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清宇
(沈陽師范大學教育經(jīng)濟與管理研究所,遼寧沈陽110034)
論范蠡的人生與思想境界
董清宇
(沈陽師范大學教育經(jīng)濟與管理研究所,遼寧沈陽110034)
范蠡是春秋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實業(yè)家。他的人生經(jīng)歷和主要思想啟示我們:應該具備剛?cè)嵯酀娘L格;要自覺地以天下為己任;以利國利民為榮,以自私自利為恥;要善始善終地做好所有大事小事,包括治國與齊家兩結(jié)合;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居功自傲,不唯利是圖,修身進德;善于利用天時、地利、人和等有利條件;唱響愛國愛民的主旋律;熱衷于公益事業(yè),只求奉獻,不求回報。
范蠡;利國利民;治國齊家;愛國愛民
古人認為,“莫美于教,莫神于化?!保?]即沒有比教化活動,能帶來風俗淳美的結(jié)果,能產(chǎn)生一種神奇變化的力量的。古人重視教化活動,活動內(nèi)容豐富多彩,形式靈活多樣。比如《周易·大畜》提出:“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2]主張君子開展教化活動,不妨采取如此方式:多記前圣之言、往賢之行,促使自己見多識廣,以此蓄積美德。如今,我們也可以借鑒這種方式,從范蠡前圣往賢的言論、行動、風格、氣派上獲得有益的啟示,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好新時期的各項工作。
在前圣往賢的行列里,范蠡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范蠡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實業(yè)家,后人尊稱他為“商圣”。記載其事跡的典籍主要有兩部,即《國語》和《史記》。
《國語·越語下》記載了范蠡輔佐越王勾踐滅吳雪恥的經(jīng)過:勾踐即位三年,不聽范蠡勸告,興師伐吳而大敗。在危急存亡關頭,范蠡獻策,并與勾踐一同入?yún)亲雠汀H赀^后,他們才得以重返會稽,與百姓休養(yǎng)生息。從第四到第七年,勾踐均欲興兵復仇,范蠡屢屢勸阻。第四年進諫言:無早圖吳;第五年進諫言:人事至矣,天應未也;第六年進諫言:先為之征,其事不成。第七年進諫言:人事必將與天地相參。直到這一年九月,君臣才攜手拉開伐吳的序幕。從戰(zhàn)爭伊始,范蠡就采取堅守五湖營壘的策略,耗時三年,最終拖垮吳軍,使之不戰(zhàn)自潰。躲進姑蘇之宮的吳王夫差,派使者講和。任憑使者往而復來,范蠡則一再勸阻勾踐與之講和。當勾踐“難對其使者”時,范蠡挺身而出,以犀利的語言,駁得使者啞口無言。隨后,“范蠡不報于王,擊鼓興師以隨使者,至于姑蘇之宮。不傷越民,遂滅吳”[3]。
《史記》的《越王勾踐世家》和《貨殖列傳》,均補敘了范蠡“既雪會稽之恥”后的事跡,如后者說:
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變名易姓,適齊為鴟夷子皮,之陶為朱公。朱公以為陶天下之中,諸侯四通,貨物所交易也,乃治產(chǎn)積居,與時逐而不責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擇人而任時。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與貧交疏昆弟。此所謂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聽子孫,子孫修業(yè)而息之,遂至巨萬。故言富者皆稱陶朱公[4]。
(一)應該具備剛?cè)嵯酀娘L格
