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清代遼寧書法史述評

      2015-04-10 07:32:48楊寶林
      關(guān)鍵詞:書法

      楊寶林

      (沈陽師范大學(xué)書法教育研究所,遼寧沈陽110034)

      【關(guān)東文化與北方民族】

      清代遼寧書法史述評

      楊寶林

      (沈陽師范大學(xué)書法教育研究所,遼寧沈陽110034)

      清代遼寧書法史學(xué)界很少有人關(guān)注,實乃憾事。清代遼寧書法史名家輩出,從數(shù)量和質(zhì)量上都超過了以往任何時代。如清初的范承謨、卞永譽(yù)、曹寅、高其佩、納蘭性德,清中期的李鍇、陳景元、王爾烈、高鶚、鐵保、永、那彥成,晚清的劉春、鄭文焯、楊鐘羲、趙爾巽、魏燮均等等。他們當(dāng)中不乏大家、名家,遼寧書法史是中國書法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珍視并認(rèn)真研究。

      清代、遼寧;書法史

      清代遼寧書法名家輩出,各領(lǐng)風(fēng)騷。清代書法在遼寧書法史上抹上了最為絢爛的一筆。清代的書家無論在人數(shù)和質(zhì)量上都超出了前代。

      一、清朝初期遼寧書法家

      按通常說法,清代分初期、中期和晚期。從清代建國到康熙年間為初期,從雍正到嘉慶為中期,道光之后為晚期。

      清初遼寧書法家的構(gòu)成,一部分是由明入清的漢族文人,另一部分是漢化后的旗人及皇室成員。漢人書家首先提及的應(yīng)是范氏家族。范文程(1597-1666),字憲斗,號輝岳,遼東沈陽衛(wèi)人,北宋名相范仲淹第十七世孫。范文程由明入清,有智謀,好讀書,輔佐努爾哈赤、皇太極和順治,官至太傅兼太子太師。范文程恐怕是漢人在清初地位最高的一位。范文程亦好書,曾有書法作品傳世。

      在范氏家族中能詩書者不乏其人,其中以次子范承謨最為著名。范承謨(1624-1676)字覲公,號螺山、蒙谷。順治九年(1652)進(jìn)士。曾任編修、浙江巡撫、福建總督等。后耿精忠反叛,被囚禁,不屈而死。贈兵部尚書,加太子太保。謚忠貞。范承謨能詩工書,著有《吾廬存稿》《百苦吟》《畫壁集》等。范承謨的書法在當(dāng)時就很有影響,陸光旭《忠貞遺墨跋》:“字如其品,骨勁神清,法兼顏米。”[1]《頻羅庵題跋》:“書有以人傳者,忠貞公書是也。公不以書見長,而字里行間,一種方正嚴(yán)毅之氣,令人起敬起畏。”[1]這是從書品人品論的角度認(rèn)為其書之可貴。

      范時崇(1663-1720),字自牧,號蒼巖,范文程之孫、范成謨之子??滴醵辏?684),由蔭生出任遼陽知州,累遷至山東布政使。后任廣東巡撫、浙閩總督,官終兵部尚書。受家庭影響,亦工詩書,輯有《重刻范文正公忠宣公全集》。有行書作品傳世。

      清初遼寧書法家還有蓋平的卞永譽(yù)(1645-1712)。卞永譽(yù),字令之,號仙客。云南巡撫加兵部尚書銜卞三元之子。蔭生。康熙二十九年(1690),由福建巡撫遷刑部侍郎。著名書畫家,尤精鑒賞。著有《式古堂書畫匯考》、《式古堂朱墨書畫記》、《式古堂集》等。尤其是《式古堂書畫匯考》影響很大,全書共60卷,康熙二十一年(1682)采錄前人著錄書畫之作和自己所見所聞匯輯而成,前半部為書法,后半部為繪畫?!端膸烊珪偰刻嵋吩疲?/p>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也是著名書法家。曹寅(1658-1712),字子清,號荔軒,又號楝亭。曹家世居沈陽。曹錫遠(yuǎn)明末任沈陽中衛(wèi)指揮使,后金天命六年(1621),沈陽城陷,攜子曹振彥降努爾哈赤,隸屬海洲正白旗。曹振彥曾任山西吉州知州、大同知府,后為兩浙都轉(zhuǎn)鹽運(yùn)使。曹璽為曹振彥之子,曹寅之父,曾任江戶織造,自此,曹家完成了從軍功之家向詩書之族的華麗轉(zhuǎn)身。曹寅為曹璽之子,初為康熙侍衛(wèi),后任蘇州織造、江寧織造,累官通政使。曹寅又是個文人才子,他工詩詞,通音律,又善書法,善藏書校書,曾奉命??獭度圃姟罚小堕ぴ娾n》《詞鈔》《續(xù)琵琶記》《楝亭五種》《楝亭藏書十二種》等。李斗《揚(yáng)州畫舫錄》:“寅善書,儀征余園門榜‘江天傳舍’四字,是所書也。”[3]據(jù)此,曹寅當(dāng)擅榜書,不過曹寅傳世書法還有很多,大都為行書,可見曹寅書法是眾體兼善的。

      鐵嶺高氏也是文人世家,高天爵、高承爵、高蔭爵兄弟三人中高承爵善書,《揚(yáng)州畫舫錄》說“承爵善擘窠書,為揚(yáng)州太守,每歲暮,鄉(xiāng)民求福字以為瑞”。高其位、高其佩、高其倬叔伯兄弟中,高其位官至文淵閣大學(xué)士兼禮部尚書,加太子太傅。高其倬進(jìn)士出身,官工部尚書、戶部尚書,工詩,有《味和堂詩集》。而最具藝術(shù)家稟賦的是高其佩。高其佩(1672-1734),字韋之,號且園、且道人、南村等。蔭生。官至刑部侍郎。高其佩工詩,喜書畫。尤其擅指畫,被譽(yù)為指畫鼻祖。高其佩是揚(yáng)州八怪之一羅聘之師。高其佩亦善書,尤其是行書,沉雄恣肆,奇詭生動。包世臣的《國朝書品》將高其佩的行書列為“逸品上”,與鄧石如的行書并列。[4]

