟠囊髟仧o形中擴大了孟嘉的個人魅力。

      孟嘉的文章和人品道德是高度統(tǒng)一的。《孟傳》中記載,晉成帝時,庾亮以帝舅身份當政,他對其弟庾翼說,“孟嘉故是盛德人也”,評價極高。孟嘉“奉使京師,除尚書刪定郎,不拜。孝宗穆皇帝聞其名,賜見東堂。君辭以腳疾,不任拜起。詔使人扶入”,晉穆帝召見,孟嘉竟然辭絕,令人起敬。野心勃勃的桓溫曾得意洋洋地對孟嘉說:“人不可無勢,我乃能駕御卿?!钡霞巫鳛榛笢氐膮④?,卻終生未為桓溫所用,助其篡逆。相同的是,陶淵明雖然先事桓玄,后事劉裕,兩人都有篡逆之野心,但陶淵明及時醒悟,及早抽身,歸隱山林。

      (三)穎脫不群,任真自得

      蕭統(tǒng)評價陶淵明“穎脫不群,任真自得”(《陶淵明傳序》),這話用在孟嘉身上同樣準確。素未相識的褚裒僅據(jù)“此君小異”就從眾人中認出他,究竟“小異”是何異?

      《孟傳》記載:

      太傅河南褚裒,簡穆有器識,時為豫章太守,出朝宗亮。正旦大會州府人士,率多時彥,君在坐次甚遠。裒問亮:“江州有孟嘉,其人何在?”亮云:“在坐,卿但自覓?!辟鰵v觀,遂指君謂亮曰:“將無是耶?”亮欣然而笑,喜裒之得君,奇君為裒之所得。乃益器焉。

      《世說新語》記載:

      武昌孟嘉作庾太尉州從事,已知名。褚太傅有知人鑒,罷豫章還,過武昌,問庾曰:“聞孟從事佳,今在此不?”庾曰:“卿自求之?!瘪翼聿A良久,指嘉曰:“此君小異,得無是乎?”庾大笑曰:“然!”于時既嘆褚之默識,又欣嘉之見賞。(《世說新語·識鑒》一六)

      《晉書》記載:

      褚裒時為豫章太守,正旦朝亮,裒有器識,亮大會州府人士,嘉座次甚遠。裒問亮:“聞江州有孟嘉,其人何在?”亮曰:“在坐,卿但自覓?!辟鰵v觀,指嘉謂亮曰:“此君小異,將無是乎?”亮欣然而笑,喜裒得嘉,奇嘉為裒所得,乃益器焉。

      在《孟傳》中,褚裒在人才濟濟的州府人士中,也能慧眼識才,可見孟嘉精神脫俗,氣度不凡一面。在《世說新語》中,褚太傅被罷豫章太守,和《孟傳》中有出入。在鑒人過程中,他“眄睞良久”,可謂用心良苦,最后根據(jù)“小異”辨出孟嘉,“于細微處見精神”,《晉書》所載和《世說新語》大同小異。三者都體現(xiàn)出孟嘉超凡脫群一面。但《孟傳》更能體現(xiàn)孟嘉與眾人更大的不同之處,精神差距不是“小異”,在精神氣質(zhì)上是真正的鶴立雞群。

      此外,孟嘉赴義吊謝永,經(jīng)過永興縣界,適逢大名士許詢,納悶道:“都邑美士,吾盡識之,獨不識此人,唯聞中州有孟嘉,將非是乎?”許詢當時為大名士,看一眼就能估摸猜出其為孟嘉,實為不易。

      在《孟傳》中,孟嘉“至于任懷得意,融然遠寄,旁若無人”,至于放縱情懷、得其意趣之時,便心寄世外、恬適安然,旁若無人。淵明叔父陶夔曾經(jīng)問光祿大夫劉耽,孟嘉若在世,是否可以做到三公位置?劉耽說,孟嘉本是三公中人。他被當時的人所推重,已是顯而易見。

      (四)顧景酣宴,逾多不亂

      孟嘉“常會神情獨得,便超然命駕,徑之龍山,顧景酣宴,造夕乃歸”,喝酒隨性而為,造飲龍山。顧景酣宴,飲酒助興,雖如此,但逾多不亂。但孟嘉雖事桓溫,為人處世有自己的原則立場?!度蔟S隨筆》之容齋五筆評價:

      孟嘉為人夷曠沖默,名冠州里,稱盛德人。仕于溫府,歷征西參軍、從事、中郎、長史,在朝隕然仗正,必不效郗超輩輕與溫合。然自度終不得善其去,故放志酒中,如龍山落帽,豈為不自覺哉!溫至云:“人不可以無勢,我乃能駕馭卿?!崩腺\于是見其肺肝矣!嘉雖得全于酒,幸以考終,然財享年五十一,蓋酒為之累也。陶淵明實其外孫,傷其“道悠運促”,悲夫!

