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云
(河南大學(xué) 文學(xué)院,河南 開封 475001)
史料文獻中有關(guān)張志和生平記載的差異及原因
張 云
(河南大學(xué) 文學(xué)院,河南 開封 475001)
張志和的《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堪稱絕唱,深受后人的喜愛,然而由于存世的史料文獻有限,有關(guān)詩人的生平卻眾說紛紜。查閱并對比唐、宋、元三代的史料文獻,可以看出,關(guān)于詩人籍貫、出身、仕途等方面的記載多有不同,現(xiàn)根據(jù)傳世文獻對張志和的生平加以考訂。
張志和;生平記載;差異;原因
自唐以來,有關(guān)張志和生平的史料文獻就很少,因此關(guān)于他的生平眾說紛紜。筆者通過查閱比對唐、宋、元三代的存世史料文獻,探析張志和生平記載的差異并分析其產(chǎn)生的原因,以對張志和的生平進行必要的考訂。
唐、宋、元三代有關(guān)張志和生平的史料文獻記載,多零星散碎,此后各朝代的史料文獻對張志和雖有記載,但多以這三代文獻史料為藍本。因此,要研究張志和的生平,首要研究唐、宋、元三代相關(guān)的文獻史料。
(一)唐代
唐代記載張志和生平的史料文獻主要有顏真卿的《浪跡先生玄真子張志和碑銘》、陳少游的《唐金吾志和玄真子先生行狀》等。
《浪跡先生玄真子張志和碑銘》云:“元真子姓張氏,本名龜齡,東陽金華人。父游朝,清真好道,著《南華象罔說》十卷,又著《沖虛白馬非馬證》八卷,代莫知之。母留氏,夢楓生腹上,因而誕焉。年十六游太學(xué),以明經(jīng)擢第。獻策肅宗,深蒙賞重,令翰林待詔,授左金吾衛(wèi)錄事參軍。仍改名志和,字子同。尋復(fù)貶南浦尉,經(jīng)量移,不愿之任,得還本貫。既而親喪,無復(fù)宦情,遂扁舟垂綸,浮三江,泛五湖,自謂煙波釣徒。著十二卷,凡三萬言,號《元真子》,遂以稱焉??突蛞云湮恼摰揽v橫,謂之造化鼓吹,京兆韋詣為作《內(nèi)解》。元真又述《太易》十五卷,凡二百六十有五卦,以有無為宗,觀者以為碧虛金骨。兄浦陽尉鶴齡,亦有文學(xué),恐元真浪跡不還,乃于會稽東郭買地,結(jié)茅齋以居之。閉竹門,十年不出。”[1]3477
《唐金吾志和玄真子先生行狀》云:“先生姓張,祖籍浙之金華人……有靈龜之瑞,因名龜齡。年十六以明經(jīng)游太學(xué),登吳瓚榜進士第,帝令待詔翰林,獻策南宮,尋以扈蹕功授金吾將軍,更名志和,字子同。奉敕葬妣夫人李氏于赤山鎮(zhèn)西五里之潤田,……結(jié)廬于墓側(cè),朝夕拜哭,寢苫枕槐,孝思極至。服闕,朝廷屢詔不起。浦陽尉鶴齡恐其浪跡弗還,乃為先生卜地于會稽東郭搆茆堂以居之?!盵2]284
(二)宋、元時期
宋元時期,記載張志和的史料文獻主要有歐陽修、宋祁的《新唐書》,計有功的《唐詩紀(jì)事》,李昉的《太平廣記》,辛文房的《唐才子傳》等。
《新唐書》載:“張志和字子同,婺州金華人。始名龜齡。父游朝,通莊、列二子書,為象罔、白馬證諸篇佐其說。母夢楓生腹上而產(chǎn)志和。十六擢明經(jīng),以策干肅宗,特見賞重,命待詔翰林,授左金吾衛(wèi)錄事參軍,因賜名。后坐事貶南浦尉,會赦還,以親既喪,不復(fù)仕,居江湖,自稱煙波釣徒。著玄真子,亦以自號,有韋詣?wù)?,為撰?nèi)解。志和又著太易十五篇,其卦三百六十五。兄鶴齡恐其遁世不還,為筑室越州東郭,茨以生草,椽棟不施斤斧?!盵3]5608
《唐詩紀(jì)事》載:“志和,婺州人。母夢楓生腹上而產(chǎn)志和。十六擢明經(jīng)。肅宗時,以事貶南浦尉。不復(fù)仕,居江湖,自稱煙波釣徒。著玄真子。兄鶴齡,恐其遁世,為筑室越州東郭,與陸羽往還……”[4]709
《太平廣記》收錄的南唐沈汾所著的《續(xù)仙傳》中有關(guān)于張志和生平事跡的記載:“玄真子姓張,名志和,會稽山陰人也。博學(xué)能文,擢進士第。飲酒三斗不醉。守真養(yǎng)氣,臥雪不寒,入水不濡。天下山水,皆所游覽。魯國公顏真卿與之友善。真卿為湖州刺史,與門客會飲,乃唱和為漁父詞,其首唱即志和之詞,曰:‘西塞山邊白鳥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fēng)細雨不須歸?!盵5]180
《唐才子傳》載:“志和,字子同,婺州人。初名龜齡,詔改之。十六擢明經(jīng),嘗以策干肅宗,特見賞重,命待詔翰林。以親喪辭去,不復(fù)仕。居江湖,性邁步束,自稱‘煙波釣徒’。撰《玄真子》二卷,又為號焉。兄鶴齡恐其遁世,為筑室越州東郭……”[6]687
