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趙謙璽
人物·視點
路易·艾黎的中國文物情懷
文圖/趙謙璽
提起中國文物和外國人,閃入我們腦海的總是一些盜掠者的身影:瑞典人斯文·赫定、英國人斯坦因、法國人伯希和、日本人吉川小一郎、俄國人奧登堡、美國人華爾納等,他們以探險和考察之名,大肆盜略中國文物,車橐捆載運往海外……
但新西蘭人路易·艾黎是個例外。
路易·艾黎,1897年12月出生于新西蘭坎特伯雷地區(qū)斯普林菲爾德鎮(zhèn)。1927年4月,艾黎離開故土來到中國。在上海工作期間,他常利用節(jié)假日去參觀文物古跡,并采集一些民間工藝品,深厚的中華文化深深地吸引了這個異域青年。從那時起,他開始收藏文物。節(jié)假日出游,成為他收集文物的最好機會,每次歸來時總要帶回幾件自己喜愛的文物。艾黎憑借自己在上海10年間打下的中文基礎,利用一切機會潛心學習中國歷史和文化,廣泛了解各地的風土人情,博采名人軼事。這些傳說和掌故不僅增添了他在艱苦環(huán)境中工作的樂趣,而且極大地豐富了他的學識。艾黎對中國文物的悟性正得力于他對中國歷史的了解。
1943年秋,艾黎與朋友一起沿著古絲綢之路旅游考察,有幸在莫高窟得到常書鴻先生的陪同參觀。精美的藝術使他感到震撼,他贊嘆這完美至臻、宏大精深的藝術遺產。面對一尊尊栩栩如生、端莊祥和的諸佛菩薩泥塑造像,一幅幅千姿百態(tài)、綺靡飄逸的飛天,他如癡如醉,神迷目眩。尤其是常書鴻先生和他的同事們?yōu)楸Wo敦煌文化遺產,不畏艱難,在條件十分惡劣的環(huán)境中傾心工作、獻身藝術的精神讓他從心底里欽佩。
1946年初春,身為校長的艾黎帶領山丹培黎工藝學校的師生在山丹城西南5公里的四壩灘墾荒開渠,他們在一條干涸河道一側的高地上發(fā)現了一處古文化遺址。他當即對現場進行踏勘并確定保護范圍。不久,他利用在四壩灘收集的文物在校內舉辦了四壩灘出土文物展覽。后來,他又先后請來裴文中、何樂夫、安志敏等考古專家考察發(fā)掘。安志敏先生認為該遺址發(fā)現的兩批陶器獨具特色,以夾砂粗紅陶為主,多飾濃重的彩繪,且突起于器表,既不同于馬廠類型,也有別于沙井文化,應單獨命名為“四壩文化”。由于當時未發(fā)現共存的銅器,所以推測該文化屬新石器時代,但在后來正式發(fā)掘的各遺址中普遍出土銅器,因此,學術界才確認這是一支純屬青銅時代的遺存。四壩文化內涵豐富,獨具特色,是河西走廊最重要的一支含有大量彩陶的青銅文化。
1.初到上海的艾黎
2.艾黎同學生們一起在四壩灘墾荒
3.艾黎率領學生們在四壩灘開荒種地,并修起數條水渠
4.年輕時期的艾黎
四壩文化是先民遺留的典型文化遺存,而它的最早發(fā)現者竟是新西蘭人路易·艾黎!
在絲綢古道沿線,艾黎收集了不少文物珍品。解放前夕,艾黎因公去西安。在古董攤點,他收購了一件唐代圓雕胡騰舞銅人像,此物正是盛唐時期西域文化東漸的珍貴實證,現在被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為山丹縣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在這條古道上,他還收集到了唐人寫經《華嚴經》刻本以及銅造像、銅飾牌、銅器等文物。
艾黎在收藏文物的同時也研究文物。他同許多文物專家一樣,在對文物的研究過程中,不僅重視已有的文獻資料,還特別注重對古遺址的現場調查。為研究中國陶瓷,他曾去過29個省、市、自治區(qū)的數百處文化遺址做考察,幾乎走遍了全國各地的古窯址和現代陶瓷廠。他認為那些古窯址是反映中國陶瓷業(yè)發(fā)展的唯一文獻。他在山丹培黎工藝學校也開設了校辦陶瓷廠,成為山丹陶瓷廠的前身和發(fā)端。他幾十年的辛勤勞作和考古研究結晶為《瓷國游歷記》。
1953年,山丹培黎工藝學校結束了在山丹啟建、創(chuàng)業(yè)、探索、發(fā)展的10年艱辛歷程,由西北石油管理局接管,遷址蘭州。這一年,受周恩來總理邀請,路易·艾黎定居北京。1979年初夏,路易·艾黎第四次重訪山丹。此時,正好舉辦全縣第一次山丹出土文物展,其中就有艾黎當年發(fā)現的四壩文化實物,有當年山丹培黎工藝學校搬遷蘭州時向縣政府移交的兩身菩薩銅造像和兩尊銅佛造像以及嘉慶十七年(1812)繪制的《大清萬年一統地理全圖》,有當年他在前窯以南的山岡發(fā)現的石炭紀蕨類樹化石,有培黎學校印刷廠絲網印刷的印板,有學校地質組繪制的《山丹城區(qū)圖》,有發(fā)塔寺遺物等。在這些文物展臺前,艾黎成了講解員。他一會兒用漢語對在場的中國朋友細說這些穿越歷史長河遺物的時代背景、藝術特征、歷史價值,一會兒又用英語向隨行的兩位新西蘭同胞解說。
