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梅
《天凈沙·秋思》是一首傳誦千古的散曲作品,在這首小令里,元曲作家馬致遠運用了別致的手法,僅用28字就使得作品意蘊深遠,贏得了“秋思之祖”的美譽。作品是佳作,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從中解讀到其精要之處,特別是對于剛進初中階段學習的中學生而言,要想真切而深入地誦讀出它的所有精彩,則是相當艱難的。
傳統(tǒng)教學中,語文教師往往采取示范賞析的方法,把自己對作品的認識直接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在這種展示中領悟乃至習得。不過事實情況是,教師的這種孤芳自賞式的教學往往收效甚微,他們所期盼的“領悟”是朦朧的、零碎的,希望達成的“習得”更是成了空中樓閣——一句話,這種教學是典型的無視學生基礎的低效教學。令人十分痛心的是,這樣的教學故事還在相當一部分教師的課堂里“演繹著”“堅守著”。
問及理由,不少教師的回答是:“學生詩歌基礎較弱,只能由教師用示范的方法引導他們慢慢地領悟?!痹谶@里,“基礎較弱”成為十足的理由,“示范”成為他們唯一的教學應對招式。“基礎較弱”是現(xiàn)實,但是弱在哪兒,教師們往往是不聞不問,更談不上調研?!笆痉丁笔降慕虒W更多地透露出教師面對現(xiàn)實教學問題的少作為乃至不作為,這里其實折射出當前語文教學的一大陋習——教師們自足于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無視學生認知基礎。
其實,對于詩歌教學而言,語文教師確實需要開展以教與學為主體的教學研究和實踐矯正工作。下面,筆者就以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為例,談談如何針對初中學生開展詩歌教學。
一、立足現(xiàn)有基礎,用好學生敘事優(yōu)勢
從初中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來看,他們的敘事思維能力經由幼兒園和小學階段的歷練,已經發(fā)展得比較成熟,甚至可以稱得上是比較拿手的能力。從管理學角度考慮,聰明的管理者總是善于發(fā)揮好每一位被管理者的優(yōu)勢。作為課堂的特殊管理者,教師也要善于認識和用好學生的敘事優(yōu)勢。
就馬致遠的這首小令而言,它至少涉及描寫、敘事和抒情三種表達方式。但單從敘事角度分析,又至少蘊含兩件事情:一是敘寫馬致遠羈旅天涯,二是敘寫抒情主人公在羈旅途中的所見所聞。在教學之時,教者可以引導學生在誦讀小令的基礎上,理順文意,找全作者敘寫的事件。很快,學生在“在天涯”中總結出詩人在飄泊天涯;然后學生借助詩中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和“夕陽西下”,得出結論——詩人在寫羈旅途中的見聞。但是,對于見聞的具體情況并不是太清楚。這時,就需要教師循循善誘,引導學生將所涉見聞進行分類。有學生從“見”和“聞”兩個角度分類,見到了“枯藤老樹”“小橋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還有“夕陽西下”;聽到“昏鴉”和“流水”之聲。還有學生從見聞的性質的角度出發(fā),分為兩類:一是“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和“夕陽西下”的蕭瑟、凄涼,二是“小橋流水人家”的溫馨、愜意。這兩個分類都是正確的,教者首先要做的就是幫助學生明晰詩歌鑒賞工作細致化的重要性。因為只有將這里的見聞細致分類了,作者的寫作主旨才能真正明晰。事實上,學生,特別是初學詩歌的學生,由于對詩歌體例不熟悉,總是采取斷章取義的跳讀的方法,這樣就往往對詩歌缺乏細致、準確而深入的把握。