閱讀上述文獻史料,不難發(fā)現(xiàn),其對張志和生平的記載有一定的出入,具體體現(xiàn)在籍貫、姓名、出身、仕途浮沉和著述等幾方面。
(一)籍貫
關(guān)于張志和的籍貫,唐、宋、元三代文獻中有如下幾種說法:東陽金華人、婺州金華人和會稽山陰人。
《浪跡先生玄真子張志和碑銘》記為東陽金華人;《唐金吾志和玄真子先生行狀》記為祖籍金華;《新唐書》記為婺州金華人;《唐才子傳》與《唐詩紀(jì)事》記為婺州人;《太平廣記》收錄的《續(xù)仙傳》記為會稽山陰人。
(二)改名
《浪跡先生玄真子張志和碑銘》載“仍改名志和”[1]3447,卻未言及改名的緣故,亦未言及肅宗賜名之事;《新唐書》載“因賜名”[3]5608;《唐金吾志和玄真子先生行狀》載“更名志和”[2]284;《唐才子傳》載“初名龜齡,詔改之”[6]687;《唐詩紀(jì)事》及《太平廣記》所收錄的《續(xù)仙傳》均未記載改名之事。
可見,在唐、宋、元三代史料文獻中,除《唐詩紀(jì)事》《太平廣記》收錄的《續(xù)仙傳》外,都有關(guān)于張志和改名的記載,至于改名的原因則都語焉不詳。
(三)出身
關(guān)于張志和的出身有“明經(jīng)擢第”和“進士擢第”兩種記載?!独僳E先生玄真子張志和碑銘》載為“十六擢明經(jīng)”[1]3447,《新唐書》《唐詩紀(jì)事》《唐才子傳》亦有類似的記載;《唐金吾志和玄真子先生行狀》載為“年十六以明經(jīng)游太學(xué),登吳瓚榜進士第”[2]284;《太平廣記》收錄的《續(xù)仙傳》則載為“進士擢第”[5]180。
(四)仕途沉浮
關(guān)于張志和的仕途沉浮,顏真卿《浪跡先生玄真子張志和碑銘》載曰:“獻策肅宗,深蒙賞重,令翰林待詔,授左金吾衛(wèi)錄事參軍……尋復(fù)貶南浦尉,經(jīng)量移,不愿之任,得還本貫……既而親喪,無復(fù)宦情?!盵1]3447其順序為:翰林待詔、授左金吾衛(wèi)錄事參軍、被貶南浦尉、遇赦、喪親、辭官?!短平鹞嶂竞托孀酉壬袪睢份d曰:“帝令待詔翰林,獻策南宮,尋以扈蹕功授金吾將軍……奉敕葬妣夫人李氏于赤山鎮(zhèn)西五里之潤田……服闕,朝廷屢詔不起。”[2]387順序為:翰林待詔、授金吾將軍、喪親、辭官。《新唐書》載曰:“待詔翰林,授左金吾衛(wèi)錄事參軍……后坐事貶南浦尉,會赦還,以親既喪,不復(fù)仕?!盵3]5608順序為:翰林待詔、授左金吾衛(wèi)錄事參軍、貶南浦尉、遇赦、喪親、辭官?!短圃娂o(jì)事》載曰:“肅宗時,以事貶南浦尉。”[4]709只記載貶南浦尉一事?!短撇抛觽鳌份d曰:“待詔翰林,以親喪辭去,不復(fù)仕。”[6]687其僅記載翰林待詔、喪親、辭官之事。
(五)著述
《浪跡先生玄真子張志和碑銘》記載張志和著述“十二卷,凡三萬言,號《玄真子》……元真又述《太易》十五卷”[1]3447;《唐金吾志和玄真子先生行狀》載曰:“取先生所著《玄真子》集十二卷,《太易》十五卷,《滄浪漁夫詞》以歸”[2]387;《新唐書》載曰:“著玄真子,亦以自號,有韋詣?wù)撸瑸樽珒?nèi)解。志和又著太易十五篇”[3]5608;《唐才子傳》則記載張志和著述“《玄真子》二卷”[6]687。
(一)金華人還是山陰人
如上所述,張志和的籍貫有東陽金華人、婺州金華人、會稽山陰人三說?!杜f唐書》載:“婺州,隋東陽郡。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婺州……天寶元年,改婺州為東陽郡。乾元元年,復(fù)為婺州。”[7]1592由此可見,“東陽”與“婺州”是同一地區(qū)在不同時期的不同名稱。隋置婺州,治金華,唐沿用隋制,金華縣屬婺州管轄。所以“東陽金華”與“婺州金華”為同一個地方。而《太平廣記》收錄的《續(xù)仙傳》中載張志和為會稽山陰人,此說并無其他材料可佐證,且《續(xù)仙傳》所載內(nèi)容多為神仙志怪,可信度不高。那么,關(guān)于張志和為會稽人的記載又源出何處呢?《浪跡先生玄真子張志和碑銘》曰:“兄浦陽尉鶴齡,亦有文學(xué),恐元真浪跡不還,乃于會稽東郭買地,結(jié)茅齋以居之,閉竹門,十年不出?!盵1]3447《唐金吾志和玄真子先生行狀》《新唐書》《唐詩紀(jì)事》《唐才子傳》中亦有類似記載。由此可斷定,張志和晚居會稽,其為會稽人之說蓋源于此。
因此,張志和的籍貫為婺州金華人而非會稽山陰人。
(二)改名問題
上述文獻中,大多記載了張志和改名之事,并都將其改名與肅宗的賞識相聯(lián)系,甚至有的認為肅宗因此為其下詔賜名等。由此可以肯定的是,張志和改名之事是確實存在的,且也很可能與肅宗有密切的關(guān)系,然究竟為何改名及以何種方式改名,尚不得而知。
