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芝
(中南民族大學中南少數民族審美文化研究中心,湖北武漢430074)
文化消費視域下的民族文化傳承和發(fā)展
楊秀芝
(中南民族大學中南少數民族審美文化研究中心,湖北武漢430074)
文化消費與文化傳承和發(fā)展的共同特點在于強調文化與主體的有機結合。文章通過分析文化消費對民族文化傳承和發(fā)展提供“生活場域”的同時,還對民族文化傳承和發(fā)展的沖擊進行了剖析,并在理性順應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消費需求基礎上,從如何激活民族文化的生活元素、彰顯審美價值、增強人們審美體驗等方面,促進人們文化自覺,實現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
文化消費;民族文化;傳承和發(fā)展
文化消費是一種用文化產品或服務來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消費,充分體現了文化與主體的融合。文化傳承是“文化在民族共同體內的社會成員中作接力棒似的縱向交接的過程。……是文化具有民族性的基本機制,也是文化維系民族共同體的內在動因?!保?]其根本要求也是文化能夠與主體形成有機結合。文化消費中的主體與文化融合具有主動性和寬廣性,能為民族文化傳承和發(fā)展提供生活基礎。但是,文化消費中的文化與主體融合本身具有不確定性,文化消費也會對民族文化傳承和發(fā)展帶來沖擊。因此,以文化消費為視角,如何理性順應文化消費需求,為民族文化傳承和發(fā)展提出科學對策是一個重要課題。
文化消費與文化繁榮發(fā)展密切相關。民族文化的繁榮發(fā)展,能以豐富多彩的樣式和形態(tài)為人民提供鮮活的文化消費內容和方式,健康的文化消費行為及強大的文化消費群體和消費能力,又能為民族文化傳承和發(fā)展提供了展示平臺和堅實保障。
1.文化消費為民族文化傳承和發(fā)展提供了動力源泉
生產和消費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兩大要素,生產是為了更好地滿足消費,消費又是生產的動力和歸宿。正如馬克思所說:“消費在觀念上提出生產的對象、作為內心的意象、作為需要、作為動力和目的?!保?]94文化消費與文化繁榮發(fā)展的關系也是如此。不斷壯大的文化消費是促進文化繁榮發(fā)展的動力源泉。對于民族文化傳承和發(fā)展來講,如果失去文化消費,其傳承與發(fā)展也就失去了發(fā)展的平臺。這是因為,首先,文化消費能不斷激發(fā)文化審美再生產,創(chuàng)造文化服務力。在文化消費中,當人們對某一文化產品和服務感到不滿意或審美疲勞時,就希望有新的性能更好、功能更多、價值更高的文化產品或服務出現;愿意對能夠滿足當下需要的、包括民族文化產品在內的新型文化產品的功能、作用和審美價值等產生強烈的需求欲望和充分想象。正因為有了這些如此強烈的、創(chuàng)新的文化消費需求,才能夠為民族文化傳承和發(fā)展提出多種愿望和要求,規(guī)定和引導著民族文化向廣度和深度進軍。其次,文化消費能拓寬文化市場、擴大文化生產力和文化生產規(guī)模。隨著人民生活水平和需求層次的不斷提高,消費者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數量和質量要求隨之提升,不斷刺激著流通和市場擴大?!爱斒袌鰯U大,即交換范圍擴大時,生產的規(guī)模也就增大,生產也就分得更細”。[3]不斷擴大的文化消費需求,不僅能促進文化產業(yè)產值和收入的增加,還能為民族文化產品和服務注入新的內容,創(chuàng)造新的形式,提升消費價值,能從整體上促進民族文化事業(yè)發(fā)展,增強民族文化的話語權。
2.文化消費為民族文化傳承和發(fā)展優(yōu)化了文化環(huán)境
文化環(huán)境是在社會大環(huán)境中,那些存在于主體周圍并影響主體思想和行為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總和,其核心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雖然,文化消費并非剛性需求,但是,文化消費的數量擴張和觀念嬗變、文化消費內容與形式的多元化、文化消費的社會感知度和認同度不斷提升,已經成為目前我國文化消費的發(fā)展態(tài)勢。從相關統(tǒng)計數據來看,2004年我國全部文化產業(yè)增加值為3440億元,占GDP的2.15%,而2012年僅文化產業(yè)法人單位創(chuàng)造的增加值就突破了1.8萬億元,占GDP的比重達到了3.48%。[4]文化產業(yè)正朝著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yè)方向邁進。特別是民族文化產業(yè)和文化市場的繁榮,不僅能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文化消費需求,更能讓廣大民眾從民族文化消費中獲得文化身份的認同,更加感受到愉悅、快感和鄉(xiāng)情親情,感受到民族文化獨特的魅力,感受到鄉(xiāng)愁和生活的歸屬。也就是說,民族文化消費的增長,為民族文化傳承和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賴以生長發(fā)育的土壤和環(huán)境,即“文化生境”。