相傳越王勾踐是葬于會稽的大禹之苗裔[5]。在《論語·泰伯》里,孔子贊嘆大禹:不顧衣、食、住等條件的惡劣,“而盡力乎溝洫”[6]。他忍受艱苦生活的煎熬,表現(xiàn)出女性式的陰柔之美;全力以赴興修水利,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又表現(xiàn)出男子漢的陽剛之氣。勾踐、范蠡君臣恰恰發(fā)揚了大禹這種剛?cè)嵯酀娘L格。據(jù)說勾踐由吳返越之后,臥薪嘗膽,養(yǎng)精蓄銳,刻苦自勵,發(fā)憤圖強。尤其是范蠡,連續(xù)四年要求勾踐:靜觀其變,伺機而動。這是何等的忍辱負重的氣魄?何等高妙的后發(fā)制人的戰(zhàn)略?何等淋漓盡致的陰柔之美?一旦天時、地利、人和條件齊備,則協(xié)助君主兩次拒絕吳國使者講和;又不待君命,興師直搗吳王老巢。這又是何等的壓倒一切敵人的英雄氣概?表現(xiàn)出何等不可阻遏的陽剛之氣?不可動搖的鋼鐵意志?后來,唯有圯上拜師的張良,與范蠡彼此所具備的陰柔之美,有異曲同工之妙。當時,圯上老父五難張良:一則“直墮其履圯下”,并直呼“孺子下取履!”二則命令“履我!”三則拖延時日:“后五日平明,與我會此!”四則故意斥責其平明來晚。五則斥責其雞鳴來晚。最后第五日,張良“夜未半往”,老父才“出一編書”[7]。依據(jù)蘇軾《留侯論》的說法,范蠡、張良都是“有過人之節(jié)”的豪杰之士,我們可以引用該文的話贊美二人:“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8]從中我們不難感悟:兩人剛?cè)岵⑿畹娘L格、志存高遠的氣派,早已融入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之中。這種傳統(tǒng),無論在哪一歷史階段,都值得傳承。我們應該把它視為傳家之寶,一代一代地傳下去。其實,早在紅軍長征剛剛結(jié)束時,毛澤東就發(fā)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一文,提到這一優(yōu)良傳統(tǒng):“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zhàn)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保?]進入21世紀,我們發(fā)揚中華民族的這種優(yōu)良傳統(tǒng),目的在于:抓住一切機遇,迎接任何挑戰(zhàn),克服前進道路上的一切艱難險阻,以剛?cè)嵯酀娘L格,堅韌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撓的精神,完成前人從來沒有做過的極其光榮偉大的事業(yè)。
(二)要自覺地以天下為己任
范蠡在國難當頭之際,勇敢地承擔起挽救國家與民族災難的責任。他以大禹為榜樣,興百姓之利,除百姓之害,以天下為己任。此后,每當國難當頭,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兒女,都自覺地以大禹、范蠡為榜樣,以天下為己任,為民興利除弊。我們僅以一兩個典型人物為例:
據(jù)《后漢書·陳蕃傳》介紹,陳蕃年十五,就確立了“掃除天下”的遠大抱負。終其一生,他都在努力地施展這一抱負。為了扭轉(zhuǎn)“百姓匈匈”的局面,他謀誅“操弄國權(quán),濁亂四海”的宦官。雖然以失敗而告終,但是,仍與范蠡拯救越國的壯舉相媲美。曾上疏申辯:山民造反,根源在于官吏貪虐;指斥“封賞逾制,內(nèi)寵猥盛(眾多)”的弊端,漢桓帝“為出宮女五百余人”;揭露小人誑時惑眾等斑斑劣跡,營救遭遇不幸的天下善士[10]。
再看《三國志·諸葛亮傳》:劉備抱恨黃泉,大傷元氣的蜀國,其形勢接近于當年面臨滅頂之災的越國。作為范蠡的追隨者,諸葛亮不避任何艱難險阻,肩負起完成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的歷史重任。他屢次興兵北伐中原,最終病逝于軍營里。用“鞠躬盡力,死而后已”的實際行動,譜寫以天下為己任的壯麗篇章。
對于范蠡、陳蕃、諸葛亮這些英雄人物,我們往往不論其事業(yè)的成敗,而是交口贊揚他們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精神,高度重視體現(xiàn)在他們身上的以天下為己任的光榮傳統(tǒng)。時至今日,各方面形勢需要我們發(fā)揚這種精神和傳統(tǒng)。比如,實現(xiàn)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需要全體社會成員盡到一份責任、一份擔當。實現(xiàn)人類最崇高的理想共產(chǎn)主義,需要我們每個人為之終身奮斗。由此不難領悟:學習前圣往賢,人人都有緊迫的時代責任感,光榮的歷史使命感,自覺地以天下為己任,是至關重要的!
