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晏伊
對我國當代新聞娛樂化的再思考——以“新聞”和“娛樂”的邏輯關系視角
□金晏伊
國內學術界對新聞娛樂化的鞭笞由來已久,而在新聞傳播媒介中,新聞娛樂化呈顯性化,娛樂化在新聞實踐中從未停止過步伐,成為了大眾傳播媒介一種常態(tài)化的新聞制作手段。新聞娛樂化在理論界的評價和新聞實踐中的發(fā)展形成了一對矛盾。本文通過對“新聞”和“娛樂”的邏輯關系的梳理來剖析新聞娛樂化的內涵,探究新聞娛樂化存在的合理性,并通過對新聞娛樂化原則的把握,杜絕新聞的泛娛樂化。
新聞娛樂化;邏輯關系;原則;泛娛樂化
在主流傳播媒介,新聞的娛樂化呈顯性化。從娛樂新聞、體育新聞等軟新聞數(shù)量在比例上的大幅度上升,直到把與娛樂少有交集的時政新聞等嚴肅性新聞也收入“娛樂化”的囊中,娛樂化在媒介的新聞實踐中從未停止。“新聞娛樂化”在學者對它的不斷批評和指責聲中,成了當代新聞實踐領域最突出的現(xiàn)象之一,甚至成為了大眾傳播媒介一種常態(tài)化的新聞制作手段。它不僅微觀地表現(xiàn)在某個新聞產品中,也催生了新的新聞產品,甚至在激烈的媒介競爭中突出重圍,比如誕生于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的都市報、21世紀初興起的電視民生新聞等新型新聞節(jié)目。緣何理論界對“新聞娛樂化”無情地批判和抵抗,實踐領域中新聞娛樂化卻變得越來越常態(tài)化,這值得我們對此作深入研究。
我們對新聞報道的要求是真實、客觀、公正、及時等,它及時向受眾傳遞有用的信息,新聞又是依附于客觀事實而存在的?!皧蕵贰笔鞘谷丝鞓返模怯腥さ?。如果將新聞使人“歡樂愉悅”和新聞的“真實客觀公正”等要求對立起來,并作如下預設:有趣的信息必定是無用的,那么信息價值和娛樂價值就成了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也就引發(fā)了學術界對“新聞娛樂化”的聲討批判?!皞鞑ゼ扔泄ぞ哂猛荆钟杏鋹偣δ?,兩者似有反差”①p33,然而這一站在精英文化立場角度的預設顯然有些狹隘了。
不同的評價主體和對“娛樂”一詞的不同理解導致對新聞娛樂化持不同的立場。要探究新聞娛樂化存在的合理性,首先要對“新聞”和“娛樂”之間的邏輯關系作一番梳理。
在線漢典中將娛樂一詞分為名詞和動詞兩種詞性,動詞的釋義為:歡娛快樂;使歡樂②。娛樂化因此可以理解為:使之成為一種讓人感到快樂的活動,使之給人帶來快樂和愉悅。由此,新聞娛樂化可以解讀為:使媒介的新聞傳播活動或者新聞報道給受眾帶來快樂,使人從中獲得享受和精神的歡愉。“新聞”指向各種形式的新聞報道,還包括新聞傳播媒介的一切新聞傳播活動和新聞生產經營行為。
首先,對新聞傳播媒介來說,提供娛樂是新聞傳播的功能之一。在新聞的功能中,我們總是強調新聞的報道事實、提供信息的功能,而娛樂也是新聞重要功能之一。傳播學先驅拉斯韋爾在《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一文中,將傳播的基本功能概括為三個方面:守望環(huán)境、協(xié)調社會以適應環(huán)境、使社會遺產代代相傳①p27。賴特在《大眾傳播:功能的探討》用社會學的觀點關照傳播,在拉斯韋爾的三個范疇之外又加上了娛樂功能①p27,強調大眾傳播滿足人們精神需要功能。在當代,娛樂功能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娛樂信息不僅在大眾傳播媒介的特定版面、時間中占有的百分比越來越大,而且那些看上去是純新聞、純理論、純廣告的內容也越來越具有娛樂性。”施拉姆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上,將大眾傳播的一般社會功能總結為:社會規(guī)范、協(xié)調受眾和娛樂功能①p28。