      洪邁在此處道出了實情,筆者深表贊同。孟嘉不為桓溫所用,只能借酒澆愁,幸以全身。但身體最終為酒所累而早逝,極其可惜。“道悠運促,不終遠業(yè),惜哉!仁者必壽,豈斯言之謬乎!”(《孟傳》)外祖父早逝,陶淵明感到無比痛惜,“仁者必壽”難道是欺騙人的假話嗎?

      《孟傳》中評價孟嘉“清蹈衡門,則令問孔昭;振纓公朝,則德音允集”,他以高潔的情操隱居柴門之時,美名遠揚;出仕為官,有口皆碑。孟嘉隱則隱,仕則仕,都聲名遠揚,威名遠播。孟嘉的名士本色給了外孫諸多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孟嘉即我,我即孟嘉”的身份昭示

      綜上,《孟傳》中每一個小故事都洋溢著孟嘉的風度翩翩。陶淵明處處在寫孟嘉,但我們時時刻刻看到陶淵明自身影子,如同陶淵明自己“寫心”、“頗示己志”。袁行霈認為,傳記中評價孟嘉的話語“皆可用以論淵明本人也”,[7]逮欽立認為陶淵明“存心處世,頗多追仿其外祖輩者”,所言不虛。蘇東坡一生最服淵明,他在《書陶淵明<東方有一士>詩后》放言“我即淵明,淵明即我”,甚至認為“只淵明,是前生”(《江城子》),可見蘇軾對淵明人品文章的高度認可。筆者借用此語,想象當時的陶淵明也如同放言“我即孟嘉,孟嘉即我”,“只孟嘉,是前生”。

      追溯中國文學史,陶淵明可算為數(shù)不多的為外祖父做正式傳記的詩人。他評價孟嘉“始自總發(fā),至于知命,行不茍合,言無夸矜”,作者對外祖父的崇拜也表明了向魏晉風流的致敬和禮贊。

      (一)有情忘我,深情忘情

      其實陶淵明和外祖父一樣,是“一位纏綿悱惻最多情的人”(梁啟超語),[8]我們在其《命子》、《與子儼等疏》、《祭程氏妹文》、《祭從弟敬遠文》等,可以體會其何等看重骨肉親情。在《命子》中追溯家族盛衰,譜系清晰明了,先祖的光鮮業(yè)績令陶淵明驕傲不已,并勉勵后代溫和恭敬,勵志成才,做個德才兼?zhèn)渲耍辉凇杜c子儼等疏》中,寫出了自己的愧意和對子女的期待;在《孟傳》中,寫出了對亡母和外祖父無限的思念。陶淵明對家庭始終是充滿深情的。

      陶淵明能達到有情忘我的狀態(tài)。在“心遠地自偏”的精神境界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悠然地在東籬下采菊,不期而遇南山,一幅怡然自得之境,此處人與自然高度和諧,達到了王國維所謂的“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的無我之境,與其稱為“無我”,也許名為“忘我”更能貼近心理事實。

      《世說新語·傷逝》記載:“王戎喪兒萬子,山簡往省之。王悲不自勝。簡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在我輩。’簡服其言,更為之痛?!蓖椴⒉皇堑扔跓o情,是在有情深情的前提下不為情所羈絆。在晉代,忘情比不忘情的境界更高。陶淵明顯然屬于深情而忘情之人。在陶詩文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陶淵明8歲喪父,12歲喪庶母,30歲喪妻,37歲喪母,41歲喪程氏妹,47歲喪從弟敬遠,再加上自然災病、窮困交加以至于外出乞食,這些他都完完本本、真切直率地表達出來,深切痛感,不言而喻。但是在他內(nèi)心深處,是一種徹痛后的超然物外。忘情途徑乃是寫詩、躬耕、飲酒?!按呵锒嗉讶?,登高賦新詩”(《移居》其二)、“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移居》其一),這些都是他忘情之樂;面對生死離別,他也能參透,“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挽歌詩》;面對逆境委運自然,不喜不懼,“甚念傷吾身,正宜委運去??v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形影神》)