二、依托詩中事件,認識景物描寫作用
從實際經驗來看,學生對詩歌事件的把握相對簡單一點,這應該是他們長久以來既已習得的優(yōu)勢。但是僅僅把握了事件,對于詩歌的鑒賞還遠遠不夠,最起碼的不足就是缺乏對詩歌意境美的獨特體驗。
初中以前,學生已經涉足記敘文的寫作,他們已經明晰記敘文的記人、敘事兩大特質。如果說敘事是描繪一棵大樹的枝干,那么描寫則是為其添枝加葉和著色。只有經由描寫之后的敘事才是圓潤、豐足而富有表現(xiàn)力的事件陳述。而描寫之中,景物描寫是最為文人青睞的手法。曾有評論家斷言,詩歌無外乎情與景兩端。且不用評斷其正確與否,至少這里透析出景物描寫在詩歌中的獨特地位。依然以馬致遠的這個作品為例,它總共五句,而前四句可謂是單純的寫景,寫景之語占據(jù)全詩的絕大部分,這不可謂不是奇絕之作。它之所以能流傳至今,這個獨特的寫景之法可謂功不可沒。試看這些描寫,前三句又是單純的物象疊加,但疊加之后偏又意境全出,“枯”“老”“昏”“古”“瘦”這些形容詞表現(xiàn)力極強,將詩人的心境和盤托出,“流水”“人家”和“夕陽”這些常見意象又巧妙地映襯了詩人的情感。在教學之時,教者要引導學生揣摩景物描寫在文中的作用。有學生說是交代故事發(fā)展的時間、地點和背景,這是典型的記敘文思維;有學生說是渲染烘托人物心境,這是具備一定詩歌素養(yǎng)的表現(xiàn)……事實上,對于學生而言,他們的詩歌學習基礎不一,但必須在既已掌握敘事能力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學生合作的優(yōu)勢,不斷明確景物描寫在詩歌中的作用。
三、變換景物屬性,發(fā)揮景情互換優(yōu)勢
對于詩歌中景物描寫的認識,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不一,絕大部分是固執(zhí)于對純自然物的認知,很少有學生了解其特殊屬性——社會屬性。對此,教者要善于分析和運用初中生的認知特點。初中階段,學生的想象能力不斷增強,想象的創(chuàng)造性成分在不斷增加;他們的想象具有現(xiàn)實性、興趣性,有時也帶有虛構的特點——這就為教師的教育提供了學生的認知基礎。
就這首《天凈沙·秋思》而言,針對其景物描寫較多的特點,教者要以此為契機,幫助學生辨清景物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疤佟薄皹洹薄傍f”“道”“風”和“馬”本為自然之景物,但是當它們成為曲作者眼中之物時,作者的思維就像孫行者的靈魂出竅一樣,映射于其中。于是,這些自然之物已經變換了屬性,帶有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具有了社會屬性。如果教者足夠聰慧,還可以用學生已經掌握的數(shù)學符號“≈”將抒情主人公與這些自然之物等同起來,在“枯”“老”“昏”“古”“西”“瘦”和“小橋流水人家”“夕陽”這些意象中品讀到詩人獨特而豐富的情感。事實上,詩人就是在羈旅途中感喟并借助這些景物抒發(fā)了多樣化的情感:羈旅天涯之苦,對“小橋流水人家”那種自足、自樂生活的歆羨之情以及由此引發(fā)的孤苦之悲。對于智慧的教師而言,他們更須借此強化學生對詩歌乃至所有文學作品中景物描寫作用的認識——或是正面烘托人物形象,或是側面(反面)襯托人物形象。更為聰慧的教師,還會啟發(fā)學生進一步發(fā)現(xiàn)和賞析其他詩歌乃至文學作品中的景物描寫,甚至引導他們嘗試用景物描寫的方式記人。
詩歌學習是困難的,但不是沒有突破口,巧妙運用學生的現(xiàn)有敘事優(yōu)勢就不失為一個好的突破口。由事進入景物分析,于景物描寫中發(fā)現(xiàn)景物的社會屬性,詩人寄予的情感或要表達的主旨都會漸漸完美呈現(xiàn)。
[作者通聯(lián):山東臨沂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