其次,對受眾來說,追求娛樂消遣是人的天性,是大眾使用媒介的目的之一。娛樂消遣也是人類一種正常的精神生活,馬克思把這種精神生活稱作“享樂的合理性”的滿足,并不認為這種精神生活與社會主義相抵觸③。娛樂可以看作是人與生俱來的天性、普遍意愿以及一種社會生活下自身存在的情緒,或者是為了達到愉悅和放松的方式、手段。《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記載:“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奏盆缻秦王,以相娛樂。”宋葉適《東塘處士墓志銘》:“既苦志不酬,右書左琴以善娛樂?!甭犎俗鄻房梢越o人帶來歡愉,可見娛樂是人的天性,自古有之。新聞傳播行為是以人為主體的新聞報道,在信息交流和意見的授受過程中,對快樂的追求也是自然而然的。施拉姆強調前人在對新聞功能的研究上“沒有給予娛樂的社會功能更多的注意”,并對“娛樂功能”解釋為:大眾傳播提供一種“休閑活動、從工作與現(xiàn)實問題中得到解脫,無意為之的學習,社會化”①p28。這種娛樂從從外部觀照,是一種愉悅,從信息的接受者內部關照,就是給人以享受。閱聽新聞是人們獲得休閑的一種途徑。
最后,從新聞本體來看,娛樂化是作為新聞價值要素之一的趣味性的應有之義。
趣味性作為新聞價值的構成要素,是指新聞的事實及表現(xiàn)手法富有情趣和意味,新聞應具有吸引受眾的一種屬性。新聞趣味性以內容真實、新鮮為前提,以適應受眾的視聽心理和審美需求④,使新聞傳播內容和形式“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并以此作為新聞選擇的標準之一。
受眾的選擇性心理決定了受眾在心理上對大眾傳播的內容存在一個選擇的過程,他們會根據自己的特點、需求、目的和興趣有選擇地注意(接觸)媒介,選擇性理解大眾傳播媒介的信息、選擇性地記住媒介信息中的一部分的內容。在選擇性心理基礎上生成的使用滿足理論告訴我們,受眾往往接觸、理解并記住那些能滿足自己需要或者興趣的信息。大眾傳播媒介的受眾具有為數(shù)眾多、分布廣泛、難以捉摸等特點。如何才能抓住成分復雜的受眾共同的興趣和需求呢?美國學者約翰·菲斯克說“我們對新聞的一般評價都集中在它在文化層面和中觀層面上的作用,卻忽略了它在微觀層面上最觀看的條件”,他認為實現(xiàn)新聞的大眾化的兩條基本原則是相關性和生產力⑤。所謂相關性,就是指新聞報道必須和受眾具有或地理或心理上的接近性,如果缺乏這種接近性,新聞就會變得索然無味,那么受眾就會缺乏閱讀的動力,傳播效果的實現(xiàn)也就無從談起。那么究竟哪一方面的相關性才能涵蓋到大部分的受眾呢?菲斯克將人的時間分為自由時間和包括外在壓力之下的社會勞動在內的“不自由”時間?!安蛔杂伞睍r間因為人的職業(yè)的差異而各不相同,唯有是擺脫了外在義務的人們在自由時間內開展自由的活動,享受愉悅才具有同一性。自由活動不同于必要的必然的物質生產勞動,不是為完成某種社會義務而必然進行的一項活動,它是人們在一定時間里一定程度上擺脫世俗的種種束縛,擺脫了勞動的必然,擺脫生活的困擾,從而自我享受、自我展現(xiàn)的活動⑤。在當代社會,這種自由的時間就是進行娛樂與休閑的時間。唯有使人放松歡愉消閑的內容和方式才能抓住最廣泛的受眾的胃口,才能激發(fā)受眾的閱讀興趣,才能使受眾愿意閱讀、喜歡閱讀,并記住所閱讀的內容。因此,在新聞實踐中,對新聞娛樂化的處理和表達也是一種為了獲得良好傳播效果而展開的新聞傳播策略,實現(xiàn)了新聞傳播觀念由“傳者中心”向“受眾中心”的轉移。
因此筆者認為,新聞娛樂化是一種新聞處理手段和新聞傳播策略,具體是指:在媒介市場化語境中,新聞傳播媒介按照快樂原則和大多數(shù)法則,同時結合傳播媒介的傳播特點,來選擇和處理新聞內容的文化行為,具體表現(xiàn)為:形式上,豐富娛樂化的新聞表現(xiàn)手法;內容上,增加娛樂性內容在新聞中的比例、在遵循新聞規(guī)律的基礎上,對娛樂性內容的挖掘,以取得良好的新聞傳播效果。
