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麻黃升麻湯方證思考及臨床應用體會

      2015-04-05 08:58:21魏丹蕾
      陜西中醫(yī) 2015年6期
      關鍵詞:膿血方證升麻

      魏丹蕾

      廣州市中醫(yī)醫(yī)院 (廣州 510130)

      麻黃升麻湯方證思考及臨床應用體會

      魏丹蕾

      廣州市中醫(yī)醫(yī)院 (廣州 510130)

      目的:探討麻黃升麻湯的臨床應用意義。方法:通過對《傷寒論》及歷代醫(yī)家注述,對麻黃升麻湯的病機、方證及其方義進行分析、對比。結果:麻黃升麻湯具有發(fā)越郁陽、清上溫下之功,用于正虛邪陷、清陽被郁、上熱下寒之證,臨床辨證準確則收效較佳。

      麻黃升麻湯出自《傷寒論》“厥陰篇”,用于厥陰病,下后,所致上熱下寒、虛實互見、陰陽錯雜之證。357條:“傷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喉咽不利,吐膿血,瀉利不止,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組方:麻黃二兩半、升麻一兩一分、當歸一兩一分、知母、黃芩、葳蕤各十八銖,石膏、白術、干姜、芍藥、天門冬、桂枝、茯苓、甘草各六銖。本方用藥14味,為《傷寒論》113方之最,而且方證較多、病機復雜,不易辨識,歷代醫(yī)家贊彈各半。深究本方,寒熱并用、補瀉兼施,法度嚴謹,值得深入探討應用。本人素喜經(jīng)方,曾用此方亦常獲益,因而不揣淺陋而試述之。

      1 麻黃升麻湯方證病機

      關于麻黃升麻湯證,歷代醫(yī)家有不同的看法,有認為本方出于厥陰病篇,病涉厥陰經(jīng)脈,當以木郁論之;有的認為本方方證之病機為陰盛格陽,應屬少陰虛寒重證;大多數(shù)醫(yī)家認為本證為大下之后,陽氣內(nèi)郁,正虛邪陷所致的寒熱錯雜、上熱下寒(肺熱脾寒)之證,筆者認為此說法便于臨床應用,較為可取。

      從以上條文可知,本證是表證下后,損及脾陽,正虛邪陷陽郁所致。陽熱郁于上,不能外達,則見“寸脈沉而遲”, 脾虛腸寒則見“瀉利不止”, 熱結于上,易傷津液,泄利不止,復大傷津液,故而陰愈虛而熱愈熾,可見“喉咽不利,吐膿血”; 脾氣下陷,陽氣郁于里,不能升發(fā)于外,則“下部脈不至”、“手足厥逆”。屬于上熱下寒、虛實夾雜之證,病機復雜,因而“難治”。正如尤在涇于《傷寒貫珠集》中說“陰陽上下并受其病,而虛實冷熱亦復混淆不清矣。 是以欲治其陰, 必傷其陽,欲補其虛,必礙其實。故曰此為難治。麻黃升麻湯合補瀉寒熱為劑,使相助而不相悖,庶幾各行其事而并呈其效”[1]。

      2 麻黃升麻湯方證要點

      2.1 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 仲師云“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尤在涇、 汪苓友等認為本證之厥是由于大下之后陰液已有所損傷, 陰陽俱有不足, 二者不相順接而致。由此可見本證的“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雖與陰盛陽衰之“四逆湯證”相類,但本證實為于大下之后,陽氣內(nèi)陷,郁而不達所致。

      2.2 喉咽不利,吐膿血 喻嘉言云:“咽喉不利,唾膿血,又陽邪搏陰上逆之征驗”。 成無己等醫(yī)家認為陽氣內(nèi)陷,邪犯厥陰,足厥陰肝經(jīng)上貫膈,布脅肋,循咽喉之后;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因此咽喉不利、唾膿血之癥乃是由于邪犯厥陰,熏蒸上焦所致。而曹穎甫認為:因肝藏陰虛而膽火上逆,胃底膽汁生燥,上沖肺部,以至咽喉不利而吐膿血。

      2.3 瀉利不止 本證若為熱迫之泄利不止,下后熱邪得退利應自止,仍不止者,知應非濕熱下迫之證。本證既有非熱之厥,又見脈沉遲而短之陽虛跡象,則泄利不止應為中陽受損,脾虛氣陷無疑。