      高其佩的外甥李世倬也是書畫家。李世倬(1687-1770),字漢章,號谷齋、天濤,別號十石居士、太平拙吏等,奉天人。官至副都御使。從王學(xué)畫,又師其舅,自成一家。亦工書,傳世作品有行書、楷書等,小楷尤精。

      清初遼寧書法還有皇室和貴族一派。滿人入關(guān),除了用武力一手征服天下,還用文一手來鞏固統(tǒng)治。清皇帝和貴族努力接受漢文化,并成為行家里手,像康熙、納蘭性德等都是佼佼者。

      玄燁(1654-1722),愛新覺羅氏。順治第三子。玄燁8歲繼位,年號康熙,在位61年。為一代英明之君??滴踉螙|巡盛京(今沈陽),開清代皇帝東巡盛京之先河??滴醵嗖潘?,尤善書法,傳世書法頗多。王士禎《池北偶談》說:“康熙十九年,御書手卷賜日講起居注諸臣。二十三年,駕幸闕里,御書萬世師表四字懸大成殿。又御書白鹿洞書院額。其河南府二程祠、邵康節(jié)祠、鳳翔府橫渠書院、建寧府紫陽書院、徽州府文公闕里、衡州府石鼓書院,皆頒御書‘學(xué)達(dá)性天’大字,古今罕見之盛舉也?!保?]

      清初皇族書法家還有岳樂和岳端父子。岳樂(1625-1689),愛新覺羅氏。努爾哈赤孫,阿巴泰子。被封為安親王。他參與平定三藩之亂,屢立戰(zhàn)功,是順治、康熙兩朝功勛卓著的親王,為清朝入關(guān)后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作出了貢獻(xiàn)。岳樂工詩,善書畫,有《叢碧山房集》《平津館書畫記》《八旗畫錄》等。岳端(1670-1705),又作袁端、蘊(yùn)端,字正子、兼山,號玉池生、紅蘭士主人、東風(fēng)居士等。努爾哈赤曾孫、岳樂子??滴醵辏?684)被被封為多羅勤郡王,后降為貝子,又以恣意妄為而奪爵。不喜政務(wù),惟喜詩書畫,又長于戲曲。與孔尚任友善,有《玉池生稿》《揚(yáng)州夢》等。

      旗人貴族納蘭性德也是一位重要的書法家。納蘭性德(1655-1685),字容若,號楞伽山人。葉赫那拉氏。鐵嶺人。武英殿大學(xué)士明珠之子??滴跏迥辏?676)進(jìn)士,宮廷侍衛(wèi)。善書能詞,所交皆一時名士,曾與徐乾學(xué)集宋元以來諸儒說經(jīng)之書,為《通志堂經(jīng)解》一千八百余卷。有《通志堂集》。《八旗通志》云:“容若工書,妙得撥鐙法,臨摹飛動?!保?]203《清史列傳》說他“書學(xué)褚河南,見稱于時”。徐乾學(xué)說他“書法臨褚河南臨本《禊帖》,間出入《黃庭內(nèi)景經(jīng)》”。[1]203記事馬宗霍《書林記事》卷二說:“納蘭性德工書,……當(dāng)入對殿庭,數(shù)千言立就,點(diǎn)畫落紙,無一筆非古人者。上嘗親書唐賈至《早朝詩》賜之?!保?]332綜上可知納蘭性德書學(xué)褚遂良所摹《蘭亭序》,妙學(xué)古人。惜其早逝,傳世作品并不多。

      清代初期遼寧還有一些流人書家,如函可、郝浴、季開生、戴梓等人,他們皆以政治等原因被流放到遼寧,他們在貶所或結(jié)社吟詩,或揮毫潑墨,積極參與遼寧的文化建設(shè),也為遼寧的書法發(fā)展做出了貢獻(xiàn)。

      二、清中期遼寧書家

      清中期遼寧書法可謂人才輩出,這個時期有遼東三老,有乾隆四大家中的兩家,以及“壓倒三江”的王爾烈和《紅樓夢》續(xù)書的高鶚等,掀開遼寧書法史嶄新的一頁。

      按年齒,先介紹唐英。唐英(1682-1756),字俊公,一字雋公,號叔子、陶人,別署蝸寄居士,人稱古柏先生。盛京承德(今沈陽)人。隸漢軍正白旗。曾為內(nèi)務(wù)府員外郎兼佐領(lǐng),雍正六年(1728)奉命前往景德鎮(zhèn)協(xié)助年希堯管理窯務(wù),后為景德鎮(zhèn)御窯廠的督陶官。其后工作微有變動,但大體上還是做督陶官,于雍正、乾隆兩朝先后做了28年督陶官。唐英不僅管理陶務(wù),而且還親自動手制做,他燒的瓷很有特點(diǎn),他能夠集陶、詩、書、畫、印于一體,開創(chuàng)文人瓷畫之先河。唐英多才多藝,于詩文、書畫都有很深的造詣,有《陶人心語》《燈月閑情》《問奇典注》等。唐英還將書法燒成瓷,成為瓷書,很有創(chuàng)意。