      忘我、忘情恰恰是有情、深情的體現(xiàn),兩者很好地體現(xiàn)在陶淵明的情感之中。

      (二)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

      陶淵明的才學為后人所敬重,當時籍籍無名,但死后備受殊榮。如蘇軾:“吾于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保ā杜c蘇轍書》)后世對陶淵明道德、文章的高度評價,舉不勝舉。他和外祖父文學風格顯然不同,但是在文學才華方面,淵明同孟嘉是一樣“了不容思,文辭超卓”。

      他品德同樣高尚。蘇軾非常贊賞:“吾于淵明,豈獨好其詩也哉,如其為人,實有感焉。淵明臨終,疏告儼等:‘吾少而窮苦,每以家弊,東西游走,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自量為己,必貽俗患,黽俛辭世,使汝等幼而饑寒?!瘻Y明此語,蓋實錄也。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愧淵明,欲以晚節(jié)師范其萬一也。”(《與蘇轍書》)陶潛在《與子儼等疏》文中,檢討自己的性格缺陷,滿懷對子女的愧疚,感人肺腑,令人唏噓不已,讀之令人墮淚。蘇軾讀后深有同感,半生為官,觸犯世俗惹來禍患,現(xiàn)欲向淵明學習其“放下”和自知之明。

      陶淵明的最初被人認可源于其高尚品德。顏延之的《陶徵士誄》、沈約的《宋書·隱逸傳》、及至蕭統(tǒng)所做《陶淵明傳》乃至后來諸多詩人的贊美,都不忽略其高潔人品。鐘嶸在《詩品》中道:“每觀其文,想其人德?!笔捊y(tǒng)在《陶淵明集序》中說:“余素愛其文,不能釋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時?!倍紴槠涞赖滤鄯?。

      他不以躬耕為恥,不以貧窮為?。粫x朝易主,恥復屈身異代;不為五斗米折腰;臨終前拒絕江州刺史檀道濟的救助,一身凜然正氣。其詩“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和郭主簿二首》),言說己志,自喻要像松菊一樣堅貞秀美姿,在寒霜中挺立乃真豪杰。寒霜下的松菊是陶淵明的真實寫照,再加上才華蓋世,體現(xiàn)了名士風流必備之德才兼?zhèn)湟幻?,這是和孟嘉完全相通的。

      (三)隨中和而任放

      陶淵明始終是“穎脫不群,任真自得”的,且“隨中和而任放”(蕭統(tǒng)《陶淵明集序》)。“天豈去此哉,任真無所先”(《連雨獨飲》)、“陶潛任天真,其性頗耽酒”(王維《偶然作》),也即順應自然之意。孟嘉的“漸進自然”言論,“自然”一詞理所應當會被陶淵明所借用,如“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自然之境就是陶淵明真性情的體現(xiàn)。他在《歸去來兮辭序》中說:“及少日,眷然有歸與之情。何則?質(zhì)性自然,非矯厲所得?!毕蛲匀患聪蛲杂伞N簳x風流一個特點就是灑脫自在,瀟灑任性,陶淵明多次在詩中表達這點,“真想初在襟,誰謂形跡拘。聊且憑化遷,終還班生廬?!保ā妒甲麈?zhèn)軍參軍經(jīng)曲阿作》)“久游戀所生,如何淹在茲。靜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當年詎有幾?縱心復何疑?!保ā陡託q五月中從都還阻風于規(guī)林二首》其二)

      在陶詩中,他對鳥兒自由無限向往,出現(xiàn)30余次“鳥”之意象,“翩翩飛鳥,息我庭柯。斂翮閑止,好聲相和”(《停云》)“望云慚高鳥,臨水愧游魚”(《始作鎮(zhèn)軍參軍經(jīng)曲阿作》)向往鳥之自由,自己心靈亦無限飛揚。

      陳寅恪在《陶淵明之思想與清談之關(guān)系》一文中,稱譽陶淵明思想為新自然主義思想,“新自然說不似舊自然說之養(yǎng)此有形之生命,或別學神仙,惟求融合精神于運化之中,即與大自然為一體”。[8]確實,他反對舊有保養(yǎng)有形之生命的舊自然說,也非議儒家舊有的名教說,陶淵明是和大自然完全融為一體的,這是借鑒吸收莊子的自然無為思想,回到道家本身,有“道教之真精神”。