(三)應以利國利民為榮,以自私自利為恥
范蠡前半生志圖邦國恢復元氣,就是孔子所說的“行義以達其道?!保?1]后半生由發(fā)家致富到散財濟貧,正是孔子所說的“隱居以求其志?!保?1]套用范仲淹《岳陽樓記》的話,則是進亦利國利民,退亦利國利民。他恰好具備該文探求的“仁人之心”:“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庇纱?,我們聯(lián)想到王符《潛夫論·遏利》提出的原則:“貴廉讓而賤財利?!狈扼粵]有違背這樣的原則,我們沒有理由不遵循之。該文又說:“之于人徒知彼之可以利我也,而不知我之得彼,亦將為利人也?!保?2]這簡直如同范蠡向世人發(fā)出的告誡。我們應該引以為戒,不能只貪圖一己之私,一心想從別人身上賺錢,忘掉別人的利益,應該多做利國利民的事情。我們最應該牢記該文得出的經(jīng)驗教訓:“無功庸于民而求盈者,未嘗不力顛也;有勛德于民而謙損者,未嘗不光榮也?!保?2]我們必須效法范蠡,只求為民建功,不向民眾索利;以利國利民為榮,以自私自利為恥。尤其是各級領導干部,更不能忘記中國共產(chǎn)黨的宗旨,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廣大群眾謀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由此,我們聯(lián)想到元末大畫家倪瓚的軼聞趣事。據(jù)《新元史·倪瓚傳》記載,元順帝至正初,“忽散其財給親故,人咸怪之。未幾,兵起,富室悉被禍,瓚扁舟箬笠,往來江湖上,獨免于難?!保?3]倪瓚準確判斷客觀形勢,做出散財?shù)臎Q定,最終只是達到“獨免于難”的目的。與范蠡散財濟貧之舉相比,就大為遜色了。
(四)必須善始善終地做好所有大事小事,包括治國與齊家兩結(jié)合
《老子·六十章》說:“治大國若烹小鮮?!保?4]拋開其原意,我們只要將治理國家與烹煎小魚兩者聯(lián)系起來,就能體悟到:不論做大事還是做小事,都要采取慎終如始的態(tài)度,把這些大事小事處理好。范蠡正是如此:他干出一番治國安邦的大事:為越王勾踐深謀遠計,打敗強敵吳國,使之因辱為榮,使時局轉(zhuǎn)危為安,使越國以亡為存。他又做好興家立業(yè)的小事:在他鄉(xiāng)異地,在短短十九年之內(nèi),竟然多次積累財富致千金。從中警示我們:不能大事做不來,小事又不做,或者做事有始無終。應該既能做大事,又能做小事,進一步說來,不論做什么事,都要善始善終地將它們做好。
范蠡幫助越王勾踐滅吳稱霸,又將這一強國之道,施之于家,成為發(fā)家致富的典型。范蠡的實踐活動,恰恰證明了《禮記·大學》的觀點的正確性:欲彰明美德于天下,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同時客觀上證明他是治國齊家的楷模。我們應該效法范蠡的做法,把治國與齊家兩者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爭做治國齊家的先鋒。此外,推而論之,仍然是《禮記·大學》說得好: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每個人必須一步一個腳印地扎實前行,由格物到知至,再到意誠、心正,直至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各個目標。
(五)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范蠡的眼睛,并非只是盯在一個“富”字上,他的落腳點則放在“好行其德”上。事實上,他雖然曾經(jīng)多次家致千金,可是,又多次“分散與貧交疏昆弟”。這樣做,不論他的主觀意圖如何,客觀上已經(jīng)起到帶動大家共同致富的作用。我們知道,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社會主義社會的一條根本原則。人們常說,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為了實現(xiàn)兩個百年的宏偉目標,我們應該借鑒范蠡的做法,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尤其是黨員干部,必須具備帶領大家發(fā)家致富的氣魄和勇氣。我們欣喜地聽到這樣的新聞報道:一些黨員干部走出關機,甚至辭去職務,拋棄優(yōu)厚的待遇,來到廠礦、農(nóng)村,帶領群眾創(chuàng)業(yè),改變當?shù)刎毟F落后的面貌。還有退休的領導干部,發(fā)揮余熱,帶領鄉(xiāng)親們治山治水,造福一方?!罢l言古今殊,異代可同調(diào)?!保?5]完全可以說,這些人是范蠡的同調(diào)。應該相信:只要我們發(fā)揚古人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就不是一句空話,復興中華民族的中國夢就一定能夠?qū)崿F(xiàn)。