      李鍇、陳景元、戴亨被稱為遼東三老,最早提出這一說法大概是鐵?!段┣妪S全集·梅庵文鈔》卷三《選刻八旗詩集序》)。遼東三老皆以詩聞名,擅書者只有李鍇和陳景元。

      李鍇(1686-1755),字鐵君,號眉山、焦明子、豸青山人。鐵嶺人,隸漢軍正黃旗。李成梁后裔。父為刑部侍郎李輝祖,岳父為內(nèi)閣大臣索額圖。由筆帖式舉薦博學(xué)鴻儒,未中選。晚年隱居盤山二十年。李鍇能詩文,善書畫,著述宏富,有《睫巢集》《含中集》《原易》《春秋通義》《尚史》等,其《尚史》被收入《四庫全書》。清陳梓《刪復(fù)文集》謂李鍇:“髫齡通四聲,辨小篆。長更倜儻,勤讀書,不事生產(chǎn)?!ぴ姽盼牟輹?,旁及數(shù)術(shù)?!薄哆|東三高士書法真跡》中有李鍇墨跡,為兩篇跋,一跋為楷書,一跋為草書。李鍇傳世作品較多,多為草書,其次是楷書。草學(xué)二王,楷宗魏晉,古雅多姿。

      陳景元(1696-1752),字子大,號石閭,海城人。其先人由瑯琊遷至遼東。漢軍鑲紅旗。陳景元終身布衣,為“三老”中最為困窘者,然對文學(xué)藝術(shù)卻十分執(zhí)著,工詩善畫,精于書法,有《石閭集》三十卷傳世。《八旗通志》云“:《石閭集》一卷,陳景元撰。景元生平作字效晉,作詩效漢,務(wù)欲自拔于流俗之上,是集乃其手書,《擬古詩》六十首以貽雷者,前有短札,亦其手書,并鉤摹筆跡,刻之紙板,頗為精好?!?/p>

      沈陽人甘運(yùn)源也是這一時期的重要書家。甘運(yùn)源(1719-1785),字道淵,號嘯巖,自稱我道人,漢軍正藍(lán)旗人。甘文錕曾孫。少時曾隨父游歷四方,見聞廣博。屢試不中。一生仕途不顯,晚年為英德(今廣東英德縣)象岡司巡檢。擅詩文,曾師事桐城派大家劉大,頗得李鍇、陳景元賞識,鐵保與之相善,曾為其撰《甘道淵傳》。著有《長江萬里集》《西域集》《嘯巖詩存》等。亦善書畫。清馮金伯《墨香居畫識》云:“運(yùn)源善詩古文辭,工行楷書,平生游歷幾半天下,再入蜀,留西域者四年?!鼻宥Y親王昭《嘯亭續(xù)錄》說運(yùn)源“幼師劉海峰,書畫精絕。詩文上宗七子,殊有豪氣,為旗籍文士之冠。然不甚工楷書,有某大臣延其書寫奏牘,先生以《靈飛經(jīng)》法為之,某公大怒,揮之門外曰:‘甘某名望若爾,乃其書法尚不如吾部曹胥吏之端楷也。’”[5]從這段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甘運(yùn)源不善館閣體,這也是他屢試不中的原因。運(yùn)源還治印,追慕秦璽漢印,頗自秘。《廣印人傳》有印載。

      乾隆進(jìn)士蓋平于宗瑛的書法盛稱于時。于宗瑛(1721-1782),字英玉,號紫亭,隸漢軍鑲紅旗。直隸巡撫于成龍之子(注:非同時代山西籍兩江總督、兵部尚書之于成龍)。乾隆十九年(1954)進(jìn)士,官至江南道觀察御史。性簡淡,不慕名利,工詩文,善書畫,有《來鶴堂全集》。書學(xué)顏真卿、蘇軾和米芾,蒼勁渾厚。清馮金伯《墨香居畫識》云:“英玉性簡淡,不趨榮利,所在掃地焚香,似韋左司之為人。工詩文,著有《來鶴堂集》,隨園主人嘗采佳句入詩話中。書學(xué)顏平原,參以蘇、米兩家,極蒼古渾厚之致,山水得清三昧。”隨園主人即袁枚,乾隆時著名文學(xué)家。于宗瑛有書畫作品傳世,遼寧省博物館現(xiàn)藏有一幅于宗瑛書畫合一卷。

      于宗瑛之子鰲圖也是一位書法家。于鰲圖(1750-1811),字伯麟,號滄來。乾隆三十五年(1770)舉人,曾任徐州知府、蘇州知府,官終江蘇按察使。工詩文,善書法。著有《習(xí)靜軒詩文集》二十七卷。蘇州網(wǎng)獅園有詩刻一方存世。(網(wǎng)上有扇面)

      在清代書家中,遼寧書法家王爾烈的名聲最大,也更深入人心。王爾烈(1728-1801),字君武,號瑤峰,遼陽人。自幼曾于千山龍泉寺讀書。乾隆三十六年恩科進(jìn)士,殿試二甲第一名。授翰林院編修、侍讀學(xué)士,乾隆三十八年(1773)任《四庫全書》纂修,嘉慶四年(1799)以大理事少卿致仕。次年主講沈陽萃升書院。工詩善書,有《瑤峰集》收入《遼海叢書》。書宗二王,以詞章、書法名噪乾嘉之際,有“文壓三江王爾烈”之說。書法傳世較多,千山龍泉寺、首山清風(fēng)寺、遼陽市博物館藏其書跡甚多。

      《紅樓夢》家喻戶曉,其后四十回續(xù)書作者高鶚也是書法家。高鄂(1738?-1815),字蘭墅,別號紅樓外史。鐵嶺人,隸漢軍鑲黃旗。乾隆六十年進(jìn)士,歷任內(nèi)閣侍讀學(xué)士、江南道監(jiān)察御史、刑部給事中等職。工詩文,精書畫、金石之學(xué),因補(bǔ)曹雪芹八十回《石頭記》成一百二十回本《紅樓夢》而為世人熟知。著有《蘭墅詩鈔》《高蘭墅集》《月小山房遺稿》《蘭墅硯香詞》等。書法傳世作品不少,如《紅樓夢敘》、《紅香館詩草序》以及《蘭墅硯香詞》等墨跡。以行楷為多,字勢瘦硬,妙有余姿。