      淵明同樣真率?!赌鲜贰る[逸傳》記載他:“貴踐造之者,有酒輒設(shè)。潛若先醉,便語客:‘我醉欲眠,卿可去?!湔媛嗜绱???⒑驖?,逢其酒熟,取頭上葛巾漉酒,畢,還復著之?!薄拔易碛咔淇扇ァ币约啊案鸾礓蹙啤?,陶淵明之真率、自得亦可見一斑。

      (四)顧影獨盡,酒趣自得

      孟嘉“未嘗有喜慍之容”,生活中的陶淵明,亦“未嘗有喜慍之色”(《晉書·隱逸傳》)但遇酒則飲。在《孟傳》中,孟嘉認為桓溫不得酒中趣爾。陶淵明同外祖父一樣,飲出酒中人生,飲得酒中趣味。在《飲酒》詩序中,“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焉復醉”,陳祚明認為:“‘顧影’八字,真得酒中趣,不堪為外人道?!保ā蛾愳衩髟u選《采菽堂古詩選》卷十三)顧影獨盡是多么類似于孟嘉的顧景酣宴,陶淵明的獨盡,更加顯示出自己的孤獨和能體會到喝酒的樂趣。

      陶淵明文中“篇篇有酒”(蕭統(tǒng)《陶淵明集序》),雖有夸張,但是足見酒在他心目中之分量。他常常痛感“總角聞道,白首無成”,所以借酒澆愁,“酒能消百慮”(《九日閑居》)“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飲酒》其七);酒喝高了,自言“我醉欲眠卿且去”;喝酒還始終保持著一分清醒,“但恨多謬誤,君當恕醉人”(《述酒》);他也愛吟酒,如《飲酒》、《述酒》、《止酒》詩。

      “陶淵明的自我形象和他對外祖父孟嘉的描述頗有相似之處。孟嘉閑靜風流,正是東晉士流所仰慕的一種人”,[9]陶淵明無形中是向外祖父學習的,他學習孟嘉的名士風范,恬淡閑靜,再內(nèi)化為自己的魏晉風度。

      三、《世說新語》未記載陶淵明之緣由

      上文已經(jīng)論述到陶淵明的魏晉風流一面。但他為何不被時人所認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世說新語》作為當時名士的教科書,就沒有收錄陶淵明。這個問題已有不少學人論述。此列較有代表性觀點。

      袁行霈認為,他不被收錄也許是因為地位不顯,身居田園,鮮為人知的緣故。[10]寧稼雨認為陶淵明的家庭沒有取得世家大族的社會地位和聲望,而《世說新語》的編者很重視門第流品意識。[11]可《世說新語》中收錄人物也并非所有人都是士族或者世家大族,出生高貴。王慧剛認為陶淵明沒能入選,是因為不符合《世說新語》的入選標準,陶淵明是與魏晉風流背離的,或者說是另類的魏晉風流。[12]作者一方面否認陶淵明是魏晉風流的代表,另一方面又說是另類的魏晉風流,本身顯得矛盾,缺乏說服力。

      卞東波認為,首先,《世說新語》的編撰體例可能使陶淵明喪失了入選的機會。即從當時的文獻中采摘舊文并加以整理潤色而成,而關(guān)于陶淵明的一些事跡當時還沒有成書,所以沒法采錄;其次,陶淵明是晉宋之際的新隱風的落伍者,這可能使他不得入《世說新語》,晉宋之際出現(xiàn)通隱隱士,即為隱士,但也和官場保持緊密聯(lián)系,而陶淵明不屬于通隱,屬于完全的隱士,劉義慶樂于拜訪通隱之士,導致陶淵明的落伍。[13]觀點給人頗多啟發(fā),但仍有商榷之處。第一,謝靈運晚于陶淵明,也沒有舊書采錄,怎能入選?第二點,完全隱士之氣節(jié)應該高于通隱,為何反而不受待見?更何況,陶淵明很長一段時間都是邊仕邊隱。

      李澤厚曾說:“陶潛和阮籍在魏晉時代分別創(chuàng)造了兩種迥然不同的藝術(shù)境界,……而是他們兩個人,才真正是魏晉風度的最高優(yōu)秀代表。”[14]李澤厚明確將魏晉風度和陶淵明劃上了等號。袁行霈將魏晉風流分為4個階段,最末階段為晉末風流,也是魏晉風流的最末階段,代表人物為顧愷之和陶淵明?!疤諟Y明雖然處于魏晉風流的最后階段,但他絕不遜于那些赫赫大名的風流名士,甚至可以說他達到了風流的最自然的地步,因而是最風流的風流”[10]確如袁先生所言,陶淵明無愧于大名士,無愧于魏晉風流,為何劉義慶熟視無睹?

