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丹 田 穎
西安市第九醫(yī)院 (西安 710054)
首烏二子丸配合中藥穴位離子導入治療肝腎不足型絕經(jīng)后骨質疏松癥61例
王 丹 田 穎△
西安市第九醫(yī)院 (西安 710054)
目的:觀察滋補肝腎、健脾溫陽類中藥配合中藥穴位離子導入治療絕經(jīng)后骨質疏松癥的療效。方法:采用首烏二子丸(何首烏、菟絲子、枸杞子、鱉甲、懷牛膝、茯苓、續(xù)斷、補骨脂、丹參),配合中藥穴位離子導入治療絕經(jīng)后骨質疏松癥61例。結果:總有效率100%。結論:本方法對本病有滋補肝腎,健脾溫陽的功效。
絕經(jīng)后骨質疏松癥是指絕經(jīng)后婦女由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而引起的骨質疏松癥。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腰背疼痛、腰彎背駝、膝軟無力,輕微外傷可致骨折等癥狀。筆者運用中藥內服,配合中藥離子導入,治療絕經(jīng)后骨質疏松癥61例,取得滿意療效,現(xiàn)介紹如下。
臨床資料 全部病例均為門診病例,絕經(jīng)5年以上,年齡在55~ 65歲之間自然絕經(jīng)婦女,共61例。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的西醫(yī)診斷標準。排除標準:①年齡>65歲;②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和多發(fā)性骨髓瘤、骨質軟化癥、腎性骨營養(yǎng)不良、轉移瘤、白血病以及淋巴瘤等所致的繼發(fā)性骨質疏松癥;③近1年內采用雌激素替代療法(HRT) 和(或)使用降鈣素治療等。
治療方法 根據(jù)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辨證為肝腎不足,通過口服中藥及中藥離子導入進行治療。
首烏二子丸:何首烏300g,菟絲子、枸杞子、鱉甲、懷牛膝、茯苓各150g,續(xù)斷、補骨脂各120g,丹參100g。一料,打粉,煉蜜為丸,每丸9g。每次1丸,每天2次。連服3~6個月。治療肝腎不足型,以滋補肝腎、健脾溫陽為治則。
中藥穴位離子導入:威靈仙20g,桃仁、穿山龍、紅花、川芎、當歸尾、地龍、蟲、姜黃、透骨草、伸筋草各15g。將諸藥加95%酒精2000mL,山西陳醋100mL,浸泡2周。取浸泡液備用。采用北京無線電儀器廠生產(chǎn)的離子導入治療儀(含正、負電極板各4個,電極襯墊8個)。把作用電極板分別放置于命門穴、腰陽關穴及腰背部疼痛部位的阿是穴,在電極襯墊和皮膚之間放置用中藥液浸濕的紗布塊,用電極板將藥液導入體內。治療電流為30~50 mA,治療20 min,3次/周,連續(xù)2月。
療效標準 治療效果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進行判定。顯效:疼痛完全消失,骨密度檢查顯示骨質密度增加;有效:疼痛明顯緩解,骨密度檢查顯示未見骨質密度下降;無效:和治療前比較,各方面均無改善。
治療結果 顯效27例,有效34例,總有效率100%。
典型病例 陳某某,女,62歲。以“腰背部疼痛不適5月”為主訴于2011年5月11日就診。絕經(jīng)11年。既往有高血壓病、高血脂病史。前臂骨密度(DEXA)測定報告:骨質疏松癥。其他檢查排除繼發(fā)性骨質疏松癥。間斷服用鈣爾奇D片,癥狀改善不明顯,要求中藥治療。就診時,腰背部疼痛不適,伴雙下肢酸困乏力,頭暈,心煩,睡眠差,視物模糊,納食尚可,二便調。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弦。中醫(yī)辨證:肝腎不足,以滋補肝腎健脾溫陽為治則,處方:制何首烏300g,菟絲子、枸杞子、鱉甲、懷牛膝、茯苓各150g,續(xù)斷、補骨脂各120g,丹參100g,炒棗仁200g。一料,打粉,煉蜜為丸,每丸10g。每次1丸,每天2次。配合中藥離子導入治療,3次/周。2個月后復診,腰背部疼痛明顯減輕,離子導入治療停止,繼服上方。9月20日再次復診,腰背部疼痛及雙下肢乏力癥狀基本消失,睡眠改善,納食好,二便調。復查骨密度(DEXA):骨質密度較前明顯增加。繼服上方2月,鞏固療效。半年后隨訪,癥狀未復發(fā)。