(三)明經(jīng)擢第還是進士擢第
《浪跡先生玄真子張志和碑銘》《唐金吾志和玄真子先生行狀》《新唐書》《唐詩紀(jì)事》和《唐才子傳》等對張志和的記載多用正面言辭,其中尤以張志和好友顏真卿為甚。唐代重進士第,如果張志和確實為“進士擢第”,那么顏真卿不會不予記載,且若顏真卿有意想抬高張志和身份,則更可能會以“進士擢第”記載,然而顏真卿并未這樣做。此外,有《新唐書》《唐詩紀(jì)事》和《唐才子傳》所載為佐證。因此,張志和“明經(jīng)擢第”的說法更為可信。
(四)仕途浮沉之軌跡
關(guān)于張志和仕途沉浮及其軌跡,《浪跡先生玄真子張志和碑銘》與《新唐書》記載一致,而《浪跡先生玄真子張志和碑銘》《新唐書》與《唐金吾志和玄真子先生行狀》記載的差異主要在于:究竟是左金吾衛(wèi)錄事參軍還是金吾將軍?實際上唐代并無金吾將軍的稱號。因此左金吾衛(wèi)錄事參軍當(dāng)與事實相符,也即《浪跡先生玄真子張志和碑銘》與《新唐書》的記載是可信的。
(五)著述數(shù)量差異的原因
隨著朝代的更迭和時間的推移,后世對張志和著述的記載差異較大,呈現(xiàn)逐漸遞減的態(tài)勢。事實上《太易》早已亡佚,唐以后已無著錄,《玄真子》至元時僅存二卷。因此,張志和的實際著述數(shù)量應(yīng)為《玄真子》十二卷、《太易》十五卷。后世記載其著述之所以呈遞減的態(tài)勢,是因為朝代更迭,一些史料文獻不斷遺失所致。
盡管有關(guān)張志和生平的史料文獻很少,且已有的一些記載又過于簡略,但后世受其影響的詩詞、文章卻是浩若繁星,尤其是張志和的詩文與隱逸的生活態(tài)度對后世文人墨客影響更大。因此,要深入研究張志和尚需我們擴大視野,努力發(fā)掘相關(guān)的文獻資料,從而還原一個更為清晰、真實的張志和。
[1]顏真卿.浪跡先生玄真子張志和碑銘[M]//全唐文:卷三百四十.北京:中華書局,1983.
[2]吳剛.全唐文補遺[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
[3]歐陽修,宋祁,范鎮(zhèn),等.新唐書:卷一百二十一[M].北京:中華書局,1975.
[4]計有功.唐詩紀(jì)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5]李昉.太平廣記:卷二十七[M].北京:中華書局,1961.
[6]傅璇琮.唐才子傳校箋[M].北京:中華書局,1987.
[7]劉昫,吳兢,韋述,等.舊唐書:卷四十[M].北京:中華書局,1975:1592.
(責(zé)任編輯:畢士奎)
The Differences and Reasons of Zhang Zhihe’s Historical Documents
ZHANG Yun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China)
Yu Ge Zi, a masterpiece of Zhang Zhihe’s Ci, attracts the later generations, but his life is full of doubts due to the limitation of existing historical records. Contrasting and referring the historical documents of the three dynasties of Tang, Song and Yuan,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relevant historical documents in terms of his native place, name, origin, political career, writing records and many other aspects. Therefore, a textual research is done about the lifetime of Zhang Zhihe based on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Zhang Zhihe;lifetime records;differences;reasons
I206.2
A
1008-7931(2015)04-0055-03
2015-04-16
張 云(1987—),女,河南南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