      這一時期的書家還有兩位盛京承德(沈陽)書家,即繆公恩和那彥成。繆公恩(1756-1841),原名公儼,字立莊,號梅,別號蘭皋。隸漢軍正白旗。任盛京禮部右翼官學(xué)助教。善書能詩,精篆刻,工寫蘭。早年隨父宦游江南幾近20年,得江南文化沾溉。與陽湖洪亮吉友善,洪贈詩有“邂逅得識張季鷹,雅志不復(fù)矜飛騰”句。后主講沈陽萃升書院。晚年生活窘迫而詩名愈大。朝鮮使臣過沈陽者,以不接識繆公恩為遺憾之事。著有《夢鶴軒詩鈔》正續(xù)二十四卷、《詩余》一卷、《梅雜著》一卷。

      那彥成(1763-1833),字韶九,一字東甫,號繹堂。章佳氏,滿洲正白旗人,大學(xué)士阿桂之孫。乾隆五十四年進(jìn)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歷任乾隆、嘉慶、道光三朝,由內(nèi)閣學(xué)士、軍機(jī)大臣、工部尚書至陜甘總督、直隸總督,因破天理會李文成教匪,加太子少保銜。能詩工書,留傳墨跡很多。嘉慶十六年(1811),任陜甘總督時應(yīng)有司邀請,撰并書寫了《重修固原城碑記》和《重修蘭州城碑記》。道光六年撰寫了楷書《千字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任直隸總督時,將家中珍藏的真跡舊拓鐫刻于石,定名為《蓮池書院法帖》,贈給保定蓮池書院,擴(kuò)大了書法的傳播。該法帖包括褚遂良的《千字文》、顏真卿的《千福碑》、懷素的《自敘帖》、米芾的《虹縣詩》、趙孟的《蜀山圖歌》以及董其昌的《云隱山房記》等等。法帖中諸家也代表了那彥成的藝術(shù)取向。清張祥河《關(guān)隴輿中偶憶編》云“:那繹堂制軍跋董臨顏書,謂大家一落筆圓,通幅皆圓;一落筆方,到底皆方。此從得力。后論書尤見真實?!保?]

      三、清代晚期的遼寧書法

      晚清時期遼寧書法家人數(shù)眾多,書家身份多元化,除士大夫外,還有平民書家,如鐵嶺魏燮均、錦縣高步瀛等。晚清時期,遼寧重現(xiàn)文教,許多書院紛紛建立,如錦州的凌川書院(道光二十一年)、鳳城的啟鳳書院(光緒三年)、興京的啟運(yùn)書院、昌圖的開文書院(同治七年)、新民的遼西書院(光緒十三年)、蓋平的辰州書院(道光季年)、康平的秀水書院(光緒十一年)等[7]。各地地方官、紳士也提倡文教,如章朝敕,安徽銅陵人。道光三年進(jìn)士,一直在遼寧任職,曾任海城縣令、遼陽知州、岫巖通判、復(fù)州知州等,一貫主張興學(xué)、勸農(nóng)。道光十七年重修遼陽襄平書院,道光二十四年創(chuàng)復(fù)州橫山書院。高同善,河南汲縣人。咸豐十年進(jìn)士。同治年間任錦州知府。光緒十三年,在昌圖知府任上,整飭開文書院,聘任山長,以興文教。陳本植,四川合江人。咸豐年間舉人。光緒元年(1875),以直隸候補(bǔ)道員調(diào)鳳凰城。任內(nèi)重視文化,請學(xué)額,修文廟,首創(chuàng)啟鳳書院,自此遼東鳳凰城境內(nèi)文教大興。地方官重視文教,居然發(fā)現(xiàn)了《好太王碑》,這是中國書法史的一件大事。章樾,河南祥符人。光緒三年章樾任桓仁縣首任縣令。章樾興辦教育,注重文化。當(dāng)時鴨綠江邊的集安嶺南地區(qū)劃屬懷仁縣(今桓仁),而新任懷仁縣衙書啟的關(guān)月山到嶺南地區(qū)考察,發(fā)現(xiàn)了《好太王碑》?!逗锰醣?,全稱是《高句麗廣開土境平安好太王陵碑》,碑于東晉義熙十年(414)立。碑為隸書向楷體過渡書體,雄強(qiáng)樸茂,全刻1775字。不惟藝術(shù)價值高,也是研究高句麗史不可多得的石刻文獻(xiàn)。章樾和關(guān)月山將拓片送給好友,掀開臨習(xí)、研究《好太王碑》的序幕。光緒二十年(1895)時任奉天府軍糧署同知的山東諸城人王志修,撰寫了《高句麗永樂太王古碑歌》和《高句麗永樂好太王碑考》,這是最早關(guān)于《好太王碑》研究的文獻(xiàn)。

      沈陽書家。曾培祺(1833-1908),字與九,號武靖村夫、有樂堂主人、壽軒等。奉天蘇家屯人,隸漢軍正白旗。同治十年(1871)進(jìn)士。散館授編修,再遷御史。曾任順天府(北京)同考、會試同考,河南主考,出為河南衛(wèi)輝府(治所在今河南汲縣)知府。晚年主講萃升書院。著有《有樂堂詩文集》《題跋雜稿》等。工詩文,善書法,尤工楷書?!妒?jīng)集字》[8]一書,由李鴻藻寫“凡例”,收16位楷書名家書寫的《十三經(jīng)》,曾培祺書寫的是《左傳》和《爾雅》各一部分。書寫者有楊泰亨、李汝霖、朱以增、梁耀樞、徐等,皆為同光時學(xué)界、藝術(shù)界俊彥,“悉宿學(xué)名儒,工書名家”。曾培祺又喜收藏,他共收集《蘭亭序》刻本一百二十種,比桂馥多,而少于吳榮光、吳云等人。[9]