3.文化消費為民族文化傳承和發(fā)展培育了傳承主體
文化傳承需要文化主體在傳和承的相互銜接和推進中,對文化精神外化的文化形態(tài)予以繼承和創(chuàng)新。民族文化傳承也是一樣,離不開文化主體的活動,文化主體活動既是文化的出發(fā)點,也是文化的歸宿。對于每個個體而言,他們在傳與承的交替推進線上互為角色,即傳者同時是受者,受者同時也是傳者,傳受相互統(tǒng)一、共為一體。只有人們對民族文化有所消費,在民族文化產品的視覺、觸覺和聽覺中獲得真實體驗、感受到文化帶來的愉悅和快感,或者對民族文化蘊含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審美觀中得到契合、獲得價值感和幸福感,才能使消費者產生民族文化的自覺,形成民族文化傳承和發(fā)展的主體意識,并激勵主體能依據環(huán)境的變化對民族文化作出具有時代特征的價值判斷,創(chuàng)造出民族文化在傳和承的發(fā)展鏈上的一環(huán)或幾環(huán)的超越,最后使這些點滴超越整合成為新的文化資源,使民族文化在傳和承的發(fā)展過程中擁有吐故納新的自我發(fā)展能力。
4.文化消費為民族文化傳承和發(fā)展健全了體制機制
文化消費既包括精神、理論和其他文化產品的消費,也包括文化消費工具、手段和服務的消費,具有十分豐富而廣泛的內涵。它不只是一般意義的、對某一樣被標示為文化的東西的消費,更是一種社會行為,在一定社會脈絡與社會關系的影響下,對文化產品和服務消費過程中并能創(chuàng)新發(fā)展文化的一種創(chuàng)制性活動。
文化消費意義下的民族文化創(chuàng)制,既需要以民族文化產業(yè)發(fā)展和地方經濟發(fā)展為基礎,又需要加強民族文化消費引導,促使民族文化消費與民眾日常文化消費有機融合,夯實民族文化傳承和發(fā)展的生命基礎。比如,如何通過大力發(fā)展地方經濟,加大文化消費及文化產業(yè)同第一、二、三產業(yè)的融合,促進經濟、文化、社會的共同繁榮與發(fā)展;如何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優(yōu)化和改善文化消費環(huán)境,使民族文化發(fā)展文化成果為人民大眾所共享;如何挖掘民族文化資源,推進民族文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積極打造民族文化精品力作,提升民族文化話語權;如何加強文化消費行為引導,將民族文化不斷延伸到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消費之中,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不斷促進民族文化事業(yè)與文化產業(yè)協(xié)調發(fā)展等,都為民族文化傳承和發(fā)展體制機制的建立創(chuàng)造了條件。
一般來講,文化消費水平不僅是社會物質文明的直接反映,而且也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具體體現和強大動力。目前,由于我國居民文化消費層次還不高,受消費主義和多元文化的影響,不規(guī)范的文化消費習慣和行為時有存在,對民族文化傳承和發(fā)展也會帶來一定沖擊。
1.泛濫的文化消費內容會淡化民族文化的價值認同
文化消費是按照主觀意愿,為滿足精神生活需要對文化產品和服務進行選擇性的消費活動,是人們消費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存在方式,一種獲取認同的方式。很多時候,我們的認同部分建構來自我們的消費:我們所聽的、我們所看的、所讀的、所穿的,我們消費的內容與方式,說明了我們是誰,我們要成為怎樣的人”。[5]其實質就是通過種種迎合消費者胃口的“審美形象”,把蘊涵其中的社會文化價值,以潛移默化的形式推銷給消費者,影響人們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使消費者的主體意識能夠與文化產品蘊含價值認同高度統(tǒng)一,進而能增強消費者的文化認同。伴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社會的到來,在西方強勢經濟和文化沖擊下,一些腐朽、低俗的西方文化迎合了人們的文化消費心理,占據了大量的文化消費內容,不僅沖擊了民族文化消費的地位,也沖擊著人們對民族文化的價值認同。
2.低俗的文化消費意識會導致民族文化的審美扭曲
文化消費之所以能成為消費時代的基本內容,關鍵在于它能將文化所蘊含的價值與日常生活融合為一體,將文化的美感和輕松感走進平民生活。在工業(yè)化社會以前,文化消費作為一種奢侈的行為方式,藝術和審美生活成為貴族階層和有閑階級的專利,從事文化事業(yè)也是富人或依附富人階層人能夠享受的生活。而現在,審美和藝術已經普遍走進我們的衣食住行之中,成為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人人可以享受、甚至創(chuàng)造審美和藝術。