討 論 中醫(yī)理論中無骨質疏松癥這一病名,但此病之癥狀及發(fā)病機理與腰痛、骨萎、虛勞等論述頗為相似。中醫(yī)理論認為脾虛、肝腎不足是絕經(jīng)后婦女骨質疏松癥發(fā)生的根本原因。中醫(yī)認為,腎主藏精,為人體生長、發(fā)育、生殖之源,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以使骨堅齒固。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脾之健運,有賴于腎陽之溫煦,而腎氣之充沛,又需脾胃之補養(yǎng);肝腎同居下焦,腎藏精,肝藏血,肝腎精血互生,故腎、肝、脾為本病的發(fā)病部位,腎、肝、脾的不足為本病的主要病理變化。絕經(jīng)后婦女內臟器官開始衰弱,腎、肝、脾功能顯見不足,最終導致腎精虧虛,骨髓生化無源,骨骼失養(yǎng)而痿弱無力。研究證實:腎虛患者下丘腦-垂體-性腺軸功能減退,性激素分泌下降,成骨功能下降,單位體積內骨組織減少,最終導致骨質疏松癥的發(fā)生[2]。瘀血阻絡是絕經(jīng)后骨質疏松癥發(fā)病的促進因素:老年人脾腎虛衰,氣血不足,無力推動血行,導致瘀血痹阻筋脈,致筋骨失養(yǎng)。治療中,以補腎藥為基礎,結合臨床癥狀,辨證施治?,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補腎藥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興奮垂體-腎上腺-性腺系統(tǒng)作用,與骨代謝密切相關,雌激素有增強成骨作用,雄激素有促進蛋白質合成,促進骨基質增加及鈣磷沉積的作用[3]。
何首烏功善補肝腎、益精血、烏須發(fā)、強筋骨,不寒、不燥、不膩,為君藥,菟絲子、枸杞子、鱉甲入肝腎,與何首烏相配,有滋補肝腎,填陰補精之功。懷牛膝、續(xù)斷有補肝腎、堅筋骨之效以強腰膝,補骨脂溫補腎陽,取陰中求陽之義,遂可以陰平陽秘。丹參性善通行,能活血化瘀,通經(jīng)止痛,為治療血瘀證的要藥。有補無瀉,恐有礙于膀胱之泄?jié)?,故摻以茯苓之淡滲以泄?jié)醄4]。全方共奏補肝腎,強筋骨,滋陰填髓,活血通絡之效,為肝腎不足型的有效良方。
經(jīng)皮給藥[5]是一種古老的給藥方式,《內經(jīng)·素問》已有記載。清代名醫(yī)徐靈胎曰:“用膏貼之,閉塞其氣,使藥性從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經(jīng)貫絡,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較之服藥尤有力,此至妙之法也”,明確地闡述了皮膚吸收的機理。武密山等[6]通過穴位和非穴位給藥對骨質疏松癥的療效比較,提出了“體表穴位→經(jīng)絡通道→絡屬臟腑→所主靶器官”途徑的存在,通過補腎藥物刺激穴位,傳遞于臟腑,使腎之精、髓之液到達“靶器官”-骨、腦,完成腎蟄藏之精的“納、儲、轉、溢”的復合過程,實現(xiàn)“穴位經(jīng)絡通道的放大效應”。故采用穴位離子導入配合中藥口服治療。穴位選取命門、腰陽關及腰背部疼痛的阿是穴,藥用活血通絡止痛的中藥,酒精及醋浸泡后,提取有效成分,通過離子導入治療儀進行治療。經(jīng)過臨床實踐,中藥口服配合穴位離子導入,為絕經(jīng)后骨質疏松癥的治療提供了一種治療途徑。
[1] 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356-360.
[2] 謝雁鳴,翟秀玲.老年骨質疏松癥研究近況[J].中醫(yī)藥動態(tài),1994,15(1):11.
[3] 曾建春,樊粵光,劉建仁.肉蓯蓉含藥血清誘導骨髓間質干細胞向成骨細胞分化的實驗研究[J].中國骨傷,2010,23(8):606-608.
[4] 劉建寧,王 華.中醫(yī)藥治療絕經(jīng)后骨質疏松癥概況[J].中國醫(yī)學實踐雜志,2009,8(3):143-144.
[5] 吳亞東,魏 杰,劉 鐘,等.中藥經(jīng)皮給藥治療骨質疏松癥的研究進展[J].中醫(yī)正骨,2010,22(6):36-37.
[6] 武密山,李 恩,趙素芝,等.補腎方藥歸經(jīng)與實驗性骨質疏松靶器官信號轉導分子Smad2的表達[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7,11(14):2691-2694.
(收稿2014-09-11;修回2014-10-10)
△陜西省中醫(yī)醫(yī)院(西安710003)
骨質疏松癥/中醫(yī)藥療法 首烏二子丸/治療應用 @中藥穴位離子導入
R271.116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5.07.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