      “沈陽三才子”的書法。

      喜曉峰(1821-1886),別名喜麟。瓜爾佳氏,滿洲鑲黃旗人。祖籍吉林長白,后遷于奉天新民。道光二十九年(1849)貢生。同治十二年任大理寺丞。工詩善賦,精于書法,有《扯集詩稿》喜曉峰與韓小窗、繆潤紱并稱“沈陽三才子”。光緒三年(1877)在韓小窗、繆潤紱倡議下,成立“薈蘭詩社”,喜曉峰也參與其中,他們詩酒唱和,影響很大,后來圈子越來越大,參與者眾多,如尚雅貞、李龍石、榮文達(dá)、松子笏等等。據(jù)《新民縣志》記載,喜曉峰在京城做官時“,與沈陽曾培祺太史彼此唱和,殆無虛日”。喜曉峰善書,當(dāng)時奉天城不少店鋪牌匾為其所書,如德勝門“天象齋”鐘表店“、永壽堂”藥鋪“、萬順堂”商埠等,均端莊大氣,筆酣墨飽。“沈陽三才子”中韓小窗書法名氣不大,但善作大字,曾為千山祖越寺留下墨寶。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弟子書的創(chuàng)作上了?!吧蜿柸抛印敝袑W(xué)問好、書法好,官位高的只有繆潤紱。

      繆潤紱(1851-1939),字東鱗,又作東霖,別號含光堂主人、釣寒漁人、太素生等。盛京承德(今遼寧沈陽)人,隸漢軍正白旗。名士繆公恩曾孫。光緒元年(1875)中舉,光緒十八年(1892)中進(jìn)士。以翰林院庶吉士授中憲大夫,歷戶部主事,又分山東任日照、鄆城、陽信、齊河知縣,后擢濮州等地知州??姖櫦浿羞M(jìn)士前一直生活在沈陽,致仕后也曾回沈陽居住。八十歲時遼寧省政府為其舉行“重游泮水”典禮儀式,可以看出鄉(xiāng)人對他的尊敬??姖櫦浌ぴ娢模脮?,精篆刻,多才多藝。同光時期文名貫遼東。有《含光堂詩文集》《沈陽百詠》《陪都雜述》等??姖櫦浬每?、行、草三種書體??瑫跉W陽詢,瘦硬通神,行草宗魏晉,妙有余姿。他曾經(jīng)說過:“字講風(fēng)骨,風(fēng)骨二品,骨字見功底。某生性愚,故而當(dāng)在功底上下苦功?!睆乃鱾鞯哪E來看,也踐行了他自己的說法。

      籌辦奉天大學(xué)堂的孫百斛也是著名的書法家。孫百斛(8161-1920),字鼎臣,奉天承德人。光緒十六年(1890)進(jìn)士,授翰林院編修。義和團(tuán)運(yùn)動興起后,回故鄉(xiāng)從事教育事業(yè),光緒二十七年(1901)籌辦奉天大學(xué)堂,任總辦。此為奉天府第一所大學(xué),后更名為盛京省學(xué)堂,任總理。后入政商界,任奉天省議會議長兼東三省銀號總辦、奉天興業(yè)銀行總辦。民國初年任奉天省議會布政使,張作霖秘書。1919年任奉天商務(wù)總會會長。孫百斛是走科舉之路的成功人士,書法有著良好的基礎(chǔ)。從孫百斛傳世不多的作品來看,他的書法主要學(xué)宋四家,得益于蘇軾、米芾較多,有時簡淡,有時沉著,痛快淋漓。他在奉省大學(xué)時,培養(yǎng)了不少有識之士和書法人才,王光烈便是其中之一。孫百斛不僅是書法家,也是書法教育家,而后者尤為可貴。

      古代遼寧出文人才子的地方一個是鐵嶺,一個是遼陽,按照南遼北鐵的說法,先介紹遼陽的書法家,而后者尤為可貴。

      馬林是這一時期遼陽書家中最年長的,他博覽群書,喜交名士,在他周圍聚集了一批書家。馬林(1813-1881),字仲玉,號西岡,因居遼陽城北衍水西岡之上,故自號西岡。先世籍復(fù)州,后徙遼陽。弱冠補(bǔ)博士弟子員,得到翁心存賞識,給予很多期許。但后來科舉卻不如意,遂放棄帖括,以課徒為生,從學(xué)者眾多。酷愛吟詠,精書法,工篆刻,因收藏很多金石文字,故書法夷猶古淡。其子馬樂溥(1853-1923)也是著名書家。馬樂溥,字銘侯,號少癡?!哆|陽縣志》說他“嗜金石圖書,工篆刻,其隸書迥不猶人,蓋于漢分中間鐘鼎也”。[10]馬樂溥的隸書今有流傳,的確隸中融入金石筆法,以求古拙,但他處理的并不算好。馬林的外甥陳景藩也是著名書法家。陳景藩(1846-1913),字季芳,號葛溪散人。光緒二年優(yōu)貢,補(bǔ)直隸平山縣訓(xùn)導(dǎo)。受舅父影響,精古文和近體詩,書畫金石亦昕夕鉤研。書法以行書見長,脫胎何紹基,亦有顏體底蘊(yùn),古雅靈動,超凡不俗。據(jù)考陳景藩于光緒三十三年(1908)回鄉(xiāng),他當(dāng)時在直隸平山縣(今河北平山縣)受世風(fēng)影響,學(xué)何紹基。陳景藩也把這種書風(fēng)帶回了遼陽,滯后的遼寧也有人學(xué)魏碑了。

      楊能格(1813-?),字簡侯,一字仲良,號玉堂。漢軍正紅旗人。據(jù)《奉天通志》選舉志引《甘肅通志》“大吏傳”作遼陽人。道光十六年進(jìn)士。官至江寧布政使等。[11]工書,初學(xué)右軍,晚學(xué)魯公。

      吳文杰,生卒年不詳,字星鶉,遼陽河洪堡人。隸漢軍鑲白旗。光緒元年(1875)舉人,光緒二十八年(1898)進(jìn)士。分發(fā)山西任知縣,后為兵部主事。能詩善書,有《柳橋吟稿》。書學(xué)黃山谷,筆法蒼勁有力。