由于人們對審美的需要往往是與自我實現的需要相聯(lián)系的,因此,人們對文化消費審美的追求,不僅需要滿足自身生存、安全等基本需要,更要轉向對深陷焦慮和困擾的關注,對懷疑人生又不知所措的人們進行自我消解。在物欲橫流和競爭壓力不斷加大的今天,文化消費的娛樂消遣也逐漸成為強勢,不斷成為人們現代生活中為緩解壓力、獲取精神快慰和幻想逃避的現實需求。甚至一些過度娛樂化、消遣化的文化消費方式迎合了人們的需求,不斷占據上風,使人們在浮泛、難以確定的文化情景中,弱化了文化價值的判斷與選擇能力,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那種追求內在超越、注重“修、齊、治、平”的文化精神也進行了否定。
3.膨脹的文化消費行為會帶給民族文化的過度開發(fā)
文化消費需求總與一定的經濟社會關系和生產力水平相聯(lián)系,文化消費行為又與人們的消費價值密切相關。正如美國未來學家托夫勒所言,人類社會步入后工業(yè)經濟社會后,將進入一個物質財富極為豐富的社會,并開始進入更高的精神層次追求發(fā)展階段。[6]今天,文化的多樣性和多元化發(fā)展已成態(tài)勢,知識成為“文化資本”在經濟發(fā)展中逐漸占據主導地位,逐步形成了文化的產業(yè)化和市場化。同時,受文化消費需求形式與價值選擇多樣性的影響,在最大化地滿足人們文化消費需求,或者實施“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戰(zhàn)略過程中,往往會更加重視文化消費的商業(yè)價值,或片面追求所謂的“文化吸引力”,片面開發(fā)民族文化,而忽視或扭曲了民族文化本真的審美價值。
日益增長文化消費需求已成為不可回避的現實。文化消費視野下的民族文化傳承和發(fā)展,需要理性順應不斷增強的文化消費需求,在加強人們文化消費行為引導基礎上,不斷挖掘民族文化資源,提升民族文化審美價值,壯大民族文化傳承和發(fā)展的自身魅力與生產力。
1.挖掘民族文化的生活元素,夯實民族文化傳承和發(fā)展的基礎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需要生活元素,關鍵在于能夠以文化人,文化消費也是一樣,需要強化“文化”之中的“化”。如果“文化停留在殿堂中、象牙塔里,是‘文’而不‘化’”。只有“通過一個‘化’字讓普通老百姓把文化變成一個生活元素,進而拓展成一種生活方式”,[7]文化才能鮮活,更具魅力。
民族文化傳承是文化主體依據價值判斷選擇文化,并能為社會所接受,使之成為世代相沿、促進社會發(fā)展的穩(wěn)定要素,其表現形式可相應地分為語言傳承、行為傳承、器物傳承等,其本質是民族文化核心要素的傳遞,是人們心理的傳承。對于一個民族群體來說,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是體現民族特點的不可或缺因素,貼近人們的生活,反映著民族的深層心理,連系著民族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是民族存在的基本條件。民族文化傳承和發(fā)展,只有不斷挖掘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生活元素,融入現代生活之中,滿足人們精神生活需求,才能夠使文化消費主體從內心深處加以接納,形成民族文化消費的自覺。并且,隨著社會發(fā)展和科技進步,文化與科技不斷融合,還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民族文化的表現形式與內容,能將其生活元素與現代科技有效嫁接,延伸到非文化產品和現代科技產品中,滲透到社會生活之中,使民族文化消費真正成為一種習慣。比如,挖掘民族文化的生活元素,將其滲透到家用電器、電子商品中,使非文化產品的消費和民族文化消費融合在一起,既能激發(fā)人們對民族文化的消費興趣,又能更好地奠定民族文化傳承和發(fā)展基礎。
2.彰顯民族文化的審美價值,增強民族文化傳承和發(fā)展的原動力
文化傳承是以價值選擇與判斷為特征的文化動態(tài)運行模式,其基本要求是根據主體價值判斷和選擇作出適時調整,保持相對穩(wěn)定、模式化的階段性和時代性的文化特征。由于民族文化的審美價值是民族文化的基本內核和文化消費主體價值判斷的重要標志,也是民族文化傳承和發(fā)展的原動力。因此,在民族文化傳承和發(fā)展中,首先需要不斷彰顯民族文化的審美特性,使其融入到文化消費之中。民族文化的審美特性,是在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資源的基礎上,根據民族文化自身特點,對自身審美真情的充分展現,它能通過生動形象給人以審美感染,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從中獲得愉悅和幸福。在消費時代的今天,由于大規(guī)模的商品消費正在逐步改變人們的生活內容和方式,也在不斷改變著社會關系整體性的文化傳統(tǒng),人們不由自主地陷入到名利的追逐與攀比中,許多優(yōu)秀的、固有的傳統(tǒng)價值取向也被盲目而理直氣壯地摒棄與踐踏。民族文化只有真正展示自身的審美特性,體現出時代的文化信仰,為廣大民眾文化消費提供豐富的營養(yǎng)和獨特的審美價值,才能促使消費主體的接納和認同,為民族文化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提供堅實的生存基礎。