(六)不可居功自傲、唯利是圖,要修身進德
據(jù)史料介紹,輔助越王勾踐滅吳稱雄的功臣還有大夫種。他“功成不去”,“勾踐終負而殺之”。相反,范蠡知道勾踐是個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同富貴的君主,因此,功成、名遂、身退。我們姑且不論范蠡是“遠見于未萌”的明者或“避危于無形”的智者,直須換個角度看,他不是躺在功勞簿上,也不是迷戀于名利場,而是志在重新創(chuàng)業(yè),開辟新的領域,闖出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路。當然,他萬變不離其宗,無論從前創(chuàng)業(yè)還是重新創(chuàng)業(yè),都堅決去掉功利主義思想。重復說來,他不居功自傲,不唯利是圖。如此正是修身進德的具體表現(xiàn)。時至今日,發(fā)揚修身進德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仍然是每位領導干部立于不敗之地的法寶。相反,完全站在范蠡的對立面上,徹底拋棄修身進德的傳統(tǒng);或居功自傲,濫施淫威;或唯利是圖,欲壑難填;或飛揚跋扈,無惡不作;由逐步蛻化變質(zhì)到走向身敗名裂的下場。這類千古罪人,自古以來就不乏其例,如指鹿為馬、壟斷朝綱的趙高,專擅威柄、兇恣日積的梁冀,口蜜腹劍的李林甫,構(gòu)興禍亂的楊國忠,殘害忠良、以固其寵的秦檜等。他們造下的重重罪孽從反面告誡人們:必須發(fā)揚范蠡等人的好傳統(tǒng),三省吾身,日新其德,創(chuàng)新立業(yè)。唯有如此,才能拒絕功名利祿的誘惑,防止蛻化變質(zhì)。
(七)要占盡天時、地利、人和等有利條件
“與時逐”的范蠡,就是“隨時而居貨”。他占盡天時。又選擇居于“天下之中”的陶山從事商業(yè)活動,那里四通八達,是各諸侯國貨物交易的理想場所。他占盡地利?!独献印て呤耪隆氛f:“圣人執(zhí)左契,而不責于人?!睋?jù)說“左契待合,右契責取”[16]。看來,“不責于人”的范蠡,正是以圣人為學習對象,僅憑合同契約,與交易對方,建立互信互助的關系,最終達到互惠雙贏的目的。一句話,在商品交易過程中,他占盡人和。從范蠡身上,我們不難得出結(jié)論:治國安邦,興家立業(yè),要占盡天時、地利、人和。聯(lián)系當今的現(xiàn)實,從正面說來,我們要善于抓住天時、地利、人和等有利條件,充分利用國際、國內(nèi)的有利環(huán)境,與時俱進,乘勢而上,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好,把我們的家庭建設好。從反面說,不管國際風云如何變幻,不管國內(nèi)的情況如何錯綜復雜,我們都要從容不迫地應對,游刃有余地解決各種矛盾和問題。
(八)必須唱響愛國愛民的主旋律
如前所說,國家瀕臨滅亡,范蠡“以障百川而東之,回狂瀾于既倒”的氣概,奮起而拯救之。他愛國。鄰里鄉(xiāng)黨之人,親戚朋友之門,缺吃少穿,則多次散財濟之,自然是饑者則食之,寒者則衣之。他愛民。這種愛國愛民的精神,對后世產(chǎn)生深遠影響。我們僅舉兩個例證如下:
《漢書·卜式傳》記載:卜式是農(nóng)牧領域里涌現(xiàn)的優(yōu)秀人物,河南人,以耕田放牧為業(yè)。牧羊致富之后,始則“愿輸家財半助邊?!崩^之,“持錢二十萬與河南太守,以給徙民”。接著,將漢武帝所賜十二萬錢,“盡復與官”[17]。隨后,內(nèi)亂發(fā)生,則上書請求武帝允許自己的兒子等參加到平叛的行列里。正因如此,武帝曾下詔書表彰他的這些行為。卜式是如何學習范蠡的?他像范蠡一樣愛國,他也愛邊疆,支援前線,以鞏固國防為己任,樹立了堅強的抗敵御侮的民族自信心。他像范蠡一樣愛民,愛流離失所的百姓,盡心盡力地資助他們,有一顆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他將應得的賞賜全部充公,希望國庫充盈,懷有的仍然是一顆赤誠的愛國心。他不惜將兒子送上戰(zhàn)場,他熱愛和平,熱愛生活。
《后漢書·馬援列傳》記載:伏波將軍馬援,早年流落北地、隴漢之間。他窮且益堅,全身心地從事農(nóng)牧業(yè)生產(chǎn)活動,“至有牛、馬、羊數(shù)千頭,谷數(shù)萬斛?!奔榷鴩@曰:“凡殖貨財產(chǎn),貴其能施賑也,否則,守錢虜耳。”[18]于是,將這些財產(chǎn)全部散給“昆弟故舊”,自己只是身穿皮襖、皮褲,過著儉樸的生活。請看,馬援踐行自己的慨嘆之語,以“施賑”為出發(fā)點,以“濟民”為大目標,亦步亦趨地仿效范蠡,彼此的做法如出一轍,他們都是“富好行其德”的樣板。
范蠡、卜式、馬援的愛國愛民精神,既息息相通,又相映生輝。從中我們又獲得啟示:古人尚且相互學習效法,我們沒有不吸收古今中外一切好的東西的理由。在社會主義時代,愛國愛民精神仍然是主旋律,我們必須唱響主旋律,把古人的愛國愛民精神發(fā)揚光大。
