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莉
在大量的建設項目開展過程中,因為各方利益的牽扯,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組織以及組織之間存在著諸多矛盾和沖突。其中,工程造價的糾紛與沖突比例尤其大。因此,亟須分析導致工程造價糾紛的主要原因,并結合實際情況探討工程造價的主要沖突,在此基礎上提出對應的糾紛解決策略。采取提前規(guī)劃解決方案,可以避免在項目施工過程中因為糾紛而造成項目損害。同時,在項目建設過程中,若遭遇到施工前沒有預料到的糾紛,則可以根據糾紛的主要類型,及時采取對應的糾紛解決方案,從而降低因為糾紛而造成的損失。從這個角度來看,做好工程造價糾紛的處理以及化解工作,對于高效管理建設項目,使得施工建設項目朝著有序的方向發(fā)展尤為必要。
根據建筑施工項目的不同階段,工程糾紛存在于項目的準備、設計、施工以及費用結算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因為投資方與施工方所簽訂的合同中條款非法、不嚴密以及施工費用結算方式理解等的不同,都可能導致施工項目停工、完工期限后延等問題,從而造成工程經濟糾紛。通常,工程造價糾紛主要出現在項目的招投標、合同簽訂以及工程款的結算等環(huán)節(jié),其具體表現為:
施工過程中簽訂的合同存在著價格過低等問題,導致施工方的利潤點過低,造成施工方在施工過程中停工;施工過程中因為質量驗收使得甲方認為施工質量存在問題,不支付工程款,要求乙方對不合格的部分進行監(jiān)督管理;施工監(jiān)理的現場管理不夠嚴格,存在著虛報工程量等問題,導致甲方的合同價格費用迅速上升,從而造成糾紛[1]。另外,業(yè)主所提供的合同中存在非法條款,而施工方依法提出修改意見,或者乙方提出費用補償時形成的沖突都是工程造價糾紛的主要表現。
施工項目的工程造價糾紛,不同主體之間的糾紛點不同,各個施工單位的糾紛通常集中在對工程實際的建設成本劃定、建設面積的計算以及公共設施建設攤銷等的鑒定方面。工程造價糾紛則主要是工程建設單位與項目總包單位之間的糾紛,主要原因包括對簽證、材料認可的不一致,對停工、窩工的賠償不統(tǒng)一等。造成上述工程造價糾紛的主要原因如下:
1.合同主體的變更過于頻繁
工程施工項目通常是合作開發(fā)的項目,各個合作方采用合同協(xié)議的方式確定各個參與方之間的權利、義務等,而建設工程項目的施工承包、招投標等一般由土地提供方負責,在完成相關的建設手續(xù)之后再由出資方與施工單位簽訂合同。部分出資人在簽訂施工合同之后,又擅自將工程項目轉包給第三方,使得整個合同主體之間的關系變得復雜。承包方在履行合同的過程中,辦理簽證時沒有考慮合同的實際簽字人,只是從其中的任意合作方獲得簽證,導致在費用結算過程中合作單位不認可,造成造價糾紛。
2.業(yè)主方和監(jiān)理方缺乏必要的法律與專業(yè)知識
因為業(yè)主與工程監(jiān)理缺乏對工程造價方面的相關知識以及專業(yè)的法律知識,導致業(yè)主和監(jiān)理方沒有考慮到工程的實際造價,盲目地采取低價競標的方式選擇承建方。同時,當前工程建筑市場處于買方市場狀態(tài),業(yè)主通過借助這種優(yōu)勢,在招投標過程中隨意壓低承建報價,導致施工方利潤大幅度降低,增大了施工方在后期出現施工缺陷、工程追加等風險。部分施工方利用業(yè)主和監(jiān)理法律知識與專業(yè)知識缺乏的機會,在簽訂合同時加入不合理的內容,接受報價之后利用其中的不合理條款在建設中期要求業(yè)主單位接受合同價格修改,從而達到增加利潤的目的。
3.質量保修金約定不明確