      楊鐘羲(1865-1940),榜名鐘廣,字子勤,號梓勵、芷生,又號雪橋等,遼陽漢軍正黃旗人。光緒十一年(1885)舉人,光緒十五年(1889)進(jìn)士,殿試二甲,朝考一等,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光緒二十三年任國史館協(xié)修和會典館圖畫處協(xié)修。后歷任襄陽、淮安、江寧知府。辛亥革命后以遺老自居,隱居不仕,在上海、天津等地寄情文史、金石書畫,同時參與復(fù)辟活動。1924年,楊鐘羲曾入京拜謁溥儀,賞其上書房行走,負(fù)責(zé)宮內(nèi)書畫鑒賞及替溥儀代筆等事宜。1929年應(yīng)金梁邀請到奉天,參與編纂《奉天通志》。偽滿時,受鄭孝胥之邀,曾任奉天博物館館長。楊鐘羲為著名學(xué)者、詩人、金石學(xué)家和書法家。與表兄盛昱合編《八旗文經(jīng)》,著有《雪橋詩話》八十卷、《圣遺詩集》八卷、《敘錄》等。楊鐘羲的書法是典型的學(xué)者書法,他是潘祖蔭和翁同的學(xué)生,得其沾溉良多。從傳世作品來看,以楷書和行書為主,楷主要取法于歐、顏,行書則上溯二王并參以己意,大氣而不張揚(yáng),勁鍵而不剛狠。和風(fēng)細(xì)雨,如行走于山陰路上美不勝收,字里行間洋溢著書卷氣。

      鐵嶺書家。鐵嶺書家這一時期最負(fù)盛名的當(dāng)屬魏燮均。魏燮均(1812-1889),原名昌泰,因仰慕鄭燮,遂改名燮均,字子亨,號鐵民、耕石老人、九梅居士等。咸豐間貢生。一生以幕僚、塾師為業(yè)。游歷昌圖、海城、遼陽、金州和沈陽間,是典型的平民書家。魏燮均工詩善書,喜收藏,有《九梅村詩集》。魏燮均有“字震九州”之譽(yù),傳世作品頗多。有大字,有小字,楷、行、草兼善。從其傳世作品也可以爬梳其學(xué)書軌跡,他先學(xué)二王,尤其是對《圣教序》下過工夫;繼而學(xué)趙孟,這大概是出于科舉的需要;最后學(xué)顏真卿,尤其得益于《爭座位帖》。當(dāng)然他是轉(zhuǎn)益多師的。他在《耕石老人傳》中說“:老人無異能,酷嗜書,晚年書益工,名聞公卿間?!痹撐臑槠?0歲時所作,從此不難看出他對書法的自負(fù)。魏燮均的書法以小字手札為佳,細(xì)微處皆見精神。大字弱一些,畢竟僻于一隅,僅為諸生,見聞有限,未臻高境界。

      趙爾巽(1844-1927),字公鑲,號次珊、無補(bǔ)。原籍鐵嶺,隸漢軍正藍(lán)旗。同治十三年(1874)進(jìn)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后遷御史。歷任湖南、湖北、貴州等地知府,又遷安徽、山西按察使,湖南巡撫、戶部尚書。光緒三十一年(1905),遷盛京將軍,始設(shè)財政局,發(fā)行紙幣。又與袁世凱、張之洞等上書廢除科舉,興辦新學(xué),思想進(jìn)步。三十三年升湖廣總督,主張禁煙,反對纏足,順應(yīng)民意。宣統(tǒng)三年(1911)調(diào)東三省總督,又反對辛亥革命,表現(xiàn)思想上的守舊。晚年被袁世凱聘為清史館館長,主修《清史稿》。趙爾巽是晚清政界叱咤風(fēng)云的人物,但也喜歡書法,畢竟是科舉出身,又入翰林院,書法基礎(chǔ)是很好的。趙爾巽的書法主要以趙孟為根基,又學(xué)二王、米芾,字勢蕭散俊逸,終未脫盡館閣體。

      陳良玉,生卒年不詳,字朗山。隸漢軍鑲白旗,鐵嶺人?!栋似飚嬩洝酚袀鳌5拦馐吣辏?837)舉人。候選教諭,廣州駐防。工書善畫,以楷書見長,師法歐陽詢、虞世南,筆法勁健。畫以寫意為主,其墨荷意趣無限。著有《梅窩詩鈔》《詞鈔》《虞苑東齋詞鈔》等。

      鄭文焯為晚清鐵嶺籍著名學(xué)者,亦為杰出書畫家。鄭文焯(1856-1918),字俊臣,號小坡,又號叔問,晚號大鶴山人。隸漢軍正白旗,鐵嶺人。自署“高密鄭文焯”是冒充鄭玄后裔。金毓黻考證其祖是“青州駐防旗人”,即由鐵嶺派往青州的漢軍駐防旗人。光緒元年(1875)舉人,任內(nèi)閣中書。以后多次應(yīng)會試,不售,遂絕意仕進(jìn)。棄官南游,旅居蘇州,被江蘇巡撫陳啟泰聘為幕僚,前后長達(dá)十余年。鄭文焯喜交游,接交多名士;多才藝,擅書畫、金石、詞章及音律。詞與王鵬運(yùn)、朱村、況周頤合稱“晚清四大家”。詩詞創(chuàng)作極富,有《樵風(fēng)樂府》九卷及《大鶴山房全集》等。又精醫(yī),著《醫(yī)詁內(nèi)外篇》《醫(yī)故》等,康有為稱之為“神醫(yī)”。鄭文焯書畫金石造詣非凡,尤其是書法,大字深得南碑之神韻,結(jié)體緊密,字勢開張雄渾;小字從六朝而來,深婉淵懿。正如《岳筆談》所云“:大鶴山人書,結(jié)體純?nèi)∧媳?,而波磔駿發(fā),復(fù)兼有北碑之妙。翩翩奕奕,氣味直到六朝,簡札詩稿,脫手彈丸,對之殊有俊風(fēng)?!本瓦B碑派書家李瑞清、康有為都對鄭文焯評價非常高。