      這與劉義慶對陶淵明的態(tài)度有關(guān)。在《孟傳》中,出現(xiàn)的諸多名士如庾亮,褚裒,桓溫,孟嘉,許詢等,在《世說新語》里面都有收錄,《孟傳》在某種程度上何嘗不是一部微型版的名士教科書,陶淵明對魏晉風流是相當熟悉的。按照常理,其撫無弦琴的故事,取頭巾漉酒之事,拒絕檀道濟救助之事等等都是魏晉名士風采。

      不錄陶淵明,與劉義慶對陶為官做法有關(guān)。陶淵明五次出仕。第一次起為州祭酒,第二次入桓玄幕,第三次為鎮(zhèn)軍將軍參軍,第四次為建威參軍,第五次任彭澤縣令。首尾兩次為貧而仕,其他三次出仕為官主要是想干一番事業(yè)。他一生五官三休。他和當時的官員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guān)系。他雖事桓玄、劉裕等人,但是未支持這些人篡逆。有篡逆之事,也是口誅筆伐。公元420年6月,劉裕篡晉稱宋,改元永初。陶淵明做《擬古》(其九)詩,原文如下:

      種桑長江邊,三年望當采。

      枝條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柯葉自摧折,根株浮滄海。

      春蠶既無食,寒衣欲誰待?

      本不植高原,今日復何悔!

      這首詩一般皆認為詩人以桑喻晉,言晉恭帝為劉裕所立,猶如“種桑長江邊”,植根不固,依非其人,最終是山河易主,自取滅亡。針對劉宋更替司馬氏晉朝,陶淵明感到無奈和憤概,這種“易代之悲痛”一言難盡,所以陶淵明始終是不會和劉宋政權(quán)合作的。而劉義慶(403~444)是宋武帝劉裕的侄子,襲封臨川王,官至尚書左仆射、中書令,他是劉裕篡晉的直接受益者,他針對陶淵明的先事桓溫,后事劉裕、劉敬宣,再反對劉裕篡晉的反反復復做法不滿,不滿意其政治立場的不堅定,對其寫詩諷刺劉裕也是充滿不平;且劉義慶晚年好佛,這與陶淵明對佛學的冷淡恰恰也相左。不管劉義慶是否看到這首詩,但是詩人對于晉朝的忠貞是始終陪伴他終身的。

      此外,這與陶氏家族的身份地位有關(guān)系。“《世說新語》里有數(shù)條關(guān)于陶侃的記載,分別見于《容止》篇,《假譎》篇,和《儉嗇》篇,都反映了東晉士族對陶侃的復雜態(tài)度:一方面佩服他的政治、軍事才能,一方面對他普通的家庭出身和腳踏實地的實用主義精神感到輕蔑?!保?]確實如此,陶侃雖為東晉名臣,但陶氏的民族身份問題一直是個問題。有學者質(zhì)疑其非漢人;加上陶侃“性儉吝”,顯得與其他士族為人風格格格不入;此外,到陶淵明這支,家族逐漸沒落,傳統(tǒng)世宗大族更有點瞧不起陶淵的家族地位。劉義慶出于這樣的家族背景考慮,將其排除在名士之外,也顯得合情合理。綜上,不管在何等層面上,劉義慶都不認可其成為魏晉名士。

      陶淵明一生僅寫了兩篇傳記,有學者將兩篇進行比較:“你可以說是外孫繼承了外祖父的流風遺韻,也可以說外祖父只是外孫筆下的另一個‘陶淵明’,不同之處,外祖父沒有外孫那般窮困潦倒。說《五柳先生》是‘自述’,《孟府君傳》又何嘗不是。他們都是陶淵明寫的人物傳記,也是他本人的自傳,并且,都屬于另類的自傳。”[15]確實,通過《孟傳》,陶淵明仿佛間接地寫出了另一個自己,通過諸多風流軼事的呈現(xiàn),還原了外祖父孟嘉的風流不羈,盡顯魏晉風度;而這正恰巧有著陶淵明自身的影子。陶淵明當時作為名士,未被《世說新語》記載,著實遺憾,原因在于劉義慶對陶氏身份的不認可,以及陶淵明與劉氏家族立場的相背,這些都可能導致《世說新語》失收陶潛,但即使這樣,并不妨礙陶淵明“是名士自風流”的本色。

      參 考 文 獻

      [1]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2724.