實踐過程中,工程項目建設單位通常將工程結算價款的5%作為工程質量的保修金,在保修期滿兩年之后的30天內,再由甲方支付給乙方。但是,若施工單位沒有對該項內容予以關注而直接簽訂合同,將可能導致該部分的保修金不能拿回來,這對主要利潤就在該5%的施工企業(yè)而言,其造成的經濟損失較大。因此,在約定質量保修金的過程中,必須注意所約定的質量保修期、預留質量保修金的時間限制。通常,在合同中所約定的是保修金的預留時間,但是部分施工單位因為不注意,導致合同中約定的是質量保修金的期限,例如約定在保修期滿兩年后的30天內由甲方支付5%的工程余款給乙方,這時將容易產生糾紛。因為質量保修期是基于工程項目期限的不同而確定的,而工程項目期限包括地基工程保修期和裝修工程保修期兩個部分,究竟是以哪個日期為標準,在合同簽訂過程中必須予以明確約定。
1.保證合同嚴密、可行
工程建設合同在簽訂的過程中,雙方都必須基于“風險平均分攤”的基本原則,優(yōu)勢方不能利用自身的優(yōu)勢地位強制對方承擔更大的風險。若合同一方的風險過大,將導致合同出現難以履行的問題,會給雙方都造成極大的經濟損失。例如,在房地產項目開發(fā)過程中,某項目的合同工期約定為三年,而建設單位則強制要求材料費用按照合同簽訂時的價款來確定總價合同,并在任何時候將不對合同價款進行調整。但是,在合同履行一段時間后,因為材料價格變動過大,導致施工單位不能履行合同而停工,造成開發(fā)建設單位也不能如約將工程交付業(yè)主,從而造成業(yè)主向建設單位提出索賠,直接影響房屋的銷售,導致建設單位與施工單位之間形成直接的工程造價糾紛。因此,在簽訂合同的過程中,施工企業(yè)必須基于實際情況以及合同持續(xù)履行的基本原則,對合同的嚴密性和可行性予以保證。
2.保證簽證規(guī)范
規(guī)范的簽證內容包括這樣幾個方面:其一,簽字人必須規(guī)范,在簽訂合同的過程中,合同當事人必須明確甲方代表以及監(jiān)理工程師的簽證權限范圍,在履行合同之前,應該將簽證權限的人員名單下發(fā)至承包人。若沒有下發(fā),則承包人必須主動向發(fā)包人索取。當發(fā)包人變更簽證人時,承包方必須在獲得發(fā)包人的書面通知之后,才能接受新的簽證人簽證。其二,簽證的內容必須規(guī)范:所有的內容必須客觀、公正、具體,可以以此為依據進行工程量的計算和費用支出計算。內容的表述必須清晰,使用的符號必須加注具體的意義說明[2]。其三,簽證程序必須規(guī)范:簽證的辦理必須按照合同中的規(guī)定程序進行對應的操作,例如申報、審核與批準等。
3.形成明確的質證意見構成
質證意見對工程糾紛的有效處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從專業(yè)角度提出異議。例如,工程計量存在錯誤,定額、取費標準不當等,這些都是專業(yè)的技術問題。其次,從法律的角度提出異議,例如對鑒定材料的選擇,對于單方面制訂、沒有對方代表簽字和蓋章的文件,審核方不能作為認定材料。再次,對于存在的異議進行總結,且在存在異議的基礎上提出對應的處理要求[3]。例如,要求進行鑒定的補充和說明、錯誤鑒定的糾正以及重新鑒定等。這些都是為合理處理工程造價糾紛提供科學依據的有效方式。
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下,企業(yè)之間圍繞工程造價產生糾紛是在所難免的,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有很多地方需要不斷完善和探索,因此對于因工程造價產生的糾紛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政府職能部門要因勢利導,本著客觀、公正、公平的原則予以調解和仲裁,維護好糾紛雙方的應得利益。
[1] 張蓮敏,張榮.基于工程造價糾紛成因的解決對策研究[J].建設科技,2014(10).
[2] 邱從容.建設工程造價糾紛的原因分析及對策探討[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1(20).
[3] 羅偉.工程造價糾紛鑒定中的疑難問題處理[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