在新聞實踐中,確實有出現(xiàn)低俗化、庸俗化的新聞,這不是新聞娛樂化,而是新聞娛樂化的異化,是新聞傳播媒介不加選擇、全盤泛娛樂化的結果。其引發(fā)的負面影響,源于媒體自身,是新聞工作者在實踐上誤區(qū)。首先,媒介社會責任感的弱化甚至缺失導致新聞的泛娛樂化、濫娛樂化⑥。在市場經濟商業(yè)原則的指引下,部分新聞傳播者迷失在對經濟利益的追逐之中,媒體的不負責造成了新聞制作的天平從公共利益向經濟利益的傾斜。因此,理論界對于新聞娛樂化的鞭撻之聲也就可以理解了。新聞媒體責任感的缺失,在新聞娛樂化的實踐操作過程中陷入誤區(qū),他們無原則、不分場合、不加選擇地對一切新聞素材都作娛樂化的處理,這是有悖新聞娛樂化的內在精神。
其次,部分新聞從業(yè)人員,缺乏應有的專業(yè)素養(yǎng),在健康娛樂和低級趣味之間缺乏應有的價值判斷,把肉麻當有趣,導致新聞報道的庸俗化、媚俗化、低俗化。通俗是大眾文化的特征,庸俗則是大眾文化所摒棄的⑦。例如曾經出現(xiàn)在湖南衛(wèi)視的氣象預報中的帶有挑逗意味的氣象播報員,國外電視臺早就有之的裸播等,最后只能使觀眾遠離。因為他們都偏離了新聞娛樂化的內在精神。
因此,堅持新聞娛樂化內在精神,關鍵在于對新聞娛樂原則的準確把握。
一方面,新聞娛樂化是有條件的。新聞娛樂化不是全盤娛樂化。在關系到國家重大方針、國計民生問題、災難以及關系到人的尊嚴等嚴肅的事實時是不能隨意作娛樂化處理的。大眾傳播媒介是社會公器,承擔著守望環(huán)境的職能,尤其是對預警性新聞的報道,例如對山洪、地震等自然天災的報道;對空難、火災、車禍等人禍事件的報道,要真實客觀地告知信息,不應賦予不合時宜的娛樂化處理手段。
另一方面,要注意把握好新聞娛樂化的度,即要堅持“適量”和“適度”原則。除了娛樂媒體,在任何時候,嚴肅新聞都應該成為新聞媒體報道的主要內容,與人們切身利益相關的硬新聞永遠是受眾最需要的信息⑦。如果一個綜合性的媒體,每天給予受眾的娛樂化新聞都大大超過嚴肅新聞,必然會削弱新聞媒體的環(huán)境監(jiān)測、引導輿論的社會功能,將無益于人們作出正確決策和判斷,從而導致信息—行動比的失調。那時,大眾傳播媒介就成為了拉扎斯菲爾德理論中的“社會麻醉品”。
注釋:
①威爾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何道寬譯.傳播學概論(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②在線漢典漢字查詢引擎.http://www.zdic.net/c/1/ 13c/303534.htm
③沈薈,吳飛.娛樂經濟的合理性與轉型責任——如何發(fā)揮媒體對青少年受眾的引導功能 [J].新聞記者,2005(06):40-43
④百度百科:新聞的趣味性.http://www.baike.com/ wiki/%E6%96%B0%E9%97%BB%E8%B6%A3%E5%91%B3% E6%80%A7
⑤轉引自肖云.新聞娛樂化的辯證批判 [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05):189-192
⑥張永紅.休閑文化觀:基于馬克思理論視角的解讀[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2):73-75+130
⑦汪健.大眾文化背景下的新聞娛樂化 [J].黃山學院學報,2006(04):141-144
(作者系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傳播學研修班學員、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