1.作為中國工合國際委員會的實地工作秘書,艾黎經常搭“黃魚車”或騎自行車奔走于中國內地的城鎮(zhèn)、鄉(xiāng)村
2、3.捐贈山丹的文物裝箱后,艾黎做啟運前的檢查
這次重訪故里,給艾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促成了一項重大的決定。
1980年3月,艾黎決定將自己在中國工作50多年收集珍藏的3977件文物(包括他去世后按遺囑移交的79件紀念性文物)捐贈給令他日夜牽掛的第二故鄉(xiāng)——山丹。為確保文物的安全,在文物的交接過程中,艾黎親自參與裝箱、啟運。
艾黎捐贈的文物種類繁多,有陶器、瓷器、銅器、玉石器和古舊書畫等,其中不乏珍品,如漢代“成山”瓦當、宋三彩觀音、明清名窯瓷器。在他收藏的各種古舊書畫中,有清代《明十三陵全圖》、《錢履坦梅花唱和卷》、《環(huán)海圖》、《大清萬年一統地理全圖》等,這些文物都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和藝術價值,有的還有很好的現實意義。
艾黎捐贈的明代四喜娃娃銅像,構思奇特,造型絕妙。正面看,為兩個光頭赤足、身著肚兜、兩手相握、腹部相連的憨態(tài)可掬的頑童在摔跤;側面看,則又成為兩個后背相連的孩童在背翹,故稱“四喜娃娃”?,F在,山丹縣博物館照此像開發(fā)出文物復制品,成為饋贈朋友和旅游紀念的佳品,在宣傳文物的同時還產生了經濟效益。
唐代胡騰舞銅人像是艾黎收集的又一文物珍品。銅像舞者深目高鼻,頭戴蕃帽,身著窄袖長袍,腰系革帶,與頸帶相連,足著橇靴,身后背酒葫蘆,右臂提舉,左臂下垂前屈,右腿上提,作舞蹈狀。據史料記載,胡騰舞系唐代西域昭武九姓之石國(故地在今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一帶)舞蹈,這種舞蹈多為男子獨舞,以跳、躍、騰、踏等動作為主要表現形式,傳入中原時曾風靡朝堂上下。這尊銅像再現了當年粗獷豪放的胡騰舞舞姿,堪稱稀世佳作。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山丹的文藝工作者根據造像的形態(tài)和其他相關資料,編排出大型舞蹈《胡騰舞》,并在甘肅省文藝匯演中獲獎?,F在,胡騰舞已經成了山丹縣的傳統保留節(jié)目。近年來,胡騰舞銅人像又被開發(fā)為銅質和玉質的文物復制品,成為宣傳山丹、推介山丹的文化精品。2013年,按比例放大的胡騰舞銅人像扎根于山丹縣龍首文化廣場,成為山丹獨特的地標性建筑。
《大清萬年一統天下地理全圖》是由黃千人在乾隆三十二年(1767)負責制定的,圖中列明琉球國、安南國(越南古稱)均是大清附屬國。其中,琉球國位置注明:“明初歸附,分國為三,曰:中山、山北、山南。后惟中山來朝,本朝因之受封世守?!惫帕鹎驀牡乩砦恢迷谂_灣和日本九州之間,根據清朝歷史書《使琉球記》記載,清朝大使官員經過海路前往琉球國冊封國王時,曾途經釣魚島,出使人員登島進行“酬神祭?!眱x式,祈求風調雨順,一路平安。近250年的歷史文物鐵證,清晰顯示釣魚島歸屬。此外,該圖還明確標注了當時的疆域。在日本宣稱釣魚島是他們的時,我們展示此圖,無疑是對那些妄言者有力的回擊。
捐贈文物時,艾黎在給山丹縣政府的信中寫道:
如今我已年邁,我想將我?guī)资晁詹氐囊恍┪奈镔浰徒o貴縣,作為文物館的收藏品,我希望它能幫助貴縣人民了解社會的起源與發(fā)展,懂得我們的過去、今天與將來,從而達到早日實現四化的目的。絲綢之路是很有吸引力的旅游路線,如山丹能成為該線的一站,它將使許多國家間的友好往來更加密切……
1.胡騰舞銅人像(文物復制工藝品)
2.山丹艾黎捐贈文物陳列館開館典禮
3.艾黎參觀捐贈的文物
如今,默默閱讀艾黎的書信,好像在傾聽這位新西蘭赤子對故鄉(xiāng)山丹無比真摯和熱愛的心聲。感受著他的摯愛,嘆服于他幾十年前的預言成為現實,怎能不令人生起由衷的敬佩和無限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