      3 麻黃升麻湯之方義

      由于本方藥味龐雜、寒熱、溫散同用,方證與藥證似有不符,歷代醫(yī)家對此方頗多質(zhì)疑,懷疑其非仲景方,《傷寒來蘇集》的作者柯韻伯提出“其方味數(shù)多而份量輕,重汗散而畏溫補,乃后世粗工之伎,必非仲景方也”[2]。然而我們認為本方看似藥味繁多,組方雜亂,實則組方嚴謹,用藥有法有度,緊扣病機,值得深入探討。本方以麻黃用量最大,作為君藥, 既可發(fā)越郁火, 又可提升陽氣;升麻一方面作為臣藥助麻黃升提陽氣,發(fā)越郁陽,另一方面據(jù)《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記載升麻有“解百毒”之功,乃是針對咽喉不利及吐膿血而設。仲景用升麻僅有兩方,一為麻黃升麻湯,一為升麻鱉甲湯,后者出自《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脈證并治》篇:“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唾膿血……”。可見升麻為解毒之品,能利咽喉。茯苓、桂枝、白術、甘草、干姜相伍,復大下所傷之陽,使陽氣得復,清氣上達而泄利、厥逆自止。黃芩、知母、石膏性寒沉降,可治上炎之火;天冬、芍藥、知母、葳蕤等可補不足之陰,當歸入血分,有和血之功。全方藥具陰陽,性有寒溫,相反相成,升降相因,起到調(diào)理氣機的作用。《古方選注》解曰:“方中升散、寒潤、收斂、滲泄諸法具備,推其所重,在陰中升陽,故以麻黃升麻名其湯。膏、芩、知母苦辛,清降上焦之津;芍藥、天冬酸苦,收引下焦之液;芩、草甘淡,以生胃津液;歸、術、葳蕤緩脾,以致津液。獨是十味之藥,雖有調(diào)和之致,不能提出陰分熱邪,故以麻黃、升麻、桂枝、干姜開入陰分,與寒涼藥從化其熱,庶幾在上之燥氣降,在下之陰氣堅,而厥陰錯雜之邪可解。”

      由此可見,本方可以說是一首奇方,其中可蘊涵了越婢湯、白虎湯、黃芩湯、升麻鱉甲湯、理中湯、苓桂術甘湯等經(jīng)方,以適應寒熱錯雜之病機,正如《張氏醫(yī)通》所言:“邪遏經(jīng)脈,非兼麻黃、桂枝之制不能開發(fā)肌表以泄外熱,非取白虎、越婢之法不能清潤肺胃以化里熱,更以芍藥、甘草、參、黃芩湯寒因寒用,謂之應敵。甘草、干姜合腎著湯,熱因熱用,調(diào)之向導。以病氣龐雜,不得不以逆順兼治也?!北痉郊⑸?、清、溫、補、瀉之品于一方,藥味多,劑量小而重點突出,其中麻黃用量最大,為二兩半,以寓宣散為主之義,利于發(fā)散陽郁而防傷陰液之弊。余藥量小,又以當歸、芍藥、天冬、葳蕤以滋汗源,從而達到交通表里上下,既濟陰陽水火之效。

      4 麻黃升麻湯之臨床應用

      麻黃升麻湯具有發(fā)越郁陽、清上溫下之功,《傷寒論》用于治療厥陰病上熱下寒證,證見四肢厥逆,咽喉疼痛不適,唾吐膿血,泄利不止,寸脈沉遲,下部脈不至等證。其病機為肺熱脾寒,正虛邪陷,陽郁不展所致。歷代醫(yī)家的醫(yī)案均有記載,莫枚士《經(jīng)方例釋》謂麻黃升麻湯為“肺痿厥利合治之方”,現(xiàn)代臨床亦從此出發(fā),用于治療呼吸、消化等系統(tǒng)疾病證屬上熱下寒者。臨床上常用于喉痹、肺痿、泄瀉、四肢厥冷、白晴出血等,有學者報道用麻黃升麻湯加減治療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心衰收到良效[3],甚至有學者認為本證與多臟器功能衰竭的各個發(fā)病環(huán)節(jié),如全身性炎性反應、休克、胃腸功能紊亂,甚至其后出現(xiàn)的彌散性血管內(nèi)凝血等危重證階段相類,可以用以搶救MODS。而尊師李賽美教授用于咳嗽、咳血、足跟痛、虛勞等證,亦收到滿意療效[4]。臨床中筆者除用于治療咳嗽、咳血及泄瀉外,還用于過敏性紫癜屬上熱下寒證者,均收到良好療效。

      肺血管炎案(李賽美教授醫(yī)案):廖某,女,26歲,2013年 10月30日初診,主訴:反復痰中帶血2年10個月?;颊哂?011年初行右側經(jīng)皮腎鏡碎石取石術,術后5天出現(xiàn)右脅痛,并出現(xiàn)咳嗽,痰中帶血,癥狀時輕時重,曾在廣州市某三甲醫(yī)院就診,診斷為“肺血管炎”,予口服強的松等未見明顯好轉,近來每天早晨咳吐血5-6口,約為30—50ml,色鮮紅,伴有牙齦腫痛,胸背及左乳房疼痛,口干口苦,惡心欲吐,心煩眠差,大便2-3次/天,呈水樣便,舌紅,舌根厚黃膩,左脈細,右脈細弦。處予麻黃升麻湯,麻黃10g、廣升麻30g、干姜10g、炙甘草6g、黃芩10g、生石膏30g、茯苓20g、玉竹15g、天冬15g、麩炒白術15g、知母15g、 天花粉15g、桂枝10g、當歸15g、蟬蛻15g、紫蘇葉15g,并口服紫地合劑。服藥一個月后,癥狀逐漸減輕,咯血量減少,僅為痰中帶有血絲,停用激素。之后間斷服藥至半年,咯血基本消失,并妊娠。