      [2]駱玉明.世說新語精讀[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20-25,20.

      [3]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M].北京:中華書局,2011:660.

      [4]馮友蘭.三松堂學術(shù)論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609-617.

      [5]房玄齡.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2580-2581.

      [6]北京大學中文系教研室,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陶淵明資料匯編(下)[M].北京:中華書局,1962:364.

      [7]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3:501.

      [8]北京大學中文系教研室,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陶淵明資料匯編(上)[M].北京:中華書局,1962:272,348.

      [9]田曉菲.沉幾錄——陶淵明與手抄本文化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7:65,65.

      [10]袁行霈.陶淵明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1999:42,52.

      [11]寧稼雨.《世說新語》何以不收陶淵明[J].天中學刊,2006(3):49.

      [12]王慧剛.論陶淵明與魏晉風流的背離和補充——兼談《世說新語》何以不收陶淵明[J].船山學刊,2011(2):131.

      [13]卞東波.大隱的缺席——陶淵明不入《世說新語》新釋[J].古典文學知識,2006(4):28.

      [14]李澤厚.美的歷程[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4:105-106.

      [15]孫曉明.陶淵明的文學世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166.

      (編輯:武云俠)

      Tao Yuanming and Weijin Romance——Based on Biography o f Meng Jia

      FANG Sheng-h(huán)an
      (Chinese Department,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100089,China)

      Abstract:Biography of Meng Jia-the General Conquering to the West in Jin Dynasty is the only biography by Tao Yuanming to commemorate a celebrity.By depicting the romantic demeanor of Meng Jia,Tao Yuanming shows not only his sincere memory of his grandparent but also his high appreciation of the Weijin Romance,through which,he expresses his own identity recognition,namely,"Meng Jia is me and I am Meng Jia".Although there is no record of Tao Yuanming in the New Collection of Anecdotes of Famous Personages,which shows solely the attitude of Liu Yiqing towards Tao but doesn't impair Tao Yuanming's romance as a celebrity of Jin Dynasty.

      Key words:Weijin Romance;Meng Jia;Tao Yuanming;Biography of Meng Jia-the General Conquering to the West in Jin Dynasty

      作者簡介:方盛漢(1986-),男(漢),安徽太湖人,講師,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古代文學理論方面的研究。

      收稿日期:2015-06-25

      中圖分類號:I2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16X(2015)10-1057-07

      猜你喜歡
      名士風流魏晉
      《世說新語》里的三種名士
      數(shù)你最風流
      黃河之聲(2021年14期)2021-10-28 03:53:04
      《世說新語》:在奇聞軼事中感懷魏晉名士風骨
      學生天地(2020年3期)2020-08-25 09:04:10
      沒落期|魏晉南北朝至唐代
      留白——不著點墨,盡顯風流
      兼職者的風流史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海峽姐妹(2019年7期)2019-07-26 00:50:50
      名士雅趣——談王鏞硯銘藝術(shù)
      戰(zhàn)國諸子名士的求功成名之路與學術(shù)傳播之路
      魏晉風流,縱是靜坐也繁華……
      火花(2015年7期)2015-02-27 07:44:01
      克东县| 策勒县| 额济纳旗| 临颍县| 加查县| 民乐县| 玉林市| 濮阳市| 杭锦旗| 佛坪县| 南乐县| 上虞市| 息烽县| 吉林省| 沙坪坝区| 合肥市| 察雅县| 大丰市| 昌宁县| 新郑市| 贵州省| 烟台市| 汝阳县| 麻栗坡县| 常州市| 蓝山县| 泸溪县| 巴塘县| 富源县| 晋城| 镇赉县| 胶州市| 孟津县| 兰州市| 和顺县| 盘锦市| 怀仁县| 宁晋县| 木里| 临夏市| 芒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