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延西
(重慶市萬州區(qū)中醫(yī)院,重慶404000)
證治集粹
微創(chuàng)埋線療法治療食管賁門失弛緩癥1例
鄧延西
(重慶市萬州區(qū)中醫(yī)院,重慶404000)
食管賁門失弛緩癥是因食管神經肌肉運動功能障礙,下段食管括約肌呈失弛緩狀態(tài),食物無法順利通過,滯留食物,逐漸導致食管張力減退,蠕動消失及食管擴張的疾病。筆者用微創(chuàng)穴位埋線治療1例效果較好,現(xiàn)報道如下。
向某,男,48歲。呃逆,食后胸骨后脹滿疼痛,不能平臥,否則食物反流且伴背廓疼痛20余年,曾服用多種藥物無明顯療效。X線鋇餐造影提示未見食管蠕動,胃蠕動明顯減弱。中醫(yī)診斷為噎嗝。西醫(yī)診斷為食管賁門失弛緩癥。主穴取胃俞、膈俞,配穴取足三里。用北京瀛洲時代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一次性微創(chuàng)埋線專用針具,將針芯后拉約2cm,鑷取一段醫(yī)用可吸收線,穿入埋線針針管前端。左手拇食指繃緊進針部位皮膚,右手持針,刺入皮膚到所需深度(2~3cm),出現(xiàn)針感后邊推針芯邊退針管,將線體埋填在穴位的皮下組織或肌層內。出針后用無菌敷料塊按壓針孔片刻。確定無出血后貼敷創(chuàng)可貼。治療第3天呃逆次數(shù)減少,食后胸骨后脹滿疼痛及食物反流癥狀明顯減輕,2周后癥狀基本消失,X線鋇餐檢查顯食管及胃蠕動恢復正常,隨訪1年無復發(fā),但受涼后偶有胃脘不適,自服多酶片可消除癥狀。
本病病因尚不明確,一般認為屬神經源性疾病。病理性損害是腸肌叢內神經節(jié)細胞和迷走神經運動核細胞變性,臨床以持久咽下困難或胸骨后脹痛,食物反流,體重減輕等為主癥。
本病屬中醫(yī)“噎嗝”范疇。病因與氣郁痰陰,血瘀阻滯食道胃口有關。背廓疼痛,胸12椎左側胃俞穴壓痛明顯。從經絡與臟腑的關系判斷其病在胃,故取胃俞及相關配穴,通過埋線治療對穴位產生持久刺激,以協(xié)調臟腑,平衡陰陽而達到治療作用。
R249.7
B
1004-2814(2015)03-0253-01
2014-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