      按:肺血管炎,是指肺血管受侵犯的血管炎,是以血管壁的炎癥性改變?yōu)橹饕±肀憩F(xiàn)的一組疾病,臨床上常以咯血、胸痛為主要見證。本例患者雖為青年女性,卻因手術損及陰陽,加之服用激素,上有咯血、牙齦腫痛,心煩失眠之熱證,下有泄利之寒證,寒熱錯雜、虛實相兼,正如尤在涇所言:“陰陽上下并受其病,虛實寒熱混淆不清,欲治其陰,必傷其陽,欲補其虛,必礙其實”李教授以仲景之麻黃升麻湯清上溫下,發(fā)越郁陽,滋陰養(yǎng)血,調(diào)和營衛(wèi)。使郁遏之肺熱得清,下陷之脾氣得升,寒熱錯雜之邪得解,虛實互見之證得愈,故能獲效。

      過敏性紫癜案:肖某,女,52歲。2013年12月23日來診,主訴:下肢外側及臀部出現(xiàn)大小不等的斑丘疹樣紫癜三天。患者于一周前不慎感受風寒,出現(xiàn)發(fā)熱、咽痛、咳嗽等癥狀,自服百服寧及消炎藥后熱退,繼之在下肢外側及臀部不斷出現(xiàn)大小不等的紫斑,紫癜稍突出于皮膚、伴瘙癢感,鮮紅色,以右側大腿為主,部分已融合成片,無滲液。仍有咳嗽、咽痛,大便溏爛,日3-4次,下腹部隱痛,查血常規(guī),除嗜酸性粒細胞稍高外,余均正常。舌紅苔微黃,脈細,雙寸浮。追問病史,近三年來每年冬天均有類似情況,曾在皮膚科就診,診斷為“過敏性紫癜”,一般在兩個月逐漸消失。處予麻黃升麻湯加紫草、茜根、丹皮,方用炙麻黃10 g、生石膏 30g,玉竹、天冬、紫草、茜根、丹皮各 15g,升麻、當歸、白芍、黃芩、桂枝、白術、干姜各 10g、炙甘草6 g。三劑,每天一劑,水煎服。三天后患者電話告知紫癜轉為暗紅色、深褐色,囑原方再服四劑,患者發(fā)來照片,紫癜完全消失。

      按:麻黃升麻湯仲景用于“咽喉不利,唾膿血”之證,本例雖無“唾膿血”,卻有皮膚出血,兩者均為肺有郁熱之證,郁于上“唾膿血”;然肺主皮毛,肺熱郁于內(nèi),迫血妄行,則肌膚出現(xiàn)紫癜,因而亦切合麻黃升麻湯上熱下寒,邪熱郁閉之病機,采用本方透發(fā)郁熱則可取效。

      [1] 尤在涇.傷寒貫珠集[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1:138.

      [2] 柯 琴.傷寒來蘇集·六經(jīng)方余論[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353.

      [3] 吳如飛.麻黃升麻湯加減治療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心衰20例[J].浙江中醫(yī)雜志,2012,47(9):677.

      [4] 熊學軍,王保華,陳靖雯.李賽美教授運用麻黃升麻湯加減臨床驗案舉隅[J].新中醫(yī),2010,42(7):107-108.

      (收稿2015-03-22;修回2015-04-27)

      麻黃升麻湯 傷寒論

      R222.2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5.06.054

      猜你喜歡
      膿血方證升麻
      升麻的品種考證
      中成藥(2022年7期)2022-12-02 13:12:42
      桂苓味甘湯及加減方證條文辨析
      四逆散方證分析及臨床運用舉隅
      上尿路腔內(nèi)碎石術后尿膿血癥早期干預4例
      升麻之思辨及臨床應用?
      升麻蜜制工藝的優(yōu)化
      中成藥(2019年12期)2020-01-04 02:02:56
      炎癥指標聯(lián)合血栓彈力圖在膿血癥患者中的應用價值*
      基于屬性偏序表示原理的經(jīng)方方證研究
      升麻解毒湯治療慢性鼻竇炎25例
      《傷寒論》第306條探析
      英德市| 南开区| 高清| 河北省| 简阳市| 玛曲县| 海城市| 麻城市| 肇源县| 饶平县| 疏勒县| 陆良县| 东港市| 独山县| 兰坪| 富蕴县| 德令哈市| 炉霍县| 扶绥县| 梁河县| 玛纳斯县| 安西县| 措美县| 邓州市| 交口县| 商洛市| 大宁县| 靖边县| 福鼎市| 河津市| 武穴市| 涿鹿县| 壤塘县| 巩留县| 通辽市| 密山市| 阿合奇县| 望奎县| 通榆县| 西和县| 长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