      大連書家。

      徐賡臣(1824-1880),字韻初、野航、仲泉,號東沙、出山老樵等。遼東復(fù)州(今遼寧瓦房店)人。咸豐三年(1853)進(jìn)士,選庶吉士,在詞曹試輒首列,一時以公輔期之。然不樂為太子師,外官直隸(今河北)肥鄉(xiāng)知縣,勤務(wù)愛民,政聲頗著。同治六年(1867),佐提督鮑春霆戎幕,出奇策,大破賊,以功遷直隸州知州,加知府銜。然不樂仕進(jìn),同治八年(1869)辭官回原籍,主講橫山書院,一時文風(fēng)丕變。徐賡臣博涉經(jīng)史,工詩能文,善書法。書法以行楷為主,筆畫剛勁有力,瀟散飄逸,得二王神韻。著有《韻初遺稿》《斯宜堂詩稿》等。

      蕭憲章(1824-1889),字乃斌,號蘭笙,世居岫巖蕭家泊,時岫巖未設(shè)學(xué),占復(fù)縣籍。同治十三年(1874)進(jìn)士。光緒元年(1875),充廣西鄉(xiāng)試同考官。歷任蒼梧、武緣、宣化知縣。潔己奉公,緝捕勤能,曾蒙廣西巡撫李秉衡奏請,嘉獎升直隸州知州,在任候補(bǔ)知府。蕭憲章善書,多行楷。

      李秉衡是愛國將領(lǐng),也是著名書法家。李秉衡(1830-1900),字鑒堂,奉天莊河人(今遼寧莊河)。初以軍功保知縣。光緒五年(1879),為冀州知州。七年,升任永平知府。十年,任廣西按察使,平峒寨亂。十一年與馮子材抵御法軍,取得諒山大捷。彭玉麟上奏朝廷為之請功。二十年,任山東巡撫,因嚴(yán)于執(zhí)法,被譽(yù)為“北直隸第一廉吏”。二十六年,起用為巡閱長江水師大臣。后來八國聯(lián)軍進(jìn)攻大沽,他率兵北上,保衛(wèi)北京,兵敗自盡。謚忠節(jié)。李秉衡擅書,傳世作品有對聯(lián)、手札等,多為行書。由于沒受更多的館閣體束縛,其書自然流暢,一任性情。

      榮文達(dá)(1848-1903),字可民,號亮夫。金州人。咸豐年間移居昌圖懷德(今吉林懷德)。少年時就學(xué)于遼陽王燮臣。光緒十九年(1893)副貢。在金臺書院讀書時,每試必列前茅,名重京城。光緒二十九年(1903)受聘于奉天學(xué)堂總教習(xí)。榮文達(dá)博通經(jīng)史,工詩文,善書畫,與劉春、房毓琛并稱“遼東三才子”,著有《鹿平齋詩文》三卷,列入《遼東三家集》。榮文達(dá)書學(xué)二王,又融入趙、董,屬帖學(xué)一路,端莊秀美,清新俊雅。

      王天階是平民書家,與其子王良駢并稱“金州二王”。王天階(1853-1938),字仲生,號南溪。祖籍山東蓬萊,后遷至大連金州杏樹屯。品學(xué)兼優(yōu),光緒十八年(1888)考取優(yōu)貢,入國子監(jiān),考官有“字壓三省”之譽(yù)。不慕名利,回鄉(xiāng)設(shè)館授學(xué)。光緒二十四年(1898)領(lǐng)導(dǎo)抗擊沙俄斗爭,被俄軍拘押,寧死不屈,經(jīng)清廷干預(yù)獲釋,其愛國事跡遠(yuǎn)播。王天階工詩善書,著有詩集十余卷,已佚。書法以楷書為主,學(xué)歐陽詢,取其剛勁間架結(jié)構(gòu),又附以趙孟之姿婉,柔中有剛,剛?cè)岵?jì)。王天階的楷書便于效法,作為塾師,他對金州的書法無疑具有推廣作用。惜其師法單一,未臻佳境。

      錦州書家。

      遼西自古以來也是文人薈萃之地,尤其是義縣,書風(fēng)尤盛。以李鶴年為首的李氏家族最為著名。

      李鶴年(1827-1890),字子和,號雪樵、雪岑。奉天義州(今遼寧義縣)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進(jìn)士。由編修改御史,轉(zhuǎn)給事中,升河南巡撫、閩浙總督。咸豐、同治年間,長期在河南鎮(zhèn)壓捻軍,立一等功。光緒元年(1875),調(diào)任河?xùn)|河道總督,兼河南巡撫。光緒十八年(1888),鄭州工程決口,發(fā)配軍臺,不久獲釋。賞三品。李鶴年除了輝煌的政績外,還工詩善書,還是一個文人的身份。書法以行楷見長,得益于王鐸尤多,以氣勢取勝。這或許是長年在河南為官的緣故吧。其三子葆恂也是著名書家。李葆恂(1859-1915),原名恂,字寶卿,號文石,別號紅螺山人。五歲即能作擘窠書,九歲能屬文,很早就展露文學(xué)藝術(shù)才華。官至江蘇候補(bǔ)道。辛亥革命后,避居天津,旋病率。精鑒賞,為大鑒賞家端方所看重,有“說劍齋”書畫樓收藏書畫。工詩善書,貫串古人,自成一家。傳世書法有楷、隸、行等。小楷《朱滋澤墓志銘》明顯受趙孟影響,而行書則師法黃山谷,手札則熔鑄百家,見不出痕跡了。由其父的影響,自己又善于學(xué)習(xí)、思考,李葆恂的書法已臻于佳境。