其次,要不斷增強其審美再生產能力,為民族文化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不竭動力。當今社會,物欲縱橫、消費內容和形式不斷翻新,對于民族文化原有的審美價值來講,無論是主導性的還是從屬性的,都會產生一些審美疲勞,嚴重者還會遭到嘲諷和拋棄。民族文化只有不斷增強其審美再生產能力,才能吸引文化消費者,才能永葆民族文化生活元素的永恒魅力。正所謂“消費生產著生產”,“生產生產著消費”。[2]91-97消費是潛在產品向現實產品轉化的前提條件,只有消費的存在,才會為生產觀念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內在動機;生產是滿足消費需求的必要條件,又能促進消費規(guī)模和品質的升級。民族文化消費能促進民族文化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同時,繁榮的民族文化成果和不斷提升的民族文化審美價值,也能更好地滿足民眾多元的審美需求和審美偏好。比如,就少數民族文化遺產而言,伴隨著各種消費的到來,它不再是單純的“可視”“可游”的文化符號,而是由前消費時代逐步邁進消費時代的文化產品與服務,并呈現出獨特的市場參與性??梢姡褡逦幕瘜徝涝偕a,不僅僅是一種文化生產活動,更是依據獨特的市場參與性,對民族文化審美價值實施展開和創(chuàng)造的一種社會行為,或者是稱之為具有文化審美再生產屬性的社會生活與社會關系。
3.強化民族文化消費的審美體驗,增進民族文化傳承和發(fā)展的文化自覺
審美體驗是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通過一定的形式,構成一種已然的融入和超越的內在狀態(tài)?!皩徝荔w驗不僅是一種與其他體驗相并列的體驗,而且代表了一般體驗的本質類型。”它是一種“對于我們的理性化傾向和思維定勢的涌現和崩潰的體會”。[8]審美體驗源起于人們感性的生命活動,并能提升生活元素的審美想象。比如民俗,它就是源自先民的感性活動,承載著先民的心理企盼和生活樣式,物化為民眾的禮儀程式和行為慣制,始終能與美的合規(guī)律性與合目的性相契合,表現為一種蘊涵審美因子的“有意味的形式”。通過鮮活的民俗活動體驗,可以將現代價值與意義的審美想象融入其中,喚回人們對優(yōu)秀民俗文化價值的體認與認同,使民俗文化得以傳承和發(fā)展。
同時,審美體驗又能進一步促進文化自覺?!拔幕杂X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fā)展的趨向,不帶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不是要‘復舊’,同時也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全盤他化’?!保?]文化自覺既是對自我文化的熟悉與理解,更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自覺人格。對自我文化熟悉與了解是前提,形成自覺人格是實現文化自覺的最終目的。無論是對自我文化的熟悉與了解,還是形成需要形成自覺人格,都來自于文化消費的審美體驗。只有通過文化消費,接觸多種文化,經過比較鑒別、價值選擇與判斷,在多元文化世界里,對自我文化加以認識和自主適應,才能真正認識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不斷增強文化自覺的承擔力,自覺自主地為民族文化傳承和發(fā)展作出努力。
[1]趙世林.云南少數民族文化傳承論綱[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17.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4.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90.
[4]文化產業(yè)加速奔向“支柱產業(yè)”目標[N].經濟日報,2013-8-27(6).
[5]楊曉光.關于文化消費的理論探討[J].山東社會科學,2006(3):156-159.
[6]阿爾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4:90-99,159.
[7]激活文化消費北京應帶什么頭?[N].光明日報,2013-9-17(16).
[8]林賽·沃斯特.美學權威主義批判[M].昂智慧,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222-234.
[9]費孝通.論人類學與文化自覺[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188.
【責任編輯詹麗】
G03
A
1674-5450(2015)02-0024-04
2014-12-12
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12YJA710060);中南民族大學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項目(CSZ14005)
楊秀芝,女,湖北宜昌人,中南民族大學副教授,語言學博士。