在我國古代的工、農(nóng)、商、學、兵、政等各個領域內(nèi),還有許多優(yōu)秀人物,如廉潔自律“,家無余財,終不言家產(chǎn)事”的漢之飛將軍李廣;永不蛻化變質(zhì)“,雖貴,衣服、器用、飲食如布衣時”的宋代政治家包拯;為民請命,執(zhí)法如山,卻“葛幃敝(竹籠),有寒士所不堪者”的明代官員海瑞等。他們均與范蠡的品行,有相同之處。
除了范蠡之外,在大禹、張良、卜式、馬援、李廣、陳蕃、諸葛亮、劉、包拯、海瑞等人身上,也都集中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這些前圣往賢的事跡啟示我們:為了實現(xiàn)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具備剛?cè)嵯酀娘L格;要有無比寬廣的胸襟,自覺地以天下為己任,興百姓之利,除百姓之害;只求為民建功,不向民眾索利;以利國利民為榮,以自私自利為恥;不論做什么事,都要善始善終地將它們做好;把治國與齊家兩者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爭做治國齊家的先鋒;以“富好行其德”為準則,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居功自傲,不唯利是圖;善于抓住天時、地利、人和等有利條件,做好各項工作;唱響愛國愛民的主旋律。
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熱潮中,我們應該效法前圣往賢的品行,學習他們的精神,發(fā)揚他們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有助于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有助于建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有助于我們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道德品質(zhì)的形成。
[1]王符.潛夫論箋校正·德化第三十三[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78:33.
[2]周文王.周易·大畜[M].朱熹,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5.
[3]傅庚生.國語選·越語[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264-275.
[4]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73:3257.
[5]譚坤.晚明越中曲家群體研究[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5:10.
[6]孔子.論語[M].楊伯峻,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84.
[7]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73:20034-2035.
[8]劉乃昌.蘇軾選集[M].濟南:齊魯書社,1980:194.
[9]毛澤東.毛澤東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147.
[10]啟五.后漢書譯注[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4:241.
[11]孔子.論語[M].張燕嬰,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231.
[12]王符.潛夫論·遏利[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78:404.
[14]老子.老子[M].饒尚寬,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120.
[15]余冠英.漢魏六朝詩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213.
[16]朱謙之.老子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4:244.
[17]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83:2625.
[18]范曄.后漢書[M].北京:團結(jié)出版社,1996:225.
【責任編輯趙偉】
B221
A
1674-5450(2015)05-0044-04
2015-05-15
董清宇,女,內(nèi)蒙古赤峰人,沈陽師范大學教育經(jīng)濟與管理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