      朱顯廷(1849-1934),字子良,奉天錦縣(今遼寧凌海市)人。同治九年(1870)舉人,光緒三年(1877)補(bǔ)行殿試,二甲一百十一進(jìn)士。庶吉士。由戶部主事歷掌戶部員外郎、陜西道監(jiān)察御史。宣統(tǒng)元年(1909)任云南大理知府,由于妥善處理民族關(guān)系,受到朝廷嘉獎。敦品績學(xué),清廉自守,口碑甚好。晚年歸鄉(xiāng),興辦教育,與陸善格編纂《錦縣志略》。鄭孝胥曾邀其為偽滿洲國效力,被其嚴(yán)詞拒絕。朱顯廷善書,其書以二王為根基,又學(xué)歐、顏,清新典雅,莊嚴(yán)秀美,為典型的文人書法。曾師事翁同,深諳書法三昧。

      營口書家。

      姚正鏞(1811-1883?),字仲海,又作仲聲、中海、中聲,號柳杉、渤海外史。奉天蓋平(今遼寧蓋州市)人。邑庠生,曾任江蘇知府。為著名詞人、書畫家。畫以山水花鳥、梅花為主,饒有古致。書學(xué)六朝,古雅不俗。喜收藏,著有《清代畫史補(bǔ)錄》。亦治金石,與吳讓之友善,同師事包世臣。吳讓之先后為姚正鏞治印一百二十方,后來姚正鏞選其中100方收入《槐廬印譜》中。姚正鏞真、草、行、隸、篆諸體兼擅,無一不工。小字精到,大字題署蒼勁,篆隸追求高古,中規(guī)中矩。雖學(xué)包世臣,仍是帖派一路。

      丁孝虎(1857-1940?),字肖泉,奉天蓋平(今遼寧蓋州市)人。父文浚,曾創(chuàng)辦辰州書院。光緒十五年(1889)舉人。因以舉人身份與孫百斛、朱顯廷、朱翰章等聯(lián)名上奏朝廷,痛陳與倭寇講和的利害關(guān)系,被分派到四川豐都、安縣、大竹等地任知縣。性剛直,頗有政聲。丁孝虎博聞強(qiáng)記,工詩文,精醫(yī)道,擅書法。后寓居天津。民國后回故鄉(xiāng),創(chuàng)“醫(yī)字社”,懸壺鄉(xiāng)里,造福鄉(xiāng)邦。丁孝虎書法楷書學(xué)顏、柳,行書法何紹基,并得其神韻。

      盤錦書家。

      李龍石(1841-1907),原名澍齡,字雨農(nóng),后改名如礱,字龍石,號東白、西青居士、墨饕子等。海城繞溝(今遼寧盤山古城子鎮(zhèn)青蓮泡村)人。同治元年舉人,后屢試不售。光緒二年(1876),于盛京接識韓小窗、尚雅賢、榮文達(dá)等名流,成立“會文堂”詩社。光緒五年(1879),因狀告懷德縣令張云祥、昌圖知府趙守璧苛捐雜稅敲詐勒索罪,反以“誣陷朝政”而被捕入獄。光緒十四年(1888),遼河大水,攜家逃到八角臺(今遼寧臺安縣城),依友人劉春烺生活。晚年在家鄉(xiāng)設(shè)館授徒。工詩善書,著有《李龍集》。李龍石書法以行書為主,取法蘇軾和何紹基,跌宕多姿,天真爛漫。愛用濃墨、漲墨,酣暢淋漓,似乎抒發(fā)一種郁勃不平之氣。

      李龍石弟子于在藻亦工詩善書,有《秋夜吟》《遼源雜感》等。

      鞍山書家。

      龐增益(生卒年不詳),字心竹,奉天海城(今遼寧海城市)北泥溝鋪人。咸豐五年(1855)恩貢,由盛京宗室漢學(xué)教習(xí),教授期滿以知縣用。曾任昌圖稅捐局長。性平和,多雅量。工書,其書俊秀,得二王、趙孟遺韻。

      [1]馬宗霍.書林藻鑒·書林紀(jì)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2]紀(jì)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M].中華書局,

      [3]李斗.揚(yáng)州畫舫錄[M].北京:中華書局,2007.

      [4]包世臣.藝舟雙楫A//歷代書法論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698.

      [6]張祥河.關(guān)隴輿中偶遇編[M].

      [7]奉天通志[M].沈陽:遼海書社,2002:3544-3545.

      [8]十三經(jīng)集字[Z].光緒八年春寫刻,濰陽成文信藏板.

      [9]關(guān)于《蘭亭序》的若干問題[N].2013-02-25.

      [10]斐煥星修.遼陽縣志[Z].遼陽:民國十七年鉛印本.

      [11]奉天通志[M].沈陽:遼海出版社,2003影印本.

      【責(zé)任編輯楊抱樸】

      J292

      A

      1674-5450(2015)05-0025-06

      2015-04-08

      楊寶林,男,遼寧沈陽人,沈陽師范大學(xué)教授,歷史學(xué)博士,主要從事文學(xué)研究。

      猜你喜歡
      書法
      書法篇
      大理文化(2022年8期)2022-09-27 13:38:02
      書法
      大江南北(2022年9期)2022-09-07 13:13:48
      書法欣賞
      求知(2022年5期)2022-05-14 01:28:58
      書法
      書法欣賞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3:18
      我愛書法
      書法鑒賞
      書法
      書法十佳
      書法欣賞
      吐魯番(2018年1期)2018-06-12 07:15:26
      湖南省| 金山区| 桃江县| 从江县| 密山市| 祁东县| 文水县| 缙云县| 台安县| 哈密市| 南溪县| 平定县| 东海县| 邛崃市| 琼海市| 城固县| 连南| 延长县| 观塘区| 阿荣旗| 蓝山县| 镇雄县| 浦北县| 盱眙县| 禄丰县| 海原县| 武安市| 宜春市| 兰考县| 怀仁县| 龙海市| 宝坻区| 广饶县| 确山县| 铜陵市| 上杭县| 大关县| 孟连| 金川县| 本溪市| 镇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